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力处置持械冲击重要目标闹事人群新途径探析
——以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为例

2022-12-06王泽玥赵依迪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次声波武力冲击

王泽玥,赵依迪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研究生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非致命武器,亦称为非杀伤性武器或失能武器,是利用声、光、电磁、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使人员暂时或部分丧失作战能力的武器。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是指能发射20 Hz以下并使人员暂时或部分丧失作战能力次声波的大功率武器装置[1]。

一、闹事人群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主要特点

(一)行为暴力性

相关学者分析认为,闹事人群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特殊之处在于:一是群体为表达不满诉求,妄想通过“武力威慑”行为增加其自身底气,表明其表达诉求的强烈愿望或对相关部门的不满;二是欲对执法部门和相关部门造成威慑,故而对公安机关重要保卫目标发起冲击,引起舆论媒体的关注[2]。因其常携有棍棒、刀具等危险器械,以暴力作为表达诉求的附加手段,故其行为具有较强的暴力性。

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参加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的闹事群体主要采取暴力手段,如冲击围堵党政机关、公私企业等,造成交通堵塞、财物损毁、人员受伤等负面影响。这种使用暴力手段以表达其不满情绪和愿望诉求的方式,在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加大了公安机关处置难度。

(二)群体组织性

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往往由少数不法分子牵头,常因涉及多种个人利益,而组织具有相同利益的群众参与其中,并煽动群众以武力冲击重要目标。事件发生后,事件的走向受闹事群体首要分子的控制,但首要分子通常不介入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中使用暴力冲击的过程,故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多数是“借刀杀人”的典型事件。事件中,闹事群体普遍持械,冲击具有一定规模,有带头的首要分子,故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通常已经过谋划甚至排练,增大了公安机关的处置难度,容易导致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处于被动,并易造成多方面损失。

(三)过程动态性

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对于闹事群体而言,虽然有事先谋划和先期准备,但是在聚集时,闹事人群的行为、思想常会因相关执法部门的行为以及现场态势产生一系列变化,呈现出闹事过程动态性的特点。对于公安机关而言,处置群体性事件本具有突发性,在处置过程中因与闹事群体的交涉可能产生多种结果,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应对事件,同样呈现出处置过程的动态性。因闹事和处置双方在事件过程中均具有动态性,且双方的现场反应同时作用于整个事件,又使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过程具有全方位的动态性,容易引发诸多不确定因素,使事件的走向难以把控。故处置人员需要把握好全局,及时调整对策,将事件过程引导至公安机关预期效果,才能尽可能在处置事件的同时减少损失,降低负面影响。

二、传统武力处置主要问题

因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具有行为暴力性、群体组织性、过程动态性等特点,故公安机关在传统处置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

(一)处置漏洞多

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的过程动态性决定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在事件中有诸多具体表现,如不确定闹事群体是否冲击、何时冲击、冲击何处等。诸多的不确定性,使现场指挥员在作出决策时和处置警力在开展行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决策部署是否合法合理,武力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因情施变是否合法合理等。由于各级警力在处置过程中难以保证行动标准化,现场处置情况与演练、预案存在一定出入,且闹事群体的行为可能影响警方行动开展,故在处置过程中势必出现一系列问题,继而导致处置漏洞增多。

(二)警方损耗大

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并可能伴有伤亡产生,警方在处置过程中必须动用能够确保平息事态的警力,故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损耗程度将远大于普通群体性事件。人力损耗主要体现在警方与闹事群体的身体对抗当中,因需要动用武力且要求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导致武力处置总会伴有受伤情况的出现;物力损耗体现在武器警械以及设备的损耗上,因闹事群体使用暴力与警方对抗,导致警方使用的设备器材受到不同程度的损耗。从更深层次上看,导致警方损耗大的原因还包括传统处置方法具有自身局限,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必须以人体抗击暴力,无法使闹事群体在无身体对抗的条件下束手就擒。

(三)控制难度大

由于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现场复杂,多种情况发生可能性并存,警方需要不断依据现场情况作出反应,从而控制闹事人群及其首要分子。但从诸多过往案例来看,要做到完全控制闹事人群十分困难,若闹事人群事先经过周密谋划与准备,警方很难做到全方位控制闹事人群。闹事人群随时有分散或无序冲击的可能,但短时间内难以调动足够警力,故警方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以警力优势全方位控制闹事人群。

三、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应用探析

(一)次声波非致命武器工作原理

次声波频率范围为0.000 1~20 Hz。在人体中,头部固有频率为8~12 Hz,胸部为4~6 Hz[3],心脏为5 Hz,腹部和盆腔为6 Hz,脊柱为10~12 Hz。若次声波频率和人的固有频率(3~12 Hz)较为接近并与器官的固有频率同步时,则会因共振原理对人体产生刺激,使其出现头昏、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便于抓捕行动更为便捷、快速、有效展开。

数十年的研究表明:次声声级在120 dB左右时,人会出现精力不集中、视力受影响等状态,不适症状逐渐产生;次声声级在130~140 dB之间时,测试对象往往有醉酒、昏晕和倾斜等不适感觉;次声声级在140 dB左右时,即使作用时间较短也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机能改变[4];次声声级在140~150 dB时,人会有极其痛苦的感觉,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会明显产生,人体可能受到永久性伤害。有研究表明,在连续发射次声30 s以上时,将次声对人体的非致命损伤阈值定为145~174 dB是合理的[5],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同,所能接受的声强级也不同,所以在实际处置中不宜以此标准作为参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依据人群现场冲击情况逐步增加次声声级强度,同时也应注意使用频率和次声声级不应对人群造成严重伤害。

(二)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优势分析

次声波武器因其隐蔽性好、攻击快速、攻击程度可控等特点,使闹事人群不易察觉,故可应用于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的处置。

1.非致命性控制

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在攻击闹事人群时,会产生定向声波,使其器官产生共振,并能产生致其身体感觉不适且不致伤的效果,使其暂时丧失行为能力,这使得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在处置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中发挥作用成为现实。对闹事人群的攻击效果取决于输出能量与人群之间的距离,闹事人群短时间内会丧失战斗能力且无生命危险,在停止声波攻击后的几分钟至几小时内,身体的不适症状便会消失,故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暂时性伤害使其具有最重要的非致命控制优势。通过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非致命控制,能使警方保证行动的安全性、后期延续性,可以在将首要分子抓捕后完成审问等一系列工作,对案件侦破有着重大积极作用。

同时应当注意,由于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受到次声波作用后的反应不同,所以在使用次声波非致命武器前应尽可能依靠谈判解决问题,必须使用武器时应遵循武力适用原则,所使用武力程度应当由低到高。一是能够确保攻击程度的合理性;二是能够利用低声强级次声波影响体质较弱的闹事分子,防止高声强级次声波影响下造成永久性损伤;三是为尽可能和平处置事件留有余地,避免直接产生对抗。

2.攻击效果好

由于空气对次声波的吸收很微弱,它在传播过程中衰减量极小,故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攻击衰减极小,即使距离较远依旧能有效打击目标,也就可以对一定区域内的目标实施稳定打击。但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聚束性能较差、传播距离远、穿透性极强,所以攻击路径若平行于地面会造成无关人员受伤害,故使用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时,应尽量从高处对准地面的闹事群体。

同时,次声波非致命武器定向聚焦难度大,在一定攻击范围内不分敌我伤害,须提前令我方警员身处武器作用范围区域外,故在使用前,必须对警力进行专业培训,制作预案,进行相关演练,并提前掌握武器效能,防止现场处置时出现误伤等意外情况。

3.攻击隐蔽

根据物理学相关原理,声波的频率越低,传播时介质对它的吸收就越小,波的传播距离也越远,故次声波拥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在持械冲击重要目标事件中,若过度使用武力威慑,极易导致闹事人群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而使用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则可以在暗处直接对闹事人群产生影响[6]。在传统的武力处置中,警方有时会因闹事人群的推搡、辱骂等行为而过度使用武力,且闹事人群可能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使警方的拦阻、抓捕行动效果甚微。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能够穿过几乎所有未对次声波攻击有针对性防护的防护设备,可在暗处打击闹事人群,这也极大程度减少了警方武力使用程度、现场混乱程度和人员受伤程度。

(三)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处置方法

持械冲击重要目标的闹事人群常为获得某种利益,冲击党政机关等重要保卫目标,扰乱办公秩序,威胁目标安全。闹事人群往往情绪激动、行为偏激,一旦冲入目标区域内,则极有可能围攻、绑架、殴打有关人员,毁坏设施,抢夺财物,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大。

1.预备阶段

在实际展开行动前,必须组织基本演练,并重点测试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放置于高处时的攻击范围。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放置在重要目标大楼内高处隐蔽地点为宜,依靠所确定的攻击范围,确定警戒线的最佳位置,能够更有效打击闹事群体。

使用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进行武力处置前,需要按照传统处置方法与次声波非致命武器处置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先期布置。要快速疏散事发地点周围无关群众,确保现场除闹事人群外没有无关群众的围观,避免在武力处置时受到无关群众的干扰、影响,保证无关群众不会受到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影响;要在外围设置封控力量并及时疏导交通,防止无关群众及闹事群体同伙进入。

在正常勤务部署的基础上,或已获得对方行动规模、企图和到达时间等情报,预有准备的情况下,当发现重要目标外围聚集人群出现哄闹并有冲击征兆时,派遣警戒组在重要目标周边和出入口设置警戒线(拦阻线),放置阻拦器材,在制高点设置观察哨,加强警戒监视工作,掌握闹事人群动向。在重要目标的围墙或同类封闭空间内派出巡逻巡查组,防止少数闹事者潜入目标区域进行破坏。利用目标单位广播和自带的宣传器材,协助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宣传疏导。在重要目标院内,设置抓捕分队原地待命,随时准备展开抓捕行动;根据闹事人群数量及现场可能的武力使用程度调节武器的频率、声强、对人体的非致命损伤阈值[7];在次声波武器使用处设置警戒组,保证次声波武器的安全;预瞄准人群必然经过并停留的地点,为调整攻击方向后的快速攻击做好准备。整个过程需要保持通信畅通,在指挥员下达攻击指令前待命,并随时做好调整攻击方向的准备。

2.预备处置阶段

当闹事人员接近警戒线时,警戒分队应遵循程序原则,向其发出警告,责令其不得越过警戒线,限时按规定的路线离开;对少数强行越障或越墙进入者,应由巡查组及时抓获并控制;同时命令靠近闹事人群的大部分警力迅速远离闹事群体,使用阻车器、路障机、道闸等阻拦装置,在重要目标大门(出入口)处对闹事人群进行阻截,并迟滞其冲击;由精锐警力组成拦阻分队,携带警棍、盾牌、手铐等器械,展开横队队形,构成盾牌式拦阻墙,于拦阻装置后一定距离对重要目标守卫,防止闹事人群冲入目标建筑物内,防止闹事人群攻击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将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攻击方向调整至人群处展开初步进攻,使闹事群体大部分人群出现精力不集中、视觉模糊等不适症状;利用目标单位广播和自带宣传器材,协助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宣传疏导;随时保持通信畅通,在指挥员下达攻击指令前待命并做好调整次声波武器攻击方向的准备。

3.处置阶段

当闹事人群冲击重要目标时,参战警种分队要利用阻拦器材、目标设施和有利地形,对闹事人群进行先期阻拦。在先期阻拦后,闹事人群冲击趋势将被减缓,而此时正是闹事人员聚集之时,是利用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最佳时机。现场指挥员应衡量现场态势,若闹事群体依旧持械进行高强度攻击,应根据冲击点人员数量及威胁程度,将次声波攻击方向集中在闹事群体对目标威胁最大处,调整次声声级,使绝大部分闹事群体能够感到短时痛苦,大幅降低其冲击力。冲击规模较小处,由巡查组予以拦截并冲散。

当闹事人群调整冲击方向时,现场指挥员也应及时调整部署,确保次声波武器和警力对闹事人群的攻击效果,确保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不会对闹事人群造成永久性伤害。此时,多数闹事分子在次声波武器的攻击下,冲击能力大大降低,指挥员应利用通信设备,命令拦阻分队转为抓捕分队和驱散分队。抓捕分队负责抓捕并带离闹事人群首要分子、实施“打、砸、烧”的违法分子,驱散分队负责驱散受蒙蔽、欺骗的闹事群众,防止短时间内再次产生聚集,减少事件造成的负面舆论。各分队队长应及时上报现场情况,并依据现场情况,完成重要目标的保卫工作。待闹事人群首要分子身体状况恢复后,审问其组织谋划经过、动机等,依据其供词及掌握的相关情报完成对可能逃脱违法分子的后期抓捕工作。

四、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应用不足与展望

当前,因为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该武器并未应用于警务领域,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世界,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将具有一定的应用可能。

(一)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应用存在不足

1.对自然次声波研究可能造成影响

风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传播距离极远,频繁使用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可能会对次声波的相关研究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时要与多部门保持联系,确保应用于警务领域时减少对自然次声波相关研究的影响。

2.次声波特性导致的相关问题

次声波波长较长,极易衍射,较难获得高指向性的声束。目前,警务领域更多使用强声、噪声、超声等声波非致命性武器,相比于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其优点主要为声束指向性较高、强度控制性较好等,而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主要优点为穿透性较强、隐蔽性较高。在实际使用中,较低的指向性意味着有可能误伤我方警员,较低的控制性意味着声强、频率等控制不当可能造成伤亡。故在应用该武器前,必须完成严格的演练工作,制定多种预案演示尽可能多的突发情况。

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优势与劣势并存,较低的指向性和较低的控制性是需要研究与改进的重点问题,但其高隐蔽性、高穿透性的特点仍然是在需要以武力处置持械冲击重要目标闹事群体时的优势。因为处置此类事件不宜使闹事群体产生对立情绪,否则极有可能使闹事群体受到煽动而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导致武力升级,所以,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仍应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3.防护措施仍需研究

目前,关于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防护仍是一大难题,因此使用该武器时,对于我方人员的保护是防护的主要关注点。因次声波聚束性能较差,对特定人员的保护很难从武器的精准度上做文章,故应重点研究如何依靠装备防护。目前,有专家学者研究了特定护耳器对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防护功效,但从研究结果上看仅能降低一定量的次声级。所以,现阶段应依据“真空无法传声”这一自然规律继续研制警员能够穿戴的防护装备,使警员在穿戴警用防护装备条件下完成任务。

(二)展望

持械冲击重要目标闹事人群是常见的具有武力威胁的群体性事件之一,是公安机关极易处置不当的群体性事件,在过去的诸多案例中,公安机关因传统方法处置存在的难点,已出现过造成民警伤亡、闹事人群得不到控制等负面情况。如果利用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进行处置,则能够有效降低损耗,保障人身安全,减少冲突,最终达到处置的预期效果。

虽然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相较于其他非致命武器仍有不足,但其凭借独有的优势,会在未来处置冲击重要保卫目标类的事件中具有一席之地。一旦使用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作战指挥员只有准确掌握其使用方法、运行机理,能够对整体局面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发挥出次声波反人员非致命武器的优势,降低公安队伍的损失。

猜你喜欢

次声波武力冲击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武力担当 超强攻击力,快狠准!航天科工“武林”高手再现航展
体验文化冲击
色彩冲击
跟你聊聊次声波
次声波武器极其可怕
三人行
三人行
完形填空精选
令人色变的“无声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