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时代背景下人才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

2022-12-05文齐林毕文静

活力 2022年19期
关键词:南充南充市岗位

文齐林 谷 雨 毕文静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成都 610400)

自2020年全球遭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伊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超过两年的时间。从最开始对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威胁,逐渐转变为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持续影响。目前来看,国内防控常态化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另外,此次事件所带来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尤其是针对广大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较大。面对当地较高的消费水平及就业机会的减少,大量外来务工者及非本地户籍的当地高校毕业生开始越来越多地将返乡就业作为自己的选择。

党的十九大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重要观点。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党中央先后于2018年和2020年提出了“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作为人口资源充沛、战略地位重要的南充市,研究人才就业困境、成因及应对策略,稳就业保民生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当前时代背景下南充市经济、就业及相关发展现状

(一)南充市经济发展现状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成渝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川东北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全市辖区面积约12 482平方公里,下辖三区五县一市。根据《南充统计年鉴2021》数据,南充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401.1亿元,在全省21个地市州中位列第五,整体水平在省内相对较高,但增速较低,仅为3.8%,位列全省第十六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60.8亿元,排名全省第二,占GDP比重为19.2%,排名全省第七,增加值较上年增长6.2%,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10.8亿元,排名全省第六,占GDP比重为37.9%,排名全省第十,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增速排名全省第十九;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29.5亿元,排名全省第四,占GDP比重为42.9%,排名全省第十五,增加值较上年增长4.6%,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从经济结构上来看,南充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较高,仅次于省会成都市,但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增速在全省排名中相对靠后。

(二)南充市人口及就业发展现状

作为四川省常住人口仅次于省会成都市的第二人口大市,根据《南充统计年鉴2021》数据,全市户籍总人口在2020年末达到719万,常住人口为561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22%。另外,根据南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0年4月数据显示,南充市全市外出务工人数达到了128万人,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川东北区域科教文化中心,南充地区内有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3所本科高校,还有南充市职业技术学院、南充市科技职业学院、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4所专科高校,涵盖学科范围广,人才层次相对齐全,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和全面。截至2020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突破9万人,人才资源十分丰富,如能加大本地对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足够满足当地大部分中高端人才需求。此外,南充市当地还有30余所针对职业技能培训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6万余人,2020年毕业生人数20 160人,足以满足当地一般性企业用工岗位需求。

在当地就业方面,依据南充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2020年当地就业人员共计330.4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09.7万人,占比33.2%;第二产业就业人员77.34万人,占比23.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43.44万人,占比43.4%。而根据南充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的数据,南充市全市区域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8 378,登记失业率为3.8%,高于2019年当地同期统计,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二、当前时代背景下南充市人才就业困境及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承载力较低

在本文前段给出的南充市地区经济相关数据当中,不难发现,南充市整体国民生产总值在省内排名虽然靠前,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比过高,影响当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其原因主要在于南充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协调,导致第二、三产业无法承载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过来。

另外,南充的第一产业优势也不够突出,第一产业当中的重点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产业人口和企业主要还是从事农林牧渔等产品的种植、养殖与初加工,这也导致产业盈利能力不强,净利润率不高。

在第二产业方面,根据南充市统计局在2021年10月发布的《2020年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另外,在纳入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中,还是以原盐、小麦粉、大米等农副产品,以及纱、印染布、鞋、化学纤维等轻工制品为主,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引进的汽车装配、智能制造企业规模以上单位数较少,集群化效益较低。而在第三产业当中,南充市的表现基本和整体经济表现大致相同,较为稳定,但尚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二)返乡就业人数增加,地区就业岗位数量少

在就业方面,受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南充市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就业,然而第一产业本身能够继续承载的就业人口较为有限,故在现有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增加就业并不可行;另外,南充市第二产业本身规模以上单位数较少,加之分散布局在高坪区、嘉陵区,以及仪陇县和南部县,集中程度不高。并且由于引进的电子信息类、智能制造类企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企业岗位对劳动者自身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要求,而当地针对劳动技能培训的数量和受训人次相对较少,故相关企业与岗位对于吸纳就业的作用较为有限。在第三产业的文旅产业方面,南充市本身有着国内知名的旅游资源——阆中古城,但同样因为本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文旅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岗位薪资水平较其他行业低,并且短期内也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受到以上综合因素的影响,除开返乡就业人群外,南充当地高校毕业生也存在着本地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就业岗位少,另一方面也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就业机会。

三、南充市的经济、就业发展SWOT分析及竞争战略选择

(一)南充市的经济、就业发展SWOT分析

1.发展优势(strength)

南充市作为四川省内人口大市,无论是总人口、劳动力人数,还是当地高校生人数都在省内排名靠前,具有巨大比较优势,能够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力资源在城市发展与竞争当中逐渐成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对外招商引资、对内产业发展的基础,南充市在这一方面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另外,南充市第一产业发达,农业产品丰富,且本地人口众多,靠近消费市场,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基础建设成熟,发展大有可为。而在第二产业,南充的轻纺化工行业具有技术积累和雄厚的自然资源,国内服装行业市场巨大,并且中国作为全球的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大国,对外贸易对本地的产业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2.发展劣势(weakness)

南充市本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过多,优势产业不突出,并且重点企业相对较少。在第二产业方面,绵阳、德阳等地区从20世纪三线建设工程开始便具有重工业发展基础,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行业发展较为成熟。而南充起步晚,基础薄弱,并且重工业投资大,对于就业见效较慢,短时间内想要起到明显效益的可能性较低。在第三产业方面,在近几年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本地餐饮、文旅、交通运输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使得相关产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而在地区招商引资方面,当前南充市引进的汽车装配、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企业不能与本地的优势与资源很好地整合,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受房地产行业退潮的影响,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必定会有所减少,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将会更加有限。

3.发展机遇(opportunity)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快速建设的大背景下,南充市作为川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十分重要。南充市第一产业发达,农林牧渔业产品丰富,种类较为齐全,作为食品加工制造行业的原材料丰富,上游企业数量众多。并且南充市作为人口大市,食品消费市场大,靠近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消费市场;加之南充市铁路公路交通运输较为便利,有利于货物运输与发展物流产业。另外,食品行业市场容量大,食品生产制造加工产业对于就业的承载力较强,基础性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不高,适合作为增加就业岗位的重点关注领域。在此基础上,第一产业优势可以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特色农业、科技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开发还能有力带动更多消费与就业机会。在轻工纺织方面,可以抓住近年来的国潮文化机遇,发展传统丝绸文创产品经济,从而带动产业规模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南充市高校数量较多,学科涵盖范围齐全,如果能够利用当地发展优势,为其毕业生提供更多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将会显著增加对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加之南充市本地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对于劳动技能培训具有充足的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在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方面有能力集中优势,打开突破口,使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充分吻合,帮助劳动者解决其所面临的求职困境。

4.发展威胁(threat)

在近几年来南充市大力引进的汽车装配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类企业方面,作为同属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区域中心城市,宜宾市前期已经投入了巨大资源,并且已经从沿海各地引入宁德时代、中兴、康佳、朵唯、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行业内知名企业,宜宾还具有南充也有的区位优势——水路运输,这些行业企业均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多种类、多层次的就业机会,南充市在一条赛道上的竞争难度较大。

此外,宜宾市在高等教育引进上也投入了海量资源,先后引进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水平知名高校的研究院所,以及引进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成都工业学院等省内高等院校的分校区建成,这一方面既为区域经济引入了新消费力与新活力,同时也为未来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后备专业人才保障和科研技术支持。

(二)南充市解决就业及经济发展的竞争战略选择

如上文SWOT分析所示,当前背景下南充市解决人才就业困境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方案是增长性(SO)战略。

首先在产业结构上做出调整,在第一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产业增加值较高、承载就业人口较多的情况下,集中资源力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立足于自身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的地位,聚焦食品工业产业,利用当地农产品丰富和人力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加之本地交通运输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进食品加工制造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食品生产产业链,集中引进到临江新区,形成集中化规模化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岗位数量,吸引劳动者充分就业。而在本身具有一定优势的轻工纺织和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域,深耕行业内部,打通上下游渠道,推动石化下游产业(医药产业及新材料产业等)、物质文化遗产(古法蜀绣丝绸等)纵向发展,只有扩大产业规模才能实现增加就业机会及稳定就业的目标。

其次是牢牢把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机遇,建立起与成渝两座西部超大型城市的经济联系与协同合作,因地制宜细化与深化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发展格局,避免与周边城市产生无差别化的同质竞争,推动商贸物流业及上下游产业的整合,拓展商贸物流市场,提升物流产业服务质量,带来交通物流和信息建设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新发展点。

最后是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人社部门配合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院校,针对区域内返乡就业人员、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等不同群体,以及结合区域内引进和建立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岗位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劳动就业、创新创业和技能提升的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解决“百姓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难题困境,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切实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就业问题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南充南充市岗位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南充市滑坡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评价
有惊无险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全省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训班在南充市嘉陵区举办
田间趣事
TheDifferencebetweenOrientalandOccidentalThinking PatternsinTranslation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