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哺乳仔猪痢疾误诊为仔猪红痢的病例探讨
2022-12-06劳兴昌们发良刘冠辉王明东
劳兴昌,们发良,陈 明,刘冠辉,王明东
(1.云南省盈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盈江 679300;2.云南省梁河县芒东镇兽医站,云南 梁河 679206;3.云南省梁河县九堡兽医站,云南 梁河 67999;4.云南省芒市畜牧站;云南 芒市 678400;5.云南省盈江县旧城兽医站;云南 盈江 679301)
1 病例基本情况
2018年6月19日,云南省盈江县勐弄乡勐弄村一母猪养殖户饲养的一窝21日龄的12头哺乳仔猪出现腹泻症状,排出血红色稀便,已有1头仔猪死亡。村兽医诊断为哺乳仔仔猪红痢,并按照仔猪红痢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但次日患病仔猪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发病的第3天又有2头仔猪死亡,因此请乡兽医站人员到场会诊。
2 病例的诊疗经过
2.1 临床症状
畜主诉开始发现仔猪不食、精神不振、排出稀便,稀便的颜色先是呈灰黄色,后很快变为水样下痢,第2天可见便内混有血液和像清鼻涕一样的液体(黏液),闻着很臭,第3天患猪病情进一步加重,所有患猪拉出来的粪便都呈黄色浆糊状,混有大量黏液、血块和脓性分泌物。接着患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口渴,需要大量喝水,有的眼凹陷,脱水症状明显。有的眼结膜苍白,逐渐消瘦。
2.2 病理剖解情况
解剖了3头病死猪,剖开腹部后可见大肠内明显的卡他性炎症或出血性炎症的表现,从回肠与盲肠口结合部起至整个大结肠,并蔓延至小结肠的中下段,都可见大肠黏膜肿胀、皱褶明显,肠黏膜上附着大量黏液,还可见黏膜出血,肠内容物稀薄,混有血液和黏液而呈酱色或巧克力色。病程稍长死亡的1头猪,其大肠黏膜到处可见糜烂,轻度溃疡及伪膜形成如麦麸样,内容物混有大量黏液和组织碎片,直肠黏膜增厚,重者有出血现象,整个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呈紫红色,腹腔积液增多。
2.3 初步判断结果
根据患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解变化初诊为由猪痢疾蛇形密螺旋体导致的猪痢疾病,建议养猪户按猪痢疾病进行治疗。后经病料采集涂片镜检和病原体分离培育和鉴定后,也确诊为猪痢疾病。
2.4 治疗措施
①口服给药。呋喃唑酮按每日5 mg/(kg体重),新霉素按每日0.1 g/(kg体重),分2次口服,连续使用6 d。②注射给药。痢菌净0.5%水溶液每日0.5 mL/(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日1 000 IU/(kg体重),肌肉注射,2次/d,连续用药6 d。③饮水给药。饮水中加入50 mg/kg林可霉素,连续用药7 d。④补液防脱水,每头腹腔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200 mL/d,连续用药4 d。⑤其他对症治疗措施,如防止酸中毒等综合治疗措施;对猪舍连续3 d进行消毒。采用母子同治的方法,用痢特灵按0.1 g/kg拌入饲料饲喂母猪。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经过6~8 d的连续治疗,除又有3头病情较重的猪死亡外,剩下的6头症状逐渐减轻,后继续2周交替用不同的药物拌料饲喂,患猪逐渐康复。
3 猪痢疾病流行与发生的分析探讨
猪痢疾和仔猪红痢两种病的临床典型特征都是排出红色、黑红色和黑褐色的稀便,虽然按照发病规律仔猪红痢多发生于出生7日龄内的新生仔猪,而猪痢疾多发生于2~3月龄的仔猪,但根据笔者多年的基础经验,仔猪红痢在20~30日龄的仔猪群体中仍有发生,只是症状较轻,死亡率也相对较低。而对猪痢疾来说,笔者在临床上曾遇到最早发生该病的仔猪是16日龄的,并且多为最急性病例,死亡率达90%~100%。就致病原而言,引发猪痢疾的致病菌为猪密螺旋体,而仔猪红痢则是由魏氏梭菌引起,因两病的致病菌不同,所以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广大基层人员中提高对这两种病的认识,就能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减少广大母猪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
3.1 猪痢疾病的致病原
猪痢疾病的致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其形呈螺旋状,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其有4~5个缓慢旋转的螺旋状弯曲,两端尖锐。若提取患猪或病死猪的肠内容物做压片镜检观察,可见该病原体以长轴为中心旋转运动,用革兰氏法染色呈阴性,着色力差,但用苯胺染料或姖姆萨染液染色时着色良好,若做组织切片用镀银染色更好。
该菌为严格厌氧菌,常用的培养基为酪蛋白胰酶消化大豆鲜血琼脂或酪蛋白胰酶大豆汤培养基,在厌氧罐内培育,并在37℃~42℃温度条件下培育6 d,可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看到明显的β型溶血,在溶血带的边缘有云雾状薄层生长物或针尖状透明菌落。
该菌含有2种抗原成分,一种为脂多糖抗原,另一种为蛋白质抗原,其中蛋白质抗原是本菌的特异抗原。
该菌虽然对猪的结肠、盲肠的致病性不依赖于其他微生物,但在引发本病的原因上却与患猪大肠内固有的厌氧菌为该菌定居在患猪肠内的必要条件,若猪只肠内没有厌氧菌,该菌就不可能在猪只肠道内定居生存繁殖。
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据有关资料报道,该菌在外界温度为5℃的粪便中能存活61 d,而在25℃的粪便仅能存活7 d;在温度为4℃的土壤中能存活102 d,在零下80℃的土壤中也能存活10 d;在沼泽地或污水池中可以生长繁殖并长期存活。对热、富氧、干燥和阳光照射等敏感,一般消毒剂均能将该菌杀灭。
3.2 猪痢疾的诊断要点
3.2.1 猪痢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根据历年疫情报告统计分析,多年来该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呈地方零星散发,在少部分地方则呈地方性流行,如在那些至今仍是沿用老式猪舍的养殖区,特别是那些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村寨,年年都有该病的病例发生。该病在发病的时间上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在老疫区只要有带菌猪的存在,在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则可随时通过猪群的流通、被污染的养殖用具和饲草饲料而将该病传播开,导致猪群发病。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分析,在自然情况下,只有猪易感发病,未见同栏关养的牛(水牛、黄牛)、羊、马属动物及鸡、鸭、鹅感染发病。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一般情况下主要侵害2~3月龄的幼龄猪,而成年猪则较少发病,产子2窝以上的母猪未见感染发病。据观察在正常情况下成年猪感染该病原后多成为带菌猪,而带菌猪通常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不会出现发病症状,但如果有应激因素刺激下,则可能会促进该病的发生,如猪只的抵抗力下降、饲喂的日粮不足、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温骤然变化等应激因素产生时,可促使该病的发生。
患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德宏州每年上报的病例中,其中有86.3%以上的病例是由该病的患病猪或者带菌猪引发的,不明原因引发的病例仅占13%。而康复猪中的带菌率很高,并且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据笔者对部分康复猪监测证明,患猪康复后最长的带菌时间可到124 d,通常有52.1%的康复猪带菌时间可长达60 d以上,而这些带菌的康复猪常可以从其每日排出粪便中排出大量病菌,污染了猪舍、料槽、用具、饲料和饮水,甚至饲养人员衣物鞋帽,再通过这些污染途径经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猪。
据调查该场过去没有发生过此病,这次该场出生21日龄的仔猪发病,其原因为:①距离该患猪舍仅5 m远的1头新购入饲养的母猪是带菌猪,通过这头带菌母猪排出的粪便污染了周围的环境。②感染发病仔猪本身免疫系统还不健全、抵抗力低,同时又缺乏母原抗体的保护。③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低,日粮不平衡,日粮中的粗蛋白不足,母猪的奶水不足等,导致仔猪感染发病。
3.2.2 猪痢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轻重程度不等的腹泻,在被污染的养殖场缓慢流行,常有新病例的出现,特别是新疫区。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多为1~2周,最短的潜伏期仅3 d,少数的可达2个月的时间,按照发病时间和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1)最急性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很短,常没有什么症状就突然死亡,部分最急性型可能会表现精神稍差、食欲减退、体温稍升高。这是猪群暴发本病的先兆,一般在新疫区可见到这类情况,随后出现急性型病例。
2)急性型。病初排出稀便或软便,继而粪便中带有大量半透明的黏液而呈胶冻状,同时粪中夹有血液或血凝块,色呈咖啡色或黑红色,并有脱落的黏膜碎片。患猪表现口渴,眼睛呆滞、眼球凹陷,身体严重脱水、消瘦,弓背缩腹,极度衰弱而死,病程约1周。
3)亚急性型。患猪的症状较轻,病程较长,为2~6周,下痢症状时重时轻,反复发作,下痢的粪便中混有较多的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血液较少,病程稍长的出现进行性消瘦。该型患病猪的死亡率虽低,但多数生长缓慢,成为僵猪。一般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猪的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停药3~4周后又复发,在发病猪群中连绵不断地发生。
3.2.3 病理剖解变化
主要病变部位局限于大肠,即结肠和盲肠,少部分到直肠。急性病例可见出血性大肠炎,大肠壁明显肿胀,肠黏膜高度充血和出血,肠内容物充满黏液和血液。亚急性型病例可见大肠黏膜表面有点状坏死灶和灰黄色伪膜,肠内容物混有大量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一般结肠袢顶部病变较其他部位明显,并且在肠腔表面和腺腔内,常可发现大量猪痢疾密螺旋体,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胃底黏膜充血。
临床诊断时,一是可根据该病的流行规律,即流行缓慢,持续时间长,多发生于2~3月龄的幼猪。二是可根据该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血痢症状,以及剖解变化局限于大肠,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在肠腔表面和腺腔内常可发现大量猪痢疾密螺旋体,可作出初诊。进一步确诊,还要进行微生物学和免疫血清学检查。
3.3 防治措施
3.3.1 预防措施
无病猪猪场应注意平时的预防措施,不从病猪场或有病猪的地区引进种猪,对从疫情不明的猪场或地区引进的种猪要严格管理,杜绝外人和动物随意进出猪场。
3.3.2 加强饲养管理
要做好猪痢疾病的预防工作,就必须做好猪舍内日常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制定消毒计划,严格消毒处理,不留死角。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合理饲养密度。日粮营养要平衡。做好灭鼠、灭蝇工作,防止鸟类进入猪舍。
3.3.3 药物预防
因本病尚无用于预防的菌苗,目前可在饲料内添加药物来控制本病的发生,减少死亡。常用于预防治疗的药物有痢菌净、硫酸新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族、利高霉素、泰乐菌素、呋喃唑酮、二甲硝基嘧啶、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洁霉素、杆菌肽等药,通过口服、注射、输液、饮水、拌料等给药途径进行预防、治疗。
3.3.4 治疗方法
抗菌素治疗。如有条件可先做药敏试验,并且最好是2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如果能采用母子同治效果更好。在使用抗菌素治疗的同时,还应根据病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尤其是补液减轻脱水和酸中毒。
4 结语
4.1 重视防控
仔猪痢疾一旦传播就很难根除,并且患猪的治疗效果不佳。患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笔者曾从康复4个月猪的体内检出菌体,说明康复4个月后仍可是带菌猪。菌体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和用具,通过消化道传播。此外据资料报道,鼠类、鸟类和蝇类经口感染后可从其粪中排菌,可能会传给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缓慢,流行期长,若检疫和消毒不彻底可长期危害猪群,各种应激因素,如猪舍阴暗潮湿、气候多变、拥挤、营养不良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该病一旦传入很难根除,用药可以暂时好转,但停药后往往会复发。
4.2 做好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除要做好仔猪痢疾病与仔猪红痢的鉴别诊断外,还要做好与猪回肠炎、胃肠炎和盲肠炎等胃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仔猪红痢的致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特征表现是泻血样稀粪、肠坏死,主要侵害1~3日龄的乳猪,具有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特点。猪回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发的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猪的顽固性或间歇性出血下痢为特征,病理剖解可见患猪的小肠及回肠黏膜增厚、出血或坏死等变化,组织解剖学检查可见小肠上皮细胞增生。
以排出红色和红黑色稀便为特征的猪痢疾和仔猪红痢都是近年来危害母猪养殖生产的一类疾病,虽然两病发病的日龄有所差异,但在特殊情况下猪痢疾的发病日龄会提前,而仔猪红痢发病日龄延迟,从而使两病在临床诊断时产生混淆。两种病都有致死亡率,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轻则可影响患猪的生长发育,重则会导致患猪死亡,特别是越小的猪死亡率越高,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提高对这两种猪腹泻病的认识,重视对这两种病的防治工作,才能保证母猪养殖产业发展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