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融合式创新”构想
2022-12-06刘新宇周心妍贾立国
刘新宇,周心妍,贾立国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扬州清曲是以扬州方言为载体、以歌唱为唯一表现手段的传统曲艺形式。扬州清曲历史悠久,它萌芽于元代小唱,从明代俗曲中发展开来,到清代乾隆年间到达全盛时期[1]。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兼收并蓄、广收博采,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学、音乐内涵。它从民俗中来,本是娱乐大众的俚俗文化,如今却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慢慢变成了小众艺术,淡出了民众的视野。早在2006年,扬州清曲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关部门也早已成立“扬州清曲传承发展研究会”,着手采取诸多措施对清曲进行保护,如开展扬州清曲进校园活动、开设扬州清曲展示馆等。但经调查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中国传统曲艺,群众对于扬州清曲的了解程度仍然较低。
扬州清曲是口头说唱艺术,传统的传授方式是口传心授。如其他非遗曲艺一样,扬州清曲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专业艺人后继乏人、影像资料不全等。受地域的限制及方言的阻隔等客观因素影响,扬州清曲这样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得不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仅扬州本土还有演出活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下来的扬州清曲想要传承下去,首先要力求将其精华之处原汁原味地全部保留,这是相关部门、曲艺工作者和扬州清曲研究者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但是很显然,只有注入创新这一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创造方式来活化非遗,将扬州清曲作为表现生活的艺术来展现新时代的生活,才能避免扬州清曲日渐淡出人们的耳畔,避免其成为绝唱。
我们应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陈出新,应该是精神内核不变,象征符号不变,母题不变,但是表现形式却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充分地现代化”[2]。而流行音乐、纪录片、音乐剧等现代人普遍接受的艺术,正是可以有效助力非遗曲艺存储和传播的现代化表现形式。因此,扬州清曲在与这些现代艺术交汇融合,进行创新后,或许可以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 扬州清曲与流行音乐融合构想
1.1 可行性分析
其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曲艺的生命力呈现萎缩之态势,而流行音乐则蒸蒸日上,不断繁荣。流行音乐指的是在大众中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音乐。它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侧重商业价值,所以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流行音乐形式较为灵活,没有固定的唱法,且时效性较强,通常只流行于一段特定的时间。流行歌曲的发展受科技发展的影响很大,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成熟助推了它的发展和传播。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传播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让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加迅速,也使得流行音乐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其二,与扬州清曲受众老龄化的现状相比,流行音乐更能吸引年轻群体。在清曲中融合流行音乐元素,可扩大其受众面、增强其生命力。包括扬州清曲在内的曲艺作为传统力量,属于“从前慢”的世界,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成为小众艺术,而它的未来就在于在年轻人中发展出一大批观众。不成为年轻人的审美对象,其生命力就会降低,力量就会衰退。要想吸引年轻一代聆听和欣赏扬州清曲并发现其所具备的独特魅力,自觉承担弘扬发展传统文化的使命,就必须寻找符合年轻人审美需求的有效路径。
将流行音乐和传统的扬州清曲相互融合不失为一剂良方。流行音乐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而扬州清曲作为地方特色鲜明的说唱曲艺可承担叙事、抒情的双重功效。二者的结合,正是流行与古典的碰撞,可使得扬州清曲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寻求创新突破。一方面,可使扬州清曲本身在词、曲、调、奏等方面获得创新,更符合时代需求;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便于流传,与之结合有利于提高扬州清曲的流传度,扩大扬州清曲的受众。此外,当今已是“互联网+”时代,数字专辑渐渐取代传统的光盘成了新媒体时代歌手发行歌曲的主要手段,可直接通过网络渠道售卖,供听众欣赏、下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流行音乐融合又能有效存储记录扬州清曲。数字专辑也更贴合现代人,尤其是迎合年轻人听音乐的习惯,更能增加年轻人对扬州清曲的接受度。扬州清曲具有曲调和谐优美、伴奏新颖独特等音乐特征[3],易与流行音乐结合,为流行音乐增加特色元素。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流行音乐借助扬州清曲增加文化审美内涵,扬州清曲借助流行音乐提高流传度,这样既使得流行音乐的音乐风格独具一格,增加文化韵味,又能吸引更多人了解扬州清曲。毋庸置疑,结合流行歌曲这种新时代大众易接受的音乐形式,弘扬、传播、创新扬州清曲,对于发展扬州清曲、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1.2 实践分析
近年来,不少音乐人做出将扬州清曲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在内容与形式上对扬州清曲做出一定改变,或是改变原有的伴奏乐器,使之更现代化、国际化,或是在原有唱词基础上增加白话歌词,使之文白兼具,更添意趣。总之,都是在继承中创新,使得扬州清曲更添一分现代风采。
1.2.1 伴奏——融入现代元素
《新乐府|扬州清曲》系列歌曲将爵士乐与扬州清曲结合,在不改变既有民族的传统和韵味的基础上,加入更具有时代性的奏乐元素,以世界通行的音乐形式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次对扬州清曲创新的大胆尝试。该系列歌曲保留了传统清曲的唱词,邀请专业的清曲演员用极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方言演唱,在曲调和乐器方面又做出一定改变,使得悠扬婉转的唱腔与极具张力的演奏方式交汇融合,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实现“心中有古典、耳畔有新意”。这样的交汇融合不仅能体现扬州本土元素的独特性,还能展现出现代文明的包容性。
传统的扬州清曲所用乐器主要是琵琶、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而《新乐府|扬州清曲》则采用电子管风琴、萨克斯、吉他等西洋乐器来伴奏。它创新性地抽离出扬州清曲传统声腔的特征性旋律,将其与流行音乐的元素混合,既保留了扬州清曲独特的声腔曲调特征,又便于传唱,比较符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审美取向。同时,其新颖性与趣味性也让扬州清曲原有受众耳目一新。
1.2.2 唱词——增加白话歌词
此外,一些国风音乐人也力图将清曲与流行音乐结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歌手戴荃在2021年10月发布的新歌《道情》就是对原有扬州清曲的曲词进行再创造的产物。这首歌极具表现力,一经发行便引起一定反响。其主歌部分是歌手根据自己对《道情》中渔翁形象的理解而新增的白话歌词,副歌部分是原有的扬州清曲《板桥道情》的唱词。歌手演唱时在方言与普通话间自由切换而不显割裂,节奏悠缓,唱腔舒婉又饱含力量。
1.3 建议
从已有实践取得的成果分析,年轻人对扬州清曲与流行音乐融合式创新的接受度较高。很多本不熟悉扬州清曲的听众,听到其偶像演唱的流行音乐中含有扬州清曲元素,从而领略到扬州清曲这一传统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萌生出了解它的想法,也拉近了自身与传统曲艺的距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借助音乐偶像的力量推广扬州清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因此,为保护、传承扬州清曲,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更多音乐人,尤其是扬州本土音乐人,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扬州清曲与流行音乐相互融合,进行创新式创作,充分发挥扬州清曲的艺术价值。
已有的扬州清曲与流行音乐相融合的实践多以原有的扬州清曲唱词为基础进行再创造。其实,如果能将近些年来新的清曲作品进行加工、融合,也许能产生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部门曾发起过“十大扬州清曲填词”征集活动,鼓励群众为清曲填词,在唱词内容上对扬州清曲进行创新。这样的填词活动有利于激发民众创作清曲曲词热情,也有利于为扬州清曲融合现代艺术提供更多素材。
近些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扬州清曲新作。例如,在疫情期间,扬州曲艺工作者创作的《别样的美丽》《系维扬情》《广陵斗志昂》等扬州清曲,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主题,歌颂抗疫精神和城市大爱,提振全民抗疫士气,为战胜疫情注入精神力量。此外,《扬州是个好地方》《大运风雅颂》等清曲记录了新时代扬州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扬州城市精神面貌,也是扬州清曲新兴佳作。当然,在创作新词时,也要做到守正创新,要充分考虑扬州清曲唱词注重意境的营造、细节的描写,以通俗为本色的语言特色,不可脱离扬州清曲的本体特征而盲目创新,避免去方言化等倾向。
此外,要想促进扬州清曲的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应安排专人将现有的曲词、曲调资料收集整理并做成方便检索的电子数据库,便于音乐人进行曲词的创新,也便于学者研究。
2 扬州清曲融合纪录片创新构想
2.1 可行性分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的艺术形式,它通常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其本质、引发观众的思考,具有审美价值。将扬州清曲融入纪录片中,可以很好地记录扬州清曲,从而激发人们对扬州清曲的观察和思考。
扬州清曲题材多样、曲目丰富,内容包括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社会生活,以及男女爱情故事[4]。它继承民俗文学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世俗民情。可以说,扬州清曲对社会生活做出了审美化的反映。不仅如此,扬州清曲还曾演绎《红楼梦》《水浒传》等古代名著及经典戏曲故事,因此在介绍这些小说戏曲等的纪录片中加入扬州清曲,更能增添其韵味。
由于地域限制,扬州清曲这样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得不到广泛关注。但在当今这个数字影像化时代,影像作品可以结合文字、声音、画面,动态地给观众展现出完整的故事,以纪录片的形式可以更直观呈现扬州清曲的起源、发展、兴衰、现今的传承状况,从而全面、真实、客观地展示出扬州清曲的真实面貌,让全国甚至全世界对曲艺文化感兴趣的人们都有机会了解扬州清曲,并帮助他们欣赏扬州清曲,从而助力非遗传承和研究,保留非遗记忆。扬州清曲与纪录片结合的影视化叙事,可以使接触过扬州清曲的曲艺爱好者根据审美经验唤醒审美记忆,而没有接触过扬州清曲的观众也可以被塑造记忆。当集体记忆通过艺术审美被唤醒或塑造后,扬州清曲就变得更加鲜活、动人。
2.2 实践分析
以扬州清曲为题材的纪录片作品数量较少,曾有学生以扬州清曲为题材创作过微型纪录片,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可惜未能在央视这类大平台上播放。其他音乐文化类节目中偶有涉及扬州清曲,但都并非专门介绍扬州清曲的纪录片。
此外,在扬州的相关纪录片中,扬州清曲的存在感相对较低。2014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心传》在介绍扬州评话艺人杨明坤的家宴时,提到了扬州评话这种流传四百多年的民间说唱艺术。2019年,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播出了扬州东关街专集,深入挖掘扬州城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其中也提到军旅歌手汤非受到扬剧的浸润,打开了艺术的大门。然而,作为与扬州评话、扬州弹词并称“三朵金花”的扬州清曲,在各类介绍扬州的纪录片作品中却很少被提及。
目前还没有专门以扬州清曲为题材的成熟纪录片作品,但是近年来与非遗曲艺相关的优秀纪录片越来越多,为扬州清曲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它们多以某个非遗传承人为采访对象,将艺术家的传承故事作为主线,记录其坚守非遗技艺、收徒传艺、带非遗进校园和社区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还展现特定曲艺艺术的前世今生、主要特征、留存状况,以及资源利用程度等。
温州微纪录片《瓯越之华·十三弦外音》以艺术家口述的方式,记录了温州鼓词非遗曲艺传承人陈志雄的传承实践。纪录片《马街书状元》以坠子书状元李冬梅、三弦书状元余书习为拍摄对象,讲述了两位老艺术家在曲艺道路上坚守和奉献的故事[5]。这些都是拍摄扬州清曲纪录片可以学习的“他山之石”。借鉴已有的优秀纪录片的模式,进行扬州清曲主题纪录片创作,既能使大众在娱乐中认识、喜爱扬州清曲,又能将扬州清曲进行数字影像化的留存。
2.3 建议
鉴于目前围绕扬州清曲展开的纪录片较为稀缺,相关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可以与清曲研究者、清曲传承人协同合作,创作以扬州清曲为主题的相关纪录片。可整合扬州清曲传承人的口述采访、传承实践等材料,立体展示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技艺习得、教学、传承的历程。也可从扬州清曲本身的发展历史和传承现状的视角出发,整合不同阶段的扬州清曲文献、影音资料,向人们介绍扬州清曲。同时,扬州清曲作为扬州文化的瑰宝,也应作为扬州城市形象关键元素融入其他讲述扬州地方文化的纪录片中。在其他非遗曲艺纪录片中,也可适当融入扬州清曲的介绍或展示。这样不仅能推广扬州清曲,还能使得相关纪录片的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值得注意的是,扬州清曲的传播面相对较狭窄,受众也较少,所以在融合纪录片时,需要提高纪录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在叙事方面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力求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保护扬州清曲。
3 扬州清曲融合音乐剧创新构想
3.1 可行性分析
音乐剧是一种现代新兴的舞台综合艺术形式,以戏剧为源、音乐为灵魂、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采。音乐剧最早在英美流行,进入中国较迟,起步较晚,但它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带给观众无限的新鲜感,因而渐渐被中国观众接受。
将传统曲艺与现代音乐剧相融合,对传统曲艺进行创新,也是一个发展扬州清曲的新思路。扬州清曲是优秀的民间说唱艺术,它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其他音乐,扬州地方戏剧扬剧就借鉴吸收了扬州清曲丰富的音乐曲调资源。扬剧就是同扬州清曲结合以后,才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戏曲[6]。如,银纽丝、梳妆台、跌断桥、鲜花调、哭小郎等传统的清曲曲牌,现已成了扬剧最常用的基本曲调。不仅如此,扬剧还完全吸收了扬州清曲唱法上字正腔圆和行腔上的委婉曲折等特点。可以说,扬州清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扬州观众对舞台艺术的审美旨趣。
所以,将传统曲艺与现代化的音乐剧融合起来,将扬州清曲作为载体,植入音乐剧的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以曲艺音乐剧的形式进行舞台呈现,从而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讲述精彩的新时代故事,能给传统曲艺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在二者的融合性创新过程中进行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艺术叙事,是传统艺术内核与现代音乐审美的有机结合。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激发其对扬州清曲的喜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2 实践分析
现阶段还没有将扬州清曲融入音乐剧的先例,但国内已有不少曲艺音乐剧优秀作品可以借鉴。早在2006年就有蒙古族说唱音乐剧《草原传奇》,将蒙古民族传统表演艺术如“长调”“呼麦”“乌力格尔”与蒙古舞蹈、器乐演奏融合一体,用史诗般的笔调描绘出蒙古民族由神话起源到真实生活的雄浑画面。
近些年也涌现出很多优秀曲艺音乐剧,如《锦城绣娘》《小明星》《山高水长》等,展现了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
《锦城绣娘》让蜀绣、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这4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台,用大段的歌谣、舞蹈表现蜀绣的传承历史和艺术价值。同时,四川扬琴与清音、竹琴的唱腔贯穿全剧,使得整个音乐剧独具韵味。该剧取材于抗日战争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重点讲述绣娘惠娘对亲情、爱情的态度和对蜀锦蜀绣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守。“四大非遗”的碰撞,让传统文化现出新意。
《小明星》从全新的视角切入,用感人故事情节呈现广东曲艺一代宗师“小明星”邓曼薇的动人人生,表现其人性的光辉。形式上,该剧将音乐剧、曲艺、戏曲、歌剧、话剧、电影手法融冶一炉,新颖有趣。该剧邀请星腔第四代传人梁玉嵘领衔主演,她演唱的《花弄影》《风流梦》等名曲展现了平喉“星腔”集委婉、抒情、流畅、优美于一体的非凡韵味。
《山高水长》提取四川曲艺曲种中更利于戏剧化表达的门类,提炼其核心要素、典型语境、特征手法,围绕剧情需要进行创新运用。它以新时代扶贫攻坚为题材,以四川曲艺唱曲艺术为载体,称得上是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曲艺作品,打破了曲艺艺术的壁垒,也打开了从传统曲艺表演节目到演活人物这条路子。
3.3 建议
同样,应当鼓励将扬州清曲搬上音乐剧的舞台,让舞台戏剧作品借鉴扬州清曲的曲艺表演手法,融合扬州清曲中特有元素,或取材扬州知名历史人物的真实事件,或描绘扬州非遗传承现状,或展现新时代扬州城市风貌,进行别具一格的曲艺音乐剧创作。要将扬州清曲成功融入舞台剧,需要充分利用运河大剧院和大运河博物馆等场地资源,鼓励创作型人才进行优秀剧本创作,并邀请专业演员进行舞台表演训练。这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细细打磨。
4 结语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优秀的传统曲艺在新的时代中应做出适应时代的改变,而不可一味守旧。扬州清曲融合流行音乐、纪录片、音乐剧等创想,正是传统曲艺融合现代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式创新的有效实践,定能使包括扬州清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曲艺的精华部分薪火相传,在新的时代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