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乌桕轻型基质育苗试验
2022-12-05林龙
林龙
山乌桕轻型基质育苗试验
林龙
(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 福建漳州 363600)
为规模化标准化培育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提供参考,以山乌桕为研究对象,开展轻型基质容器袋育苗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基质配比(A)、透光率(B)及肥料种类(C)对山乌桕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乌桕种子播种前用温度为50℃的1% KOH浸泡24 h,可提高种子发芽率,达91.2%;影响苗木成活率的主次关系是B>A>C,影响山乌桕苗高和地径生长的主次关系是A>C>B,苗木培育最优方案为A3B1C3,即泥炭∶椰粉∶珍珠岩=3∶1∶1(A3)+透光率25%(B1)+复合肥(C3);山乌桕苗期的病虫害较少,较易防治,可联合使用50%甲基硫菌灵600倍溶液及40%毒死蜱+20%丁硫克百威1 000倍液来进行病虫害防治;苗高和地径可作为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出圃质量抽检的主要指标,合格苗分Ⅰ、Ⅱ两个等级,1年生苗Ⅰ级苗苗高()≥56 cm、地径()≥0.50 cm;Ⅱ级苗:56 cm>≥45 cm、0.50 cm>≥0.40 cm。
山乌桕;轻型基质;育苗
山乌桕((Champ.ex Benth.) Muell. Arg.)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落叶乔木或灌木,树高3~12 m,罕有达20 m,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台湾等长江以南地区[1]。该树种用途广泛,木材可用于制造火柴枝和茶箱;根皮及叶可药用,治跌打扭伤、痈疮、便秘等;花期较长,在5—6月,是夏季的主要蜜源树种;树干通直,树形优美,秋冬季叶色由绿变红,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可应用于森林生态景观提升[1-4];生长速度较快,较耐贫瘠、耐洪涝、耐盐碱,是优良的生态修复树种[3,5-7]。
目前,国内对山乌桕种子繁育技术有一些研究报道,其中以促进种子萌发的研究较多[8-10],尚未见对轻型基质容器袋育苗体系进行试验研究及总结。轻型基质技术育苗具有苗木生长整齐、质量好、包装运输方便、造林成活率高、生态环保等优点[7]。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山乌桕开展轻型基质育苗试验,在种子处理方法、轻型基质的配比、遮荫方法、施肥、病虫害防治、苗木出圃质量标准等6个育苗生产关键环节开展试验研究,为规模化标准化培育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南靖县山城镇五板桥育苗基地,地处东经117°19¢,北纬24°30¢,海拔高度59 m,属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条件优越,年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 339.3 mm,年均相对湿度80%,年均日照时数1 916.5 h[11]。
1.1.2 试材 山乌桕种源来自福建南平。
1.2 方法
1.2.1 不同药剂处理对山乌桕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别用温度50℃浓度为0.5%、1%、1.5%的KMnO4溶液及温度50℃浓度为0.5%、1%、1.5%的KOH溶液浸泡山乌桕种子24 h,以温度50℃纯水为对照(CK);每组处理种子500粒,设3个重复,浸种24 h后用冷水清洗,用手揉搓种皮,人工破皮。种子处理后播种在苗床上,30 d后统计发芽率。
1.2.2 基质配比、透光率及肥料种类对山乌桕苗木生长的影响 采用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采用9(33)设计,详见表1。每个处理200株轻型基质容器苗,设3个重复。3月初将苗床上同一批次中苗高3 cm的幼苗移栽至轻型基质容器袋内,除草、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持一致。轻型基质材料选用泥炭、椰粉、珍珠岩,配比为体积比。选用25%、50%、75%三种不同透光率的遮荫网搭建简易大棚进行育苗。苗期施用3种肥料,分别为尿素(含N≥46.4%)、磷酸二胺(N:P=12:61)、复合肥(N:P:K=22:7:11),与水配制的比例均为1︰300;4月初开始施肥,每月施肥1次。不同基质配比的无纺布轻型基质容器袋委托厦门市江平生物基质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直径5.5 cm,高10 cm。10月初调查山乌桕苗木成活率、苗高、地径。
表1 正交试验因素和水平设计
1.2.3 病虫害防治 山乌桕苗期病虫害较少,但在育苗初期植株易感茎腐病,育苗期间叶片主要受蚧虫、鳞翅目蛾类危害。
(1)病害防治在芽苗移栽至轻型基质营养袋后进行病害防治试验,采用75%百菌清600、900、1 200倍溶液,50%甲基硫菌灵600、900、1 200倍溶液,80%乙蒜素600、900、1 200倍溶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每个处理500株,3个重复;每15 d喷施1次,共喷施2次,30 d后统计苗木病害感染率(苗木病害感染率=感染植株数/总株数×100%),对比这3种杀菌剂的病害防治效果。
(2)虫害防治5月进行虫害防治试验,设计3种用药处理,采用5.7%甲维盐1 000、1 300、1 600倍溶液,20%甲氰菊酯1 000、1 300、1 600倍溶液,40%毒死蜱+20%丁硫克百威联合用药1 000、1 300、1 600倍溶液进行山乌桕叶面喷雾防治,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每个处理500株,3个重复;每20d喷施1次,共喷施2次,40 d后统计苗木虫害率(苗木虫害率=虫害植株数/总株数× 100%),对比分析3组杀虫处理的防治效果。
1.2.4 出圃苗木质量分级 对山乌桕进行规模化育苗,应用上述研究成果进行苗木培育,具体苗期管理措施应依据生产的实际状况进行,但必须保持同批次苗木管理措施的一致性。以1年生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为研究材料,按照五点取样法,随机抽取200株苗木,测量苗高、地径、主根长和长度在5 cm以上的一级侧根条数4项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质量的主导因子,确定分级指标[12-13]。对苗高和地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质量分成3个等级,即Ⅰ级、Ⅱ级、Ⅲ级[12-16]。Ⅰ级、Ⅱ级苗为合格苗、Ⅲ级苗为不合格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方法对山乌桕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山乌桕种皮存在蜡质层,阻碍了种胚汲水发芽,利用KMnO4的强氧化性和氢氧化钾的腐蚀性来处理山乌桕种子,能够显著提高山乌桕种子的发芽率,如表2所示。其中以浓度为1%和1.5% KOH处理的方法发芽率最高,两组之间山乌桕种子的发芽率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不同处理方法对山乌桕种子发芽的影响
注:数值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值后附不同大、小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0.01、0.05显著水平。下同。
2.2 不同基质配比、透光率及肥料种类对山乌桕苗木生长的影响
正交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综合苗木成活率、苗高及地径的生长情况,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培育最优方案为A3B1C3,即泥炭:椰粉:珍珠岩=3:1:1(A3)+透光率25%(B1)+复合肥(C3),平均成活率达 91.8%、平均苗高为56.8 cm、平均地径为0.577 cm。影响山乌桕苗木成活率的主次关系是B(透光率)>A(基质配比)>C(肥料种类);影响山乌桕苗高和地径生长的主次关系是A(基质配比)> C(肥料种类)>B(透光率)。
各因素多重比较结果(表4)表明:采用不同基质配比进行山乌桕育苗,其苗木平均成活率和平均苗高大小均为A3> A2> A1,各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A1的平均地径显著小于A2和A3的,A2与A3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比较3个水平透光率对山乌桕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透光率越低,苗木成活率越高,各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B3的平均苗高显著大于B1的,B2与B1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苗木的平均地径无显著性差异。对山乌桕苗木施用不同肥料,各水平苗木的平均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各水平苗木的平均苗高和平均地径大小排序均为:C3> C2>C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3 化学防治效果比较
对山乌桕苗木开展病虫害防治试验,结果(表5、6)表明,对照组(CK)山乌桕苗木的病虫害感染率较高,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能够有效降低山乌桕苗木的病虫害。对比9个病害防治处理组可知,以喷施50%甲基硫菌灵1:600倍液的病害防治效果最佳,病害率降到1.5%(表5)。9个虫害防治措施中,以40%毒死蜱+20%丁硫克百威1 000倍液联合用药效果最佳,虫害率降到2.5 %(表6)。
表4 各因素多重比较分析结果
表5 山乌桕苗木病害防治试验结果
表6 山乌桕苗木虫害防治试验结果
2.4 出圃苗木质量分级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乌桕1年生苗4项指标的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7)显示:山乌桕苗高、地径的累计贡献率达75.1%,说明这2项指标是山乌桕苗木质量的主导因子,可以充分反映出山乌桕1年生苗质量的基本信息。因此,1年生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出圃时,可以将苗高(H)和地径(D)作为苗木质量分级的基本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年生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质量分级为:Ⅰ级苗(≥56 cm、≥0.50 cm);Ⅱ级苗(56 cm>≥45 cm、0.50 cm>≥0.40 cm);不合格苗(<45 cm、<0.40 cm)(表8)。
表7 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8 分级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以山乌桕为研究对象,针对种子处理方法、轻型基质的配比、遮荫、施肥、病虫害防治、苗木出圃质量标准等6个育苗生产关键环节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溶液温度为50℃的1%或1.5%的KOH浸种24 h,能够有效促进山乌桕种子萌发;采取遮荫措施能够提高山乌桕苗木的成活率,基质配方为泥炭:椰粉:珍珠岩=3:1:1的轻型基质容器袋培育的山乌桕苗木,其苗木成活率、苗高及地径等综合生长情况表现较优;施用复合肥(N:P:K=22:7:11)能够促进山乌桕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极显著高于施用其他2种肥料。
根据试验结果可初步形成一套山乌桕育苗技术体系,为规模化标准化培育山乌桕轻型基质种苗提供参考。山乌桕种子成熟时间为11—12月,种子收集晒干后于次年1月底进行处理,将种子用溶液温度为50℃的1% KOH浸泡24 h,用清水滤净后用手揉搓种皮进行人工破皮。种子经处理后播种在消毒过的苗床上,待芽苗长至3 cm左右移栽至轻型基质容器袋中培育,采用规格为直径5.5 cm、高度10 cm的容器袋,基质配方为泥炭:椰粉:珍珠岩=3:1:1。育苗大棚遮阳网的透光率可控制在25%左右。苗期可单一施用复合肥(N:P:K=22:7:11)。山乌桕苗期的病虫害较少,较易防治,3—8月,每隔15 d用50%甲基硫菌灵600倍溶液进行病害防治;4—10月,每隔20 d喷施40%毒死蜱+20%丁硫克百威联合用药1 000倍液来进行虫害防治。苗高和地径可作为山乌桕轻型基质苗木出圃时质量抽检的基本指标,合格苗分Ⅰ、Ⅱ两个等级,1年生苗Ⅰ级苗≥56 cm、≥0.50 cm;Ⅱ级苗56 cm>≥45 cm、0.50 cm>≥0.40 cm。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44卷第3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8.
[2] 何邦春. 赣南主要蜜源植物——山乌桕[J]. 蜜蜂杂志, 2013, 33(7): 30.
[3] 王昌铭. 不容忽视的树种: 山乌桕[J]. 广东林业科技, 2012, 28(2): 93-95+101.
[4] 连春来. 森林生态景观提升作业设计思路[J]. 绿色科技, 2020(16): 166-168+173.
[5] 崔月, 陈杰. 山乌桕对盐胁迫的生理指标响应与景观应用[J]. 耕作与栽培, 2019, 39(6): 6-9.
[6] 陈敏旗, 王小德. 山乌桕对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5): 829-832.
[7] 黄小兰. 林分修复补植树种选择试验初报[J]. 福建林业, 2017(3): 46-48.
[8] 吴峰. 山乌桕的育苗与造林技术[J]. 江西林业科技, 2003(5): 45-48.
[9] 王晓琴. 山乌桕种子繁育关键技术的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 2018, 38(3): 24-27.
[10] 韩桂莲. 不同处理对山乌桕发芽力影响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3, 19 (5): 9-10+11.
[11] 林成立, 林龙, 陈孝丑, 等. 福建省天然次生林黄枝润楠生长过程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 2016, 43(3): 52-54+71.
[12] 吕志鹏. 闽楠轻型基质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17(4): 41-43.
[13] 张文元. 福建柏容器苗质量分级标准分析[J]. 防护林科技, 2020(6): 17-18+72.
[14] 徐金光, 解孝满, 刘和风. 聚类分析法在苗木质量分级中的应用[J]. 山东林业科技, 1994(4): 20-21.
[15] 方碧江. 降香黄檀苗木分级标准的探讨[J]. 福建热作科技, 2009, 34(4): 30-32.
[16] 毕波, 刘云彩, 周筑,等. 连香树和榉树容器苗苗木分级标准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 30(2): 16-20+24.
Seedlings Cultural Techniques of Light Medium for Sapium Discolor
LIN Long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st Center, Zhangzhou, Fujian 363600,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rge-scale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of light substrate seedlings of, taking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light-matrix container bag seedl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he effects of matrix ratio (A), light transmittance (B) and fertilizer type (C) on the growth ofseedlings were studied 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s ofwere soaked in 1% potassium hydroxide solution at 50℃ for 24 hours before sowing, which could increase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seeds to 91.2%;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lationships affecting the survival rate ofseedlings were B>A>C,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lationship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tallow seedling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were A>C>B.The optimal plan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was A3B1C3, that was peat:coconut flour:perlite=3:1:1 (A3) + 25% light transmittance (B1) + compound fertilizer (C3). There were fewe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 the seedling stage of, and it was easier to control.The combination of 600 times 50% thiophanate-methyl solution and 40% chlorpyrifos + 20% carbosulfan 1 000 times solution could be used for pest control.When the light substrate seedlings ofwere out of the nursery, the seedling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could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quality classification.The quality grading standards for the light media container seedling ofcould be divided into 2 grades, seedling height ()≥56 cm, ground diameter ()≥0.50 cm as grade I.56 cm>Seedling height≥45 cm, 0.50 cm>ground diameter≥0.40 cm as grade II.
; light medium; seedlings
S792.99
A
10.12008/j.issn.1009-2196.2022.09.005
2022-04-24;
2022-05-18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项目“山乌桕优良观赏品种选育”(No.闽林科便函〔2020〕9号)。
林龙(1988—),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木种苗繁育及栽培技术,E-mail:0612024037@163.com。
(责任编辑 林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