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大力推进学科设置与布局调整

2022-12-06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设置学科

钱 锋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离不开学科引领。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事关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深入研讨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学科设置、布局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改革,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就显得十分关键。

高校学科设置与调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基本问题,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和社会,同时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科技创新与学科设置、调整紧密相关,科技创新有赖于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也要求有交叉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实践经历。交叉学科方向设置是传统学科实现改造升级与确保新时期焕发生机的重要抓手,交叉学科建设要从学科方向凝练、科研团队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优化设置等方面着手;需要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同学科进行交叉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需要以科学前沿和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跨学科人才培养为抓手,培育形成具有特色与内涵的交叉学科。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学科调整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要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特别强调要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大力度培养理工农医类人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从0到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但实际上,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学科体系和结构滞后于科技发展、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学科交叉融合实际效果与政策诉求存在差距,学科优势不突出与学科特色不鲜明导致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创新型人才尤其紧缺,“就业难”与“用工荒”等问题并存且突出。如何推动学科专业科学合理调整、促进其内涵提升,从而进一步适应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高校、政府和市场等各方主体共同面对的迫切性议题。

1 当前学科设置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建成了基本完备的学科体系,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组织结构提供了分类依据,形成了围绕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格局,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学科及其体系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至关重要,面向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学科调整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就目前我国学科体系建设而言,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学科体系供给侧改革不充分,支撑高质量发展不足

我国学科体系建设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积极适应新发展格局,开展面向新发展格局的供给侧改革,特别是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主动适应国内需求,不断调整学科体系、解决现实需求问题。从当前发展看,存在如下诸多局限。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模式和周期比较滞后,导致难以适应、更难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对学科知识不断发展的基础研究缺乏持续、有效的支持,深层次科技问题难以解决,当前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主要来自竞争性财政经费,缺乏长期的非竞争性投入,不利于支撑学科知识产生的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学科交叉与融合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在现有以学科作为主要资源分配和学术组织建设的背景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得不到资源和组织保障,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效,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基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学科结构对解决高峰科技问题的聚焦不够深,对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不够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不够强;面向需求短板、面向目标任务的学科群建设不足,当前以单一学科为主的学科建设方式难以解决现实技术难题,也难以取得突破性科技创新,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学科群建设势在必行。

1.2 学科知识和结构滞后于科技水平,支撑突破性创新发展不足

学科建设要瞄准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学科知识产生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支撑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学科在原创性知识产生、支持创新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当前学科建设中面向重大科技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多,原创性研究不足,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不够充分,从跟踪性研究向原创性、引领性研究的转变较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未来学科建设亟须将原创性基础研究作为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当前学科知识产生仍然多以单一学科为情境,在高校实验室中完成,以增加本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而缺少以跨学科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以解决现实科技问题为目标的知识产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高校当前产生的学科知识很难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未来学科建设应进一步突破学科间的界限束缚,紧盯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发现,持续更新学科知识体系和调整学科结构。

1.3 学科设置落后于现实需求,支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不足

我国学科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也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目前,“双一流”学科已经可以按照学校的学科优势,根据领域进行设置与评审。但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学科设置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学科分类标准不一致,缺少融合,不利于学科建设。目前我国学科分类标准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经两次更新后,目前共设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为当前高校学位授权点设置、学科评估以及“一流学科”确认等提供了主要参考,是偏重于人才培养的领域分类;第二个是我国关于学科分类的国家推荐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目前共设5个门类、62个一级学科,主要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等;第三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置的学科代码,目前共设9个学部、130个二级代码,主要分布在理工农医管以及交叉学科领域,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分类参考。可以看到,三个学科分类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且分别具有不同用途,分别对应人才培养、科技政策与统计、科学研究。三个学科分类标准不一致且缺少融合、映射,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相互融合以及对接经济社会需求带来较多困扰,不利于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二是学科目录更新慢,落后于现实需求。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为例,该学科目录于2011年进行了最新一次重大调整,2015年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2020年新设“学科交叉”学科门类,增设“集成电路”和“国家安全”两个一级学科,而总的学科目录框架已经十多年没有大的改变。但过去十多年,学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外部的科技和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发生重大转变,目前“小修小补”式的改进方式,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学科交叉融合、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自身发展及外部科技条件和需求的变化,学校内部学科的知识结构、内涵边界也已显著改变,如果对学科名称不做调整或者对学科的知识边界、内涵不做重新界定,将导致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2 基于需求和目标导向的学科设置

为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优化学科体系建设与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1 面向学科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面对新的科技变革趋势和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高校要深刻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加强学科,特别是“存量”学科的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学科的深度、广度和特色。

一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深度。持续研判和分析国际科技前沿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前沿科学、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进一步明确和布局基础研究领域方向,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学科的基础研究,拓展科研深度、提高科研质量,取得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理论和技术。

二是要拓展学科建设的广度。一方面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不断拓展已有学科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的广泛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通过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学科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路径和研究应用,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多的作用。

三是要深化学科建设的特色。一方面要从学校学科优势出发,围绕主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集群,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同时围绕主干学科衍生新兴学科,形成新的优势领域;另一方面从区域与行业特色需求出发,依托学科优势打造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建设模式,夯实筑牢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2.2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学科体系

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新发展格局,基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动态优化调整学科结构体系。

一是学科体系建设要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要着眼于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服务并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使学科体系与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适应,及时调整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实现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动态耦合。

二是学科体系建设要着眼于发展现实急需和未来战略前沿。学科体系建设既要“立地”,也要“顶天”。“立地”就是要根据国家当前和近期发展需要,统筹谋划学科目录调整,及时发布重点领域学科清单,健全急需学科建设引导机制,及时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到学科建设中来。“顶天”就是要着眼于国家战略,超前研判未来发展需要,布局建设一批关系国家未来发展、核心领域发展、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学科。

三是学科体系建设要致力于重塑学科知识,增强社会适应性。要根据知识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需求,重新审视学科知识结构,重塑学科边界,增强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知识内涵的灵活性,切实满足市场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人才的需要。

2.3 面向知识创新需要,优化调整学科结构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完成创新型国家建设任务的重要时期,要进一步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为此学科建设必须“前瞻谋划+择机实施”。

一是学科结构调整要瞄准基础学科和原始创新领域。建议在“双一流”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中增加非竞争性经费,支持高校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原创性基础领域,整合优化基础学科布局,进一步夯实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的学科基础。

二是学科结构调整要瞄准国家“高精尖缺”领域。要坚持问题导向,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等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前瞻性战略部署,对“卡脖子”问题背后的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化学制剂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全力攻坚,积极培育新学科和学科新的增长点,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的能力。

三是学科结构调整要着眼于未来战略需求和长远需要。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强战略研判,超前布局多学科交叉汇聚的学科建设新方向,加强新学科人才培养,积极抢占科技和人才制高点,增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定力。

2.4 面向科技创新需要,改善学科管理机制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学科建设要从过去被动适应的建设形态,转变到主动引领、主动探索的形态上来,学科建设思路必须主动求变,学科管理机制必须改革。

一是要加强现有三个学科分类标准之间的融合。建议前述三个学科分类标准的主管部门开展联合商讨,在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统计等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三个学科分类标准间的融合,以形成相对一致或者有很强映射关系的学科分类标准和学科目录,助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规模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更好的匹配度。

二是要改进学科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缩短高校学科设置和调整的周期,只要具备基本条件,就可以参照本科专业设置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基本学科五年调整一次。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可设置特设学科,并允许每年动态调整;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学科则由国家控制布点。

三是要加强学科群建设。科技创新是学校服务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学科设置与布局结构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努力形成学科的科研创新知名度,通过设立有前瞻性和特色内涵的交叉学科强化学科群建设,明确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及发展路径,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学科建设热情和科技创新活力。因此,学科设置应参考“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做法,高校可以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和行业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需要,按照领域设置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宽传统学科口径,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高校学科设置与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套科学体系,必须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优化学科体系,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学科管理体制与机制,提升学科发展水平,适应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的需求,引领产业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支撑。

致谢:本文得以成稿付梓,钱锋、周玲、钟伟民、范惠明四位专家和学者皆有贡献。在此,特对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周玲教授和范惠明博士、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钟伟民教授在本文高校学科设置与科学布局的框架设计与撰写过程中提供的鼎力相助和支持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设置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栏目设置一览表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