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文技术赋能文学翻译
——《文学风格翻译中的计算机应用:挑战与机遇》述评

2022-12-07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外文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料库文学作品译者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朱 玉

1.引言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包括使用语言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因素(童炜 2006:22)。传统上文学翻译家以细读作为分析文学风格的基础。虽然细读可以记录语域、双关语、讽刺和隐喻等大部分语言和文本特征,但很难统计高频虚词的使用模式、句子长度、词簇和词语搭配等同样与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风格密切相关的语言特点(Mahlberg 2014:389)。数字技术研究方法注重量化和数据分析,使人们有机会找出传统细读无法发现的语言现象(Busa 2004:xxvi;Mahlberg 2014:389;王赟、张政 2020:82)。孙艺风、李德超表示,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和文本挖掘等新的数字人文技术,有助于我们发现特定译者或特定时间内文学翻译活动的新知识(Sun & Li 2021:649)。但是,目前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学界对此类研究的认识还不太清晰,需进一步探讨。

2020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罗伊·尤达尔博士(Roy Youdale)推出了《文学风格翻译中的计算机应用:挑战与机遇》(UsingComputersintheTranslationofLiteraryStyle: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一书,将细读与粗读合并为粗细阅读法,即CDR法(Close and Distant Reading),并将该方法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该书由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是迄今为止少有的将文学翻译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独立著作。该书视角新颖、内容丰富、论述客观,对推动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内容简介

该书由九个章节构成(包含引言),按主题可以分为四个部分:CDR方法的提出与概述(引言和第一章)、原文分析与译前准备(第二章和第三章)、CDR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第四章至第七章)和CDR方法的评价与展望(第八章),各部分的内容提要如下:

2.1 CDR方法的提出与概述

这一部分包括引言和第一章。在引言中,作者首先通过文献梳理阐述了自己对“风格”这一概念的界定,然后分析传统文学作品风格与翻译中细读法的局限性,提倡将细读与计算机辅助下的粗读结合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并从四个方面解释了该方法的优势;同时也对该方法可能存在的局限进行了阐述。最后,作者对选择拉美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Benedetti)的《谢谢你的火》(GraciasporelFuego)这部小说作为源语文本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在简要介绍翻译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述了翻译技术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然后作者重点阐述了CDR方法的内涵、常用的软件(如CATMA和Sketch Engine),以及该方法与语料库文体学、认知文体学、计算叙事学和心理叙事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利用CDR方法翻译文学作品的“四阶段”模型,旨在引起学界和业界对数字技术的关注,并将其融入文学翻译研究之中。

2.2 原文分析与译前准备

这一部分包含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对此次翻译实践的原文《谢谢你的火》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先,作者对该小说的基本情况(作者、主要内容、形成背景和接受程度)进行了说明。然后,从语料库概要、单词列表、关键词列表、多元文法(N-grams)和词汇丰富度5个方面对该小说的结构和风格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CDR方法对该小说的标题进行了分析,对人物特征及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谢谢你的火》这部小说的内容、风格与特点。

第三章详细说明了在利用CDR方法翻译《谢谢你的火》之前,作者在确定翻译策略、明确翻译目标以及了解原文作者现有作品翻译风格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准备。首先,该章介绍了作者选择异化策略的缘由,并归纳出其异化策略所侧重的三个方面: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精心选择,对不同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展现,以及偶尔对标准、地道英文的挑战。之后,围绕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探讨如何实现文体对等,从而在英语世界塑造贝内德蒂。最后,作者利用平行语料库,对原文作者其他两部作品的英文译本进行比较,以便为之后的翻译活动提供借鉴。

2.3 CDR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第四至第七章)从文化、标点符号、译文初稿与原文对比、译者翻译风格自我分析四个角度,介绍CDR方法在翻译《谢谢你的火》这一过程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四章通过细读,利用计算机辅助文本标记与分析(CATMA)和WORD对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专有项、多语言、西班牙语中特殊代词used及正式人际语域等展现原文风格和人物性格的特殊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聚焦标点符号的翻译。作者认为标点会影响句子的长度和结构,是文学风格的重要特征。因此作者对《谢谢你的火》中句子长度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研究,并从读者和译者双重视角出发,分析在该小说中占主导地位的短句和偶尔出现的长句给翻译活动带来的挑战。

第六章通过创建原文与译文的平行语料库,根据CDR标准分析(语料库概要、单词列表、关键词列表、多元文法和词汇丰富度),从句子长度与结构、重复句式和高频虚词的使用几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初稿进行对比,进而评估原文风格的再现程度。

在第七章中,作者利用CDR方法,借助文本可视化等工具对自己的翻译风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旨在帮助译者识别和把握自己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语言使用习惯。

2.4 CDR方法的评价与展望

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对CDR方法的优势与局限进行总结,认为将语料库、文本可视化等工具与传统细读相结合,可能会对文学作品翻译和文学风格分析大有裨益,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如计算机无法发现幽默、讽刺和隐喻等文体特征。此外,作者探讨了CDR方法未来发展的潜力与趋势,总结了该方法与翻译研究者、翻译专业学生和文学译者的关系,为这三个群体的研究、学习提供了较为新颖的视角。

3.写作特色

《文学风格翻译中的计算机应用:挑战与机遇》一书展现了利用CDR方法翻译文学作品的整个过程,其视角新颖、内容丰富、论述客观,是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学翻译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重要著作。具体而言,该书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3.1 视角新颖,启发思考

该书在CDR方法的指导下,借助数字技术,聚焦多语言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活动,其研究视角新颖,引发人们的思考。具体而言,该书的新颖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文本选择上看,在全球化时代,对多语种文本进行翻译的需求逐渐增加。但目前对多语种文本的翻译研究还很少(Olohan 2011;Pym 2011;Screen 2016;LeBlanc 2017;Vieira & Alonso 2018)。而该书选用的是一部以西班牙语为主,但同时又包含拉丁语、英语、德语和法语四种语言的多语言文本,作者对翻译该书中不同语言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阐释,对多语言文本翻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次,从研究对象看,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主要聚焦已经存在的译作。而该书作者没有局限于现有译文,而是转向翻译实践,注重对翻译过程进行展示。正如许诗焱、张杰(2020:162)所言,展现文学作品的整个翻译过程是未来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该书从首次阅读、译前、译中和译后四个阶段展示了作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要思考的内容、CDR方法及数字化工具在各个翻译阶段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

再次,从使用的工具看,该书利用的很多工具如关键词提取、单词标记、一致性搜索等工具都是在语料库语言学和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虽然这些工具已经存在多年,但是它们在文学翻译领域的运用还较少。该书将其运用到文学作品风格研究与翻译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对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

最后,从翻译思路上看,作者选择逆向思维的方法,从读者的角度体会源语文本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原文作者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创造这些效果,进而试图在译文中再现这些特点。

3.2 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泛。具体而言,其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虽然该书旨在展现利用CDR方法进行文学翻译实践的过程,但作者也兼顾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深入探讨。例如,在引言部分,作者通过较为详尽的文献综述,从文体交际功能、文体现有定义、文体作用以及翻译领域文体研究的发展趋势四个角度阐述了在将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翻译给21世纪英语读者的背景下,自己对“风格”这一概念的界定。此外,作者利用较大篇幅介绍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及不同学者对这一对概念不同的看法,进而指出自己在采用异化策略时所侧重的三个方面,并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最后,该书既关注文学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也涉及目前研究较少的问题。例如,迄今为止,翻译学者还没有考虑太多译文中字体和其他印刷决策问题(O’Sullivan 2013:4)。而作者不仅对原文中文化专有项、标点和称呼语等较为常见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分析,还对目前研究较少的书面视觉效果进行了探讨。例如,该书第四章结合具体实例,对《谢谢你的火》中斜体字和外来语的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体现了该书研究内容的丰富性。

3.3 论述客观,实事求是

整体上,该书作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所选的文本、使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等进行了客观评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接受程度。

首先,强调了要客观评价源语文本。作者在引言部分就表明自己翻译《谢谢你的火》这部小说的主要原因:对该小说的喜爱、对该小说作者的敬佩,以及对该小说现实意义的推崇。但是在对该文本进行介绍与分析时,作者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该作品的不足直言不讳,并对其他批评家对该作品的批判表示赞同。

其次,该书客观阐述了CDR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该书作者通过翻译实例展示了如何借助CDR方法翻译文学作品,旨在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之中,加强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挖掘。作者在介绍不同翻译阶段使用CDR方法进行文学作品分析与翻译优势的同时,也在引言和最后一章部分反复强调该方法的局限性。例如,利用计算机无法检测到源语文本中幽默、讽刺、隐喻等重要文体特征;不是所有可以计算的文体特征都与翻译相关等。

最后,作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陈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不足。例如,作者在利用语料库进行文体风格分析的过程中,强调其所用的语料数量较少,不足以产生令人非常信服的结论,其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作者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贯穿于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体现了其客观严谨的写作风格。

当然,该书也存在不足之处,需引起读者注意。例如,虽然该书包含丰富的内容,但从整体上看,该书的本质是从CDR方法出发,借助语料库和可视化等数字技术将《谢谢你的火》这部西班牙语小说翻译成英文;对于翻译其他类型文本以及其他语种作品而言,该书所用工具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再如,尽管该书构建了利用CDR方法翻译文学作品的“四阶段”模型,介绍了很多实用性工具,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佐证,但总体而言,该书涉及的只是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学翻译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但瑕不掩瑜,该书为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为未来数字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4.主要贡献

《文学风格翻译中的计算机应用:挑战与机遇》一书从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方面对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深刻的思考与前瞻性的展望,对当前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我觉得我不该去问她这些,我无非是想找口水喝,或者想找点吃的什么的,已经给人家添麻烦了,干吗还要问人家这些过去的不快之事呢?我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4.1 助推文学翻译研究的数字化方向

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证了利用数字技术分析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数字技术的认识,推动文学翻译研究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从理论角度看,传统的描述性研究和定性分析局限于对研究对象细微差别和个人特征的分析,缺少对宏观规律和总体现象的研究(邹常勇 2020:125)。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翻译学研究与语料库、可视化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该书对传统定性分析之于文学翻译研究的局限进行剖析,并据此阐述定量分析所起到的补充作用,进而提出将细读与粗读相结合的文学翻译研究方法,旨在强调数字技术对文学翻译研究的促进作用,推动文学翻译研究的数字化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该书结合实际案例展现了数字技术对挖掘与分析文学作品特点的重要作用。例如,作者利用Sketch Engine定量分析原文中的句子长度,发现了原文以短句为主、长句为辅这一特点,进而确定罕见长句所在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探索原文中句子长度出现变化的原因。再如,作者利用WORD和草图引擎,以语料库概要、单词列表、关键词列表、多元文法和词汇丰富度为参数,对原文和译文初稿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文本风格的再现程度进行评估。由于这些数据的广阔性、多样性以及潜在性,完成这类任务不仅要求译者具有分析和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更需要译者具有综合使用各种数字人文技术或工具的能力。正如该书作者所言,文学翻译专业学生和文学译者不借助数字技术,很难全面挖掘原文中潜在的风格特点。

4.2 推动MTI文学翻译教学与研究

如今,许多文学翻译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其使用性不仅有限,通常还缺乏客观性。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该方法的不足,开始转向数字人文研究方法。该书将数字技术引入文学翻译实践,并提出具体的“四阶段”翻译模型,是对MTI文学翻译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MTI文学翻译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在翻译技术的重要性方面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过度强调翻译技术的重要性,将其凌驾于翻译转换和策略能力之上。另外一种是贬低翻译技术,将翻译技术能力排除在翻译能力之外(崔维霞、王均松 2018:23)。该书强调辩证地看待数字技术在翻译中的作用,既要看到数字技术对文学翻译研究的赋能作用,也要关注数字技术固有的局限性;既要培养译者的翻译技术能力,也要提高其传统语言和文化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定位文学翻译中的翻译技术能力培养。此外,作者不仅从宏观层面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哪些阶段可以使用哪类数字技术,还从微观操作层面介绍每个翻译阶段可使用的工具及使用方法,对翻译技术能力的培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其次,该书提出文学作品翻译的“四阶段”模型,即首次阅读(可从叙事、词汇、语法、语境与衔接四个角度)、译前阶段(分析批注,制作语料库,语料库查询,可视化分析,CDR标准分析,确定翻译目标)、译中阶段(借助语料库、词汇特征素描、词汇聚类等方式分析原文)和译后阶段(对比原文与译文,译者风格自我分析)。该模型灵活使用粗读法与细读法,所展现的四个阶段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双重特点,有利于规范MTI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此外,从整体来看,该书犹如一篇翻译实践报告,其注重展现整个翻译过程、探讨适合特定文本的翻译理论、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倡导使用数字技术、强调所选工具的可操作性、对译后结论进行拓展与提升,有利于推动MTI翻译实践报告的创新。

另外,该书作者对遇到不懂问题查资料、找理论依据的态度,深入理解原文结构与风格的做法以及善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具有促进作用。

4.3 拓展文学译者风格研究视角

自2000年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关于不同语种文学翻译对国家文化和文学影响的研究、对文学翻译中不同文本类型的研究、对文学翻译内容的研究、对文学翻译中文本参与者的研究(王汝蕙 2020:188)。其中,在对文学翻译中文本参与者有关的研究中,译者风格研究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吕奇、王树槐 2018:82)。但这类研究的主体基本都是译者以外的其他学者,很少有译者利用数字技术对自身的无意识翻译风格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项由译者对自己翻译风格进行分析的研究是由Jan Rybicki进行的(Youdale 2020:180),但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根据译者对虚词的使用情况来确定译者的翻译风格,而不是试图确定一系列译者可能具有的语言使用习惯。

该书在利用CDR方法分析原文风格、解决初译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评估译者是否实现翻译目标的同时,对译者使用语言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对那些人们普遍认为完全无意识或部分无意识的习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得到了有价值的结果,这对借助数字技术研究译者自我风格和其他译者风格都具有引领性作用。未来,译者可以借助CDR方法和数字技术对自己译文中的典型表达进行分析,发现自己潜在的语言使用特点,进而总结自己无意识的翻译习惯、探讨这些无意识习惯对翻译目的产生的影响、比较自己的译文与标准英语表达之间的差距等。当然,CDR方法与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分析译者自己的翻译风格,对其他译者的译文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总结出仅靠定性分析无法发现的语言使用特点。

5.结语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逐渐突破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之间的界限,为文学翻译赋能增效。利用数字技术翻译文学作品,对挖掘原文潜在特点、加快翻译速度、评估翻译质量和分析译者自身翻译风格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文学风格翻译中的计算机应用:挑战与机遇》一书探讨了CDR方法以及多种数字技术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借助数字技术对单个文学翻译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学翻译实践,推进MTI文学翻译教学与科研,扩展文学译者风格研究视角。

猜你喜欢

语料库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