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化防疫形势下中医课程《针灸学》“混合式”教学思路探析*

2022-12-06张容超杜旭

现代中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针灸常态线下

张容超 杜旭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疫情”)暴发后,教育部为保障正常教育教学,2020年1月29日明确指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倡以“在线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并免费开放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来保障教学工作免受疫情的冲击而出现滑坡和断层[1-2]。《针灸学》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中医康复学等非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中不仅有针灸基础理论,还有针刺、艾灸、拔罐等多种临床技能性内容,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疫情冲击下的教学需求[3]。从2020年至今的疫情发展形势来看,疫情不但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反而会不断出现变异,存在“再暴发”的可能,疫情防控将常态化[4]。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下常态化的防疫形势,对《针灸学》的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各医学院校均在不断进行探索。本文从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当下乃至今后常态化防疫形势下《针灸学》的教学思路,浅析如下:

1 《针灸学》的教学特点与现状

1.1课程特点 《针灸学》由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技术和针灸治疗3个模块构成[5]。其中经腧部分作为课程的基础理论,刺灸部分是针灸技能内容,针灸治疗部分则是对基础知识的整合应用[6]。该课程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并作为重点,中医理论“取类比象”,思维方式独特,蕴含浓厚的传统文化与朴素的辨证思维内涵,中医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现代医学直接明了的逻辑推演与实验数据支撑,传统教学很难满足其教学需求[7-9]。另外,屡次疫情小范围“暴发”又给教学带来新的挑战。那么,积极探索、改革,并形成适应常态化防疫形势下的教学模式是保障和提升疫情下《针灸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仍是主流的教学模式,虽然PBL、CBL、RISE等新教学方式得到了应用,但尚未能全面普及[10]。传统教学的课堂利用率较低、课后复习效率差,易导致精准的腧穴定位和规范的刺灸手法操作等重点内容的掌握难以达到教学要求[11]。一直以来,摆脱“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针灸学》等中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针灸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迅速向“混合式”教学转变。“混合式”教学(B-learning)主要是由线下学习、实时网络学习(E-learning)和自定步调学习构成,其广泛应用被认为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12-14]。

1.2授课对象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是《针灸学》的主要授课对象,就实际现状而言,这两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是“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重固然是必要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的课程负担加重,这不单是课程数量方面实质意义上的负担,中、西医学本身从思维方式到具体的病机分析、诊治方法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同时学习中医和西医课程时难免会出现“冲突感”形成“隐形”的负担,而这隐形的负担亦会影响实际学习效果。具体而言,在学习《针灸学》时,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针灸理论,还要将刺法灸法技术进行技能实践、并熟练掌握,这些内容较已学的医学知识更加抽象、难懂。如,在学习“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时,学生不仅要从中医角度理解“什么是少阳、厥阴、三焦、心包”,掌握二经的体表、体内循行路线规律,以及腧穴的定位、特性、主治等,还要理解这些内容与《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等知识间的联系。诸如此类复杂、抽象的内容对于非针灸专业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1.3疫情下的挑战 疫情下,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师生都不得不适应面对“屏幕”在线授课或学习。老师当起了“主播”,学生则看起了“视频”,隔着“屏幕”,教师的教学方法受限,学生亦难免疲倦,甚至厌学,逐渐养成“怎么舒适怎么来”的“躺平”习惯。实践教学是《针灸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直以来,在实训、见习教学中,经腧的划经点穴、刺灸法技能的实训均是在实训室以2~3人为小组进行,临床见习则在教学医院完成。疫情暴发后,因不能集中线下上课,实训课大多只能在线上授课,或借助虚拟仿真平台自学,而见习则多由附院和学校联合进行远程线上直播“云见习”完成。那么,线上能否完成实践教学?怎样完成实践教学?如何保证疫情下的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效的主要方式,疫情下,线上考试被广泛应用于疫情“封控区”及“管控区”,而《针灸学》的考核不但要囊括针灸理论知识,还包括针灸实践技能[15]。那么,线上考试如何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另外,线上考试虽具有防作弊的设置,但实际过程中,单纯靠考试系统并不能真正做到模拟线下考试的“独立、闭卷”考核,考试方式做不到绝对的严谨,学生自然也会缺少记忆背诵的压力,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对于该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掌握不扎实,很难达到经过“复习、记忆、背诵”等一系列内化过程后对知识的掌握度。

2 常态化防疫形势下《针灸学》的教改思路

2.1建立“混合式”灵活机动的教学机制 单纯“线上”教学实为疫情危机状态下不得已的选择,若条件允许,学生仍应尽可能回归到学校教学。然而,过去的2021年,全国很多地区出现了疫情的区域性“暴发”,常态化抗疫形势下,随时有可能要面对疫情“复燃”,加之《针灸学》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那么,为应对疫情,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简单的“混合”肯定是不够的,而建立灵活机动的“混合式”教学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

2.1.1疫情暴发区域的教学可按“紧急状态”执行 紧急状态(疫情出现区域性“暴发”)一旦启动,“混合式”教学活动应以“线上”为主,教师将教学大纲、进度日历、课件等提前上传到线上平台开放给学生,教学活动可由3部分组成:① 线上直播授课;② 线上教学资源自学;③ 模拟实践。①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自我隔离区线上授课或学习,课堂上讲授课程的主要内容,以重、难点内容为主,以教具和虚拟人体演示为载体,力求知识的具象化;②部分,为学生课后自学内容,教师可按教学需要划定线上自学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图书馆”等,主要是为补充直播课程中的不足,及对抽象、复杂内容的具象化,尤其是“腧穴定位、刺灸法操作”等内容;③部分,学生自行对常用腧穴的点选、刺法、灸法技能进行的练习,并以照片或视频形式上传至“雨课堂、智慧树、云班课”等平台进行分享、讨论,师生互评,此部分的参与度及互评结果可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以上各部分中,教师除了常规的线上教学和指导任务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对学生的自学、技能练习进行远程组织、指导和监督。

2.1.2常态化疫情防范区域的教学可按“防范状态”执行 防范状态(疫情未结束期间的日常状态)在落实疫情防范的前提下,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接近正常(无疫情期间状态)。此期间普遍的教学形式可为以线下教学为主的“混合式”教学,进行常规面授教学但不局限于课程内容的讲授,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线上直播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云讨论”。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线上”教学资源优势形成常态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对较系统的教学重、难点内容可进行“云翻转”课堂,具体而言:利用线上平台给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然后讨论、备课(形成PPT),并派代表讲解,讲解以汇报形式“线上”进行,讲者为“主播”,期间师生在平台互相点评、讨论,所有汇报、点评及讨论过程存储于平台并反馈给同学,据反馈情况,可设置1次补救机会(重选代表汇报);对相对零散的重、难点内容进行“云PBL”教学,教师在平台设置讨论板块,由教师抛出重、难点议题(学生亦可出题),在开课期间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由教师牵头形成共识(正确答案),最后统计出讨论参与度,作为形成性评价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此外,在“防范状态”期间,还应不定时进行“紧急状态”演练,模拟“紧急状态”下的教学活动,对“演练期间”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研讨、修正并完善,最后形成“紧急状态”期间的教学预案。

2.2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并落实实践教学

2.2.1打造更多线上精品课程 线上课程作为线下教学的有效补充,近年来已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常态化抗疫形势下,线上教学的角色比以往所占比重更大,教育部亦对各类线上课程的建设进行鼓励,并评审、遴选国家级精品线上课程。目前《针灸学》的线上课程多为对“线下”面授课程的“包装”后录播,而在线上平台上“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线上精品课(“金课”)则相对较少。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因之前《针灸学》相关知识学习较少,面对如此知识跨度大、抽象的专业课颇有压力。因此,线上精品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建设或完善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线上教学资源(慕课、学习软件、虚拟仿真平台、考核题库等),完善“混合式”教学的资源体系,这既是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以备“不时之需”,也是现代化教学改革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

2.2.2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完善实践教学 《针灸学》的技能实训及临床见习,应根据课程体系,合理分配时间和内容[16-17]。在刺灸技能及针灸治疗模块的教学中运用临床案例分析、实训教学的方法,以各实训模块间的纵向联系为线索,反复重现,层层递进,形成长线而不间断的实训体系[18]。疫情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尽可能的“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调整实践教学,摆脱传统观念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可将实践课内容的线上资源(划经点穴、刺灸视频课等)作为自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教师直播或面授形式给学生指导,并组织实践内容线上“云练习”;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自我或就近找“模特”对“划经点穴”“刺灸技术”等内容进行模拟练习,并将每次练习过程中自己“最满意”的片段上传线上平台“打卡”,之后师生共同对“云练习”情况进行点评、讨论,并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若因疫情不能到医院实地见习,亦可以线上“云PBL”形式病案分析,结合院、校远程“云见习”形式来替代。

2.3建立《针灸学》综合考评机制 在《针灸学》的考核机制中,理论讲授部分、划经点穴及刺灸技术实践部分内容的比例设置至关重要。“混合式”教学将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结合,在常态化疫情背景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更要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19]。为了不受疫情影响,且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可建立《针灸学》“三位一体”考核体系,将“三位”(量化针灸实践、线上讨论考核、分阶段综合笔试)落实到“一体”——以考促学、考学结合。具体而言:课程最终成绩由量化针灸实践、线上讨论考核、分阶段笔试三部分成绩构成,构成比可按3∶3∶4设置。①量化针灸实践考核,学生课后自行对“划经点穴”、“刺灸法操作”进行练习,并将最佳练习视频上传至线上平台“打卡”,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多维度(质、量)进行评价;②线上讨论考核,设置在整个开课期间,教师课上或课后给学生抛出课程相关问题,在线上组织并展开讨论(线上自动记录),根据线上讨论参与讨论情况行量化考核;③分阶段笔试,设置在期中、期末,侧重考察学生《针灸学》各模块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设置A1、A2、B1、X等多种题型),通过分阶段笔试“倒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潜力,促进其养成不断复习、善于反思的好习惯。综合考核体系的设计的目的是要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创造空间,实现“全员参与”“学习始于课堂、但不止于课堂”,从根本上纠正学生“躺平”现象。

3 结语

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常态化的防疫形势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20]。《针灸学》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在摸索中不断改进,抓住机遇,及时顺应形势进行相应的调整[21]。疫情下,现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了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疫情限制线下教学的问题。然而,“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线上”“线下”机械式的叠加,如何线上监管学生、如何完成实践教学等一系列问题亦亟待解决。“混合式”教学重要的是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挖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潜力[22-23]。在应对常态化疫情形势的教改探索中,要不断研究针灸学科及教师授课的特点,将线上、线下教学各自优势发挥到极致,逐步将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人人皆可参与”“多层次、多角度互学互用互通”、课堂气氛愉悦的全新“混合式”教学。

猜你喜欢

针灸常态线下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针灸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