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慢性猪回肠炎诊治及体会

2022-12-07王汉刚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周龄肠炎患病

王汉刚

(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畜牧兽医站,山东 高密 261514)

0 引言

猪慢性回肠炎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中比较常见的一类慢性传染性疾病,发病周期相对较长,传播速度较为缓慢,大多数患病猪都会表现为持续性的腹泻,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显著下降,尤其是对育肥猪造成的威胁最为严重,使得育肥猪的出栏时间大大延长,不利于提高养殖效益。最近几年,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气候发生突变,长途运输养殖密度过高,饲料转换以及抗生素使用不科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猪慢性回肠炎在养殖场中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升高的态势,并且逐渐由生长猪、育肥猪向着经产母猪和后备猪当中传播流行,带来的经济损失逐渐加大。

1 病例探讨

2020年10月下旬,在一个规模化养殖场的30~35 kg的育肥猪中,出现了一类传染性疾病,大多数患病猪的发病周期相对较长,病情传播速度较缓慢,精神不振,体表皮肤苍白被毛杂乱,生长发育不良,增重放缓,养殖场的发病猪相对于健康猪体重不达标。养殖户将患病猪进行了有效的隔离,并加强环境的有效清理,选择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情时好时坏,一旦停药病情就会加重,个别患病猪会因机体衰竭治疗无效死亡。兽医接到求助后到达养殖场对发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分析,发现该养殖场普遍存在卫生环境较差的现象,并且在同一个猪舍中存在来源不同、年龄不同的猪,从外观能看到整个猪的个头大小不一致。饲料搭配不合理,营养价值相对较差,没有对猪进行有效的免疫接种,很多传染性疾病的抗体水平不达标。随后对病死猪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剖,并采集了病变组织,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致病菌,常用的培养基不能将其很好的分离。根据其外在形态初步判定为胞内劳森菌,选择使用专用的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了抗体水平监测,发现胞内劳森菌的抗体水平显著提高,由此可判定为胞内劳森菌感染引发的慢性回肠炎,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一段时间后养殖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有个别育肥猪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停止生长,不得不将其淘汰处理。

2 流行特征

猪慢性回肠炎只会侵害猪不会感染其他动物,自然感染的猪潜伏期通常在8~10 d。国外引进的品种特别是大白猪、长白猪品种及后代对该种疾病的易感性很强。猪慢性回肠炎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到育肥猪阶段,尤其是6~16周龄的生长育肥猪易感性最强,发病率在5%~40%,死亡率通常在1%~10%。胞内劳森菌会在肠道中大量定植,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引起严重腹泻,猪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如果继发感染其他传染性疾病,死亡率能达到40%~50%。患病猪隐性感染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患病猪排出的粪便中会存在大量坏死脱落的肠壁细胞,其中夹杂的大量病菌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原菌可通过粪便经口腔感染,污染的器具、场地也会传播疾病,鸟类、鼠类也是该种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某些应急因素如转群、混群或者昼夜温差相对较大,圈舍潮湿不堪,养殖密度相对较大,频繁的引种,频繁的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突然更换饲料配方,造成动物菌群失调,再加上天气突然发生变化或者运输时间相对较长,均可以加重或促使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

3 临床症状

该种疾病的自然潜伏期通常在2~3周,按照病程可以将其划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等几种。急性型临床上比较少见,多发生在4~12周龄的仔猪,主要表现出严重的腹泻,排出的腹泻物中夹杂有大量的血块呈现血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延长,排出的腹泻物呈现沥青状,有时在粪便中会夹杂有大量的血块,后期转变成黄色的稀便,有个别患病猪在没有出现异常排泄的情况下突然死亡;亚急性型是养殖场最常见的类型,主要发生在6~12周龄的生长育肥猪体中,一般只有10%~15%的猪会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饮食不良,采食停止,精神萎靡不振,出现间歇性的腹泻,粪便柔软成粥样或者水样,有时候混杂有少量的血液或者坏死的组织碎片[1]。患病猪身体消瘦,腰背弓起,有的不能正常站立,发育不良,如果没有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一般经过4~6周就能康复。亚急性型虽然有病原体的入侵,但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会出现轻微的腹泻,但通常不会引起养殖管理人员的重视,生长速度和饲料的利用率显著下降。

4 病理特征

解剖病死猪可以发现回肠存在炎症的病变,回肠显著变粗,肠黏膜呈现脑回样的皱褶,大肠黏膜的表面往往会附着很多灰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肠壁显著增厚,粗糙不堪,肠壁存在充血出血现象,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2]。

5 防治措施

一旦确定为胞内劳森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肠炎,应加强针对性管理,患病猪可以选择使用2.5%的恩诺沙星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使用剂量为0.1 mL/kg体重。同时交替使用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治疗,使用剂量为0.1 mL/kg体重,并配合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或黄芪多糖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4 mL/kg体重,使用2次/d,连续使用5 d,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未发病的猪进行免疫接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预防母猪体感染,也能给后代仔猪提供高浓度的抗体。仔猪3周龄、7周龄和9周龄分别使用上述疫苗进行免疫,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最佳的免疫剂量。防控胞内劳森菌感染引发的慢性回肠炎,应该坚持全进全出的养殖管理模式,每一个批次的猪全出栏,后,都应该对圈舍进行全面的冲洗和卫生消毒,避免病原感染[3]。向仔猪提供全价优质的饲料,保证安全度过断奶阶段,避免不良的应激刺激。严把引种关,避免从外地随意引种,到达养殖场的猪应该隔离观察30 d以上,并在此期之间进行针对性的血清检测和外在观察,保证猪安全,避免混合养殖之后诱发疾病。人工助产或接产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无菌操作。

6 结束语

慢性猪回肠炎是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虽然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发病周期较长,会对猪的生长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在防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养殖环境的针对性清理,杀灭环境当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病原的传播渠道,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猪尤其是育肥猪的针对性护理,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科学免疫接种,提高身体抵抗能力,预防回肠炎的发生流行。一旦发现疑似患病病例后,应该单独隔离,并加强对疾病的针对性诊治,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猜你喜欢

周龄肠炎患病
渝州白鹅剩余采食量测定及其与饲料利用效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褐壳蛋鸡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