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与防控
2022-12-06李海波
李海波
(湖北省潜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湖北 潜江 433100)
0 引言
支原体又称霉形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病原微生物,猪感染后以慢性呼吸道症状为主,表现长期气喘、咳嗽等,对生产危害较大[1]。该病分布较广,近些年呈现出散发特点。为了帮助广大养殖户进一步认识该病,从其临床诊断与防控角度进行探讨。
1 支原体概述
支原体是一种多形态的微生物,电子显微镜下呈类圆形、环形或丝状,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电子显微镜下以类圆形或圆形颗粒多见,菌体内含有核糖体,外有3层膜样结构。支原体可体外培养,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生长速度缓慢,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连续培养5 d以上才能有肉眼可见的菌落。除了猪之外,牛、羊、家禽、犬、家兔以及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能感染。病原主要存在于呼吸系统中,鼻腔、咽喉、呼吸道、支气管、肺泡液中都能分离出病原体。有些健康猪体内也有支原体存在,表明该病原能以条件致病的形式寄居在呼吸道中。支原体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非常弱,光照、高温、干燥、紫外线等不良因素都很容易将其杀灭,绝大多数种类的消毒剂对其都有杀灭作用,发生疫情流行的猪场通过加强消毒能快速阻止疾病的蔓延。
2 流行特征
猪支原体肺炎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自然病例仅见于猪,我国发生大规模流行的报道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导致养猪业蒙受非常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商品化疫苗的出现以及管理水平的普遍提升,该病一直呈现地方散发和区域性流行特点。新疫区可能会出现暴发式流行,感染猪多表现急性,病死率高,老疫区因猪群普遍对本病有抗性,一般以散发形式出现,猪多为慢性感染,病死率低。品种、性别和猪日龄大小对病原的易感性影响较小,一年四季都有报道,但以冬季流行性最强,主要和舍内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增高、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化学刺激有关。另外,冬季环境干燥,空气中尘埃粒子浓度高,很容易成为病原扩散的载体。猪群的饲养密度越大,猪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就越高,本病越易暴发。呼吸道是本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病猪通过打喷嚏、咳嗽等形式将病原排入环境中,健康猪接触后就易感染[2]。免疫荧光法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进入呼吸道的支原体大部分集中在各级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黏膜的上皮细胞表面,并造成其伤害,细胞表面的纤毛可发生脱落。
3 致病机理
支原体感染后主要寄居在猪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以及纵膈淋巴结处是病原集中的区域,当黏膜受化学刺激发生损伤时,还可以向深部感染,导致黏膜下层组织、淋巴间隙都能找到病原,部分病原可沿淋巴侵害临近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更多的细胞和组织被侵袭,继而病猪出现了支气管周围炎、支气管平行血管周围炎和临近组织肺炎等,由于支气管基本是呈垂直方向分布,加上地心引力的作用,炎症累积的部位常出现在左右两侧肺脏下垂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的前下部。随着病灶区域的继续扩大,肺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以及左右两肺内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有时还会出现新的淋巴小结,这成为炎性区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来源。炎性的不断刺激使肺功能出现衰竭,肺泡的氧交换能力下降,机体出现缺氧,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量增加,为了获得足够的氧,病猪呼吸频率变得更快,每一次呼吸也加深,从而引发气喘。猪个体抵抗力不同,免疫状况不同,所处的环境卫生状况不同,感染后潜伏期、病程及愈后也有差别,有些发病急,有些发病缓,有些甚至终生带毒但不表现症状。机体长期缺氧对全身组织细胞的有氧代谢会产生影响,猪机体免疫力会下降,生长发育减缓,料肉比增高,出栏周期延长。
4 诊断
4.1 临床表现
病猪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体温一般无变化,采食量正常,疾病初期几乎看不出有明显异常。该病呈现慢性拖延性发展,数日之后,病猪的呼吸频率开始加快,每一次呼吸变得更深,并伴发气喘和咳嗽。对于新疫区的感染猪和新建猪场,由于猪群对该病抵抗力弱,疾病发展速度会更快,喘气症状为实喘,咳嗽声音粗大,以清晨时段、采食后和运动后表现最为明显。因此,机体需氧量快速增加,为了满足机体供氧需求,病猪必须通过快速呼吸来加速肺泡中氧交换。呼吸系统的炎性病变使每次呼吸动作伴发疼痛,为了减轻胸腔压力,病猪多表现腹式呼吸,多为站立姿势或犬坐姿,卧地时也呈趴地状态。有些慢性拖延猪可伴发其他病原感染,导致体温升高和采食量下降。对于老疫区和曾发生过该病的猪场,大多数猪呈现慢性发病状态,病猪采食量下降,但不废绝,精神萎靡,眼角常流泪斑,活动力差,长期咳嗽,但不剧烈,夜间咳嗽比白天严重,长期的发病造成病猪机体消瘦,料肉比上升,出栏时间延长,免疫力低下,皮肤干燥无光泽,营养不良,驱赶后大力喘气,体温一般正常,大便稀薄,小便清长。
4.2 病理变化
对病猪进行解剖检查,可见两侧肺的尖叶、心叶和主叶前下缘呈对称性的虾肉样实变。腹侧的两侧肺副叶也有同样的病灶,外观非常对称。支气管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多汁,呈灰白色,表面紧张。急性病例能见到虾肉样病灶有明显的肺组织浸润,呈半透明状态,细支气管中有大量的带泡沫黄色液体充盈。慢性病例能见到肺炎性区域呈现实变,肺切面在细支气管旁或周围可见灰白色点,这是由于淋巴组织增生后所致。
5 预防措施
预防该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做好养殖环境卫生治理和消毒工作,做好生物安全的细节化管理,对易感猪群科学接种疫苗,必要时可采取紧急药物预防的措施。
5.1 做好养殖环境卫生治理和消毒工作
支原体在自然界中本身无法进行独立代谢,其对环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非常弱,如高温、干燥、紫外线等都能很容易将其杀灭,但低温状态下其存活时间较长。通过加强养殖环境卫生治理,使病猪外排的病原无载体依附,进入环境中便会很快死亡。舍内除了基本的饲喂、消毒和穿戴用具外,不要有其他与养殖无关的用具。猪粪清理1~2次/d,及时清粪能降低环境中有害气体含量,减轻氨气、硫化氢等对气管黏膜的伤害,利于呼吸系统发育和功能发挥。场内的卫生应保持洁净,建议每天清晨对地面进行洒水,地面湿度加大后能减轻空气中的粉尘量,降低了病原体以尘埃粒子为依附载体进行扩散的可能。
支原体对兽医临床常用的绝大多数种类消毒剂都敏感,加强消毒可使环境中的病原及时被杀灭,从而切断病原的传播[3]。鉴于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消毒时需以雾化法为主,药物可选择刺激性小、杀菌力强、溶水性高,同时不对猪群产生应激的消毒剂,如0.1%过硫酸氢钾、1:100稀释的碘伏溶液、0.05%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0.1%新洁尔灭溶液等。饲养密度越大的猪群,消毒频率必须越高,夜间休息时猪群喜扎堆,建议重复喷雾消毒一次。外来人员和车辆在场门口全面消毒后再允许进入,尤其是对于活畜运输车或经常出入养殖场地的私家车应重点消毒。猪场应在独立于生产区之外的地方专门设置业务洽谈接待室,以减少兽药、疫苗、设备、器械、饲料等业务人员进入场内的频次。平常做好场内地面、路面的消毒工作。员工进舍前应更换专用鞋,同时消毒后再进入,确保舍内环境的安全。
5.2 做好生物安全的细节化管理
饲养密度对该病的传播影响很大,猪场应严格控制饲养密度,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饲养密度越大,猪群越拥挤,猪之间相互接触频率就越高,加上个体间隙小空气流通性差,一旦有猪感染,很容易短时间内扩散全群。在场地面积充裕的条件下,建议尽量将猪分散饲养,育肥猪单排舍每头猪所占面积不低于1.2 m2,双排舍每头猪所占面积不低于1.5 m2。如果场地面积有限,猪饲养量多时,可通过加强舍内通风和增加猪的空间利用率来降低密度。通风好的猪舍病原体能及时外排,同时也利于舍内湿度的下降,干燥的环境不利于支原体的生存。空间方面建议建设多层猪舍,这种模式多适用于资金较为充裕的养殖集团,有些甚至将猪舍建设成6~10层的楼房,最大程度提高空间利用率。没有条件建楼房的猪场可在舍内修建一些斜坡或高台,这样同一平面上猪的分布数量就会下降,也有利于控制疾病传播。
猪场四周可种植高大叶阔的乔木,通过树木的阻挡作用能起到对外的相对隔离。场内员工尽量减少外出,实在有事需要出场时应禁止到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肉制品加工厂等场所,更不要到同行猪场拜访,回归后必须在场门口严格消毒,更换场内专用衣物和鞋帽后再进入。如果是疫区,且正流行本病,则建议隔离48~72 h再进入生产区。不同猪舍的员工禁止相互串舍,在不同生产功能区之间设置隔离带,防止不同区域的人、物、车等相互流通。经常发生该病的猪场在管理方面必存在漏洞,建议对这些漏洞进行排查。中小型猪场在发展过程中要多向有经验的大场学习,多参加一些政府、企业及协会举办的技能培训会,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5.3 科学接种疫苗和药物预防
疫苗接种可使猪体内产生有效含量的血清抗体,这些抗体能在第一时间中和野毒的感染。目前市售支原体疫苗包括灭活苗和活疫苗2种,前者是将支原体毒株进行了化学杀灭处理,保留了有效抗原信息,再辅以佐剂制备成的疫苗产品。后者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支原体毒株进行了减毒处理,在确保免疫有效性的前提下不会对猪造成发病。灭活苗和活疫苗各有优劣势,临床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灭活疫苗由于对毒株进行了杀灭处理,安全性非常高,如果为非疫区猪场、新建猪场或封闭管理的猪群,应将灭活疫苗作为首选。但灭活苗也有缺陷,接种后基本只能刺激体液免疫,不会发生细胞免疫。对于老疫区猪场或曾有过本病流行的猪群则推荐使用活疫苗,因环境中有病原体存在时,可能有部分猪有潜在感染,但处于条件致病状态,活疫苗接种后除了体液免疫外,还能发生细胞免疫,从而提高猪群的保护力。需要提醒的是,活疫苗接种后7 d之内不可使用抗支原体类的药物,因活苗毒株很容易被这些药物杀灭而减弱免疫反应。
猪群中发现有病例时,为了防止病原扩散,在紧急隔离传染源的同时,对密切接触的全群猪进行第一时间的药物预防是最佳措施。药物预防可选择对支原体敏感的抗生素药物,如恩诺沙星、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等。在用药方式上推荐采用拌料给药,因猪群并未表现症状,采食量也未受到影响,拌料给药有利于大群防控,如果选择注射给药,不但费时费力,对猪应激也较大,同时也易导致病原体通过针头传播。在药物剂量上,一般采用治疗量的1/2左右即可,连续给药3 d左右,用药1次/d,能确保对猪群的彻底净化。
6 治疗方法
对支原体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病猪的最佳选择,兽医临床以多西环素、恩诺沙星、延胡索酸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土霉素、利高霉素、林可霉素、阿米卡星等最为常见。
1)应科学选择剂型,支原体感染后主要分布在血液、组织液和黏膜组织,用药时要么注射给药,要么口服吸收率高的药物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氨基糖苷类药因具有口服后肠道几乎不吸收的特点,使用时务必注射给药,如阿米卡星、利高霉素等。
2)杀灭支原体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用药疗程也比其他病原感染更长,一般用药7~14 d见效,用药期间不要着急,更不能因临床症状还未来得及改善就判定药品不敏感而随意换药。
3)严重感染或有其他病原继发感染的病猪,则尽量选择广谱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土霉素、利高霉素等,这样利于疾病的控制。
4)临出栏的商品猪在使用药物后,务必按照休药期合理安排停药,以免出现药物在肉制品中残留超标而影响食品安全。
除了化药抗生素外,中药对本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用药应以清热解毒、泻肺利咽为原则。急性病例按照每头成年猪取川贝母15 g、杏仁15 g、款冬花15 g、栀子15 g、陈皮15 g、葶苈子15 g、瓜蒌仁15 g、黄芩20 g、金银花25 g、甘草10 g,混合均匀后,加入4~5倍量水,用文火煎煮40 min,取滤液放凉后,分早、中、晚各等量灌服一次,直至药液全部饮完,连用7~10 d。也可取大青叶10 g、大黄15 g、葶苈子15 g、山豆根10 g、麦冬15 g、黄芩15 g、胆草15 g、生石膏10 g,将其打成粉后拌入饲料中,连续饲喂7 d左右。需要提醒的是,拌料给药时,由于中药大多有异味,对于味觉非常敏感的猪来讲有时会发生采食量下降情况,建议用药前断料2~3 h,让猪产生一定饥饿感,之后饲喂药物效果会更好。中药治疗和化学药物相比疗效较慢,但毒副作用更小,不会发生药物残留,尤其适用于临出栏的商品猪,对妊娠期的母猪也可使用。
7 结语
支原体在很多猪群中能以常在菌的形式存在,虽然表面上看不出具体症状表现,但猪群暴发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受到较为强烈的应激刺激时,猪的免疫力会发生暂时性地下降,进而使得病原体快速繁殖而发病。有些猪场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病猪频繁更换抗生素也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种情况应注意加强用药管理,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霉变的饲料对机体免疫力有抑制作用,也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这种饲料必须丢弃,在高温高湿的季节,饲料中最好长期添加脱霉剂。支原体病的防控在于细节管理,只有做到科学、全面、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将该病彻底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