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芥子本草考证

2022-12-06吴玉强戴忠华陈晓艺罗宇东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本草

吴玉强 戴忠华 陈晓艺 罗宇东

1.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白芥(Sinapis albaL.)的干燥成熟种子,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1]。在现代药理研究中,白芥子及相关提取物具有治疗小儿肺炎、哮喘、咳嗽的作用,对肝癌细胞、宫颈癌具有抑制作用[2-8]。白芥子具有悠远的药用历史,历代医者对其药用价值有所认可,但因历代著作中对白芥子的名称、来源等存在差异,干扰临床用药,因此有必要对白芥子进行详细的本草考证工作。本研究经查阅古今本草著作对于白芥子的源流、功效进行了本草考证,明确白芥子来源,并分析归纳白芥子的药用价值,旨在为白芥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名称考证

白芥子始载于《新修本草》(卷十八)[9],曰“芥,归鼻,味温,辛,无毒,主利窍,除肾邪气,明目耳,安中,久服温中。味辣,似菘而有毛,好作菹,亦生食。其子可藏冬瓜。又有茛,以作菹,甚辣快。此芥有三种:叶大粗者,叶堪食,子人药用,熨恶注至良;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其子但堪为齑耳;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从中可以看出,白芥子是植物芥的果实。“白芥子”作为本品正名始见于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10]。其后的本草著作如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11]、张璐《本经逢原》[12]、吴仪洛《本草从新》[13]、张秉成《本草便读》[14]等在载录本品时均以“白芥子”作为正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15]以及辞书类著作《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16]、《中药大辞典》[17]、《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18]等均以“白芥子”作为本品正名。现代本草著作如《中华本草》[19]、《中国药材学》[20]、《全国中药炮制规范》[21]等记载了不少本品各地的俗称,但均以“白芥子”为其正名,可见“白芥子”作为正名已达成共识。

古代文献《新修本草》[9]已将“芥(芥菜)”与“白芥”区别开来,把二者分为两条分别载录,其后本草大多沿用,如《证类本草》[22]、《本草纲目》[23]等。现在若再恢复到宋以前记载,将二者并为一条(药)似有欠妥。

现代文献大多也不将二者作为一种药物,如《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中药大词典》《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国药材学》、《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华本草》等[15-21];只有《全国中草药汇编》[2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5]、《中药材手册》[26]等以“芥子”为正名把二者合并介绍。教科书影响深远,工具书也广泛应用,因此分开以便形成共识。将二者分为两条有利于二药区别应用,符合临床实际,也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和约定俗成的定名原则。

2 基源考证

白芥子为一年或多年生的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L.的种子,始载于唐代苏敬《新修本草》[9],曰“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其子可藏冬瓜。又有茛,以作菹,甚辣快。此芥有三种:叶大粗者,叶堪食,子人药用,熨恶注至良;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其子但堪为齑耳;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此外,《本草纲目》[23]卷二十六“白芥(宋《开宝》附)释名胡芥《蜀本草》、蜀芥。”时珍曰“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故名。”恭曰“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藏器曰“白芥生太原、河东。叶如芥而白,为茹食之甚美。”保升曰“胡芥,近道亦有之,叶大子白且粗,人药及啖最佳,而人间未多用之。”时珍曰“白芥处处可种,但人知莳之者少尔。”

《本草便读·菜部》[14]“白芥子,辛能发汗。热可温中。人肺胃以搜痰。并走皮间与膜外。宽胸膈而利气。却能散冷耗营阴。”(白芥子此芥种类少异。茎叶青白色。其子黄白色。非如食芥之叶青绿色而子紫黑也。)《本草拾遗》[27]中记载:白芥,生太原。如芥而叶白,为茹食之甚美。《本草纲目》[23]:白芥,处处可种,但人知莳之者少尔。以八、月下种,冬生可食。至春深茎高二、三尺,其叶花而有丫,如花芥,叶青白色,茎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风大雪,须谨护之,乃免折损。三月间开黄花,香郁,结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黄白色。又有一种,大而中实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虽是芥类,迥然别种也,然入药胜于芥。

现代权威本草著作记载[27]:“白芥为一年生或二年生粗壮草本,高40~120 cm。茎直立,具纵棱,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叶互生。质薄,具柄;茎基部叶片大头现状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6~15 cm,宽2~3 cm,顶裂片大。有侧裂片1~3 对,边缘具疏齿;茎生叶较小,具短柄,向上裂片数渐少。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牛;萼片小,绿色,直立,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具爪;长雄蕊长8.5~9.5 mm,短雄蕊长6~6.5 mm;子房长柱形,长9~10 mm,密被白争长刺毛。长角果圆柱形长2~2.5 cm,密被白色硬刺毛,果瓣在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角果先端具扁平剑形的喙。种子近球形,淡黄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发现古今对白芥子的描述记载是相符的。

3 性效考证

《新修本草》[9]卷十八“芥,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原始记载白芥子味辛,温,无毒;具有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的功效。此后记载白芥子性味大致与《新修本草》相同,但是功效有些变化。比如《本草新编》[11]卷四“白芥子,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本经逢原》[12]卷三“白芥子,辛温微毒。发明,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

《本草从新》[13]卷十一“白芥子,宣、利气豁痰。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本草便读·菜部》[14]“味大辛,性大热,人肺胃二经;散寒下气,宽胸膈,利风痰,其辛散之性,食之泪出,又能达肝。故治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除,但耗阴散气,昏目圣神,虚人禁用。”《证类本草》[22]卷二十七“白芥味辛,温,无毒;主冷气,色白,甚辛美,从西戎来;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生河东。”《雷公炮制药性解》[28]卷六“白芥子,味辛,性温无毒,人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毒;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本草征要》[29]卷一“白芥子,味辛,性热,无毒;入肺经;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冰消,辟邪而祟魔远遁,酒服而反胃宜痊,醋涂而痈毒可散,伍苏莱为三子养亲,同术枣治胸胁痰饮,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粕芥子不能达,煎汤不可太过,便减力量。”《本草择要纲目·温性药品》[30]“白芥子,辛温无毒;胸膈痰拎上气,醋研敷射工毒,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

《本草经解》[31]卷四“白芥子,气温,味辛,无毒;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芥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人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人手太阴肺经,气昧俱升,阳也;味辛入肺,肺合皮毛,辛温发散,所以发汗,胸者肺之分也,膈者肝之分也。”《本草从新》[13]卷十一“白芥子,宣、利气豁痰;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得配本草》[32]卷五“白芥子,辛,温;人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要药分剂》[33]卷二“白芥子,味辛,性温,无毒;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主胸膈冷,上气,面目黄赤,(别录)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治喘咳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本草求真》[34]“白芥子,(荤辛)除胁下皮里膜外风痰。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等。经考证,白芥子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具有宣、利气豁痰、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发汗、胸膈痰冷、温中开胃、痹木脚气、除疟癖等功效。

经考证,白芥子为十字花科白芥(Sinapis albaL.)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新修本草》[9](卷十八),“白芥子”作为本品正名始见于明缪希雍《炮炙大法》。其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具有宣、利气豁痰、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发汗、胸膈痰冷、温中开胃、痹木脚气、除疟癖等功效。经查阅,主要产自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白芥子是我国传统中药,少数民族用以治疗疾病也有记载,比如藏族《度母本草》[35]云“本品叶、茎、花等状如黑芥子,但其种子色黄而卵形。”《宇妥本草》[36]云“白芥子生于田间或花园内,叶片柔软,茎稍弯,长短约有一肘或一箭,花黄色而多。”《晶珠本草》[37]云“永嘎色泽与大小不同而分五种,淡黄色与黄绿色,大、中、小等品种。”《甘露本草明镜》[38]云“一年生的农作物植物,茎青绿色,微弯,具枝与分枝。叶黄绿色,质厚,羽状分裂,状如萝卜叶,边缘有齿或浅裂,上被白色短柔毛,叶柄短,基生。花黄色,花瓣四,十字形,花多。果实状如油菜果,长角果线形;果内具黄色、圆形而少量的种子。”可见白芥子运用广泛,值得深入研究。

4 小结

古代所用白芥子的性味、功效、花色、产地、基原、性状与现今《中国药典》记载白芥子的基原十字花科白芥(Sinapis albaL.)的干燥成熟种子一致,所以经考证推断,古今所用白芥子基原一致,为Sinapis albaL.。

猜你喜欢

本草
《地道风物·本草进化论》
中国本草学著作中有关梨的考论
《本草博物志》
二次IPO之际操盘手离职相宜本草还“相宜”吗?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三月节令本草之香椿 春来食春菜 齿颊绕余香
《本草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