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2-06陈林梅吕学振
陈林梅吕学振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2.桂林市城北小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前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我国竞技体育事业逐步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和瞩目的成就,其中管理体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中对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做出了系统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强调了竞技体育在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目前,虽然我国竞技体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优势运动项目提升幅度有限,非优势运动项目缺乏潜力,比例失衡。因此,为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我国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大国,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当前竞技体育面临的挑战,根据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水平等大背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促使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协调向上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对策。
1、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具备的强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和高度的技艺性,必须按照一定规则和要求进行,所取得的竞赛成绩为社会所承认,通过竞技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竞技体育不仅是体育的一部分,它也是人们对于“健与美”不懈追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奥运会则可以称作是竞技体育最大的“战场”,自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后,回顾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队逐步取得的优异成绩,其“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日渐成熟、完善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我国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也称“举国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有效推动了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实力大幅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发展等方面原因,“举国体制”一些潜在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政府既是办体育的主体,又是管体育的主体,这种体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下的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相悖;二是竞技体育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支持,不利于激发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三是其管理体制的运行主要依赖政府,显然与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小政府、大社会”是不同的;四是竞技体育人才难以科学合理地流动,影响运动员与教练员的积极性等。我国学者李元伟等人在 “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一文中也提到了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规模难以扩大、结构难以改善、效率和效益存在递减的趋势、利益矛盾突出、组织管理架构不健全、竞赛体制没有理顺、专业队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业余训练规模萎缩质量下降。上述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首要问题,亟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进入21世纪,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有关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和目标的文件,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化、商业化和职业化。在这几十年间的改革历程中,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一直在不断地被完善,由此我国也开始从体育大国逐步走向体育强国,但现阶段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存在一些如:比赛中因为利益诱惑出现的“兴奋剂”、“吹黑哨”、管理体制的法规不健全、法制化水平低、过度商业化、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比例失衡等问题。因此,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还需结合新时代我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文化与传统、社会发展等影响因素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与影响因素
2.1、动因
改革的首要动因是体育自身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支持体育的发展,在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开始逐步改进和完善,从而促使我国竞技体育踏上新征程,并不断创造新成绩。当下竞技体育已然成为了一个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到奥运会、亚运会再到全运会、省运会、市运会等,小到校运会、班级联赛等,都颇受关注。随着已经落幕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队所获得的奖牌数以及在比赛中的表现来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实力是在稳步增强的,比如,三人女子篮球首次拿到奥运铜牌、苏炳添以9′83″的成绩成功晋级男子100m决赛(这也是奥运会百年历史上第一次在100m决赛中黄种人站在跑道上)等等。但竞技体育发展的另一方面,如中国至今还未在奥运会中的男子篮、排、足及田径大部分运动项目上取得好成绩等情况,不难看出,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是不均衡的,究其原因在于:在竞技体育自身的快速发展下,现有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运动员训练、教练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针对这些情况,必须认识到体育自身的发展需要是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因之一。
其次人们的体育需求也是改革的重要动因。此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中提到要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从而促使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新征程。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因此在面对如何落实贯彻这一任务时,不仅需要竞技体育思考如何能使自身与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有机联系、结合起来,而且也需要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结合新阶段面临的不同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构建新的管理体制,顺应其发展所需,共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去年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体育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体育之于人们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往大多数人们认为体育是“不务正业”,而现在却是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主动动员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以往很少见到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现在由社会组织、各大运动协会组织的体育赛事、体育活动早已屡见不鲜。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增大,对竞技体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重视这一动因。
2.2、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逐渐显现出它作为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不足,因此在党和国家的引领下,我国体育界也开始了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之路。改革至今,作者认为当下影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因素在于价值理念上,如现阶段在商业化的冲击下,管理层面部分管理人员受到一些“功利”的腐蚀,把竞技体育的成败变成了“唯金牌论”,认为只有金牌数多才是竞技实力强,也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兴奋剂”、“吹黑哨”等丑恶现象甚至是违法行为出现在竞技体育赛场上,这些行为不仅违背公平竞争的体育美德、违反了体育法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其次,影响其改革的因素在于“保障”体系,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的付出,但部分项目的运动员在退役后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虽然近几年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运动员退役后的保障措施,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还是存在一些“非热门”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择业困难。
此外,影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还在于心理层面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方面。心理层面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一部分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无论是在奥运会还是在单项世锦赛上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优异成绩给部分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带来满足感,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也不会去深入研究现阶段管理体制是否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些心理上的满足感也会让他们分散注意力,不关注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的发展是否比例失衡,不从管理体制层面研究这种比例失衡的原因,从而导致优势项目长盛不衰,而弱势项目的发展却没什么起色。再者,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缓慢,竞技体育赛事较少,不能有效激发民众对竞技体育的热情,加之当地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较少,我国大部分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都在经济发达的省份,不能有效实现以竞技体育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综上,作者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因素主要有:价值观念、利益追求、经济发展水平与心理等方面。针对上述影响其改革的因素,今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改进与完善。
3、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对策
3.1、科学合理的分配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责任、权益
“举国体制”的实行,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制度优势,能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能在短时间内使部分竞技项目取得瞩目的成绩。但自我国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举国体制下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逐步显露出了它的不足之处。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应该对政府的角色加以引导和定位,明确体育组织与政府部门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在今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需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广泛吸收社会体育组织的力量,从而逐步建立政府宏观把控、社会体育组织主要管理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规范社会体育组织,逐步提高竞技体育自身的活力,构建新发展模式下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从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2、构建多元化管理体制、促进其社会化
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单一、分散的部分,而是一个包含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队伍的组建、各大竞赛的体系规则、竞技体育的科研、训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多方面要素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整体。因此,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明确认识到改革绝不是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角度出发,而是应纵观全局,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在这个改革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应该构建相应的整改方案,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社会自我协调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引导,由各个地方的体育社会组织、教育部门等联合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可在政府的引导下由该项运动协会主管等。针对竞技体育不同的构成要素,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充分调动社会体育组织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管理,从而推动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
3.3、健全管理体制的制度、法规,提高其法制化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国家体委在《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把原有的过分依赖国家和行政手段的体制逐渐过渡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但当前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可以利用的法规、制度较少,主要以《宪法》、《体育法》相关条例为基础,再加上竞技体育行业的管理规范、制度等共同作用于竞技体育,但大部分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因此并不能有效预防与遏制不良竞技体育风气。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体育组织都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管理体制的制度、法规,进而有效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乃至我国体育事业的法制化水平。
3.4、完善保障体系,促进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所谓保障体系,应是包括训练需求、经费支撑、人事保障等方面的一个体系。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时期,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不仅影响当地竞技体育的发展,而且也导致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优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此外良好的竞技体育实力离不开运动员的努力,但目前我国部分运动员由于长时间训练,与社会存在一些脱节,退役后择业就成了一大难事。针对上述现象,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亟需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内在要求,努力完善保障体系,从而促进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4、结语
本文梳理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探析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和影响其改革的因素,力图为今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构建新路径。虽然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在完善不足的过程中也要继续传承和发展它现有的优势,在今后的改革中我们要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在继承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创建以国家宏观把控、社会体育组织主要管理的管理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从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促使竞技体育事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标志性事业,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逐步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