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分析及优化
2022-12-05王红霞
王红霞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变幻莫测是现如今市场经济环境的特点,无形中加大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获得稳步发展。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降低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中的风险,实现资金使用的更大化。然而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并未给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难以发挥出来,不利于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因此,事业单位应结合具体问题,制定与之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良好铺垫。
一、事业单位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迅猛势头,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出台了许多新的经济政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有着直接影响。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程性特点,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种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化、动态化监管与控制,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潜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相应的应对之策,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且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事业单位各工作模块中,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为提升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效率提供依据,促使事业单位高效、有序地运转,有助于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1]。
(二)有助于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我国财政资源的运作方式十分独特,最终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对财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提高对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手段,具有全员性特点,也就是说参与者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是需要全员参与。通过增强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与协调度,实现对各方面经营活动的严格把控,以达到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目的。此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实现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指标量化,以明确人员岗位职责及权限,有助于事业单位收支结构的优化与完善,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控。
(三)有助于事业单位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用全面预算管理,除了更大化的降低财务风险之外,还能够对人员违规违纪问题进行有效规避。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体性特点,与全员性特点的区别是,全员性是以员工角度为出发点,而全体性则是以部门角度为出发点。通过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以保证财务数据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有效避免了领导层对财务管理的过多干涉,从根源上杜绝了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此外,在执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还能够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持续完善,促使绩效考核制度更具科学性及实效性,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的激励和制约作用,以此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全面推动事业单位朝着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2]。
二、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不强是大部分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全面预算管理的切实落实形成了巨大阻碍。归根结底,事业单位领导者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正确认知,未能认识到它在财务管理中的优势与作用,只是单一地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只是众多财务活动中微不足道的一种,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受阻重重。主要体现为管理手段存在严重滞后性。科技时代,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根据事业单位外部经济状况,对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做出有效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不仅使人员的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而且还能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反之,滞后性的全面预算管理,使其原本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导致资源过度浪费,不仅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而且不利于事业单位向前稳步发展。而这一切都归结于领导者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导致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不足。当然,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逐渐认识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然而,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普及,不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方式,均发生了很大变革,以往的规章制度则显得格格不入,无法为信息化背景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此外,领导者本身自带领头作用,领导者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也使得基层员工不能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刻认知,更无法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全体性特点。以致大部分基层员工普遍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和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太大干系,属于财务部门工作范畴内。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知,对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的有效落实造成了巨大阻碍[3]。
(二)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较低
预算管理人员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全面预算管理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较低是大多数事业单位较为明显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大致与以下几点有关:首先,在晋升制度方面,大多数事业单位制定的考核指标主要以在岗时长、学历为主。换句话来说,不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多突出,工作有多尽责,只要不具备以上两个指标,则意味着晋升无望。这样一来,便会磨灭这部分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工作效率自然得不到有效突破;其次,一些事业单位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无法为预算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导致预算人员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采用的管理手段依旧是传统管理手段,工作模式得不到有效优化和创新,不利于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最后,较低的薪资待遇将许多人才拒之门外。在基本生存问题面前,个人价值的发挥则不值一提,再加上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给人才提供了多种选择机会,导致许多优秀人才选择了薪资待遇更高、发展空间更大的企业,使得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团队经常出现人才紧缺的现象。
(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科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可以让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是确保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切实落实的基础前提,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各项财务活动有序开展。现阶段,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事业单位通常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交由财务部门负责,并未对相关人员的职责划分加以明确。这样一来,财务人员需要身兼多职,无形中加大了人员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质量自然得不到有效保障;第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程有待完善与规划,难以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对于问题的处理,更多人员凭借的是自身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第三,现有的规章制度有待优化及补充。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对预算管理人员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指导,让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及可靠性。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并未重视对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与优化,致使其应有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四)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首先,一些事业单位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完全依赖国家审计部门,自身并不具备规范化、标准化全面预算管理监督工作流程。由于事业单位与审计部门数量不对等,导致无法对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其次,一些事业单位将监督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全权交由财务部门。要知道,财务部门是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而执行与监督本身的立场是对立的,这样一来,难以将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后,虽然一部分事业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监督流程,但是与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并未设立,因而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也使得监督的权威性大大减弱[4]。
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优化策略
(一)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之所以在事业单位内部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与领导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有着很大关系,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始终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事业单位领导者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高度重视,制定相应的措施,全面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晋升制度。重新定制评审标准,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职业素养纳入评审标准之中,既可以端正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其责任意识,又可以充分调动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切实落实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预算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同时还可以派遣预算管理人员到其他先进事业单位学习,有助于人员工作经验的累积;最后,优化薪资结构,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以此吸引更多优秀的预算管理人才,为全面预算管理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有助于工作模式及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构建科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特性,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增强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与合作性,确保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到每一项工作环节之中。事业单位领导者应充分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学习先进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对全面预算管理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及时摒弃以往的陈旧思想,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加大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宣传力度,目的是让基层人员都能够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开展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结合具体情况,对现有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和优化,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作用,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依据。明确人员职责范围,让所有预算管理人员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责任及权限,落实责任制,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借鉴其他先进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取其精华,对现有的工作流程加以完善和优化,让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及准确性[5]。
(三)构建科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监督制度
积极搭建与国家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向审计部门及时、准确地反映自身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开展。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搭建相对独立的全面预算管理监督部门,为了保障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及合理性,组建监督部门成员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及职业素养。此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监督部门的独立性,一定要对监督部门的编制进行足够的划分。构建相应的评价制度及奖惩制度,并要求全员参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评价工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及合理性。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职能作用,对于工作表现良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消极怠工人员给予警告或相应的处罚,以此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致力于将监督制度的权威性充分展现出来,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四)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先进性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由于缺乏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应用实践中势必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人员素质低等,因而想要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先进性,则需要对各种与规范流程不符的事项加以改进和优化,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朝着健康、平稳的方向迈进。在改进与优化过程中,可以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做进一步的规范,以此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中的不足与弊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以实际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可行的应对方案。事实上,未建立与未完善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于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而言,在制定制度时,应以全面预算管理核心部门为中心,其他部门为辅助,让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彻底摆脱对整体规章制度的依赖。对于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的事业单位而言,应结合具体情况,对现有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以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先进性。此外,领导者与预算管理人员应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全面预算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事业单位长足健康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领导者应深刻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应对措施,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切实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