铀矿勘查队伍的组建及其历史沿革(续三)
2022-12-07张金带
张金带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北京 100013)
9 铀矿地质队的嬗变传奇
我国铀矿勘查队伍是一支特殊的地质队伍,是一支南征北战、能征善战的队伍。早期铀矿地质队撤并分建、跨大区来回调动、驻地长途迁徙都十分频繁,工作区范围、建制归属、队伍番号经常变化,队部办公、生活基地大多地处偏僻荒野。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至1999 年属地化改革之时,核工业地勘单位共68 个,学校、仪器设备厂、医院等单位20多个,早期被撤销、合并的区域性机构1 个(五一九队),分队37 个(基本为县团级建制)。纵观铀矿地质队沿革历史,不乏嬗变传奇。
1)1 次大规模缩减和3 次大调动、大搬迁
我国铀矿勘查队伍在早期经历了1 次大规模缩减和3 次大调动、大搬迁。三年困难时期,1961—1962 年共精减职工12 903 人,占当时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1964 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开始接收大批退伍军人,职工总人数开始恢复和大幅度增加。第1 次大调动、大搬迁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初,由于找矿工作由新疆向内地和南方转移,五一九队撤销,新疆除保留原五一九队第二十九队之外,所有队伍陆续撤向内地。第2 次是诸广会战,1964 年1 月调集西南二〇九队在云南、四川、贵州(仅第六队除外)的所有铀矿地质队进驻粤北,西南二〇九队队部由四川成都迁至广东韶关,改名为中南二〇九队。第3 次是加强“三线”地区铀矿勘查,1964 年9 月至1970 年2 月,华东六〇八队第九队、第十队从浙江调至四川,第六队调至湘西,第十一队和第四队分别从安徽、江西调至青海;一八二队第十四队由山西调往陕西;中南二〇九队第五队、第八队分别从广东调往云南、陕西;三〇九队直属队部分人员和第四队从湖南调往青海,直属二队改名为第十一队从广西调往湘西北,第七队从广西进入贵州;四〇六队直属队从辽宁调往甘肃,第五队从黑龙江调往湖北,内蒙古七队抽调490 余人入川组建四川三队。
如此频繁的调动、迁徙,很多铀矿地质队的历史沿革充满曲折而鲜为人知,二六四大队就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一个嬗变缩影。二六四大队最早前身是五一九队第九分队,1956 年3 月在新疆乌恰县巴什布拉克成立,在新疆期间先后有五一九队第六分队、第十二分队并入。1960 年1 月,五一九队第九分队调到浙江衢州杜泽,改称二机部华东六〇八队第七队,且合并了六〇八队江苏省第三地质队(前身三〇九队第七队),1962 年9 月又合并了六〇八队第八队。六〇八队第八队前身是五一九队第十六分队,1960 年3 月调到浙江遂昌,1961 年转迁至常山,之前先在新疆合并了五一九队第十分队和第二十三分队,1961 年1 月又合并了一八二队第十五队。华东六〇八队第七队后来又先后转迁至江西寻乌中和、瑞金谢坊、赣州市,1979 年5 月改称二机部华东地勘局二六四大队。由此发现,二六四大队融入了7 个铀矿地质队的成分,经历了4 次大搬迁,并在3 个省(自治区)共探明10 多个大、中、小型铀矿床。1991 年荣获“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
2)同根同源的功勋队
铀矿勘查发展历史中,三〇三大队、二九三大队、二六一大队、二六二大队4 个功勋地质队为同根同源,二九三大队、二六一大队、二六二大队均从三〇三大队前身——三〇九队第八分队分建出来。
1956 年2 月10 日,三〇九队第八分队在湖南衡阳万花园成立,这是三〇三大队的前身。该队先后探明衡阳大浦矿田、宁乡黄材矿床、九嶷山大湾矿田、嘉禾坌头矿床,其中大浦矿田汪家冲、蒲魁堂砂岩型铀矿床属于我国首批开采利用的铀矿床(1958 年筹建712 矿)。三〇九队第八分队于1979 年7 月改称二机部中南地勘局三〇三大队。
1956 年8 月1 日,三〇九队以第八分队、第二分队的部分人员为基础在衡阳组建第十一分队,这是二九三大队前身。三〇九队第十一分队于1957 年6 月调至广东翁源,长期负责粤北下庄地区勘查,早期为花岗岩体内找矿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探明我国著名的下庄花岗岩型铀矿田,其中大帽峰矿床是我国首个探明和开采的花岗岩型铀矿床(1959 年筹建741矿)。三〇九队第十一分队于1971 年11 月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二〇三师第六二二团,1984年1 月改编为核工业部华南地勘局二九三大队。
1957 年8 月6 日,三〇九队航测分队在江西乐安相山北部发现903 异常,同年9 月下旬三〇九队第八分队调集500 多名职工到相山石马山(横涧)组建九〇三工区,1958 年2 月17 日即以九〇三工区为基础,组建三〇九队第十七队,这是二六一大队前身。三〇九队第十七队于1959 年1 月改称华东六〇八队第一队,长期负责相山地区勘查,最终探明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其中横涧矿床是我国首个探明和开采的火山岩型铀矿床(1958 年开始筹建721矿)。1979 年7 月,华东六〇八队第一队改称二机部华东地勘局二六一大队。
1956 年8 月,三〇九队航测分队在江西上饶坑口发现20 号异常,9 月,三〇九队迅即从第八分队抽调1 台钻机和一批职工,组建第十三分队,这是二六二大队前身。三〇九队第十三分队探明的坑口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是我国第一个提交并建矿开采(露采)的铀矿床(1958 年筹建713 矿)。1958 年3 月第十三分队调往相山,负责相山西部勘查,1959 年1 月改称华东六〇八队第二队。1969 年初,六〇八队第二队调往宁都,发现和探明桃山花岗岩型铀矿田。1979 年7 月,六〇八队第二队改称二机部华东地勘局二六二大队。
1991 年,三〇三大队、二九三大队、二六一大队同时荣获“核工业功勋地质队”和“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二六二大队荣获“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
还有三〇二大队分建于三一〇大队,后来都成为功勋地质队。1956 年2 月5 日,三〇九队第十分队在湖南宜章银沙隆成立,这是三一〇大队的前身。该队早期探明湖南郴州金银寨大型铀矿床和进入汝城鹿井地区勘查,后来在桂北探明苗儿山花岗岩型铀矿田和全州碳硅泥岩型铀矿田,其中金银寨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属于我国首批开采利用的铀矿床(1958 年筹建711 矿)。三〇九队第十分队于1979 年7 月改称二机部中南地勘局三一〇大队。1964 年4月1 日,三〇九队在湖南汝城集龙从第十队分建出第二队,三〇九队第二队即为三〇二大队的前身,长期负责湘赣边界鹿井地区的勘查,最终探明著名的鹿井花岗岩型铀矿田,该队于1979 年7 月改称二机部中南地勘局三〇二大队。1991 年,三一〇大队荣获“核工业功勋地质队”和“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三〇二大队荣获“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
3)3 次重大的管理体制改革
第1 次是1971 年10 月至11 月“工改兵”,位于辽宁(含内蒙古赤峰)、广东、四川3 省的铀矿勘查队伍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共3 个师的编制(含所在省的铀矿山单位)。同年,南京军区和福州军区分别组建从事铀矿勘查的六〇七团和六〇九团,直属于二机指挥部,其中六〇七团后来分建为六〇六团、六〇七团。
第2 次是1984 年1 月“兵改工”,上述3 省的铀矿地质部队分别改建为核工业部东北地勘局、华南地勘局和西南地勘局。原二机指挥部直属的六〇六团、六〇七团和六〇九团同时改编为地质大队,分别划归华东地勘局和华南地勘局。
第3 次是1999 年属地化改革,一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前身二机部三局)改建为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保留一支精干的核地质勘查队伍,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资源战略性勘查任务,所属队伍为11 个铀矿地质勘查和科研单位,分别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航测遥感中心、二〇八大队、二一六大队、二四三大队、二〇三研究所、二三〇研究所、二四〇研究所、二七〇研究所、二八〇研究所、二九〇研究所;二是绝大多数核地质勘查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除保留单位外,其余分布在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 个单位有76 个单位划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有1 个单位移交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管理。
从此,无论是属地化管理的队伍还是中央保留的队伍,都在国家改革开放大潮中继续履行使命,也重塑了队伍,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地推进了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