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志书的篇目设置和内容记述创新探索
——以《普洱市志(1978—2007)》为例
2022-12-06罗滔
罗滔
(方志出版社,北京 100021)
志书的篇目设置、内容记述是衡量一部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文有七戒,曰:旨戒杂,气戒破,局戒乱,语戒习,字戒僻,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其亦适用于志书的篇目设置和内容记述。这其中“旨戒杂”关系记述主题,“气戒破”关系横排竖写和文脉,“语戒习”“字戒僻”关系行文规范和语脉,“局戒乱”关系总体布局篇章结构,“详略戒失宜”“是非戒失实”则与入志史料的鉴识、取舍、组织等息息相关,可谓志书编纂应遵循的规矩法度[1]。
第二轮志书记述的时段基本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第二轮志书记述的重点是反映当地改革开放中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何在篇目设置、内容记述上创新,是反映当地时代特色、体现第二轮志书特点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改革开放的时代变化、地方风物、重要事类等方面展开创新[2]。2020年底,《普洱市志(1978—2007)》(以下简称《普洱市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普洱市志》系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志书出版资助工程项目,该工程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该文从篇目设置、内容记述两方面探讨该志的优长和存在的缺憾,探索第二轮志书的创新,以供参考。
1 篇目科学经纬通达
志书凡例为全志订规矩、立法度,篇目则是一书之框架蓝图。篇目设计科学性如何,决定一部志书的基本脉络和走势。《普洱市志》除卷首总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编纂始末外,主体部分共设一级篇目38篇,篇、章、节、目四级设目,科学有序,经纬通达,展现了第二轮志书在篇目设置上的探索与创新,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择要列举如下。
1.1 高屋建瓴 开篇定势
《普洱市志》第一篇为“政区”,命篇科学准确。地方志是一地地情之百科全书,首记“政区”界定记述范围,意义重大。一级篇目不设“自然环境”“人口”,而将其设为“政区”篇下之“地理”“人口”章,顺理成章。同时,有别于首轮志书将“县(区)概况”置于志末之常态,在该篇设章,亦是“政区”题中之义。该篇若干节下都设有目(甚至子目),如“地理”章下各节,这些都是从实际出发的处置,有利于把各类事物分别记载清楚。
1.2 内涵特定 外延清楚
《普洱市志》在设置“政党”“人大”“政府”“政协”等一级篇目时,没有采用首轮志书“政党群团”“政权政协”的老套路,也没有采用“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等外延较大的概念,而是直接冠以“中国共产党普洱市委员会”“普洱市人民代表大会”“普洱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市委员会”等单称概念,内涵外延明确,既避免了题文不符,又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1.3 类为一志 避免合篇
《普洱市志》恪遵“类为一志”的原则,按照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的实际出发,除“民政扶贫”为合篇外,余皆独立成篇。如不设“政法”篇,分设“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篇;“财政”“税务”独立设篇;不设“医疗卫生”篇,而将“医疗”设为“卫生”篇下一章……逻辑合理,立篇有据,归属得当。
1.4 适当升格 彰显重点
第二轮志书创新的重点之一是凸显地方风物。普洱茶是普洱之魂,2007年,国务院批复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是普洱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普洱市志》在“农业”“林业”篇外单设“茶业”篇,彰显了茶叶在普洱市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重点事类升格,在一些第二轮市(县、区)志中亦有科学处置。如《南充市志》设“桑蚕丝绸”类(该志采用条目体)、《眉山市志》设“眉山三苏”篇,都是彰显地方特色的力作。
1.5 缜密思考 合理调度
在众多第二轮市(县、区)志中,《普洱市志》“科技”篇的章节安排有独到之处。除开通常的科技管理、科技体制、科技推广等内容外,着眼科技,将首轮志书一般在自然环境中记述的“地震”“气象”“水文”等内容,放在该篇设章,使得本篇内容更为厚实。
要之,篇是志书横排之大类,《普洱市志》谋篇布局有通盘考虑,基本做到篇不虚设(合篇),无重大遗漏,夯实了全志基础,立稳了全志格局。章、节、目等分层则是竖写单元,编纂者从市情实际出发,条分缕析,科学设置。《普洱市志》各篇,在须记述管理体制时,第一章皆设为“管理体制”,有共性,有利于梳理一类事项的发展演变过程。各章之设置,亦具成章条件。章下各节,皆是章之构成要件,是线不是点,能竖写始(发端)、变(发展过程)、末(下限)。
2 总述立纲小序统篇
顾名思义,“总述”之旨在“总”,要有高度概括力,避免失之繁冗,贵在实事求是,避免夸饰,贵在精,避免芜;“总述”之形式在“述”,贵在直陈,避免“论”。总述要熔冶铸炼,高度提纯,避免与篇序章句犯重。总述的时态是完成时、进行时,不是将来时,写清过去和现状就作结。《普洱市志》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改革开放展开记述,在志首“总述”记述改革开放的宏观改革,在篇序及篇下章节记述微观改革,从宏观和微观上布局,全面系统地体现改革开放这一特色[3]。
《普洱市志》在卷首设总述,为全志立纲。“总述”从辖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改革开放使全市经济、政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社会事业发展,党的建设、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展开记述,以史实为据,不空不泛,使读者基本了解认识“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三国:越南、老挝、缅甸;五邻:玉溪市、红河州、西双版纳州、临沧市、大理州)的“绿海明珠”普洱市的整体面貌。地域行政知古代普洱,“百濮”和“百越”聚居,历经演变,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改革开放30年,普洱呈现出政通人和、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基础设施改善、民族文化繁荣的大好局面,使这部志书与时代同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普洱市志》各篇(“政区”篇除外)设无题小序,统领全篇。其内容写至事物发端,保证事物完整性,克服了志书主体采用志体,述而不议,难以凸显事物全面性、规律性等缺点。同时揭示该篇事项要点、发展变化过程,行文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帮助读者理解事物发展的动因和走向,让所记事物变得清晰系统。这也契合了第二轮志书记述时段正是中国社会结构大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4]。其中,尤以农业、林业、茶业、民族宗教等篇之小序文约义丰。如民族宗教篇,普洱市有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回族、白族、瑶族、傈僳族、苗族、蒙古族、景颇族、汉族14 个世居民族,该篇小序对这些民族的迁徙生息繁衍、语言系属、经历的经济社会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落实等历史进行重点记述,有条不紊。
3 记述全面重点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资源建设不断加强,《普洱市志》记述时段所涉及的档案资料较首轮修志时已丰富很多,又加上编修期间正值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编修工作得到上下高度重视,为全书各个章节的撰写提供了充足、翔实、准确的可用资料。全书内容记述客观全面、重点突出,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普洱市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第二轮志书在内容上的探索与创新。试以“政区”“茶业”“旅游”“经济管理”篇为例简析。
3.1 “政区”篇
《普洱市志》“政区”篇有别于首轮志书仅简记境域、建置沿革了之,而是设“建置区划”“地理”“人口”“县(区)概况”四章,分章竖写。其中,“建置区划”章非谙熟历史典籍和档案资料者无从厘清发展脉络,其下第二节“建置沿革”设“‘普洱’名称的由来”“汉代至明代建置”“清代建置”“中华民国时期建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置”等目,提要钩玄,取精用弘。“地理”章广涉地质地貌、土壤、河流、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并对比首轮志书,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变化情况,对变化大的详细记述,对变化小的简略记述,对没有变化的复载,将复载内容与新增内容融为一体。“人口”章既须依据历次人口普查资料,跟踪记述全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又须反映全市实行计划生育的大势大略,编纂者须对人口普查内容有深刻了解,须有较高的政策眼光水平。“县(区)概况”章,虽是记概况,也赖熟悉县(区)情,非浮泛能成其章。普洱市除思茅区外,其他辖县皆为少数民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政区的一个重要特征,设为节,各节均按自然环境、建置沿革、自然资源、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设目记述,整齐划一,井然有序,概括力强。
该篇记述确立了全志记述的空间范围,导引读者从整体上了解普洱市的历史沿革,是志书的成功开篇。
3.2 “茶业”篇
普洱茶是中国名茶,享誉世界,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支系。《普洱市志》设“茶业”篇专记,篇下设“管理体制”“茶树种质资源”“茶园建设”“茶马古道与茶叶销售”“普洱茶加工与品鉴”“知名茶企”“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七章,全篇字数超过14 万,可见茶叶在普洱市和《普洱市志》中的地位。
“茶业”篇探究普洱茶树种质资源,列举世界茶源在普洱的实物证据,浓缩普洱茶史略,记载少数民族茶俗,录存著名普洱茶诗和茶联,融各种弥足珍贵的资料于一炉,是普洱市地方志工作者参与普洱茶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其中,志载被称为“一世茶祖”距今3 540 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距今2 700 多年的野生古茶树王、距今1 700 多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千年万亩古茶林等,足证普洱市“世界茶源”之称实至名归。
该篇第四章“茶马古道与茶叶销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记载了宁洱出发的5条茶马古道(东北路、西北路、东南路、西南路、南路)的起讫、走向、路线和普洱贡茶的来龙去脉,见证普洱茶的沧桑,还记载了普洱市境内的茶马古道遗址,文字资料与实物互证,彰显了地方志的特色。对普洱茶国内市场和外贸出口的记载,反映的则是普洱茶在该市的支柱产业地位。
该篇具有很高资料价值的是随文走的35 张表格,这些表格涵盖野生茶树分布面积、特征、生化成分、居群分布山茶属非茶组植物、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山分布、重点保护的野生型古茶树、重点保护的栽培型古茶树、重点保护的过渡型古茶树、普洱茶原产地核心区域范围、部分年份普洱茶产量、普洱茶科技成果、普洱茶主要优良地方品种、茶叶出口、普洱紧压茶成品重量与出厂成分检验标准等方方面面,若用文字叙述,势必冗长而不清晰,不利于读者阅读,设表则一目了然,方便读者阅读和比较研究。
3.3 “旅游”篇
我国旅游业兴起较晚,大多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但发展迅猛。20世纪90年代以后,思茅地区旅游业步入正轨。2000年起,思茅地区旅游发展步伐逐渐加快。2007年,旅游业成为普洱市支柱产业的地位初步显现,设立专篇记述旅游业势所必然。“旅游”篇设“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宣传旅游管理”“旅游经济”六章,依据资料,写出了普洱市旅游艰辛而又光辉的创业历程。其中“旅游节会”一节,记述中国普洱茶节、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景谷泼水采花节、澜沧葫芦节等,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边疆少数民族风情画,反映民族大家庭、民族融合。
3.4 “经济管理”篇
首轮志书的一个重要缺陷,是缺少对宏观经济的记述。宏观经济内容包括当地的经济总量、经济起伏、经济指标、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5]。《普洱市志》在“经济管理”篇小序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普洱市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及其复杂的探索进行了总体归纳;在篇下单设“宏观经济”章,分“机构”“经济机构”“主要经济指标”“五年计划”“计划体制改革”五节,重点对宏观经济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记述。其充分体现了第二轮志书在篇目设置和内容记述上的创新,既有利于志书对当地经济综合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记述,又有利于市(县、区)领导人及研究地方志经济的专家学者更方便地了解当地经济总体面貌。
4 存在的缺憾
《普洱市志》作为一部350 余万言的大部头志书,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微瑕,还有精琢上升的空间,笔者试提几条,希望对在编和续编志书,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4.1 立题不准
(1)“政区”篇第二章“地理”下设第三节“水系与河流”。“水系”与“河流”不是平列关系,“水系”是人们对“河流”的认识、区分,是“河流”属概念下面的种概念。因之,该节节名宜删除“水系”,径用“河流”,节下仍按“水系”设目记述,即: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红河(李仙江)水系、怒江(南卡江)水系。
(2)“公安”篇第三章“刑侦缉毒”下设四节:第一节“刑事侦查”,第二节“禁毒缉毒”,第三节“经济犯罪侦查”,第四节“预审和看守”。章名中“刑侦”是简称,第一节“刑事侦查”是全称,这样命名章、节不规范。此章可考虑命名为“侦查和预审”,下辖“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预审和看守”三节,原第二节“禁毒缉毒”上升为章。
(3)“林业”篇第八章“自然环境保护”,实际记述的是各级自然保护区,章名过大,且本志第十九篇“环境保护”专记环境保护内容,这样就有一个内容归属当否的问题。因之该章宜命名为“自然保护区”,下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县(区)级自然保护区”三节即可。
4.2 内容缺失
(1)“社会团体”篇在小序中提到:“截至2007年年末普洱市有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工商联、市文联、市残联、市红十字会、市社科联等市级社会团体机构。”这些社会团体机构共9 个,但正文只设了7 章,未记“市科协”“市红十字会”,且在“科技”篇也未记“市科协”,疑为漏记。
(2)农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营模式,农垦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志“农业”篇下未记“农垦”内容,疑为漏记。
(3)“国土资源与移民”篇记述了水电站建设移民安置,但是全志没有关于电力建设(发电、供电、用电)的记载,应在该篇增设“电力”章补失。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6],极大地扩展和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普洱市作为多民族地区,民族融合应为当地的重要事类,但本志中关于民族融合的内容过于单薄,未能体现当地的民族特点。
5 结语
虽然《普洱市志》存在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其篇目设置科学严谨、井然有序,内容记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宜,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普洱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轨迹,是一部颇具探索创新之举和筚路蓝缕之功的二轮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