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考
2022-12-06张怀杰郑云晓周超超汪国云
黄 杨 张怀杰 郑云晓 周超超 汪国云 胡 伋
(1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浙江宁波 315400;2 余姚市阳明街道农业农村办,浙江宁波 3154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1]。
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五不争”特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菜、粮、果、油之后我国第五大种植业,产量占全球80%以上[2]。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产业扶贫工作时,点赞该村扶贫项目是“小木耳,大产业”。这不仅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宣言书,更是进军号。
中药材生态种植提倡“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四不宣言”。特别是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后,在森林、退耕还林地等区域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更成为中药材生产的发展趋势。同时,浙江省高度重视区域品牌建设,打造出“浙八味”和“新浙八味”的优势道地药材。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也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3-5]。
食用菌和中药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大量的试验证明,香菇、猴头菌、银耳、黑木耳、竹荪、牛肝菌、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在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保护心血管系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早已将冬虫夏草、灵芝、云芝等真菌作为法定中药材。可以预见,食用菌和中药材都是乡村产业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项目,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光彩[6-9]。
浙江省余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21 年全市总日照1 527.5 h,总降水量2050.3 mm,全年平均温度为18.4 ℃,全年降水天数为162 d,无霜期总天数277 d。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业振兴,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笔者在调查全市食用菌、中药材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并提出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旨在为浙东地区食用菌、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业的概况
1.1 产业分布情况
目前,浙江省余姚市的食用菌、中药材生产主要分布于泗门镇、大岚镇、鹿亭乡、梁弄镇、河姆渡镇、三七市、阳明街道、兰江街道等,全市栽培面积共187 m2。栽培模式有传统的塑料大棚栽培和仿野生栽培,栽培品种以平菇、香菇为主,约占全市总产量的90%[10]。近年来,在传统品种稳步发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品种和珍稀品种食用菌,如羊肚菌、竹荪、姬松茸、大球盖菇等,中药材如铁皮石斛、桑黄、灵芝、黄精等,品种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1.2 科技储备
余姚市与浙江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宁波市中林竹产业研究院、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科研单位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提高栽培技术水平。目前,拥有铁皮石斛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铁皮石斛组培实验室1 个;承担相关科技项目10 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1 项,宁波市级重大专项1 项,浙江省农技推广优秀项目1项;此外,还拥有国家级林草乡土专家2名。
1.3 主要生产主体
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生产主体类型以中小型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约有80余家食用菌、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其中小规模生产主体(6 666 m2以下)约占80%,每个生产主体的从业人员为2~10 人;4 家公司化运作的生产主体是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典范,也是先进技术示范、产品营销的第一方阵。
1.4 产业发展成效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值共计9 900 万元,产量1000 余t。全市食用菌、中药材产品多以干品等形式销售。销售方式主要有批发交易、加工贸易及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经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食用菌、中药材产品的品质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目前在市场上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 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小,布局分散
尽管余姚市已有一定的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基础,但整体来看,还处在探索阶段。小规模生产者占多数,公司化运营主体只占5%。虽然有多点开花的趋势,但尚未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
2.2 潜力挖掘不足,三产融合度低
目前80%的产品以鲜品和干品等初级加工品销售,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尚未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另外,传统的栽培方式未能与休闲观光、森林康养等有机结合,三产融合发展有待提高。
2.3 科技支撑不足
科技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体系不完善,在应对品种更替、技术更新、市场变化和产业转型时力不从心[11-13]。据调查,全市80%的生产者年龄在50~60 岁,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仅有13%左右的栽培户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同时,尚未建立产品的标准和检测体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2.4 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土地流转、用工信息、强农惠农政策等信息服务建设有待加强,相关政策性保险和风险化解机制有待建立。由于食用菌、中药材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14-15]。据调查,85%以上的栽培户主要通过网络了解相关信息,存在信息的滞后性和可靠性问题。
3 余姚市发展食用菌、中药材产业的优势与机遇
3.1 自然禀赋优越
四明山区域植被覆盖度高,空气质量好,水资源丰沛,是余姚市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有“浙东绿肺”和“宁波水缸”之称,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开展食用菌、中药材仿生栽培,发展区域优势品种,开发地理标志性产品创造优良的自然条件。
3.2 政策资源基础好
发展食用菌、中药材产业符合四明山区域生态产业发展的方向。余姚市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于2019 年实施《四明山区域特种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方案(2019—2020 年)》,2021 年又制定该区域特色经济作物发展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3年),并拟定《余姚市四明山区域特色经济作物发展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为加快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保障。
3.3 群众基础广
一是劳动力基础。四明山区域的花木产业由于水土流失等问题遭遇发展瓶颈,花木产业萎缩,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可以安置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二是消费者基础。食用菌、中药材产业符合绿色健康消费的趋势,而目前四明山民宿旅游已形成一定规模,这也为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4 对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4.1 创新经营体系
规模主体的发展壮大,有效解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除了家庭农场模式外,还有以下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值得借鉴:一是合伙人模式。如位于河姆渡镇的菊英农场,由几个主要成员合作经营,分别承担技术、管理和营销;二是以工促农的模式。如泗门镇的浙江健九鹤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原本经营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后利用积累的资本发展涉农产业;三是特色小镇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在余姚市尚未建立,建议市农业部门联合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打造四明山区域食用菌、中药材特色小镇,形成特色产业集群[16-18]。
4.2 延伸产业链
一是产业链的后向延伸。推进食用菌、中药材产品的精深加工,根据产品特点研发休闲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例如,大球盖菇口感鲜美,可开发菌菇饼干。二是产业链的前向延伸。探索菌渣资源的深度利用,使菌渣与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发展相融合。食用菌菌渣可用来生产动物饲料、育苗基质、有机肥等,在循环产业链中发挥枢纽作用[19-20]。三是挖掘食用菌产业的保健、观赏等文化内涵。将食用菌、中药材产业与观光休闲农业、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21-22]。当前四明山区域“景区+农家乐”模式已初现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4.3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提升生产技术能力。建议由市农业部门统筹主导,联合质监等部门,建立食用菌、中药材的生产标准,抓好产地环境检测、投入产品质量监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生产过程记录、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提升技术人员能力。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专业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三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议农技部门、示范基地、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通过联合申报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形式,开展技术攻关及创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转化[23-25]。
4.4 搭建交流平台
目前,余姚市尚未建立栽培者、技术专家、消费者之间技术指导、交流借鉴和信息发布的平台。建议以农技服务部门为主导,联合市场部门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大数据、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媒介,搭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26-27]。例如,利用微信小程序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技术专家线上帮扶答疑、政策解读,发布市场供需、价格信息;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宣传引导“一荤一素一菇”的健康生活理念,介绍食用菌的食用方法。
4.5 打造本土品牌
目前余姚市已拥有“余姚杨梅”“余姚蜜梨”“余姚榨菜”等多个地理标志品牌,但食用菌、中药材产业方面仍处于空白。加强品牌战略,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对提升当地食用菌、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有积极的作用。建议市农业部门重视挖掘食用菌、中药材产品培育地理标志品牌的潜力,如铁皮石斛,可联合泗门镇、鹿亭乡、河姆渡镇等几个发展较好的乡镇,建立产业联合体,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力宣传绿色生态的栽培理念,积极创建余姚铁皮石斛地理标志产品,进一步扩大余姚市食用菌、中药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