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表现及预防
2022-12-06唐凌云李海波
唐凌云,李海波
(1.湖北省潜江市周矶办事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湖北 潜江 433100;(2.湖北省潜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湖北 潜江 433100)
0 引言
脂溶性维生素种类主要包括VA、VD和VE三种,对于我国大部分的牛场来讲,这些维生素多依靠在饲料中额外添加进行补充,如果添加量无法满足机体的需求,则会出现相对缺乏的临床表现。
1 VA
1.1 VA简介
VA又名视黄醇,口服后易从胃肠道吸收,胆汁和一些脂溶性物质能起到促吸收作用。常用的VA多以脂肪酸酯的形式出现,这些合成酯进入小肠后,经胰酶水解而游离出VA原形,最终再经主动转运的方式到达小肠黏膜上皮,在上皮细胞的胞浆中重新得到酯化,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通过肠道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VA能与α球蛋白结合成脂蛋白,从而得到利用。VA被吸收后通常在体内储存一段时间,不同动物储存的部位和时间不同,牛主要在肝脏部位。从来源看,VA几乎全部需要外源性供给,体内无法合成,规模化牛场的全价日粮中VA的含量一般都能得到保证,但随着牛日龄的增长,VA含量必须作出调整,加上有时饲料储存不当,VA会发生降解或被霉菌利用,从而引发缺乏。牛为草食性动物,日粮青干草、胡萝卜、南瓜、黄玉米等都含有丰富的VA原(类胡萝卜素),VA原水解后能转变为两分子的VA,是牛饲养过程中的重要来源。
1.2 VA功能
VA进入体内后主要发挥4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在眼部组织,VA可参与合成视紫红质,从而对于牛的视觉维持起到重要作用[1]。其次,VA对皮肤、黏膜的完整性以及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体外皮肤、生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实质器官上皮组织等,发生致病菌感染导致这些黏膜损伤时,VA能帮助及时修复,从而起到加速疾病康复的作用。再次,VA能促进幼龄动物的生长和发育,VA可调节体内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代谢,对提升机体免疫球蛋白也有辅助作用。一般性成熟前的牛定期都要做基础性免疫,免疫前适当使用含VA的药物能提升抗体产生水平。另外,进入架子期的牛,VA能帮助骨骼的生长。最后,VA可促进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临床研究表明,VA能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一旦缺乏对种牛的性激素生成将造成影响。
1.3 临床缺乏表现
VA缺乏时,最先表现的症状就是视力减退,很多牛会发生干眼病,眼结膜不湿润,眨眼次数增加,眼角膜出现软化,严重的会发生夜盲症,即夜间行走、活动时视力变得极差。犊牛的表现最为严重,因犊牛日粮基本依靠母乳,无法从饲料中大量额外获得,缺乏时会在早晨、傍晚或月光朦胧的夜晚表现出不敢行走,行动非常迟缓,甚至能直接撞击到障碍物。仔细观察可见角膜增厚,有云雾状形成,视力严重下降。长期饲料或饮水中缺乏VA时,犊牛和青年牛的生长发育变得缓慢,体弱多病,皮肤干燥、粗糙,皮脂腺和汗腺萎缩,被毛蓬乱无光泽,经常出现掉毛现象。有些牛在墙面或栏杆处蹭痒时,能发现蹭痒的局部有大量毛发脱落,甚至出现麸皮样的痂块。
由于VA对黏膜的完整性维持非常重要,故缺乏时机体的多处黏膜会发生损伤和角质化,腺体有萎缩现象,极易继发感染,长期缺乏VA的牛会表现鼻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肠炎等疾病。缺乏VA对种牛的影响也很大,公牛表现精小管生殖上皮变性,精液质量差,精子成活率低,性欲减退,青年公牛的睾丸发生萎缩;母牛表现假发情、发情不规律、屡配不孕等,有些成功配种的后期容易引发流产、死产、早产等病症,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 VD
2.1 VD简介
VD本质上是一种激素原,其本身并不表现出生物活性,使用后药物可进入体内,经血流到达肝脏,肝细胞将其捕获后通过羟化酶的作用,将其转变成25-羟胆钙化醇或25-羟麦角钙化醇,之后再经血液运输至肾脏,在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进一步羟化形成1,25-二羟胆钙化醇或1,25-二羟麦角钙化醇,这两种才是发挥生物活性的主体。目前市售的VD有VD2和VD3两种,口服后均从小肠吸收,由于其脂溶性较强,饲料中所有脂类物都能作为可溶载体或依附物而促进吸收。对于进入骨架期的青年牛,适当补充脂类物质能促进钙磷的吸收,进而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口服VD后在肠道内的吸收利用率能达到80%以上,如果消化道有黏膜损伤,则吸收率会下降,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吸收入血的VD由α球蛋白转运到其他组织,最终在肝脏、脂肪等组织中储存,还有一部分在脑、肾脏和皮肤处储存,在机体需要时可释放转化。
2.2 VD功能
VD在体内被活化后,最终作用靶点是肠道、骨骼和肾脏。作用于肠道时能促进饲料中的钙、磷等元素吸收入血,与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等一起对血磷和血钙进行调节。作用于骨骼时能确保钙元素平稳在骨质中沉积和硬化,确保骨骼的正常发育[2]。作用于肾脏则是辅助肾小管对血液中钙磷元素的重吸收,防止大量矿物元素外排,最终起到促进骨骼发育和生长的作用。VD实际上对骨骼有双重调节作用,即促进钙盐的沉积和促进骨钙的溶解,这两种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根据机体实际需求相辅相成的。机体缺乏钙时,VD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肾脏对钙的排泄,确保血钙浓度稳定的前提下增加骨盐的沉积,促进骨骼发育;当血钙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又能促进骨骼钙盐溶解入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售的VD有VD2和VD3两种,对于哺乳动物来讲,二者在体内的生物活性几乎相等,但在家禽体内,由于组织器官的差异,VD3的活性要比VD2高出接近100倍。对于牛来讲,临床大多使用VD3进行日常补充。
2.3 临床缺乏表现
牛出现VD缺乏时,根据具体日龄段不同,症状表现差异较大。犊牛一般表现佝偻病,半岁前的牛机体还未发育成熟,当VD缺乏时,钙、磷等元素的吸收会造成影响,发育中的骨骼会出现钙化不足。早期症状以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精神萎靡等为主,后发生异食癖,病牛常卧地不起,随着骨钙溶解的增多,骨头出现变形,下颌骨增厚、变软,出牙期延长,齿形不规则,齿质钙化不足,容易脱落,表面易磨损。有些犊牛甚至因牙床不整齐而导致口腔不能完全闭合,不断流涎,采食困难。随着疾病的发展,面骨、下颌骨、躯干、四肢骨开始变形,间或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前肢腕关节开始屈曲,向前方外侧凸出,呈内弧形,后肢跗关节内收,呈“八”字形开叉站立,俗称为佝偻病。
成年牛缺乏VD时容易造成异食癖和软骨病。异食癖是病牛的早期症状,经常表现为啃墙、啃土、啃木头,有时采食铁器和石块,症状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骨骼钙化不足,无法承受身体重量,导致骨骼开始变形,关节出现疼痛,脊柱、肋弓和四肢关节是最先表现的部位,同时尾椎骨排列出现移位,重症者可见椎骨变软,椎体萎缩,最后几块椎体消失,骨盆也发生变形。如果为母牛妊娠期间发生缺钙,则可能导致难产。肋骨和肋软骨结合部发生肿胀,易被折断。病牛卧地时四肢不灵活,动作缓慢,容易出现滑倒。
3 VE
3.1 VE简介
VE也是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之一,市售原料多为金黄色或者淡黄色的油状物,有特殊的气味,可溶解于多数种类的油脂、醇类等溶剂中,又名生育酚,对种畜的繁殖力有较强的促进作用。VE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临床上也可作为抗氧化剂使用,但不耐高温,油炸食物中VE含量极低或完全消失。VE在很多水果、蔬菜、青绿植物中呈天然存在,经常采食青绿饲料的牛体内VE缺乏的可能性较低。VE吸收入机体后必须经过肝脏分泌的胆汁溶解才能穿过肠腔内的液体环境而到达吸收的细胞表面。VE是以一种非饱和的、非载体介导的被动扩散过程而进入肠黏膜细胞中,在细胞内与脂肪酸和肠细胞产生的载体脂蛋白等一起掺入乳糜微粒,然后通过肠系膜淋巴管和胸导管而被转运至体循环。在血液中以脂蛋白为载体进行转运,大部分被肝脏摄取并储存,在心脏、肺、肾脏、脾脏和皮肤组织中分布较多。
3.2 VE功能
VE本身具有较强的维护内分泌的功能,尤其是生殖性内分泌,临床常将其用于种牛生殖方面[3]。VE进入机体后能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性腺发育和功能,利于受精卵的形成和在子宫壁上的着床。进入妊娠期的母牛适当添加VE能防止流产,增强胎儿对子宫的附着力。另外,VE本身具有的强还原性能为细胞提供保护作用,防止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对组织器官造成破坏,还可阻止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被过氧化物氧化、破坏,维持细胞的正常寿命甚至延长其寿命,有些含巯基的生化酶也能得到保护。如果牛出现过氧化氢、黄曲霉毒素、亚硝基化合物等中毒,VE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解毒药,还有助于辅酶Q的合成和免疫蛋白质的生成,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3.3 临床缺乏表现
VE出现缺乏时,首先表现的是骨骼肌发生病变,导致运动出现障碍,行走时姿势异常,有些牛发生顽固性腹泻和下痢,消化功能紊乱。犊牛发育出现缓慢或停滞,步态强拘,常卧地不起,站立困难,臀背部的肌肉组织僵硬。与此同时,心脏功能也受到影响,心率加快,心律不齐。成年牛缺乏VE时以胎衣不下、泌乳量下降等为主。公牛繁殖力下降、精子成活率低,母牛妊娠率受到影响,配种失败的概率增加。病牛的肌肉发白,色泽变淡。
4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防治
VA缺乏建议多饲喂富含胡萝卜素的植物青草,通过胡萝卜素的水解来获得VA。一般情况下,对于牛来讲,每日摄入量不低于30 IU/(kg体重),最好维持在60~160 IU/(kg体重)。对于妊娠期的母牛其量还要增加30%~50%,以满足胚胎发育的需求。放牧牛群在春季、夏季和初秋时节多在有青绿饲料的草区放牧,冬季时可提前青贮一些秸秆,同时多备些青干草配合饲喂。VA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其暴露空气中后容易出现降解而不稳定,因此,饲草最好饲喂新鲜的,发霉、变质的草料务必丢弃。
VD缺乏时应经常让牛多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刺激皮肤合成VD,同时,多注意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平衡,一般二者比例控制在1.2:1~2.0:1。有条件的牛场还要定期对日粮中的VD进行检测分析,根据不同日龄段的需求在饲料中额外添加补充。粗饲料中以花生秸秆、高粱叶、豆秸、豆角皮等VD含量较高,如果当地有这些食材,可进行大量囤积,满足过冬需求。
VE缺乏时一般需要及时补充含VE和硒元素饲料添加剂,之所以补充硒元素是因为临床上二者功能相近,一般缺乏VE时动物体内的硒元素也会不足,尤其是土壤中缺乏硒元素时,放牧牛群很容易出现VE缺乏症,一般认为土壤中的硒元素低于0.5 μg/g或者牧草中硒元素含量低于0.1 μg/g时,在该牧场放牧的牛群就很容易缺乏。成年牛可按照VE用量5~20 mg/kg,亚硒酸钠按照15~20 mL/只的剂量共同灌服或肌注。犊牛用量一般按照成年牛用量的20%~30%即可,首次用药后隔日再进行使用,连续用药10 d症状即可缓解。如果牛场有自己的牧草种植基地,则建议在土地中使用高硒肥料,通过牧草的根部吸收作用来提高牧草中硒元素的含量。
长期面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牛场,则需要在饲料或饮水中每天额外添加饲喂。目前脂溶性维生素是以兽药、饲料添加剂2种形式的商品进行销售的,剂型包含注射剂、口服液、粉剂、可溶性粉剂等。由于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临床上的商品以拌料居多,但对于犊牛使用不便,限制了其通过饮水方式进行推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有些厂家已经制备出了饮水型的口服制剂,主要通过纳米乳化技术将其制备成纳米级的药物乳滴。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乳滴,可以发现其是外相为水、内相为油的水包油型乳剂。通过技术改良,脂溶性维生素能满足大群饮水给药的需求,同时,以纳米级的药物粒子为载体,使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的兽药和添加剂品类中,有些是单独的VA、VD、VE,有些则是维生素的组合,养殖场可根据实际需求和产品的标示量进行选择。在使用方法上,建议重症疾病治疗时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给药,注射用药吸收更快,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更高;轻症表现或用于疾病的预防,则采用拌料或饮水给药即可。有些养殖管理水平低,长期饲喂单一饲草的牛场建议在精料中长期添加牛用鱼肝油进行本病的预防。
5 结语
牛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是养牛生产中重要的营养代谢病之一,舍饲牛群、放牧牛群都容易发生,临床防控本病时建议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掌握所饲喂的饲草、粗料、精料、饲料添加剂等的营养含量,通过科学的饲喂配比来满足日常营养需求。另外,有些牛的维生素缺乏不完全是饲料原因,可能和牛本身疾病也存在一定关系,如发生过消化道疾病的牛,其肠黏膜表面会因炎症而出现脱落、溃疡、出血等情况,从而影响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有些牛场在选购维生素类产品时,一味追求价格便宜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导致长期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而遭受较大损失。养牛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养殖场的综合管理水平,堵住每一个漏洞,确保牛场的正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