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肉牛场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净化以及防控措施
2022-12-06王娜
王 娜
(陕西省华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华阴 7142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牛肉及其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为肉牛养殖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因此,肉牛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养殖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程度逐渐提升,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增加了多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概率。其中布鲁氏杆菌病是规模化肉牛场应当重点防范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该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所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可对人类和牛群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已经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性传染病[1]。该病发生后长期在养殖场区内潜伏,难以净化,当前还未有特效治疗药物,流行暴发本病后会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规模化肉牛场应提高对该病危害性的认识,掌握该病的诊断要点,及时对牛场内的患牛隔离并做出诊疗措施,加强对该病的综合防控,以降低该病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1 布鲁氏杆菌病的病原及流行特点
1.1 病原学特征
布鲁氏杆菌病主要是由于布鲁氏杆菌感染所引发的传染性疾病,该致病菌具有多个菌属,牛、羊、猪以及犬等多种动物均可被其感染,当前已知的有6个种19个生物型,布鲁氏杆菌的外型主要呈微小球型、短杆以及球杆状,致病菌的宽度为0.3~0.5 μm,长度为0.6~1.5 μm,其中牛属菌主要以短杆状菌为主,无鞭毛、芽孢和荚膜等结构[1]。该病菌属于细胞内寄生菌,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侵袭力,主要对宿主的淋巴系统及生殖系统造成侵害。布鲁氏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阴性,经柯兹罗夫斯基染色后呈现红色,涂片镜检主要呈单个排布,很少见到短链状排布。布鲁氏杆菌体外培养要求较高,需要多种氨基酸和金属离子,有个别菌种需要加入血清才能生长,并且生长的速度非常缓慢,通常情况需要4~6 d才会长出菌落,有的甚至需要培养21~30 d,培养的温度应维持在20℃~40℃,最好能够保持37℃培养。该病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在适宜的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在阳光直射的环境下存活4 h左右,但其对湿热环境的抵抗力较低,在60℃的温度下经过30 min,或者在70℃的温度下经过5 min即可被灭活,在煮沸的热水中可被立即灭活。另外,布鲁氏杆菌对多种消毒制剂的敏感性较强,使用浓度为2%的石炭酸、5%的新鲜石灰乳、浓度为2%的福尔马林或者火碱溶液等作用1~3 h,或者使用浓度为0.5%的洗必泰、0.01%的心洁尔灭等消毒剂作用5 min均可将其灭活[2]。
1.2 流行病学
人类和多种动物均对本病易感,其中以牛、羊和猪的易感性最强,成年动物要比幼龄动物更为易感染,发病率也更高,母畜比公畜更容易发病。布鲁氏杆菌还能造成犬、马等动物以及人类的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春、夏等季节牛群的发病率更高一些。患病家畜以及隐性带菌动物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主要存在于母畜流产物、乳汁、公畜的精液以及患畜的排泄物中,致病菌被排出体外后则可污染周围环境,当健康牛只接触后即可发生感染。尤其以怀孕的母畜最为危险,妊娠母畜在发生流产或者在分娩的过程中,会流出大量含有致病菌的羊水,导致周围的环境受到污染,另外胎儿和胎衣也带有较多的致病菌,排出后也可造成环境污染,通常情况下,母羊在流产后的3年之内,其阴道内的分泌物仍然带有布鲁氏杆菌。致病菌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等途径感染健康的牛只,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也可传播感染该病。
2 临床表现及剖检病变
2.1 临床表现
牛只感染该病后会有较长的潜伏期,通常在14~180 d,大部分患牛为隐性感染。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并且在老疫区感染发病后呈慢性经过,而在新疫区患牛多为急性经过,并且会在妊娠的牛群中出现暴发性的流行。其中以头胎的母畜发病居多,能够占到发病牛只的50%以上,大部分的妊娠母牛通常仅发生1次流产。老疫区内妊娠母牛感染后一般不会流产,主要以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以及关节炎等疾病为主,还会伴有局部肿胀、胎衣不下或者屡配不孕的情况。感染后的母牛多在妊娠5~8个月发生流产,此后患畜的阴道内会持续的排出褐色并有恶臭气味的液体。公畜感染发病后则主要表现为睾丸炎症,配种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还有的患牛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关节炎和淋巴结炎等症状。
2.2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的患牛可见其胎盘病变明显,呈淡黄色胶冻样的浸润,在其表面具有较多的絮状和脓性的分泌物,病牛的胎膜变厚并且伴有点状的出血,在妊娠母牛的子宫黏膜以及绒毛膜之间还存在较多的淡灰色的污浊渗出物以及脓块,胎儿的胃内具有黏液性的絮状物。患牛的胸腔和腹腔中积有大量的红色积液,脾脏和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同时存在坏死灶。
3 诊断方法
3.1 显微镜镜检
无菌条件下采集妊娠母牛流产的胎衣,或者病死牛只的肝脏、脾脏以及淋巴结等组织,研磨破碎后制备成为涂片,进行柯兹罗夫斯基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镜检,可以见到呈球杆状的红色的小杆菌存在,另外视野中还存在其他的蓝色菌。
3.2 病原分离鉴定
将无菌采集的新鲜病料组织研磨后置于选择性培养基中,在37℃的环境下连续培养7 d左右,待菌落长出后,挑去菌落制片、染色后镜检,能够见到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柯兹罗夫斯基染色呈红色的球状小杆菌。由于样本中必须存活大量的布鲁氏杆菌才能分离到足以培养检测的菌落,并且该病原菌的培养周期过长,上述方法在目前的实验室检测中已被淘汰。
3.3 血清学检测
3.3.1 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采集患病牛只或者疑似感染牛只的血清,准备一块玻璃板,并在玻璃板上均匀的划出4 cm的正方形小格,然后取30 μL采集的血清再加等量的诊断抗原在玻璃板上进行混匀,若在4 min之内发生明显的凝集的则可判断为阳性,而结果呈现均匀粉红色,且无凝集现象发生的则判断为阴性。这种方法是实验室中监测布鲁氏杆菌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3.3.2 试管凝集试验(SAT)
将采集的牛血清按照1:100(含1 000 IU/mL)的比例进行稀释时,若出现50%(++) 凝集现象时,则可确诊为阳性;若将牛血清按照1:50(含50 IU/mL)的比例进行稀释时,若出现50%(++) 凝集现象时,则可将其判定为可疑反应[2]。出现可疑反应的牛只,在经过21~28 d需要进行重新采血检测,如果检测的结果仍为可疑反应,则可判定为阳性患牛[3]。
3.3.3 全乳环状试验(MRT)
MRT检测法仅需通过牛乳即可对布鲁氏杆菌病进行初步的筛选,操作简便、快捷,是当前监测牛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此方法容易受隐性乳房炎的影响发生假阳性反应,因此还需用其他检测技术进行复检,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3.4 补体结合试验(CFT)
该检测方法是国际贸易中指定的诊断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试验方法,可作为确诊试验应用于检测中。
3.3.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ELISA检测法与CFT类似,操作简单,既可用于检测血清又可用于检测牛乳,同样是国际贸易中指定的诊断牛布鲁氏杆菌病的试验方法,同时还可用于肉牛场进行大规模筛查阳性牛只。
3.4 PCR检测技术
PCR检测技术即生物链的聚合酶链反应,以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为基础,对致病原的核酸物质进行准确的检测,若结果显示阳性则可确诊为布鲁氏杆菌感染,该检测技术仅通过采集的牛只分泌物等样品即可完成检测,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是当前实验室诊断中使用较多、较为先进的一种检测技术,但该检测技术对成本的要求较高,对操作人员和仪器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一旦操作出错,就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净化措施
4.1 采血检测
对整个牛场进行全部采血处理,并按照《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采样方法》 (NY/ T 541—2002)采集血液样品,并按要求进行保存,采集的血样按照顺序进行编号记录,送到实验室进行血清分离[4]。采集的血清样本采用RBPT进行初筛,并采用SAT进行复检,试验操作规程按照《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 / T18646—2018)进行。
4.2 做好净化分区工作
根据检测的结果可将牛场合理的划分为未控制牛群、控制区牛群、稳定以及净化群,以更好的对牛群进行科学管理,加快牛场净化的效率。
4.3 净化
4.3.1 阳性牛只的处理办法
整个肉牛场必须进行100%检测,不可采取抽查的方式,连续2次检测全部为阴性的即为净化牛群。若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有呈阳性的牛只,则应立即采取扑杀措施并向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备,对阳性牛只进行扑杀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并且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对患牛活动的场所、使用的器具等使用火碱、氯制剂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并将其污染的饲料、粪便、排泄物等进行焚烧或者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使用漂白粉对周围场地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4.3.2 可疑牛群的处理办法
对于可疑牛群则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严格控制其移动,然后利用实验室的诊断方法再次进行诊断,若仍判定为可疑牛群,则可将其等同于阳性牛只进行处理;若可疑牛只经复检确诊为阴性,依然不能立即混群饲养,仍需隔离1个月后,再次对其复检,若仍为阴性才可以进行混群饲养。
4.4 日常监测
对于本场自繁自养的牛群应该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如发现阳性牛只还需要进行复查,检查结束后按照结果进行相应的分区管理。一旦牛场内检出了阳性患牛则需改为每月检查1次,连续检查3个月,直至剩余牛群全部为阴性方可恢复每年检查2次。如果养殖场需要对外引种,则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检验检疫工作,要求引种须提前30 d对牛群进行布鲁氏杆菌病初筛,若发现阳性患牛,则需要立即停止本次引种工作。对于筛查合格的健康牛群,引进后需要进行45 d的隔离饲养,然后进行布病筛查,结果全部为阴性,并且经检查无异常后方可混养。饲养满1年以后可以按照自繁自养牛群的监测方法进行常规监测。
5 综合防控
5.1 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应根据牛场的实际养殖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以有效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生。目前预防牛布鲁氏杆菌病的常用疫苗有猪型布鲁氏杆菌2号疫苗,可在犊牛100~150 d时进行首次免疫,等到第2年的同一时期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能够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保护期长达数年。但应注意使用布鲁氏杆菌疫苗时应尽量与口蹄疫疫苗分开接种,以免造成免疫抑制发生,导致免疫失败。
5.2 提高饲养管理措施
首先,规模化养殖场应该合理控制牛群的饲养密度,并做好饲舍的通风管理,保持牛群的良好生活环境,防止牛群发生应激反应,导致自身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疾病。
其次,养殖人员应确保牛群的饮用水源和饲粮等未被致病原污染,及时打扫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和饲料残渣等,并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避免致病菌大量滋生。对于发生流产的母牛要立即隔离饲养,并且将母牛的胎水,胎儿等送检,检查母牛是否发生布鲁氏杆菌感染。对于确诊阳性的母牛,应该立即与犊牛分开饲养,并且在犊牛5~9月龄时对其开展布病筛查,若检测为阴性则可进行疫苗免疫接种[5]。
5.3 严格消毒管理
规模化牛场应严格消毒管理,有效杀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可以选用2~3种消毒制剂轮换对养殖场内外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常用的消毒剂有火碱、石灰乳以及甲醛等。同时加强对进出车辆、人员的消毒,防止致病原被携带入场,另外还可以选用毒性和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定期带牛消毒,常用的有0.1%的心洁尔灭和0.3%的过氧乙酸等。
6 结语
牛布鲁氏杆菌病是牛养殖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传染疾病,做好该病的防控和净化工作对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深入了解该病的流行特点,养殖场出现病例后能够及时进行相关处理工作,防止造成更大规模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