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等学校通识课看图书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

2022-12-05刘葱岺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5期
关键词:通识美育图书馆

刘葱岺

(山东大学 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100)

青岛大学的一门选修课“流行音乐演唱与表演”视频走红网络,在三尺讲台上,学生拿着麦克风,跟随伴奏投入地演唱,在座的同学也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教室顷刻变为演唱会现场。该课程的教师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教研室主任刘宇博介绍说,该课程在青岛大学已经连续开了4个学期了,虽然只有区区2个学分,但是每次都是非常抢手,除了120个正常席位会一抢而空外,每堂课还有接近百人的“旁听生”,站在教室走廊上蹭课。刘老师希望在带给大家基础的声乐知识的同时,也能让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开启音乐之门。

音乐带给人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也是一种美育教育。大学美育教育通选课是一个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图书馆又在这场美育改革中担当何种角色?又将向何方发展?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对山东大学的选修课和图书馆参与选修课教学的方式进行分析调研,了解其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

1 通识教育

1.1 现代通识教育

高校选修课又称通识课,是高校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一词来源于英语“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有“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其他译名[1]。现代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出能够独立思考、对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有自己独特见解、能够将之融会贯通,达到最终知识、思想、人性方面的全面发展之人才。

通识教育还有另外一种解析——博雅教育,即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全面人才素质教育[2]。其中的“博”顾名思义,指学识渊博,通晓古今;“雅”即雅正,正规的,标准的,高尚的。这与中国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目的是在不断使人性臻于完善的基础上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

总之,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接受系统专业的高等教育同时,拓宽其审美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发展其理想人格。

1.2 中国古代对于“君子之德”的描述与通识教育倡导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

在中国古代,对所谓的“君子之德”的描述就与西方的“通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周易·大畜》篇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应该多了解先贤哲人的言行,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和学问。而对于中国近代教育而言,来源于西方的通识教育又有其独特之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君子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源于传统经典的滋养。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阶段的道德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髓和博大内涵,如长江之水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骨血之中。如何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并做大做强、做精做细,正是摆在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以山东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为例,分析当今大学选修课现状

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教育部直属“985”“211”工程高校,山东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教育部的必修科目,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体育、外语、军事类和计算机等,山东大学的必修课占通识课程的65.2%,而其他的选修课程占比较低,学生的可选择性较少。

在可选课程中,可供本科生选择的课程,分为自然、国学、创新、文学、工程、社会、创新、艺术等。从课程名称上可以看出,大部分选修课为人文社科类,对于选修学生没有专业限制,学分占比在0.5~2之间,每门课程每周的课时基本在2课时,学习占用时间不多,对于学生来讲不会占用太多精力,负担不重。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该类通选课的时长不足、缺乏深度,也会造成选修学生单纯为了取得学分,并没有深入了解所学科目的内涵,无法为进一步研究此课题打下基础。对于人文社科方面的通选课程,虽然不需要选课学生有较强的专业背景,基本上所有课程均能选择并跟上进度,但从学科融合和研究深度来讲,也缺乏一定的递进性。

表1 2019年—2020年山东大学第1学期本科生通识选修课部分课程一览

可选课程的内容方面,人文社科类占比为59.7%,自然科学类29.3%,其他类占比为11%。由此可见,人文社科类课程还是通识类课程的主力军,因其对学生专业背景要求不严,所有人都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关课程,如中西文学、艺术理论、法律常识、音乐鉴赏等方面,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培养审美情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一部分课程的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如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和计算机方面,需要选课学生有相关专业背景才能较好地跟上学习进度。

从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来看,基本上还是以大班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播放PPT,学生在台下听课,记笔记或者在课下复习时将教师的PPT大纲打印出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较少,学生之间也很少有分组讨论、实验、情景模拟或体验式学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3 通识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21世纪是精神文明、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当代文化就是审美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下,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美育,要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3]。可以说审美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深化大学美育,理应指向以美育人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境界[4]。而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素质全面、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人,其中对于审美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极为重要。

不单是智育,在美育方面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极大挑战。曾经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美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决定性作用。在21世纪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突出、更重要,审美教育的形式、内容都将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出现质的飞跃。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的要求,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要求;通识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的范本,其核心是育人,应该服务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特色通识教育之路等[4]。

从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分布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包罗万象,虽然目前的部分课程还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美育教育的精髓,但随着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教育形式的改革创新,相信会有更多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不断涌现,学生能从中真正吸收有益的营养,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4 高校图书馆对通识课程应发挥协调、支撑和保障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承担着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再加工的职责,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于文献信息数据化、网络化越发重视,投入颇多,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方式和方法往往比较单一,与学校其他院系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在美育教育方面的参与度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实体空间资源优势。图书馆应该发挥校园内美育发展协调作用,利用自身多馆舍、多校区的地理优势,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文化场馆和相关院系,打通部门屏障,形成稳定持续、灵活高效的美育工作模式和良好的支撑保障体系。

4.1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对于提高通识课程的整体水平有着一定作用

大部分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限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场地所限,往往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充分了解教师所要传递的意图。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能提供纸本文献资料供学生研读,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库提供相关电子资源,如音频、视频等,供学生在课下鉴赏,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鉴赏,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还能提供一种更为升华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向有需要的读者提供各种设备,如朗读亭、钢琴、留声机、阅报机等,将阅览区域的功能更加细化,开放一些功能性房间,如演艺间、录音间、摄影室、绘画室、书法室等,可提供给学生进行录音、录像、书法、绘画、听说训练等,这也是拓宽通识类课程教学途径的有益助力。大学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从公共教室搬进图书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丰富教学形式,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同学们能亲自体验音乐、诗歌、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带给人的美的享受。试想,用录音设备亲自录制一段《乡愁》,配上一段悠扬的小提琴曲,传给远方家乡的父母或久未谋面的老友,这样的作业是不是比简单的提交一份读后感要有意义得多?电影鉴赏课如果能在图书馆内设备齐全的3D影院进行,这样的体验是不是要比在课堂上看画质模糊的投影要好得多?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会将学生的兴趣点放大,能在潜移默化中将课程所要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植根于学生心灵中,使美育教育的效果逐渐增强。

4.2 图书馆支持通识课程线上教学

新冠肺炎疫情重塑了我们的社会生活秩序,在线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答疑的直接交流方式。目前全国的疫情已经基本平稳,线下教学也恢复了正常秩序,但在线教学依然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图书馆应以疫情期间广泛开展在线教学为契机,尝试为教师提供在线教学支持服务,包括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培训与技巧分享,相关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辅助课件制作,甚至可以尝试为教师提供场地与直播设备等。

4.3 图书馆阅览环境对美育的影响

图书馆是每一名大学生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在馆内自习、阅览,还是参与各种阅读活动,一个优美的阅览环境对人情绪乃至心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休息休闲区域,读者的目的就是精神放松,因此,休息休闲区域的建设与设计要情景交融,情感有景物的寄托,景物又有情感的映射,使学生在身心休闲时,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近观远眺,都是美的影像和图景[5]。优雅别致的陈设,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感的书架、桌椅,随处可见的绿植盆栽,当学生在这样优美宜人的环境中学习时,沉浸在美中的体验是语言难以表达的,而图书馆通过提供这种诗情画意、沉静端然的人文环境对学生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和德育作用。

高校图书馆环境的美化,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气息,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图书馆可以举行各类艺术展览,或者将教师、学生的各类优秀书画、雕塑、摄影作品摆放其中,并定期更换,也是宣传高校美育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例,各校区图书馆均有指定区域摆放教师和学生的作品,不单单是艺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还有很多非艺术专业但有相关特长的师生也积极踊跃地投稿。征集到的作品悬挂在图书馆内,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艺术修养是一种全面的展示。

5 结束语

通过对山东大学部分通识学科分布、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大学美育教学中,图书馆应当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发挥高校资源建设中心的作用,借助现代化的设备,为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进一步参与教学支持,并通过馆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丰富学生审美情感,锻炼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

猜你喜欢

通识美育图书馆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图书馆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美育教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