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2022-12-06郭国强郭杰荣贺鹏程
郭国强,郭杰荣,贺鹏程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2.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2017年4月,上海市教委颁布了《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2],正式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也就是说政治思想工作不是局限在一门思政课程上,而是贯彻到高校“各类课程”。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再囿于思政课堂之内。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当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立德树人为目的,推进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
在此背景之下,湖南文理学院积极尝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工作,力求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构建“理论教学+课堂互动+探究拓展”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形成“理论测试+能力考核+习惯考勤+过程测评”四个维度的考核体系。创新采用“双专模式”强化课程教学效果。所谓“双专模式”,即专业课程教师、专业思政课教师或思政工作人员作为课程共建人共同负责课程建设与教学。专业课教师之外的共建人来自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任管理人员,同为项目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学校遴选思政课精品课程、精品课堂、精品课件,培育和推广思政课特色教学方法,推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思政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一、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为了强化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之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出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打造系列实践平台,力求打造覆盖全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需要学校构建相关制度,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学校党委立足实际,明确提出,要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培育“示范课堂”,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梳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通过3年的改革和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机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大思政课特色项目培育力度,推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思政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二)课程思政实践平台建设
以学校精心构建的“八学期八主题”活动为抓手,提出并形成了以“一中心、两转化、四融入、八主题”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激活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机衔接,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序、有效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成了教师教学科研处处有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外学生实践活动时时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各类课程、各种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时通过对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凝练和提质改造,遴选部分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加以培育,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系列特色育人文化品牌。在特色项目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各类平台的独特优势和集聚效应,构建了横向覆盖、纵深拓展的立体化育人平台,主题活动育人实效显著。
(三)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
在全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创新制度建设,采用由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或思政工作人员组成课程共建人的制度;根据每门试点课程授课实际,对接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作为课程共建人,共建人在试点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学资料、授课内容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课程共建人制度在把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遴选培育和推广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推广共享课程思政优质教学资源等各项工作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推出了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课程思政项目,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思政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
(一)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以项目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获得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立项48项,这些项目中影响较大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集成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高等教育治理与政府、大学关系重构”,“非营利组织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现代化研究”;(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八学期八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果网络展示与推广平台构建”;(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八学期八主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平台构建与实践”,等等。
(二)建设专业全覆盖的课程思政专项
学校对5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了立项和建设工作,实现了全校所有课程思政的专业全覆盖。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参照上级部门建设标准,积极推出校级精品课程,组建优质课程团队,建设了一批反响良好的课程网站,修订了标准教学大纲,编制了一批质量优良的授课教案,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微视频,初步建成以思政理论课师生教学协同学习平台,课程思政交流研讨、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校级一体化课程育人模式初具雏形。
(三)充实并完善课程思政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制度,形成了一整套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在系列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件指导下,发布了《课程思政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南》为纲,每门示范课程都撰写了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创新授课团队建设,组建了一支由试点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或思政工作人员共建的课程团队。在共建人团队管理上,确立内部岗位职责,订立详细的岗位职责手册,实施项目负责人和教学负责人双向负责制度,力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为保证思政课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学校设立了湖南文理学院“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并配套“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建设项目”文件(党办发[2020]1号),资助每个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经费5万元,资助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建设项目2万元。
充实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思政内容。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依托学院优势,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管理、教师选聘、课堂教学、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思政改革,撰写价值导向明确的课程建设规范和教学大纲,并做好教学视频录制工作,积极建设线上精品课程。
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质量标准。召开了专题会议,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要求各学院全面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每门示范课程要求3—5个思政育人的典型教学案例设计,每个案例库至少包括10个案例,其中原创性案例比例不得少于50%。
遴选课程思政典型。经过近1年的课程建设,学校遴选出典型课程思政10个案例,收集整理了相关材料。
(四)创新课程思政团队建设
创新授课团队建设,组建了一支由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专任教师或思政工作人员共建的“双专”课程团队,将课程教师与课程共建人均认定为项目负责人,共建人可从思政角度切入,配合专业课教师共同分析学生思想现状,共同研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切入点、融合点,配合专业课教师一起调研、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探讨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案,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的思考
(一)存在主要问题
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深度不够。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政“话术”的拼接,而是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整合和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对专业课程有深度的了解,在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的内在逻辑和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教学育人与思政树人之间的纽带作用。纵观各类课程思政研究案例,课程思政以实践研究居多,缺少相关理论研究。虽然课程思政本身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但是一味追求实践、路径研究,终将导致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结合浮于表面、缺少内涵,课程思政逐渐演变成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内核。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不仅起不到立德树人的思政效果,反而在课程教学中易打断教学节奏,影响课程的完整性。因此应对课程思政追本溯源,只有理解课程思政内在理论逻辑,才能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而不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价值引领作用存在感不强,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不显著。不同专业的高校教师的思考及认知体系多以自己从事的专业为构建基础,多数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较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足,而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第一责任人,课堂的引领作用又尤为重要;良好的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贯穿至课程始终,这对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了更高要求。缺乏一定的政策保障,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与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课时认定等挂钩,各部门行政人员及各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课建设积极性不高,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缺乏持续性。从学校出发,在政策保障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示范课典型案例,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视频、新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课程思政建设氛围。
授课团队建设缺失。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到专业课堂中,由表及里,在任课教师的课堂“责任田”里才能结出思政的“果实”,团队建设不能缺失,更不能缺位。由于激励政策的不足,学科融合的“大思政”体系构建不全面,学科壁垒的存在,导致跨院系交流不畅通。需要高水平思政人才,提高课程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需要制定价值导向明确的课程建设规范、教学大纲、教案设计、教学资料。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多、专业思政人员少的不均衡现状也限制了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的可操作性。
成果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细化。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成果评价机制和成果建设工作有待深化、细化。改进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撰写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教学案例库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等后续工程有待进一步推进。
(二)具体改进措施
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全面研究,包括对思政内容的分类、细化、分解,进一步研究二者有效融合的方法与手段,重点研究“双专”共建团队的运作机制及制度。
进一步明确课程共建团队教师责任,推动思政课程共建人的管理与评价机制的深化和细化。要把“双专”课程思政团队认定为基层教学组织,制定完善价值导向机制、明确责权利,提高课程共建团队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针对每门课程授课实际,制定详细的教学规划,重新编写教案,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力求形成成熟的课程思政开发模式。要求共建人从教学准备、教学活动、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指导或帮助。在教学准备阶段,与专业课教师一起探讨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案,共同撰写课程思政教案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在教学活动阶段,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分析学生思想现状,配合专业课教师一起调研,听取专业课教师教学意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与专业课教师一起撰写课程思政教研教改论文,切实参与专业课教学改革。
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抓好示范课程教学实施,形成示范课程建设典型经验。做好学院专业示范课程教学的观摩,以示范课程为典型,逐步将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推广到其它课程。开展教师课程设计大检查活动,检查课程思政育人设计内容。
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制定出台《湖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推动示范课程建设;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其他学院,就示范课程深入研究,保证其科学性、系统性、教育性;做好示范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观摩、示范、推广工作,总结课程思政建设初步成果,奖励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大力培养青年优秀教师,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性。
完善课程思政工作的保障机制。研究制定或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与教改项目、教学成果挂钩,使之成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要素。在绩效分配方面,给予课程思政团队适当倾斜,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一定系数的加乘。加大奖励力度,将参加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所获奖项纳入职称晋升评审指标。
开展课程思政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双专”共建团队的培训工作。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进行现场观摩和演练;组织教学培训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例研讨,深入学院开展培训、指导。
做好示范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讨论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抓好示范课程教学实施,总结示范课程建设典型经验。做好学院专业示范课程教学的评比和推广工作,以示范课程为典型,逐步推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开展教师课程设计大检查活动,将课程思政育人设计内容作为检查的重要一环。严格课程思政评审制度,逐步减少实践类项目的立项,保证课程思政理论研究项目有一定数量的立项。
总之,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高校要守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田,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激励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