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相关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2022-12-06马晓良梅敬威徐佳鸣
马晓良,梅敬威,徐佳鸣
(1.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德分院[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浙江 建德 311600;2.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颅脑肿瘤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具有生存期短、复发率高等特点。临床上虽然综合使用手术切除、术后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手段,但目前中位生存时间仍只有15~17个月,5年存活率仅为5.1%[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目前在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上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2]。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令人瞩目的研究进展为GBM的治疗带来曙光。本文将DC提呈肿瘤抗原相关的GBM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GBM和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
GBM在原发性脑恶性胶质瘤中约占一半,基于目前的生存期短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有必要研究出更加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案。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缺乏传统的淋巴回流系统,GBM肿瘤微环境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数量有限[3]。有研究表明,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着多种促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调节因素,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是各种肿瘤病理生理调节的关键介质。Louveau等[4]在小鼠的体外实验模型中发现了硬膜窦内淋巴回流系统,脑部的抗原提呈细胞(小胶质细胞)可离开中枢进入颈部淋巴结;同时GBM肿瘤细胞的生长可以破坏血脑屏障,有利于淋巴细胞进出脑组织,即便是血脑屏障完整,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也可穿透血脑屏障。
2 GBM的肿瘤微环境
与其他实体肿瘤相比,GBM罕见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其他部位;且GBM有较少的淋巴细胞浸润,以上这些特征提示GBM免疫微环境的复杂性[4]。虽然独特,但GBM患者的整体免疫状态是受抑制的。肿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肿瘤干细胞、基质细胞、微小血管、浸润性单核细胞群和常驻免疫细胞构成。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巨噬细胞,负责对抗感染以及对伤害的反应。在GBM中,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BMDMs)随着肿瘤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1(CSF1)和CCL2而迁移到肿瘤细胞中[5]。一旦进入肿瘤内部,BMDMs发展免疫抑制表型,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有助于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6]。由于基因表达的相似性,在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很难区分是BMDMs还是小胶质细胞构成了胶质瘤相关巨噬细胞(GAMs)。细胞因子可以削弱T细胞毒性、抑制T细胞及DC的成熟和促进Treg增殖,后者又通过直接细胞接触或分泌免疫抑制因子抑制T细胞功能。此外,胶质瘤组织中存在一些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在胶质瘤体外研究模型中,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DC、成纤维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可通过发生恶性转化,加速肿瘤的生长[7-8]。
3 DC的免疫学特性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释放一些免疫抑制因素导致DC的功能改变,使肿瘤细胞逃避。健康者的DC含量明显多于肿瘤患者。DC与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密切相关,经证实DC的数量与淋巴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9-10]。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系统中能直接激活体内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也可使B细胞产生抗体。肿瘤抗原体外致敏DC是通过对DC分离和纯化得来的,其可以通过高水平刺激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导致T细胞活化;同时诱导分泌IFN-α、IFN-γ、IL-3、IL-12等因子产生相关免疫应答;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提高DC抗肿瘤免疫反应[11]。国内外动物实验研究已证实,DC肿瘤疫苗能够在动物体内诱导产生抗肿瘤特异性免疫,明显延长肿瘤动物模型的存活时间[12]。
4 DC疫苗的制备
传统体外人DC的获取方法为:取患者外周血,分离CD14+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人IL-4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第6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促进其成熟,第8天收获未贴壁的悬浮细胞,即为成熟DC[13]。近年来,为了提高DC疫苗的获得效率,降低成本,快速DC(Fast-DC)已经开发,大大减少了体外培养时间。“FastDC”是在2 d的培养后获得的周期并保持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基本能力[14]。与标准DC相比,FastDC的重要区别在于培养的产量更高,IL-12p70释放降低,CCL19诱导的趋化因子升高,细胞内抗原表达增强,肿瘤特异性CTL细胞的招募更有效[15]。在一项针对急性白血病的研究中(NCT01734304),FastDC负载肿瘤抗原的疫苗正在行临床Ⅰ期试验,截止到目前还没发现FastDC 的不安全性[16]。Feuerstein 等[17]首 次提出,低温冷冻可被用于保存成熟DC。在DC期间的超低温保存疫苗制备是可行的,在一个小规模的临床研究中,Nair等[18]从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中实现了PBMCs来源功能性DC的冻存。另外,Fitzpatrick等[19]研究发现,成熟DC可以被冷冻保存,冻存DC与新生成的DC相比,在存活率和细胞因子产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DC的超低温保存是一种实用的方法。
5 DC疫苗在GBM中的临床应用
5.1 酸洗脱抗原肽疫苗 由于GBM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存在明显的多型性和异质性,因而将DC与非选择性肿瘤抗原行致敏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免疫应答效率。理论上,使用此类抗原可降低免疫逃逸的概率。然而此方法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可能导致自体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严重者可致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发生。来自肿瘤细胞酸洗脱的非特异性肿瘤抗原,可有效增加与MHC Ⅰ类分子结合的肿瘤表面肽的能力[20]。Liau等[21]首次用这种方法治疗GBM患者,并利用从同种异体MHC Ⅰ类匹配的GBM中提取的肿瘤抗原对体外DC进行致敏,发现DC免疫耐受良好,没有产生自身免疫反应,肿瘤微环境中CD3+T细胞含量明显增多。Yu等[22]通过对约20例GBM患者使用 50~100 μg酸洗脱的肿瘤肽致敏的DC疫苗,每两周接种3次,每次细胞数约1×106个,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疫苗相关自身免疫反应及剂量相关毒性反应;与体内未发生CTL免疫应答患者相比,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体内产生肿瘤特性T淋巴细胞反应,且生存率明显延长;此外,在接种疫苗后接受肿瘤切除的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发现肿瘤内有CD3+T细胞浸润,主要由CD8+/CD45RO+记忆性T细胞组成。
5.2 肿瘤裂解物抗原 随着酸洗脱肿瘤抗原的初步研究,利用整个肿瘤裂解物作为肿瘤抗原来源的研究也在临床开展。由于与酸洗脱相关的技术挑战(包括对大肿瘤样本的要求)和难以持续获得切除肿瘤样本的短期培养物,全肿瘤裂解物方法很快成为首选方法。肿瘤裂解液主要通过从手术室获得肿瘤标本后行快速反复冻融(通常为5~6次),产生肿瘤碎片;离心后,收集无细胞上清液,并用于与自体DC共培养;肿瘤抗原被吞噬,最终呈现在MHCⅠ类和Ⅱ类分子上。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发性GBM患者,后来开始研究新诊断GBM患者。然而,迄今为止,所有结果均来源于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有研究在2008年对56例复发性GBM患者进行了2期临床研究[23]。所有入组患者在接种疫苗前都接受了最大范围手术切除病灶,2例患者出现Ⅳ级脑水肿,但除此之外,疫苗总体耐受性良好。第2阶段研究的中位总生存期为9.6个月,11%的患者存活时间超过3年;对于年龄不到35岁的患者,若能够对肿瘤进行全切除,结果更好[23]。Hunn 等[24]研究表明,替莫唑胺联合肿瘤裂解物致敏DC疫苗6个月无病进展期比例为22%。在2018年的一项关于自体肿瘤裂解物致敏DC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中,Liau等[25]研究发现,在GBM的标准治疗中增加自体肿瘤裂解物致敏DC疫苗不但具有可行性、安全性的特点,还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
5.3 肿瘤特异性抗原疫苗 肿瘤相关抗原(TAA)已在癌症治疗的各种临床试验中进行了验证,但个体化TAA免疫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26]。肿瘤特异性抗原疫苗主要包括单抗原疫苗和多抗原疫苗。EGFRv Ⅲ是一个理想的免疫治疗靶点,它是由产生肿瘤特异性抗原的亚基缺失引起的,而这种抗原在正常组织中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大约30%的GBM中。目前临床前研究表明,其对颅内肿瘤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用EGFRv Ⅲ肽致敏的DC治疗EGFRv Ⅲ阳性肿瘤,进行了第1阶段剂量递增临床研究[27]。在这项研究中,新诊断的GBM患者在最大安全切除和标准放射治疗后,接受了3次剂量的DC疫苗,患者接受了高达5.7×107DC,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或严重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在接种后都表现出EGFRv Ⅲ特异性免疫反应,83%的患者(10/12)在体外产生了EGFRv Ⅲ特异性T细胞增殖反应,56%(5/9)产生了EGFRv Ⅲ特异性阳性反应、迟发型超敏皮肤试验;中位进展时间和自诊断之日起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2个月和22.8个月[27]。近年来WT1抗原相关肿瘤免疫治疗在GBM患者体内研究得到学者青睐[28-30]。在另一项Ⅰ期研究中,Sakai等[31]报道了10例复发性GBM患者的结果,这些患者接受了自体DC与突变型Wilms肿瘤1(WT1)抗原行致敏反应,免疫耐受良好,无1例患者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6例患者(60%)的WT1特异性CTL细胞增加了2倍以上。巨细胞病毒(CMV)抗原存在于胶质母细胞瘤中,但不存在于正常大脑中,使其成为理想的免疫靶点[32]。有研究表明通过输注CMV抗原特异性T细胞后,用高剂量的替莫唑胺进行淋巴滤过,耐受性良好,但CMV血清阳性不能保证肿瘤对CMV特异性T细胞的易感性,这表明CMV抗原表达存在异质性;此外,这些T细胞的效应器功能减弱,这表明在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之前,需要进一步调节T细胞以防止其功能障碍[33]。Wen等[34]通过 整合 MAGE-1、HER-2、AIM-2、TRP-2、gp100和 IL13Rα2等6种抗原从而制作DC疫苗(ICT-107),接受ICT-107治疗的GBM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可延长2个月,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病生存期可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4 融合细胞疫苗及其他免疫治疗 DC融合疫苗与DC负载抗原蛋白、抗原肽、肿瘤细胞裂解产物、辐照肿瘤细胞等制备的疫苗相比,不仅能更好的通过MHC Ⅰ途径进行抗原处理,将TAA通过内在途径传递给DC,从而产生高质量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而且还能通过抗原的交叉激活表达MHC Ⅰ和MHC Ⅱ限制的TAA。既往肿瘤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通常为单一抗原,容易形成肿瘤抗原表达下调而致免疫耐受,而融合细胞是多克隆CD4+T细胞的有力刺激者,在SCID鼠体内应用多克隆CTL后可以使肿瘤消退。但目前临床研究较少,效果不明显。
有关DC疫苗的Meta分析表明,虽然DC疫苗的耐受性良好,但与对照干预组相比,基于DC的疫苗接种在中位总生存率、中位无病进展期、无病进展期率或总生存率方面没有明显改善;部分研究表明DC疫苗可增加新诊断的GBM的生存期,部分患者中位生存期超过2年或3年,然而,以DC为基础的疫苗接种(在第7至10周内每周进行体内接种,然后每月进行1次)显示,对照组和疫苗组在12个月时的无病进展期(28.4%vs 24.5%,P=0.9975)或中位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5]。因而DC疫苗未来仍有较大的挑战。
6 小结与展望
在体外将自体DC细胞负载肿瘤抗原行免疫治疗在未来GBM及其他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中仍然是富有前景的一项治疗手段。从目前的临床试验前期结果可以发现此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部分研究结果对GBM患者综合治疗给予极大的鼓舞。然而,疫苗的制备、疫苗的成分及患者自身因素等诸多因素仍制约着此研究。此外,包括GBM在内的所有实体肿瘤,如何针对自体免疫抑制因素行相关改进,提高免疫治疗效率,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更多提高DC疫苗疗效的免疫佐剂有待在今后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DC的免疫治疗在GBM治疗中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前述多项研究结果均提示GBM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疗效可期,开发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并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详细分层和科学评价,或将为GBM的免疫治疗带来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