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兽医对猪病诊疗常见误区及应对措施
2022-12-07刘碧洪
刘碧洪
(眉山市彭山区农业农村局谢家街道畜牧兽医站,四川 眉山 620020)
0 引言
生猪养殖数量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疫病风险,如果没有做好诊疗和防治工作,可能提高生猪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基层兽医对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能是预防疫病产生、控制疫病发展,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猪病诊疗中存在一些误区。
1 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1.1 猪蓝耳病
母猪患猪蓝耳病,体温明显升高,食欲减退,大便干结,呼吸功能受影响。肢体内侧、腹部和耳朵等部位皮肤呈紫色,少数耳朵出现淤血。如果母猪已经怀孕,流产和早产风险增加,或者产下死胎、木乃伊胎。育肥猪患猪蓝耳病,体温明显升高,食欲减退,皮肤发紫,眼结膜红肿、炎症,眼角有脓性分泌物,因行动无力经常卧地不起。仔猪患猪蓝耳病,皮肤发白,严重腹泻,生长速度减缓,头部和眼结膜水肿,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1.1.1 诊断
猪蓝耳病易在养殖场内流行,经常和细小病毒病、布氏杆菌病形成混合感染。以母猪为例,诊断要点如下:①流产、早产,产下死胎、木乃伊胎;②剖检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且有出血点;③部分猪胸腔、腹腔或心室积液,肾脏、咽喉、膀胱等部位有出血点。
1.1.2 防治方法
猪蓝耳病的预防,可以采用免疫接种法,提高特异性免疫能力,同时采用封闭式饲养模式,做好日常消毒工作。若精神不佳、食欲下降,暂时减少喂食量,肌注20 mL维生素B1、1mg/kg甲氧氯普胺,1次/d。如果体温持续升高,需注射25 mL安乃近、20 mL地塞米松、400万IU青霉素、2 g链霉素,2次/d。产后母猪乳汁分泌少,可使用185万U洁霉素、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注射,剂量控制在100 mL以内,1次/d。
1.2 猪流感
1.2.1 诊断
测量体温升高,可见食欲减退、身体僵硬,有疼痛叫唤声,尤其在冬季发病率较高。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可见呼吸器官严重损害。还要和其他病菌引起的感冒进行鉴别,出现严重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提示可能有并发症[2]。
1.2.2 防治方法
首先应在冬春季节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及时清理粪便,改善通风条件;做好消毒工作,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复合多维、维生素C。生猪患上猪流感后,目前并无特效药物,应对症治疗,例如肌注清开灵、病毒唑注射液,每日1次/d,连续治疗1周时间。
1.3 猪细小病毒病
母猪在怀孕中期,患上猪细小病毒病,症状表现为长时间高热、营养不良。此时胎儿逐渐成形,但免疫系统刚开始发育,当猪细小病毒入侵后,会导致胎儿死亡,甚至引起母猪死亡。部分母猪即使正常产下仔猪,仔猪身形瘦弱,发生腹泻、皮肤炎的概率也会提高。
1.3.1 诊断
诊断要点如下:观察死胎是否皮下出血、水肿,肝、脾、肾脏是否病变。存活的仔猪是否有腹泻、皮炎。实验室检查,免疫荧光法的准确率高,但是等待时间长;荧光定量PCR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检测费用高;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因操作简单、费用较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3.2 防治方法
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推荐使用PPV灭活疫苗,不仅安全性高,而且能增强生猪的免疫力,抗体维持时间长。发现病猪后,及时隔离饲养,排查携带病毒的生猪,必要时扑杀处理,消灭感染源头。对症处理如下:心功能降低,使用强心剂,改善心肌收缩能力。出现脱水症状,静脉注射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已经怀孕的母猪,在预产期使用前列烯醇催产,避免胎儿滞留在子宫内。患病母猪流产后,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保护并恢复生殖功能。
2 诊疗现状及常见误区
2.1 基层兽医猪病诊疗现状
新型疫病增加,病原体发生变异,而且随着环境、用药而改变,产生一定抗药性。生猪患病后,从单一感染转变为继发感染、混合感染,例如肺病、腹泻同时发生,气喘病、巴氏杆菌病同时感染,不仅加重了病情,也为诊疗工作带来困难。患猪病情复杂,呈现出非典型特征。
2.1.1 病因病理的认识不足
兽医对生猪的生长特征、生活习惯了解不深,患病后对病因病理的认识不足。而且,随着生态环境污染,生猪患病原因更加复杂,多种病原体致病的情况日益增多[3]。因兽医自身认识有限,无法准确判断生猪的患病原因,不利于分析发病机制,就可能做出错误的诊断。
2.1.2 专业水平不高
兽医专业水平不高,工作经验缺乏,对猪病进行诊治时,容易出现误诊、漏诊,也是影响诊疗效果的一个原因。对病猪诊断时存在盲目性,普通病和传染病没有准确区分,没有发现生猪体内潜在的病原菌,对于复杂病情无法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导致疫病发展和疫情扩散。
2.2 猪病诊疗常见误区
2.2.1 卫生管理误区
生猪养殖管理中,兽医对养殖场内的卫生工作不重视,消毒意识缺乏,忽视了个体养殖户的卫生管理工作,没有定期消毒猪圈、养殖器具,消毒间隔时间过长,且消毒程序不规范,消毒剂选用没有科学调配或配比,均会影响消毒质量。
2.2.2 免疫误区
接种疫苗类型、接种时间、接种流程,均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甚至产生毒素。在免疫方面的误区:疫苗购买后没有冷藏保存;疫苗使用没有结合实际疫情,接种操作不规范;疫苗接种剂量不足;盲目使用生物制剂,可能造成应激反应和生物污染。
2.2.3 诊断误区
一是对疫病流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发生传染病后,疫病流行特征不明确,旧病、新病交错发生,再加上耐药问题更加突出,继发感染难以控制,影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二是对普通病和传染病的界定误区。因分析不全面,容易将群发性的普通病当作传染病,继而影响后续治疗工作。
2.2.4 用药误区
药物使用疗程不正确。部分兽医认为一次用药就应该见效,否则说明药不对症。现实中,用药后发现效果不明显,就立马更换其他药物,或者增加用药剂量;滥用抗菌药物。以抗生素、磺胺类抗菌药物为例,一些兽医不论生猪患什么病,都会使用这两种药物,不仅不能治病,还会增加耐药性;用药途径不合理。
3 针对猪病诊疗误区的应对措施
3.1 改善养殖环境
第一,合理划分功能区,明确清洁区、污染区的界限范围,完善管理制度方法。第二,规模化养殖中,控制好生猪数量,可通过分栏养殖的方式,避免疫病大规模流行。第三,定期清理粪便污水,做好猪圈、养殖用具的消毒杀菌工作,并且形成真实完整的数据记录。第四,夏季减少蚊虫叮咬,及时捕杀老鼠;冬季加强巡视观察,及时发现流行性疫病、传染病。
3.2 加强疫病预防
一是日常监测。对生猪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如体格检查、采血化验等,全面掌握生猪常见病及防治知识,将防治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二是免疫接种。严格执行生猪免疫接种工作,包括制定流程、生猪状态、接种分工、筛选疫苗、疫苗存放、无菌操作、注射方式、接种观察、现场清理等内容,结合养殖工作现状特点,提高疫苗接种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升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形成疫病保护屏障。
3.3 全面检查诊断
第一,制定提问和诊断流程,通过全方位检查和询问,对病因、病史有明确的了解。第二,根据生猪的生理特征,判断生理机能是否发生改变,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实现病变的定量诊断,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第三,对于疑似传染病,为了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类型和来源,可进行病例剖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猪进行解剖分析,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支持。
3.4 合理使用药物
第一,用药途径上,病情严重且进展快的病猪,可以静脉用药;消化系统病变的病猪,可以口服用药;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可以皮肤给药。第二,剂量和时间上,病猪用药治疗时,通常为1~3次/d,兽医应严格把控用药剂量,观察用药后的症状体征变化,不能频繁更换药物,而是适当调整用法用量。第三,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明确指征,实际应用时不能盲目使用或滥用。应结合病猪的生长、繁殖情况,确诊病原菌后再使用对应的抗菌药物,如果存在混合感染,应合理联合用药。
4 新型医学技术在猪病诊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基层兽医站的医疗设施和人才配置不断完善,为新型医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以腹腔注射技术、血清诊断技术、活载体疫苗技术为例,在基层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4.1 腹腔注射技术
病猪治疗过程中,腹腔注射技术的应用,首先要合理选择注射仪器。目前主要分为三种:常规注射器。多用在体型较小的仔猪上,直接注射药物即可;吊瓶输液器。多是一次性输液器,治疗前拆除器材末端的输液针,再进行后续操作。适用于大容量药液分装后重力式输液,不适用于对输液剂量有精确控制要求的场合;推注射液器。在吊瓶的基础上,将前方50~60 cm的导管剪断,再把注射针头和剪断部位连接起来使用。
腹腔注射技术用药前,应先对病猪进行诊断,明确把握适应症。目前来看,腹腔注射技术主要用于:急性病发作的病危猪,或群发性的病危猪,例如腹泻、脱水、中毒等;肌肉注射后药物吸收差,需要紧急补液;病猪呼吸能力不足,例如因中暑引起急性脱水;患病时间较长,体质变差、食欲减退的病危猪等。
对病猪腹腔注射治疗,应结合病猪的生病类型、个头大小,区分注射部位。基本操作方法是:倒提法保定,待其停止挣扎后,在倒数第2对乳头外侧2 cm处进针,局部消毒后用右手持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垂直刺人腹腔2~3 cm,刺入针感有活动而无抵触、回抽活塞无气体和液体时,即可缓慢注入药液,补液完毕再次消毒,没有异常情况就放回圈内。病猪一般间隔1 d注射1次,连续注射2~3次后,应该停止注射。兽医要控制好药物剂量,例如20 kg的病猪,剂量控制在25 mL左右;30 kg的病猪,剂量控制在40 mL左右。
4.2 血清诊断技术
猪病诊断中,血清检查主要分为沉淀诊断技术、免疫标记诊断技术两种。其中,沉淀诊断技术可促使致病菌的代谢产物和血清抗原相结合,从而形成特异性的沉淀物,对沉淀物进一步分析,就能确定致病菌的类型,常用于猪肺炎、猪胸膜炎的诊断。免疫标记诊断技术,则是采用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方法,测定免疫状态,并诊断相关疾病,具有快速、灵敏、成本低的优点,常用于猪瘟、猪蓝耳病、猪胃肠炎的诊断。
4.3 活载体疫苗技术
接种疫苗是防治猪病的重要途径。活载体疫苗的使用,能提高生猪的抗病能力,疫苗产生抗体后,能降低患病率,促使生猪健康生长。目前使用的活载体疫苗,主要分为病毒性、细菌性两种,和常规疫苗相比,它的优点是具有建立多阶疫苗的能力,对于疾病的防治效果明显提升。当然,该疫苗也有缺陷,一只猪只能进行一次活载体疫苗免疫,不能在已有抗活载体抗体的猪中使用。
5 结束语
基层兽医对猪病的诊疗工作现状不理想,尤其在卫生管理、免疫、诊断、用药等方面存在误区。本文从改善养殖环境、加强疫病预防、全面检查诊断、合理使用药物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介绍了新型医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希望为同业者提供借鉴,提高基层兽医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