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项措施提升我国青年母鸡养殖福利
2022-12-06邢贞梅庄桂玉
邢贞梅 庄桂玉
(1.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人民政府,山东 青岛 266409;2.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青岛)
目前,动物福利的关注与研究热度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发展出了一系列“群养+不断喙”的饲养方式,结合采用性情平和的种鸡、综合应用各种环境富集和采取适宜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鸡的福利,尤其是在幼年阶段。因此,针对青年母鸡这个关键阶段,笔者进行了专题文献研究,发现优良青年母鸡的培育与农场管理密切相关[1-2]。这样的后备鸡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良好,可以更好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显著降低产蛋期的恐惧和啄癖的发生率[3-4],具有更好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能够提供更佳的产品品质[5-7]。本文将从鸡群状况、房舍类型以及鸡舍环境管理3个维度提供一些有效的农场管理措施。
1 鸡群状况
羽毛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育成鸡预示着更高的产蛋性能和更低的死亡率,因此培育这样的后备鸡是提升鸡群福利的中心任务[1,8],可通过确保适宜的鸡群规模、空间分布、密度与整齐度等来达成。
1.1 鸡群规模与分布
群居动物的行为通常是同步的,因此,当进行资源分配和鸡群安置时,需要根据群体大小和不同行为来预估鸡对饲养资源的需要,尤其是在非笼生产系统中。例如,对商用蛋鸡培育期间的行为同步和空间聚类的研究表明,随着群体规模(每组15~120只)的增加,整个群体的摄食、饮水、栖息和梳理的相对同步程度呈指数级下降,同一资源块的相对聚集程度也呈指数级下降,尽管同时执行相同行为或被定位在相同位置的鸡只的绝对数量在增加。在这些行为中,梳理羽毛在时间上是最为同步的行为,而采食行为在空间分布上最为集中[9]。这意味着,为所有个体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较小的群体比地面散养或大群中更为重要。有研究探讨群体大小和表型外观对青年母鸡社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有没有被标记,在最小的群体G10组中,鸡只彼此熟悉,行为的攻击同步程度最高,可能使处于劣势的鸡总是被欺负而导致更差的体况;G20组的攻击相互作用发生频率更高;而在G40组中,鸡群的攻击性相对较弱而发展出容忍策略,可能在大群中不容易彼此识别[10]。
较小的鸡群到户外放养的比例较高[11],能够降低啄羽造成的伤害,因此散养规模以不超过500只为宜[12-13]。总体而言,提供足够的机会让所有鸡只都能同时进行白天的活动,分散鸡群的注意力以避免打斗,这在小群笼养中比在大群散养中更为重要。
1.2 鸡群密度
培育期的饲养密度会影响鸡的健康和适应能力。通常羽毛损伤是可以通过减小养殖密度和提供富集来减少的。在不提供富集的情况下,蛋用青年母鸡16周龄时的最大适宜密度为11~14只/m2,最好通过进一步的行为观察来调整不同品种所需要的密度[14]。在有富集的情况下,密度可以适当增加,而且饲养效果甚至可能好于单纯降低饲养密度[15]。
当肉鸡密度为34 kg/m2和36 kg/m2时,第30天时皮垫炎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密度为30 kg/m2的组[16];而密度从30 kg/m2增加到32 kg/m2则没有显著影响,表明肉鸡密度30~32 kg/m2相对适宜[17]。拥挤的雏鸡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行为,血浆和羽毛中的皮质酮水平会升高,会损害鸡的适应能力,还可能带来长期的不利后果[18]。此外,有研究表明,不同母鸡在表达不同行为时占据的空间不同,比如与白羽母鸡所需的空间相比,褐羽母鸡站立时多89.6 cm2,躺卧时多81.5 cm2,扑翼活动时多572 cm2,尘浴活动时多170.3 cm2,栖息时多需要3.38 cm栖架。总体而言,所有品种的母鸡在栖息时都比通常推荐的15 cm/只更要宽。因此,在制定行业指南、法规、设计和准备用具时,应综合权衡品种类型、体型变化、环境富集、设施设备布局、鸡群行为同步性和偏好性、不同行为占位等因素[19]。
1.3 鸡群整齐度
整齐度包括鸡群体重均匀度及羽毛颜色、状态等的一致性。研究发现,避免鸡只体重过轻,增加鸡只的均匀性,避免动物疼痛和跛行能降低啄羽和同类相残的风险[20]。体重不均匀的鸡群在培育期间死亡率最高,如15周龄时均匀度高于90 % 的罗曼LSL母鸡在产蛋期的死亡率低于其他组,而15周龄时的体重大小对此没有影响[21]。随着肉鸡生长速度的快速提高,越来越普遍的腿部疾病导致了更多的福利问题。有研究报道,超过27.6 % 的肉鸡在40d时行走能力差,3.3 %的肉鸡几乎不能走动,影响因素包括鸡的年龄、品种类型、不提供全麦、较短的黑暗期、过高的圈养密度、不使用抗生素[22]。另外,对122个加拿大蛋鸡场进行的调查研究得出,隔离体重过轻、羽毛颜色突出或凌乱、体表损伤、行动异常的鸡,可以降低被啄和同类相残的风险,因为外貌或行为特别的鸡只容易受到攻击[23]。另外,通过照明、喂养和调整鸡群等综合措施来预防啄癖,能显著降低了有害啄斗水平[24],可望将“不修喙”政策纳入可持续的鸡蛋生产体系中[25]。这些跟鸡群状况相关的管理工作都高度依赖员工的尽责参与和业务能力去落实。
2 房舍类型
培育青年母鸡的房舍类型有笼养和散养之分,之后通常会将其转群到产蛋舍。这样的转变需要鸡群去适应新环境,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应激。
2.1 笼养育成
笼养育成后如果转移到立体鸡舍产蛋,青年母鸡会增加消瘦、脱水和产地面蛋的风险[26],因为食物、水、栖木和巢箱通常会被放置在立体鸡舍的不同位置,而笼养育成的青年母鸡缺乏在三维空间中生活的经验。没有栖息经历的鸡群也容易在转群后发生飞行事故,导致龙骨骨折、更高的啄肛率[27]。那些从孵化开始就接触栖木的青年鸡,比起那些在8周龄才能接触栖木的青年鸡,在16周龄时更擅长在鸡舍各层之间活动。推迟青年母鸡接近栖木和产蛋巢的时间到25周龄,至少会影响其随后10周内的移动、垂直空间的使用和夜间坠落。而且,立体鸡舍的尘土微粒、运营成本和总成本都比富集群笼和传统鸡舍高得多[28]。因此,生产上尽量避免从笼养转群到立体鸡舍。如果实在要这样做,在17周龄前应当完成转群,并提供栖木和产蛋巢。而传统笼养育成的青年母鸡转入富集群笼会大大减轻这种不适,产蛋后期母鸡的胫骨皮质的密度和硬度都高于传统笼养组,表明富集群笼提供的运动机会改善了成年蛋鸡的部分骨量参数。
2.2 散养育成
相比笼养育成的青年母鸡,散养育成的青年母鸡具有更好的环境应对能力和骨骼承重能力[29]。目前有3种典型的散养方式,如室内地面养殖、立体鸡舍、户外放养。
如果将立体鸡舍育成的青年母鸡转入传统笼内产蛋,在转群的最初几天鸡只表现出了蜷缩,减少了活动与采食;但15 d后就没有差异了。另一项研究表明,转群后的21 d内,立体鸡舍育成的青年母鸡在靠近新奇物体时表现得比笼养育成的青年母鸡更警觉,这与积极的适应有关;但是,其转群初期的死亡率显著高于笼养组,这可能与转入狭窄笼中导致的挫败、啄羽有关[30]。限制运动还会导致骨量和骨密度的损失,如果富集笼里没有提供足够的抓刮材料可能会加剧这个问题。不过,较早地转移到产蛋笼会降低这种影响。
如果将立体鸡舍育成的青年母鸡转移到富集笼,鸡只比笼养育成组出现的恐惧更少,尘浴活动频率更高,而且更多地使用了较高的栖木;同样地,转入立体产蛋舍后,立体育成组比地面育成组增加了高台设施的使用,长途飞行和跳跃的准确性更高,转群前后母鸡的死亡率更低,巢内的产蛋量更多[31]。因此欧盟蛋鸡业出现了从地面养殖系统向多层立体鸡舍转变的趋势,因为后者可以提供更多的可用空间,实现鸡与粪便的分离,可以锻炼到鸡的骨骼肌肉和空间导航能力。
为了培育户外放养的产蛋鸡,培育期就应该让鸡接触到自然光,14周龄时放养的青年母鸡对自然光的偏爱高于室内培育的青年母鸡,可以更快地从放在户外的测试箱中出来,更多地利用户外区域,而且分布得更远。采用立体鸡舍培育或其他富集方式也有类似的效果,可以优化青年母鸡的生长发育和随后户外放养的效果,尽早熟悉产蛋环境,减少窝外产蛋的风险。
总之,散养育成的青年母鸡具有较好的骨骼性能,较弱的恐惧感,较强的适应性等优势,可转入任何类型的产蛋舍,是较好的育成方式。笼中培育的青年母鸡应尽量避免转入立体鸡舍产蛋,转入富集笼相对较好[32]。准备在立体鸡舍产蛋的母鸡应该采用立体育成更好,成年后主要在户外活动的鸡群应该及早给予户外体验。不管生活在哪种房舍中,培育早期推荐采用丰富的环境刺激和适当的运动来锻炼鸡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这样经历丰富的母鸡更容易建立其巢箱产蛋模式,更愿意探索新环境而较少出现应激。
3 鸡舍环境管理
影响青年母鸡生活的鸡舍环境因素很多,以下围绕影响较大的光照、垫料、空气、安静及安全这5个方面展开。
3.1 光照管理
光是鸟类和哺乳动物调节生理和行为过程以及诱导激素和免疫细胞昼夜节律的最重要的外源性因素之一。家禽的光照管理侧重于3种不同的光特性: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光的颜色/波长[33]。其中,生产上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几乎已经达成共识,比如肉鸡生产上普遍采用5 lux以上的光照强度;而蛋鸡的育雏早期推荐为20 lux,育成期限制在5~10 lux,产蛋期为10~15 lux[34],并且各期间逐渐过渡。将来或许可以实行光照强度分区管理来满足不同行为的要求,比如采食区亮度高些,而休息区亮度低些。以下将从光照时间和光照颜色来梳理一些研究结果。
3.1.1 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鸡的生长、繁殖和福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大多数国家,肉鸡被连续或接近连续光照24 L或23 L:1 D,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食量和增重。然而,极长的光周期与生产性能下降、运动减弱和亚健康问题有关[35]。欧盟规定,肉鸡必须连续黑暗6 h,下蛋母鸡必须连续黑暗8 h,这样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和更好的休息,间歇黑暗则可能影响鸡的休息,造成多种代谢和免疫紊乱[21]。因此,在短光照条件下饲养的鸡,其免疫系统对细菌感染的适应性反应更强,对疫苗的反应也更好。这样看来,肉仔鸡生产上采用的间歇光照(如4 L:4 D, 2 L:2 D, 1 L:2 D)可能对动物福利不利。此外,蛋鸡在20周龄前开产会增加啄肛风险,可以通过缩短光照时间和增加日长来延迟开产。
3.1.2 光照颜色 光照颜色可以作为减轻鸡的压力和恐惧反应的一种额外的管理工具,从而可能提高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36]。(1)鸡能够感知紫外线,紫外线对鸡的基础皮质酮水平和探索产生正面影响,可能较少发生啄羽和羽毛受损。但在标准光照之外再提供日光或在产蛋期增加紫外光,可能会增加啄羽的风险,原因可能与光照强度(标准光照+紫外光照)超标有关。(2)多项研究表明当下主流的LED灯(自然光4 286 K或暖白光2 990 K)比白炽灯(2 790 K)好,能保障最佳的免疫水平,节约能源,减轻鸡群的紧张并增加体重。在肉鸡生长期间,鸡只所接触到的光照会影响其活动水平和摄食行为,并因此极有可能与不同的环境富集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效果[37]。比如,在自然光照下饲养的青年母鸡出现夜间栖息的年龄更早,这可能会减少同类相残的风险。(3)红光通常用于控制啄羽,因为它可以减少鸡群对血液和裸露皮肤的识别,但其波长不易穿透眼睛,会影响视网膜的感光度,对眼睛的发育不利。因此,红光最好作为短期的治疗措施,不宜用作长期的预防措施。(4)短波光照下鸡的活动量减少,恐惧反应降低,年轻的鸡对绿光更敏感,而年老的鸡对蓝光更敏感,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用于生产实践。总之,连续黑暗6~8 h更有利于鸡的休息和增强免疫力。目前主流的LED灯是养鸡生产比较好的光源,而红光灯仅作为治疗啄癖的短期措施,短波光照仍需要更多研究。
3.2 垫料管理
人们曾经认为垫料是不重要的,容易积累粪便、传播多种疾病而转向笼养。然而不少研究表明,严重啄羽行为与觅食行为相似,是由于地面上缺乏垫料而将啄食对象转移到同伴的羽毛上所致,尤其是在密集饲养且未修喙的鸡群中。恰当的垫料还可以改善鸡群肠道微生物菌群,激发更多的尘浴或觅食活动,改善腿部和胸部状况,去除体表的寄生虫和过多的体脂,减轻啄癖[38]。近年来的文献还强调了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通过神经或激素途径影响到神经类疾病,而生命早期的环境富集和膳食改善可以通过脑-肠轴对家禽的成年行为、应激生理、肌肉骨骼和神经发育、健康、蛋品质等带来长期的益处,从而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大大减少后来形成恐惧和啄癖的风险,甚至还可以通过种蛋中的物质沉积影响到下一代雏鸡的表现和性别比例[39]。因此,垫料可能通过肠道菌群与神经或激素建立某些联系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般体表寄生虫会显著增加鸡的整羽行为,导致其羽毛凌乱、皮肤损伤、贫血、生长缓慢和产蛋量下降等后果,也会因此而增加被啄的机会。鸡对垫料是有选择的,取决于鸡的生理状态和同伴行为。如果看到同伴在进行尘浴,体表积累有寄生虫和皮脂的鸡只更愿意加入,而且更喜欢选择容易渗入羽衣的泥炭、沙子、木屑等材质。但是,若养鸡场只提供尘浴材料时,有时不能降低严重啄羽;而接触稻草的雏鸡则可有效避免严重啄羽,而且长稻草的预防效果好于短稻草和聚苯乙烯块,因为后者可以引发较多的觅食行为[40]。通常,生产上3~5周龄内的小鸡是在金属笼内封闭饲养的,之后才能接触到垫料。挪威的5个育成蛋鸡场的实践表明,为1 d雏鸡提供纸垫,30 wk时其羽毛受损程度和恐惧程度低于无纸垫组;而当纸垫被部分或全部从金属笼面移除而没有额外的富集材料时,雏鸡也会减少觅食行为,增加严重啄羽频率。可见,提供恰当的垫料对青年母鸡的福利是非常重要的。
3.3 空气质量管理
空气质量是影响家禽福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集约化生产体系中,不可避免地积累了较高浓度的NH3、H2S、CO2等有害气体,尤其是在敏感性强、抵抗力低需要保温的幼雏阶段。这些有害气体会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动物的行为能力,也可能与空气环境中的其他有害成分相互作用导致叠加效应[41];高浓度的二氧化碳(43~2 000 mg/kg)和氨(0~100 mg/kg)是早期发生严重啄羽的危险因素,这与较低的天花板高度或鸡舍通风不良相关密切[42];NH3和H2S对禽类的生产性能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对来说,注意饲养密度、优化圈舍设计和通风,比较容易控制住H2S和CO2,不容易超标;而控制浓度还必须强调垫料管理,因为NH3是由排泄物中的尿酸分解而来,并受垫料温度或湿度的强烈影响,而雏鸡舍的温湿度正好有利于NH3的产生。因此垫料雏鸡舍中的NH3浓度(66~122 mg/kg)通常容易超过标准(25 mg/kg),也大大高于富集笼舍(3~12 mg/kg)。垫料在青年母鸡培育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广泛作用[43],因此减少垫料中的粪便沉积量,定期更换干燥、清洁、蓬松、无霉变的垫料显得尤为重要。对垫料匮乏的地区来讲,不妨在采食区采用网床+纸垫的培育方式,这样可以促使大多数的粪便漏到采食区下方,以减少粪便在垫料上的沉积。或者在垫料中接种益生菌来分解粪便,效果也不错,但这需要经常监控垫料的温湿度与菌种的生长情况[44]。此外,在饲料中添加必需的氨基酸来替代部分蛋白质,或者添加粗饲料、纤维和非营养成分等也可以增加饲料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从而促进消化、减少尿酸的产生,还能维护肠道健康。
总之,禽舍内的空气质量除了与饲养密度、圈舍设计和通风关系密切外,还需要管理好垫料、优化饲料配方,甚至采用网床喂料、鸡粪发酵技术等综合措施。
3.4 噪音管理
鸡对听觉刺激的反应取决于鸡的年龄、品种以及声音的性质和持续的时间。与人类和其他动物相似,鸡喜欢和谐的音乐而不是噪音,这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有关[45]。原鸡在森林栖息地接触到的自然声音可能是有益的声音富集,可在家养鸡中进行测试。比如,与对照组相比,播放古典音乐的持续到8周龄(5 h/d,每周3 d,最大75 dB)的小鸡,H/L(异嗜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降低了,翅长和腿宽的不对称性减少了,表明古典音乐减轻了鸡的应激。但是,播放同样的音乐对成年产蛋鸡并没有改变H/L比值,反而比对照组更害怕,这说明不同年龄的鸡对音乐的反应是不同的,还不清楚不同年龄、类型的鸡群应该控制多大的音量。一项对英国29个饲养场的34群鸡的研究表明,平均58.3 dB(32~66 dB)比7.8 dB(0~18 dB)的组在35周龄发生严重啄羽的概率会增加[46]。另一项对22个自由放养和有机蛋鸡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培育期间采用的音量为平均59.4 dB(范围在14.3~80.0 dB之间)[47]。这些研究表明,成年鸡感觉舒适的音量低于小鸡。另外,有研究发现来自风扇、饲喂器、传粪带的机械噪音引起了下蛋母鸡的紧张和恐惧。此外,成千上万的鸡只在封闭的鸡笼内鸣叫会增加噪音污染,或者妨碍鸡之间的声音交流。即便在孵化期,发育期中的胚蛋也暴露在来自孵化器的大量的噪音中,已被证明会影响雏鸡大脑的发育,甚至增加成年时母鸡的悲观情绪。有人尝试过用音乐来掩盖背景噪音,但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大型商业饲养场中,与其提供额外的音乐,不如想办法降低鸡舍内现有的机械和操作噪音更为实际,因为播放的声音会被机械与鸡的叫声所掩盖,而且不同位置的鸡感受到的音量大小也不同。
4 小结
综合应用饲养管理措施能够极大改善青年鸡的福利,并且具有减少恐惧与啄癖,提高肌肉骨骼特性,改善鸡只健康状况,提升蛋品质量等长期效应。具体措施包括:较小的鸡群发生攻击的风险更高,一般散养规模保持在500只左右为宜;青年鸡应尽量成长在与其成年期相似的生活环境中,以缓解转群的应激;散养是青年母鸡较好的培育方式,而富集笼是产蛋阶段的一个较好选择;垫料可以刺激雏鸡的尘浴与觅食等多种行为,有利于建立肠道的益生菌群,降低啄癖风险;长光照有削弱禽类免疫力的风险,推荐连续黑暗6~8 h;自然光或暖白光LED灯是养鸡生产比较好的光源,红光光照可作为治疗啄癖的短期措施;育雏阶段应尽可能优化圈舍设计、通风、饲养密度和垫料管理,减少有害气体和灰尘的存留;育成舍应尽量减少机械与操作噪音;暗光育雏器可以较好地模拟母鸡的育雏效果,减少雏鸡的恐惧和啄羽。由于家禽品种、年龄、区域和季节等差异,同样的饲养管理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需结合本场情况灵活采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