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例

2022-12-05梁文艳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张家港市生态旅游

梁文艳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例

梁文艳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张家港 2156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中国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将乡村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主导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张家港市为背景,梳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环境,并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生态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张家港市;文化传承;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因此,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乡村建设从“美化”到“优化”,农民经济从“改善”到“振兴”的全面提升,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

在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的首要产业,而在目前生态乡村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文化传承等政策背景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产业[1]。生态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在原有的文旅产业基础上添加了生态概念,树立了“文化搭台,生态牵手,旅游唱戏”的理念,利用乡村文化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提升收入,通过生态概念改善乡村环境,两种系统协调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就业空间、传承优秀文化、优化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把手。

张家港市地处长江中下游,紧邻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市,是我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国明星城市,全国百强县第三位,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张家港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段,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近年来城际高速、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其交通四通八达,为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优良的市场优势。同时张家港市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历史上的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等和现代社会价值观融合,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且更符合现代社会时代特征。此外,张家港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就树立了环境与发展并行的生态理念,2008年成为环保部首批确定的“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地区”,同年还获取了“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方面的荣誉称号。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领先的生态观念造就了张家港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天然优势。因此,文章根据张家港市具体情况,分析其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环境、发展现状以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以期利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1 张家港市生态文化旅游业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发展需要宏观环境保驾护航,“PEST分析”是研究一个产业发展宏观环境的典型工具,该方法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4个方面分析宏观环境对产业的影响。生态因素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特征,文化因素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内涵,而经济因素则是产业发展态势的现实体现。因此,文章将传统的PEST模型进行修改,构建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环境分析模型(图1),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生态5个方面简要分析张家港市生态文化旅游业的产业环境以及发展现状。

图1 生态文化旅游业产业环境分析模型

1.1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是指通过政府政策和制度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政治环境在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根据有关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措施和政策文件,政府能够有效配置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弥补市场缺陷,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国内旅游行业遭受了重创,急需要借助政府力量,在“一手抓精准防疫,一手抓乡村振兴”的政策方针下,积极协调各相关主体利益,鼓励公众共同参与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保护,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复工复产[2]。目前政府有关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措施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政府通过供给侧政策工具,加强对人、财、地的扶持,实现生态文旅产业供给侧的改革;二是通过需求型工具直接拉动产业需求,需求端特别是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端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规定,“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由此得知,可将乡村文化旅游和生态宜居联系在一起,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张家港市政府在大的政策背景下,积极创新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新型农业、旅游业扶持力度,充分落实社保补贴、开业补贴、租金补贴、贷款贴息等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和全域旅游的深化融合,为当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政治环境。

1.2 经济环境

强大的经济环境能够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带动系数,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张家港市是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以及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并处于上海、南京、杭州“圆心位置”。便利的地理位置极大程度促进张家港市经济的繁荣,虽然其只是一个县级市,但是连续多年入围全国百强县前列。活跃的市场经济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据统计,2011—2015年,市财政对全市旅游产业共计奖励补助1 994万元;帮助相关重点项目争取到省级引导资金860万元。张家港市通过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经济增长,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0年张家港市58个村村级可用财力超1 000万元,组成了全省最大的县域强村群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1.953。

1.3 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能够为产业发展创造便利的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先进技术手段有效融合将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插上翅膀,成为其突破瓶颈的有力支撑。首先,通信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平台的发展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如今乡镇的各个角落都能实现免费WiFi、通讯信号全覆盖,旅客可以在线预定酒店和民宿,主要旅游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和实时信息推送,形成集咨询、导游、导购、导航、评价于一体的智能旅游服务系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3]。其次,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创新文化生态旅游形式,增加旅游产品的创意;利用5G、VR、CG、AI等前沿科技为生态文旅赋能,实现线上、线下协调发展,比如张家港市以讲好“长江故事”为宗旨,为全面展现长江沿线最精华和精彩的文旅资源而建立的长江文旅数字资源专题库。最后,先进的技术手段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文化遗产,延长历史遗迹的生命周期,采用绿色材料和产品能够避免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生态和文旅产业的融合。

1.4 生态环境

绿色可持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打破生态平衡,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按照生态宜居的要求进行落实的,符合生态振兴大背景要求,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张家港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下游,旅游资源主要依托长江生态资源和长江文明,而长江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保护长江沿岸的生态资源对于张家港市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至关重要。自2021年3月《长江保护法》正式出台以来,张家港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编制全国第一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编制《张家港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策划》《张家港市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张家港市全域旅游品牌营销策划》等文件,真正打破了“生态”“文化”“旅游”各自为阵、融合不深的局面,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4]。

1.5 文化环境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产业的内涵,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原动力。乡村村落是融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文化形式,乡村的自然风光、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文化,在旅游产品中注入文化元素和内涵,也能够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快速融入市场,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传承乡村文化,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自信的要求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积极推进乡村优秀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工作,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农业遗迹等有形物质文化遗产[5];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乡风民俗、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通过不断挖掘文化精神内涵强化文化的地域特征,增强生态文旅产品的差异性。目前,张家港市正进行黄泗浦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力争入围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同时对全市濒危项目进行调研,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进行认定,努力发挥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于乡村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2 生态文化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

近年来,乡村的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受文化、生态、农业等各类问题制约,而生态文化旅游业践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恰恰和乡村振兴契合,因此,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6-7]。生态文化型乡村旅游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同时,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辐射带动,又能促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中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提升,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8]。文章根据张家港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分析张家港市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机理。

2.1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要素中最具有创造力的部分。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平等导致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严重,制约城乡均衡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传统农民收入来自农耕农作,传统生产模式效率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张家港市积极推进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5年行动计划,鼓励农民以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合作社等模式,把农村劳动力转变到旅游服务业上,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让村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同时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发展,优化了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宜居的乡村环境成为吸引人、留住人的利器。比如积极开展的“绿满张家港”国土绿化美化行动以及“绿化庭院、美化家园”与“双百”绿色行动,引导农村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美化,改善乡村环境,提高乡村吸引力,不仅减少人员外出务工,还吸引一大批本地或者外地居民来到张家港乡村进行创业。

2.2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原动力,它要求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村落文化,健全乡村文化公共体系,通过积极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从而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的资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能使乡村旅游的文化标签独树一帜,是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效益和文化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9]。一方面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以文化旅游产品作为载体,开展乡村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和提升工程,例如张家港市的黄泗浦遗址、东山村遗址博物馆等;利用丰富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和旅游互动融合,让旅游者感受地域风情,向其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另一方面,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醇厚的民风民俗以及现代休闲农业文化的内涵,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乡风民俗、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促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中文化效益的实现。

2.3 建设绿色宜居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要求建立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乡村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果只利用不保护,就会坐吃山空,但是如果单单守着绿水青山,没有科学规划,无法永续利用,又换不来金山银山。因此,生态振兴既需要补齐生态短板,筑牢生态屏障,也需要发展生态旅游。张家港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始终秉持“保护为纲,合理开发”的理念,一方面控制开发力度,严格保护长江沿岸生态环境;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生态河道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保护张家港市长江湿地;控制长江沿岸线开发总量,加强江滩湿地资源保护,高标准建设双山岛湿地生态系统、香山旅游度假区、凤凰山、黄泗浦等生态工程。同时创新“节庆+旅游”“生态+旅游”模式,定期开展“赏长江戏曲,游全域港城”“遇见张家港湾”诗歌会、长江主题影展等活动,推出“原味长江、魅力乡村”生态之旅等旅游线路,扩大长江生态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形成开创保护和开发齐头发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对农村古宅、老街、礼堂和民房等古迹、古建筑和传统建筑组群的保护,探索出融合文化文创、乡村旅游等元素的“美丽乡村+”新模式;同时,积极利用旅游开发带动村容村貌提升,推进“厕所革命”,坚持垃圾分类处理,完善乡村污水整治,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打破开发和保护矛盾的难题,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2.4 重塑乡村产业格局,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乡村振兴的首要目的即实现产业兴旺。中央一号文件对产业兴旺有明确的要求,即“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10]。传统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政府转移支付的支持和传统农业收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则带动了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休闲农业以及以乡村文化旅游为基础的服务业的发展。利用现代休闲农业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将单一的农产品种植转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甚至是特色文化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业附加值,实现农业提质增效[11]。比如七彩明珠农业休闲园是典型的观光采摘型农业园,依靠金凤凰温泉镇的常阴沙生态养老基地,成为典型的养老和疗养型农业休闲园;龙岩休闲山庄,将农业体验和农产品学习有机结合,创新实现了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同时,利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带动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信息服务业等服务业的发展,紧紧抓住了旅游带动的“人流”资源。比如张家港市不断挖掘农业农村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功能,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建成一批融合生产、生活、体验、购物、餐饮、住宿等六大功能的共享农庄。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新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了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创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可见推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

2.5 强化多主体组织根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依靠组织作为保障。组织振兴要求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根基,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完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涉及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多领域协调发展,城市和乡村统筹兼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等多元主体联系配合这样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目标的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难点领域多,面临挑战较大[12]。必须明确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坚定不移地跟随政府和党组织在发展中的领导,避免在盲目发展中丧失文化特色,在过度开发中损害生态环境。同时政府还需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构建全面参与、共思共创、共建共享的局面。例如张家港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放大“以强带弱”“抱团发展”的模式效应,努力让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更强、质效更优,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强化组织力量,实现组织振兴(图2)。

3 张家港市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困境和建议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以产业振兴、生态宜居、文化传承为目标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张家港市也借助这股东风实现了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和乡村振兴的互动融合。但目前发展仍遇到如下问题:在规划设计上,乡村规划设计不注重如何通过旅游业发展合理利用乡村资源,更加关注把乡村建设漂亮,反而忽视了必要的旅游功能。在供给侧的资源配置上,虽然有不少资金投入,但如何将现有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并非容易;尽管旅游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是当地居民更愿意将土地和房屋出租后脱离乡村迁入城镇,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13];照搬照就,乡村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同质化严重[14];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年限较长,土地在农用和非农用之间限制严格,乡村旅游用地的供给和利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根据针对张家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环境的分析以及其发展现状,综合生态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路径,文章对张家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图2 生态文化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3.1 注重顶层设计,发挥生态特色,建设美丽文明乡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注重顶层设计,始终坚持以生态可持续为媒,以文化传承为帆,实现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融合发展。乡村建设首先要根据区位、规模、产业、地域风貌、基础设施建设等现状确定未来发展定位。保证旅游开发功能的同时,需要合理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如可以按照城乡融合发展区、生态文化保护区和乡村发展区3个标准,统筹实现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共同发展,确保生态振兴中“宜居”的要求[15]。最后在协调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完善提升村庄规划,把乡村建设得更漂亮,打造出一批产业发展型、旅游休闲型、传统村落型、自然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美丽文明乡镇,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3.2 完善协调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共建共享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的合理配置,才能有效解决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供需矛盾,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在资金方面可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利用财政收入主导开发,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积极吸引企业等私有资金的投入,利用政府资金来降低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旅游业的准入门槛,从而有效提高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和非政府性机构合作,建立专项基金,也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共建共享的金融投资机制[16]。在人才方面坚持“引得进、留得住、育得优”的人才政策,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之渴。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比如可以和高校合作承接旅游专业储备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完善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实现基层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更需要留住本地居民,利用本土人才反哺区域发展,可以给予当地居民专项资金支持、信贷优惠、学习机会等奖励,为其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同时,应当尊重和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多主体的协作机制和科学、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只有保障居民能够从生态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收益,才能有效避免本地居民的流出。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更要用得好,应建立专业人才培育机制,比如设立基层人才职称、基层职称、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直评直聘等制度,聚焦人才使用,拓展人才事业发展空间,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人才赋能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在旅游用地方面利用“深化改革、优化配置、借助市场”的原则盘活农村存量用地,灵活解决乡村旅游用地难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比如可以完善土地登记和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制度,或者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实行差别化税收和差别化用能等政策,倒逼工业企业特别是乡村小散乱污企业腾退置换转型升级,在不碰耕地红线和不损害农民利益前提下合理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农村用地的转换。

3.3 强化精品意识,精准对接需求,打造特色文旅IP

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必须从旅游产品创新入手,打造精品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旅客个性化需求,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供需的准确对接,创造具有特色的文旅品牌。一方面,把好产品关,优化文旅产业结构,丰富文旅产品供给[17]。创新拓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等新业态,做优做强特色单体旅游项目。比如通过挖掘网红打卡点、创意工坊、亲子游乐场所,引进摄影展、诗歌会、情景演出等特色旅游项目,丰富不同功能旅游产品,突出时尚引领和示范先行,深化乡镇旅游品牌阵地和精品工程。串联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设计多样化旅游产品线,加强“红旅、文旅、农旅、绿旅”深度融合。比如张家港市可以依托长江生态资源,创新推出长江生态之旅、长江田园乡趣等旅游线路,扩大长江生态旅游的品牌影响力;还可以和旅行社合作,围绕张家港市特色景点如凤凰山、双山等开发全域旅游产品线,打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精品多日游路线。另一方面,做好宣传关,依托区域优势,深化线下推介,利用高铁枢纽让张家港旅游品牌深入人心,保证基础市场(上海和苏州),并逐步渗入目标市场(长三角地区)。加强线上营销,做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的运营管理,和携程、同程旅游等平台加强合作,多平台共同发力,健全张家港生态文化旅游全品牌营销体系。利用数字和信息大背景挖掘产业新优势,借力虚拟现实、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和节庆活动捆绑,利用长江文化节、商业论坛的活动,增加地域旅游的影响力和顾客认知力,打造具有港城特色的品牌IP[18]。

[1] 翁伯琦, 仇秀丽, 张艳芳. 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化传承的若干思考及其对策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5): 88-95.

[2] 郭锴.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环境与培育路径[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7, 37(2): 56-59.

[3] 曹庆楼, 吴忠权.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创新[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 43(3): 15-17.

[4] 郑慧颖, 庞敏, 王广启.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融合发展[J]. 区域治理, 旅游纵览, 2021(22): 77-79.

[5] 徐云凌. 探究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关系[J]. 中国市场, 2020(31): 8-13.

[6] 马勇. 助推乡村振兴: 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核心价值与构建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19(3): 6.

[7] 沈晓敏. 乡村振兴视角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环境工程, 2021, 39(10): 232-233.

[8] 郭凌. 旅游减贫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个尝试性的分析框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8(2): 72-79.

[9] 徐虹, 梁燕.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策略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21, 45(10): 37-43.

[10] 高歌, 吴慧.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融合发展路径[J]. 商业文化, 2021(6): 140-141.

[11] 崔玲爱. 生态文明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分析[J]. 当代旅游(下旬刊), 2019(9): 1.

[12] 白永秀, 张鹏, 鲁能.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C]//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2019-04, 北京: [出版社不详], 2019: 441-451.

[13] 徐立娣. 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评《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9): 54+71.

[14] 贾珍珍.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 24(10): 183-184.

[15] 杨明明.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16] 邱振东. “一带一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对策[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24): 145.

[17] 侯爽, 刘爱利, 黄鸿.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探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0(4): 58-66.

[18] 兀婷. 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 2022(2): 133-135.

The Eco-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ing Zhangjiaga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ANG Wenyan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Jiangsu 215600, China)

The opinion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alent, culture, ecology and organization”, which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Eco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s a leading industry that transforms rural natural resources into economic resource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ing Zhangjiagang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of eco-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alyzed the ways and paths of eco-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eco-cultural tourism;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jiagang City; cultural inherit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F323

A

10.12008/j.issn.1009-2196.2022.09.019

2022-04-14;

2022-05-20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No.2019SJB529)。

梁文艳(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旅游酒店管理,E-mail:lwyshazhigongyuan@163.com。

(责任编辑 林海妹)

猜你喜欢

张家港市生态旅游
张家港市“三个关键”筑牢安全发展之基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侨商会正式成立
“生态养生”娱晚年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4B)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旅游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