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 代背景下农 业高校专业课课 程思政的特点和建议

2022-12-06张志忠

园艺与种苗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林专业课思政

张志忠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2)

农业高校承担 着培 养农业人才的 任务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保障粮食安 全、巩固脱贫 攻坚 成果和实现 乡村振兴等均具 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 农业人才无疑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但更重要 的是 要热爱农业,具有服务三农和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使命感和责 任感 。在 专业知识传授过程 中融入思政教育无 疑是 实现上述人 才培养 目标的关 键性环节,专业课中的 课程 思政则是其重要的 体现形式。不同农业院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更贴近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于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人才的培育具有更强 的现 实意义。该文将 对涉农 专业 课程思政的时代 背景 、现实 意义、难点 和课程思政改革思 路等展开论述,以期为高水平农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思路。

1 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1.1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13 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提出要培育农林卓越人才;2014 年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改革项目;2018 年进一步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 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 见》,要求紧 紧围绕乡村振兴战 略和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现 有涉农专业,培育农林学 生“爱农知农 为农 ”素养 ;引导 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19年6 月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共同发布“安吉共识”,提出新农科建设将着力于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 有学 科专业全面推进,凸显了 课程 思政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涉农高校对新时代的农业教育已达成共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农业高校专业课思政教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农业生产一般投资周期长,回报较慢,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加之工作条件较为艰苦,这些特点无疑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强烈的农业情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关键期,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智慧化程度不断提升 ,物联网技术 、无人机技术 、网络销售模式等新 型元 素被大量应用到农 业中,同 时具备高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农 业人才是实现这一 转型 的强有力支撑,课程思政无疑是培养相关人才的有力保障。

现代农业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密集型,这在农业育种工作中显 得尤 为突出。以素有农业“芯片”之称的种子为例,农业农村 部数据 显示,我国农作物自主品 种占 比超过95%,种子供应总体上有保障,风险可控;但我国种业短板也非常突出,在一些地区,一些品种洋种子占比超过 80%,甚至几乎完全依靠进口。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国家农业安全的保障,过度依赖洋种子显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种子的研发过程漫长,从品种选 育、良种繁殖 到商 业化应用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期间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需要科研 人员长时间默默无 闻的 奉献,显然只有具备“爱农知农为农”素质的大学生和相关专业人员才能胜任这一艰巨任务。振兴农业需要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持之以恒的奋斗,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2 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特殊性

2.1 课程思政是提升涉农专业社会认知度的内在要求

农业专业 社会认知度低,就业形势不乐 观,课 程思政教育难度偏大。从历年本科和研究生录取情况来看,农业院校录取分数线普遍低,吸引力不足。对地方农林院校而言,新高考改革可能会加剧这一现象。地方农林院校优势学科特色分明,但生源报考不热 ,志愿填报率低,甚至可能出现完不成招生计划的情 况,这必将 影响生源质量,进而对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产生连锁反应[1]。改革带来阵痛的同 时也 蕴含着机遇,根据新高考改革 精神,高招录取将合并 和取消录取批次,高校 招生 情况更大程度上由专业实力 和知名 度决定,高校学科专 业将进 一步优化分层,将会给高校 中传统的优势学 科专业 带来机遇,这也必然客观上促进 农业 高校更加专注自身 特点,摒 弃以往大而全的发展思路,强化以农业为代表的强势学科建设[2]。

2.2 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的正确就业观

大学生职业发展及高校就业率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农业高校,这两个问题尤为严重[3]。据中国薪酬网发布的《2020 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前 100 名中只有 3所农林类院校入选。这类排行榜在取样和统计等各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瑕疵,但农业大学毕业生平均待遇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专业薪酬水平会对学生的就业取向产生明显影响,农业高校毕业生本专业就业比例普遍偏低。中国农业大学官网公布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8 年,毕业生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例分别约为 6.8% 、10.79%、9.53%、9.13%和 7.77%,如果仅统计本科生就业情况,上述比例则分别下降为 4.1%、4.7%、4%、3%和 3%,数据自 2015 年以来逐年减少。在上述背景下强化农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一过程存在的困难。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农业人才的缺 乏,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我国 农业高校每年有一大批农科 类毕业 生面临着巨 大的 就业压力,强化高校专业课思政教学,提升 农科 大学生服务三农的 政治意识,这无疑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双赢之举[4]。

3 农业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3.1 明确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定位和特点

专业 课课程思政属于思 政教 学中的隐形教育,其功能定位在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教育[5]。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要和思政 课相向而行,协同实现教书育 人的目的,但同时也应 注意 其与专门思政课的 明显不同。专业课的目的是传授专业知识,课程思政是 点睛之笔,起 到主题升华的作用,课程思政所需的 学时和工作量所占 比例 不易过大,可以全课程带入或全程带入。

3.2 注意专业课思政元素的选取

我国农业 历史悠久,专业课 思政元素丰 富,既有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诸多历史史实,也有当代代表性人物的先 进事 迹。思 政案 例要紧贴生 活、紧贴时代 ,要让当代大学生有代入感 ;代表性人 物的现身说法,符合学生特点的多样化 形式 是实现课程思政目 的的有效手段。同时农业专业知识是科学理论和生产实践性紧密 结合的产物,所选思政案例不易过度文学化、抽象化。农业生产实践性极强 ,鉴于专业课核心目的是传授知识 、培养专业素质,课程思政不 能空 谈大道理、要做到有的放 矢,和专业知 识点紧密结合,案例的引入不能牵强附会,要有机地融入。

3.3 充分调动高校各类人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完善相关评价和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不 仅仅是课程 讲授 ,涉 及到各 个教 学环节,大 到专 业设置、培养 方案制 定,小到 授课时间、环境 、班级人数等,这 些内容都 会对课 程思 政的执行 情况和 效果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目前高校的思政改革经费支持大多来源于各 级教改 项目 ,资助 力度偏弱 ,经 费使 用限制 较多,加之需要教务、后勤 等多 部门 人员协 助配 合才能较好 地达 到教改目标,相关教改存在一定难度,导致教师申请积极性不高。加大对 课程 思政建 设的 资金 支持力 度,建立 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是相关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农业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需提高专业课教 师对“课程 思政”的认 知,接受“从教育 者到学 习者 ”的 角色转变 ,提升对“课程思政 ”的理解力,成 为“立德树人”的实践者[6]。新型教学手段和技术的应用,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等 ,更加具有吸引力 ,尤其是已经成为青年一代 主要的 数字 化形式 的碎 片式 阅读[7]。教改 成果的 推广应用 应加以重视,教 务部 门或 相关组 织单位应定期公 开相关 教改成果,共享案例库等资料,群策群力才能从总体上提高高校的课程 思政 水平。不同学科、不同 专业 课或不 同高校均应逐步完善符合 自身特色 的专 业课思 政管理、评价 和激励体系,提 高高校教师的自身思政素质 ,加强专业课思政 案例库的建设和思政成果的总结推广。此外不同课程之间应有效衔接,避免 思政 案例的 重复使用 ,配 套教材 的编 写、教师思政素质和教学手段等的提高,这些都和课程思政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农林专业课思政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