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陕西”视阈下太极拳文化推广路径研究
2022-12-06薛诗乐孙怀玉张娟娟
薛诗乐 孙怀玉 张娟娟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1、研究背景
1.1、“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大力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在“健康中国2030“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了“太极拳健康工程”专题会议,这将推进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2、“健康陕西”战略背景
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响应“太极拳健康工程”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以及《“健康陕西 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陕发〔2017〕16 号),健康陕西作为健康中国的陕西篇,旨在推进健康陕西行动。
2、推广太极拳文化的现代基础与价值
太极拳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项目,不仅能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陶冶情操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运动的快乐。
2.1、太极拳的全民健身性
太极拳是一种全民都能参与,且动作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从健身原理来看,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体动作与呼吸的协调配合,经常习练太极拳能使人们精神与气血充沛,脑组织供血充足,从而促进人们大脑的健康。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该呼吸方式的好处是促进肺部呼吸,从而使肺通气量、含氧量增加,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了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其次,太极拳运动集各种运动的优点于一身,参与太极拳运动不仅能够使人们身体得到锻炼,还能够让人们享受到体育的魅力,也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
再次,从锻炼人群来看,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兵家、医家中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集大成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这决定了太极拳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对于培养高校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达成“立德树人”目标有着独特的作用。此外,高校大学生习练太极拳不仅能调节与缓解部分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紧张抑郁情绪及压力,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其心理健康;还能增强关节活动度及其身体平衡能力,降低体脂率,发展柔韧性、肌肉力量及身体骨密度,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于中老年的益处则不言而喻,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增强腿部力量、加强下肢关节的稳定性,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血管系统、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改善中老年人的记忆力、延缓认知衰老的进程;
最后,从锻炼效果来看,疫情期间,对于居家隔离的群众,太极拳以特有健身功能发挥了其独特的功能价值。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启示我们运用医学思维方式重新发掘太极拳的功能价值,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辅助医疗手段,对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具有极大的意义。
2.2、太极拳的技击性
太极拳属于“武术”,因此其本质具有技击性,而其中的健身性、娱乐性等均属于衍生功能范畴,只有技击才属于本质。武术涵盖了技击文化,技击是指对武术原始的认知,它反映了武术的“原质”,即在格斗中一拳一脚的如何运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追求武术的原始动,即力求在技击中达到取胜的目的。实际上太极拳在诞生之初,并非是以健身为主要价值功能取向的身体活动。拳谱上说,“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四两化劲拨千斤”等,说的都是技击方面的理论与功效。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练太极拳是为了掌握“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的攻防技巧,以及“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的说法,都说明它在当时,在冷兵器时代,主要是作为一种技击术而存在。
2.3、太极拳的文化艺术性
太极拳最大的特征就是“刚柔相济”,它不仅能使人体美得到改善,得到享受;而且也使追求美的天性得以满足,太极拳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个人生命的自我和谐:太极拳在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和谐是心、意与形体动作协调一致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顺,是人的上体与下肢的协调配合。在太极拳盘架子中要求“一身必令上下相随”;左右相照,在进行太极拳练习时还要“有左即有右”、“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真正做到“一合而无不合,周身一齐合到一块,五脏百骸悉在其中”。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由于太极拳是出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胚胎之中,必然会携带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国文化倡导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礼”、“义”、“仁”、“智”、“信”等伦理规范,表现出了较强的社会性,武德与身体技能融为一体。
人与自然的和谐:太极拳以形喻势,用隐喻、形象的方法,把阴阳五行纳入了自己方法论体系,除了推手等两两相搏的技击形式外,更多的是体现出了太极自然美的境界,通过动作演练过程中的动静、刚柔、虚缓得以表现,超出了单纯的搏斗,成为“技艺”。
2.4、太极拳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利形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国际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也为太极拳运动推广与传播提供机遇。随着世界太极拳单项锦标赛的出现以及各种比赛的开展,为太极拳全球化运动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载体,太极拳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3、太极拳文化在西安地区的传播现状
陕西省的太极拳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并且太极拳群众基础在陕西也较为良好。在西安的公园、广场、运动场、城墙等地方,每天都随处可见练习太极拳人们的身影,有不同年龄段的太极拳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此外,每年陕西省各地市都会举办与太极拳相关的各种级别的比赛,这也为太极拳文化在陕西更好的传播奠定基础。
3.1、以武会友在古城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也是太极拳推广和发展的重要城市。在西安太极拳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如,“2020年西安市太极拳健身气功展示”比赛,共有来自古城的124支参赛队伍,1500多名太极拳、健身气功爱好者们参加了活动;“首届赵堡太极拳展演大会”,共有来自古城的11支参赛队与,300名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展演交流活动,该活动使参会拳友对太极拳传统文化内涵和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3.2、老年人太极拳健身现状
通过对雁塔区、新城区、碑林区等区域的太极拳老年群体调查发现,该群体锻炼时间较为固定,多在早上;练习场所较为固定,多在广场、公园等地进行;练习方式较为单一,并缺乏专业的指导;练习内容多以国家创编套路为主。
3.3、太极拳进校园
陕西省各个高校都为大学生开设了太极拳的体育课程,但真正了解并喜欢太极拳的学生群体较少。首先,高校的男生在选体育课程时更热衷于身体对抗类的球类项目以及散打、跆拳道等搏击类项目,而女生则更多倾向于地选择健美操、瑜伽、华尔兹等项目;其次,由于专业课学习压力等原因,虽选了太极拳课程,但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时间能够在课外进行练习。另外,有学者调查高校的太极拳及武术协会发现,因缺少活动经费、缺少学校支持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校的协会形同虚设。
4、目前太极拳文化推广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与创新
4.1、目前太极拳文化推广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1)政府支持。
困难:政府职能部门对太极拳的推广力度较为薄弱,相关政策的扶持也较少,对太极拳的开展关心不够,制度多,落实少。
对策:①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体育总局支持、中国武术协会主导、各地方协会共同参与的领导及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太极拳运动高质量发展。指导各地按照方案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确保方案规划的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②加大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于太极拳推广,力求用政策、资金等手段,统筹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相关公益组织的社会作用,大力支持太极拳在国内外推广普及;③重视媒体宣传。充分调动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武协新闻委员会、中国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和全国体育院校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自媒体的灵活性,采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现代化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时效性,扩大宣传受众面,广泛宣传太极拳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讲好武术故事。
(2)传播理念。
困难:太极拳是一种具有东方特色和中国元素的传统运动项目,但近年受到西方体育运动的冲击。现很多年轻人缺乏对太极拳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对太极拳存在片面的看法。
对策:①加强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全面开展太极拳主要流派发展现状普查研究,实施太极拳非遗数字化工程,梳理现存太极拳相关拳谱文献、历史遗存、经典套路,以及各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等资料,进行重点保护传承,着重阐发太极拳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②举办太极拳文化演讲或太极拳知识竞赛。加强多学科太极文化的研究与交流,统筹组织举办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论坛,促进太极拳文化在国内外进一步传播与交流;③积极做好太极拳项目文化研究工作。挖掘、整理太极拳项目文化,将其作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示范性项目加大推广力度。
(3)太极拳文化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亟待加强。
困难:太极拳发展的受众群体单一,年龄段更偏向于老年群体;教学模式局限等现实困难。
对策:①共建“陕西太极拳科学研究分院”,聘请省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建太极拳科研攻关团队;②研发5-10个太极拳运动处方。开展太极拳重大课题专项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医学原理,开展太极拳文化内涵、拳理拳法、运动生理学基础和健身机理及效果研究,逐步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太极拳中的丰富深刻内涵与科学机理,指导大众太极拳科学健身与运动康复。
(4)后备军培养。
困难:青年群体缺乏对太极拳文化的学习兴趣。
对策:①深入推动太极拳进校园:遴选100所学校开展太极拳运动。以陕西武术协会为主体框架,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共同建立全省校园太极拳推广组织,形成校园推广网络;修订校园太极拳教学大纲,将太极拳列入体育课范畴,促进开展校园太极拳;②开展全省校园太极拳比赛。联合教育部门(中体协、大体协等),定期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线上、线下校园太极拳比赛和展演活动,以竞赛为杠杆,促进体教融合,进一步推广普及校园太极拳;③培育3000名校园太极拳骨干师资队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全国校园太极拳骨干师资培训班,鼓励并支持省市体育、教育部门举办属地校园太极拳骨干师资培训班,逐步补齐校园师资短板。
(5)加强区域时空配置,全推进互联网共享,有效促进文化交流。
困难:武术爱好者所处区域不同,兴趣点也各不同,如何将这些武术爱好者门聚集到一起进行交流与学习。
对策:①举办太极拳网络大赛。创办全国社区太极拳网络大赛,动员各级武术 (太极拳)组织深入社区开展太极拳技术指导与培训,帮助成立太极拳健身队伍,组织参加全国社区太极拳网络大赛;②全面升级太极拳传统赛事。优化太极拳公开赛,动员各区、市举办分站赛,选拔参加总决赛,鼓励机关干部参加太极拳健身锻炼,培育地方性太极拳特色赛事,优化传统武术赛事太极拳项目设置,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交流展示平台;③搭建一座太极拳学习交流展示平台。设计《太极拳网络慕课》,邀请太极拳世界冠军或高校教师等担任示范授课教师,提升“中华武术网络大讲堂”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好中国武术协会官网,专设太极拳专栏,给太极拳习练者提供优质会员服务,实施会员优惠措施,举办丰富的会员活动,遴选太极拳优秀视频进行网络展播,吸引更多更广泛的人群加入到太极拳健身中来。
(6)内容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在全民健身市场中的大众化普及。
困难:缺乏太极拳动作的专业指导、缺少太极拳文化的大力宣传等问题。
对策:①建设一批太极拳健身站点。建设群众身边的太极拳健身站点3000个,充分依靠各级武术(太极拳)组织的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有依托的组织和社团成立太极拳健身辅导站、晨晚练站点,优化和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太极拳健身网络组织,为每个站点提供一套移动音箱、一套太极拳标准套路数字教材和一套太极拳科学健身指导丛书;②构建一个太极拳推广技术体系。遵循简单、易学、易推广和文化性原则,编制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13式太极拳标准套路,对现有太极拳、剑标准套路进行分类定级,逐级引导习练者向高水平提升。吸收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研究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制定技术标准,推进太极拳标准化。优先完善太极拳段位考评标准、适用内容和组织实施体系,将太极拳在武术段位制分类中单列,将太极拳推广标准套路纳入段位考评内容;③培养一支太极拳技术骨干队伍。培训基层太极拳技术骨干,研制大众武术(太极拳)教练员技术等级制度,培养具备太极拳指导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太极拳推广骨干队伍。持续开设太极拳教学指导网络课堂,定期举办线下全国性太极拳骨干培训班,支持省地两级武术(太极拳)组织举办属地太极拳骨干培训班,鼓励技术骨干参加太极拳推广志愿服务;④编制一套太极拳科学健身指导丛书。本着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科学规范的原则,研究编制太极拳理、太极理念和太极拳科学健身原理的科学指导服务读本,教育引导习练者科学锻炼。
4.2、太极拳文化推广的潜在路径探究——“三联动”体系构建
(1)个体与社会联动:体育教师、指导员、志愿者与普众互动机制。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只有处于不断的合作当中才能促进发展,改变世界”。太极拳的发展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体系,迫切需要专业的社会指导员、体育教师、从业者联动起来,促进太极拳发展;也需要不断完善人才资源库,举行全国性的太极拳人才交流中心。
(2)学科领域内的联动:体育、教育、医学、心理学等联动机制。
跨界思维,也叫空间思维,其本质是资源整合,高效率整合低效率,打破利益分配格局。为促进太极拳更好推广,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观念,将资源重新分配与整合,跨界融合中国其他的传统养生方式,从太极拳养生的本质出发,以“精气神”三位一体为支撑,实现多学科融合方式推广太极拳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3)“健康西安”示范效应: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陕西西安自古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通过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向外国友人传递了出西北人的文化与情怀。在西安市各区县、街办、乡镇、社区、协会等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太极拳活动与比赛,弘扬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也从而推动“健康陕西、健康西安”建设,从真正意义上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
5、结论
(1)陕西太极拳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价值,是太极拳推广和发展的重要城市;
(2)习练太极拳受众人群年龄、地区分布不均,套路单一,普及力度不够;
(3)在学校中推广太极拳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没有将太极拳进校园这一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