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扶正调气法治疗肺结节的运用初探

2022-12-07李要远郑红刚程孟祺

中医药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调气津液扶正

李要远,郑红刚,程孟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依据《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版》,肺结节的定义为影像学上直径≤3 cm的局灶性、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1]。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称为多发性;直径<5 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称为小结节;根据密度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混杂性结节。

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临床及健康体检中的广泛应用,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2-5],促进了肺癌死亡率的降低。鉴于种族、地域、检测方法、筛查人群等因素的差异,全球各地的肺结节检出率并没有确切的结论。既往文献报道,针对部分高危因素(如年龄>40岁)人群的筛查试验提示肺结节的检出率约为10%~20%,检出的肺结节中发生恶变的概率约为4%~10%[2,6-7]。伴随着肺结节的高检出率,对其进行合理管理成为一项颇具争议和挑战的任务。目前不同专业协会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对肺结节的管理不尽相同,但基本支持对8~30 mm的结节评估手术风险及患癌概率,根据随访变化或病理检查决定手术与否;对于<8 mm的结节主要是评估患癌危险因素,定期CT监测结节的大小、密度变化等,一般不予积极治疗[8-9]。从中可以看出,西医学对肺结节的处理措施比较有限,手术几乎是唯一的治疗手段。这势必导致了肺结节手术的扩大化,一部分患者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良性病变,造成了对病人身体的伤害,以及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另外,一些没有达到手术标准的患者在不断复查中忐忑等待,加重了心理负担,反倒可能会促进病情的发展。

中医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肺结节的治疗方法和干预节点相对灵活,可以无缝衔接于治疗的各个阶段,在肺结节的临床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团队依据肺结节的发病特点,提出了“扶正调气”法防治肺结节的治疗理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主要思想内涵做一基本梳理。

1 肺结节的中医认识

肺结节多在健康体检或住院期间的全身筛查中发现,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个别患者表现有气短、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结合其发病隐匿、症状以气机失调为主的临床表现,肺结节与中医学中的“息积”“息贲”比较类似。如《素问·奇病论》 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难经·五十四难》云:“肺之积,名曰息贲”。从中可以看出,肺结节发病的核心病理机制是肺气宣发肃降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以气逆为主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正常生理条件下,肺主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肺气宣发将脾脏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外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并且宣发卫气排出汗液,通过气化排出浊气;肺气肃降吸入清气,并将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肺气的一升一降,维持肺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有利于清除发生异变的不正常细胞。气能行津,气能行血,肺主治节,肺脏气机的宣降通达,有利于津液、血液的正常输布。受制于外界环境污染、慢性肺疾病、情绪异常等因素影响,一旦肺气宣发肃降机能失调,就会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因素在肺脏的积聚,继而形成“痰瘀窠囊”之肺结节[10]。如《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所描述:“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11],痰浊、瘀血的阻塞,会进一步导致气机的失调,二者互为因果,进一步加重淤积状态,促进肿块的发展,甚至刺激正常细胞的突变形成早期肺癌。

气、血、津液的充盛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若正气亏虚则无力推动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势必导致气不能行,痰不能散,瘀不能化,从而促进肺结节的病理因素形成。如《医宗必读》所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12];《治法机要》亦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并且正气充足,免疫系统的功能强盛,可以快速识别肺结节中癌变的单个细胞,并及时将其清除,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13-14]。由此可见,正气亏虚是肺结节形成的根本因素。

综上所述,无论良性病变或恶性改变,肺结节的形成离不开正气亏虚及气、痰、瘀等病理因素的相互影响,其中后者以气机失调主导。因此在肺结节的防治中,“扶正调气”法可以作为基本治疗大法,临床疗效肯定。

2 “扶正调气”法概述

一切疾病的发生,无论轻重缓急,皆是正邪斗争中邪气战胜正气的结果。邪气过于亢盛是一方原因,然正气不足以抗邪才是多数疾病的发病基础,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扶正培本强壮机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基础,尤其是慢性病,诸如良恶性肺结节,正如《素问·刺法论》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学一般将扶正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再细分为补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气血阴阳。然总体来讲,扶正培本是以增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形质基础为主要落脚点的,即使是益气温阳,也可以通过“气生血”“阳生阴长”来达到化生阴血津液充养形体的目的。

气机是人体之气的正常运行机制,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人体气机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为“升降出入”,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是脏腑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根基,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及人体内外阴阳平衡的基础,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弧危”。若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则可出现气逆、气郁、气滞、气陷、气闭,甚至气脱。因此,调理“气机升降出入”是调理气机的核心和落脚点。通过一升一降,一出一入,维持机体基本的生理功能,“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结者散之”“散者收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达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的生理状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根据“扶正”具有增强物质基础的属性,可以将扶正培本归属为阴阳理论中“阴”的范畴。“调理气机”升降出入可以激发机体功能动力,具有兴奋的、功能性的属性,可以将其归属于阴阳理论中“阳”的范畴。“扶正培本”与“调理气机”是治疗学概念上的“阴”与“阳”,“扶正调气学说”是对传统阴阳理论在治疗学的一个学术创新点。通过扶正培本强壮人体脏腑、四肢百骸等器质性组织结构,为调理气机激发生理功能准备充分的物质基础,此乃“阳根于阴,阴为阳用”“从阴求阳”;调理气机升降,使补益之品不壅滞、不闭塞,畅通调达,将补益所得之物质基础通过“气化”合理地转化为机体所需之能量,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旺盛又可以进一步提高物质储备的能力,此乃“阴根于阳,阳为阴用”“从阳求阴”。“扶正”“调气”两大治则,一阴一阳,二者互根互用,相得益彰,协同作用,维护机体生命健康,也是防病治病的关键之所在。

3 扶正调气法在肺结节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肺结节的发生是正气亏虚与肺气宣降失调的结果,因此扶正调气之法是治疗肺结节的不二法则。具体运用中需要结合病人身体素质特点和四诊信息的差异,有所侧重,个体化治疗。

3.1 益气养阴是扶正的主要方向

肺结节临床症状不显著,个别患者可表现出乏力、气短、干咳等气阴两虚的症状,部分发生恶变的肺结节患者亦多表现出气阴两虚的证候[15-16]。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依据肺“主气”“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肺结节的扶正当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方向。

脾胃为“后天之本”以“灌四傍”,又“肺金”为“脾土”之子,固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的说法。并且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亏虚失其健运,水液不化,聚湿生痰凝结成块,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因此临床实际应用中补益肺气当以肺脾双调为法,以体现“虚则补其母”“培土生金”之意,方药常用六君子汤合大剂量黄芪、生脉饮合补中益气汤等加减。肺为娇脏,故补肺不宜温燥,在补益肺脾之气时需佐用养肺阴之品,如南北沙参、百合、麦冬、芦根等。又肺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整体素质或临床症状,一般年老者或有肺系宿疾的患者多有此表现,可以肺肾双补,以体现“金水相生”之法,方药常在补益肺脾的基础上合并都气丸、杜仲、牛膝、补骨脂等补肾之品。

虽然强调益气养阴在治疗肺结节中的重要作用,但也不可完全忽视温阳化饮的治法。比如,一部分年轻女性肺结节患者可以表现出怕冷、手足不温、时咳稀白痰等症状,这是典型的肺肾阳虚无以温化,导致寒痰凝结成块的表现。此类患者相对较少,临床实践中需要仔细辨证,论治当以温阳化饮为法,方药多以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等加减。

3.2 调理气机为祛邪的主要途径

肺结节的发生、发展与肺脏乃至全身气机失调关系密切,并由此引发了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在肺脏的聚积。治疗肺结节时当以调理气机作为祛除病邪的主要途径,如《素问·奇病论》 所云:“息积……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其中“导引”即是调气的一种形式。

调理肺脏气机主要是通过对不同药物之间升降、宣敛、畅达之性的合理配伍、综合协调,以恢复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常用方药有半夏厚朴汤、四七汤等方剂加减,也经常使用一些对药,如苏梗、荷梗、桔梗,前胡、桔梗、枳壳,桔梗、杏仁,桂枝、白芍等。这些方剂和药物组合在临床应用中,有升有降、有散有敛,能够很好地协助维持肺气宣降功能,广泛应用于包括肺结节在内的各类肺系疾病中。除了单独调理肺气的升降出入,调和脾胃气机升降及疏肝理气之法也需要重视。脾胃居于中焦,一升一降,是人体气机上下运行的枢纽,其升降协调有助于肺气宣发肃降功能的正常运转,反之亦然。并且脾胃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积聚成痰,继而痰、气、瘀互结成块。临床中常见一些肺结节病人伴随有脾胃慢性疾病,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注意调畅中焦气机,常用旋覆代赭汤、泻心汤系列、小柴胡汤等加减。一些经常生气或者前期遭受过严重情感伤害的患者,导致肝气郁滞的状态,全身症状主要有时叹息、烦躁或焦虑、情绪易激动等,影像学可以显示双肺多发结节,往往一次手术都不能全部切除。肝升肺降,二者升降协调,对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有“一气周流,龙虎回环”之谓。如果肝木“左升太过”,易导致肺金“右降不及”、肺气宣降失调,即所谓“木旺侮金”。针对此类型患者当以调理肝气为主,辅以调肺气,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加减,平时也可以服用玫瑰花、月季花、薄荷、合欢花等花茶以调畅肝气。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失其宣降必然导致津液的壅滞凝结成痰;痰气交阻于肺影响血脉运行,进一步发展为气、痰、瘀交织错综,积聚成块。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有时难以区分孰为因孰为果,但调理气机往往是破解这种交织状态的有效途径。肺气宣降则津液外散于皮肤,内润于脏腑,下行于膀胱,无以凝聚成痰,所以说“治痰先治气”;气能行血,肺气畅达则血行无瘀。因此,治疗肺结节化痰散瘀之法当以调气为先,化痰、活血之法需合并应用调气之品。

4 总结

无论是良性,或是已经发生恶变的肺结节,其形成的根本病机是正虚和气、痰、瘀等病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后者以气机失调主导。因此,“扶正调气”法可以作为治疗肺结节的根本治疗原则。其中,益气养阴为主的扶正培本之法充养了肺脏,为其主气、行水、朝百脉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使机体保持正常而高效的运行效态,减少痰浊、瘀血的生成,并可以敏锐地检测到发生异变的不正常细胞,将其清除,减少恶变几率。调气为主,辅助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的祛邪之法,共同消除肺结节形成和发展的病理因素,有利于消除或控制肺结节,同时肺气宣降畅达可以使扶正“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猜你喜欢

调气津液扶正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画说中医
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
生气莫如调气
藏药甘露调血粉剂和调气粉剂对104 例高血压病人临床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