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郑钦安阴火理论阐释火热目疾之辨治机制

2022-12-05薛林平罗继红李杜军李良长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医理潜阳阴火

薛林平,罗继红,李杜军,李良长

时下中药的应用,清热药盛行,不少患者常年服用清热解毒药而疾病反复发作,不能治愈。这与目前中医界存在的以下问题有关:辨病思维根深蒂固,未按照十问歌详细问诊,而是采用辨病的方法简单问诊后诊断和治疗;遇到炎症性疾病或看到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症状和体征就认为是中医的热证,使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而未追本溯源病机,实际上有大部分患者是上热下寒证或者是真寒假热证。使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虽可以缓解某些疾病的临床症状或者一时好转,但大量或者经常服用寒凉药物易损伤了人体的正气,为日后复发及患疑难病证埋下了祸根。如常见的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等。

1 目病之寒凉派和滋阴派

寒凉派创始人金代刘完素有“目病属火”之说,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1]中记载:“目赤肿痛,翳膜眦疡,皆为热也。及目膜,俗谓之眼黑,亦为热也。然平白目无所见者,热气郁之甚也。或言目眛为肝肾虚冷者,误也。”金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2]曰:“目不因火则不病,何以言之?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而金元四大家之一世称“滋阴派”的朱震亨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3]中记载:“暴发赤肿者,肝经风热之甚也,如暴赤失明、昏涩翳膜、眵泪入眼者,皆风热也,宜用洗肝明目散、清上明目丸。久病昏暗者,肾经真阴之微也,选用滋肾明目汤、明目散、明目地黄丸。外障者,肺病也,选用四明饮、退云散、退翳丸;内障者,肝病也,选用保肝散、拔云退翳还睛丸。”

目病从火热和相火诊治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眼科医家广泛应用。而今之眼科临床,应用辨病法治疗外障眼病所采用的清热泻火兼凉血解毒法,治疗内障眼病采用滋阴降火、滋补肝肾法已深入人心,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以干眼为例,近年来,干眼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并呈低龄化趋向,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中医学认为干眼属“神水将枯”“白涩症”“干涩昏花”等范畴。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4]中云:“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最不好识,虽形于言不能妙其状。乃火郁蒸膏泽,故精液不清,而珠不莹润,汁将内竭。”“白涩症”首次在明代傅仁宇的《审视瑶函·白痛》[5]中记载“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纵观古今文献,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并未达成一致的见解。大部分医者认为本病是肺阴不足、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虚火上炎,灼伤津液而致,据此从阴虚论治干眼,也有少数学者从阳虚角度及三焦论治干眼[6-7]。《医理真传·寒邪内生图说》[8]云:“阳虚日久,不能化生真阴,阴液日亏,积之久久,血枯而虚阳又炽,反为客邪,此真可谓阴虚也,法宜甘寒养阴,切切不可妄用苦寒,故仲景有炙甘草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甘草黑姜汤之法,从阳以引阴,滋阴、化阴。”因此,临床上需要根据眼部及全身辨证,重视从阳虚的角度论治干眼及其它眼病[9]。

2 郑钦安阴火理论的出处及理论源泉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今为邛崃)固驿镇人,所著《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二书最能代表郑钦安的学术思想,也是其一生独特经验的总结。《医理真传》以理论指导临床,从临床来验证理论,共四卷。卷一除论述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外,还有辨认一切阳虚症法,辨认一切阴虚症法二目,分辨阳虚、阴虚病情、病象各异。卷二、卷三分别列举阳虚症问答、阴虚症问答各数十条实例,一一加以说明。卷四就杂问及认病捷要总诀、用药金针,一一指出,均极切实用而便于掌握。《医理真传》中有关“相火、阴火、虚火、君火”等各种火的论述,是郑钦安医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郑氏于临证时屡用大剂姜附桂以抑阴扶阳,治愈许多医者束手的重病患者,被人们尊称为“郑火神”,皆缘于其对阴阳及火的认知比较透彻。

时医治目疾,多以苦寒降火或甘润滋阴为主,而久久不得愈,少有医家善用附子、干姜、肉桂等热性的温阳药物以及救阳、扶阳、助阳之法,如四逆汤、白通汤、理中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等经典方剂。何故?因时医对火尤其是阴火的认识有偏差。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坎卦解》[8]中记载:“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郑氏认为肾为至阴,阴中有阳,肾中之阳气即真阳寓于肾阴之中,此真阳由先天乾金所化,有龙之名。他认为:“此龙乃初生之龙,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也就是说真阳即阴火必须在其本位,尽其责,潜守于下,这样真阳的生理功能对人体才有益。反之,“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因此,后世所表述的各种虚火,虚热等,郑钦安认为其本质是肾中之阴水过盛而上泛,肾中真阳真火即虚弱之阳不安,下位也随之一起向上浮、向外越,阴盛格阳,而成火热之症。阴证是本质,虚热是假相,即真寒假热。值得注意的是真寒假热及阴盛格阳证最常见于急危重症患者,而在临床实践中,阴盛格阳之虚火上冲的疾病比较多,如目赤肿痛、牙痛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等,现代医学称之虹膜睫状体炎、急慢性结膜炎、干眼症、慢性咽炎、喉炎、口腔炎等。

3 阴火的治疗

如何治疗阴火呢?“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阳虚,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8]

3.1 扶阳法

郑氏在《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8]中指出:“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郑氏认为只要具备阳虚症状,即外现诸种火形,大热肿痛,亦当用阳药,而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医理真传·四逆汤用药意解》[8]中指出:“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

3.2 潜阳法

阴火的本质是本寒标热,扶阳抑阴为治本之道,“离位之火”的治疗通常采用引火归元法使其归根,而郑钦安独具慧眼,采用潜阳的方法,祛阴以潜阳,纳气而归肾,收纳阳光,仍返其宅。《医理真传·潜阳丹用药意解》[8]记载:“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3.3 补土伏火

郑钦安对伏火的论述,妙喻精义,其他医家少有论及。《医理真传·伏火说》[8]中云:“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医理真传·五行说》[8]中云:“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该书中又指出:“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之气外越。”真阳之气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补其土以伏火,故郑氏应用附子甘草汤治疗阴火,因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亦寓伏火之义[8]。此种补土伏火法,不仅可以回阳降逆,纳气归肾,而且水暖龙潜,使阳气长期发挥其功能作用。

总之,阴火源之肾水寒,龙火不藏,浮阳上越,至脾土,土厚火可消,土薄不能伏火,则上犯君火。郑氏在治疗上,若土厚,采用潜阳法或封髓法,如潜阳丹、封髓丹;土薄则用补土伏火法,如附子甘草汤、附子理中丸、白通汤、四逆汤。郑钦安这种独居匠心的解释与临床诊治经验,已经远远超越常人的认识,将扶阳法发挥的淋漓尽致。

4 病案举例

胡某,女,34岁,因“右眼反复发红1年加重3 d”于2019年12月10日就诊。1年前在外院诊断为“右眼虹膜睫状体炎”“右眼巩膜炎”,使用糖皮质激素眼药及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中药后炎症可控制,但仍然无法控制疾病的复发(约2 个月复发1 次),遂求助于中医治疗。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曾使用注射用重组人II 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后,现有手指关节变形,无红肿、疼痛等不适。否认其它疾病及手术史。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1.0。眼压,右眼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5 mm Hg。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透明,见尘状及色素性KP,前房中深,炎性细胞(++),房水闪辉(+),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弱,晶体透明,眼底未见异常。左眼前节、玻璃体、视网膜均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尿常规、血常规、风湿全套、生化、乙肝、梅毒、艾滋病、血沉、C 反应蛋白等未见明显异常;结核感染T 细胞检测(TB-IGRA)阴性;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B27)阳性;CT示双侧骶髂关节边缘见骨质增生、硬化,双侧骶髂关节骨质增生。胸片(-)。中医四诊:形体适中,面色黄伴有散在红色丘疹,唇色淡,皮肤油腻,右眼白睛混赤,无眼眵。舌淡红,苔白厚,舌体胖,边有齿痕。未闻及异常味道。(按照十问歌)怕冷,尤其是手脚冰,怕风。汗少,出汗后怕风;无头痛、头晕,有鼻腔干燥、偶有咽喉肿痛,颈部、腰背部间断性疼痛,大便稀,每日2~3次;小便偏多,无胸闷,腹部受凉、饮食偏凉后容易出现腹胀;喜喝热水,无耳鸣,睡眠可,月经量少,色淡,偶有痛经;脉沉细。西医诊断:右眼前葡萄膜炎;中医诊断:瞳神紧小病(脾肾阳虚)。治疗:复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滴右眼每日4 次;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滴右眼每日3 次。予以“温阳散寒,疏肝降气”中药汤剂:附片6 g(先煎)、干姜6 g、肉桂6 g、桂枝6 g、细辛3 g、炒白术15 g、茯苓20 g、党参15 g、当归10 g、乌梅10 g、升麻6 g、柴胡6 g、枳壳10 g、厚朴10 g、炙甘草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

二诊(2019 年12 月18 日):7 d 后复诊,大便成形,每日1次,饮食睡眠可,怕冷症状有所改善,右眼混合充血明显减轻,尘状KP 消失,色素性KP 可见,前房少许浮游物,房闪(-),停用复方托比卡胺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滴右眼,每日2 次。患者全身及眼部症状减轻,治疗有效,原方改为附片10 g(先煎),干姜10 g,桂枝10 g,余药物不变。

三诊(2019 年12 月26 日):右眼眼部炎症消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停用滴眼液,后继续服中药巩固,至今未复发。

按语:葡萄膜炎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眼病,病因和类型众多,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患者总数的50%[10],中医认为畏寒者,内气馁也,元阳衰于内而不能充塞也;久病畏寒之人,先天真阳不足,不能敌其阴寒之气,故畏寒。阳气不通达于肢末,故手脚冷。腰为肾之府,元气足则肾脏温和,腰痛之疾不作。今患者肾中之阳不足,肾脏之阴气即盛。阴主静,静则寒湿丛生,元气微而不运,气滞不行,且脾主湿,脾湿太甚,流入腰之外府,阻其流行之气机,故痛作。《四圣心源》[11]记载: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心者,其华在面;白睛属肺,心肺皆属于上焦,今患者面部见散在红色丘疹,白睛混赤,近似实火,其实非实火也;实火之形,舌黄,口渴喜饮冷,小便短,大便干,身热。今患者口渴而喜热饮,大便稀,每日2~3次,小便偏多,且前期服用了大量的性寒、味苦的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中药,寒伤阳,苦败胃,损伤患者脾胃阳气及全身阳气,已知土气不实,况脉沉细,无阳症可凭,经层层分析,判断是阴盛逼阳,虚阳上浮,法宜扶阳,以收纳阳气为主。经者常也,期者信也,今患者经水来而色淡,火化不足也,法宜补火;经来少伴有腹痛,缘水土寒湿,水寒而木郁也,血脉凝涩不畅,经水不利,木气壅迫,克伤脾脏,是以腹痛,治宜温燥水土,散寒调气,通经达木,经调痛去[11]。附子辛热,能补先天真阳,真火复盛,阴寒之气立消;干姜辛温,暖中宫之土气,土气暖而湿立消;肉桂辛热,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且可引火归元;土得火生而中气可复。桂枝、细辛辛温,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桂枝兼化膀胱气机;茯苓甘淡渗湿,又能化气行水,导水湿之气从膀胱而出。炒白术燥脾去湿,利腰脐之气。乌梅味酸,当归、党参味甘,酸甘化阴,补血养血,敛阴生津,以防辛热太过,温燥过盛,耗伤阴血,有刚柔相济之意。柴胡辛苦,归肝胆经,疏肝利胆,疏气解郁;升麻辛甘,入脾胃经,性能升散,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枳壳辛苦,归脾胃经,苦降下行,善消积导滞,下气除胀;厚朴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善行气消积,燥湿除满;一升一降,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脾升则肝肾亦升,胃降则心肺亦降,中气轮转,一气周流,清浊复位,其病自愈。炙甘草味甘,减附子之毒,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最能缓中。

5 小结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仅要识症,更需要先识阴阳。若以火立论诊治目病时,必须摒弃辨病思维模式,一定要结合全身症状辨证,着眼整体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甄别阳火和阴火,认识阴火的真面目,切不可盲目使用清热解毒、滋阴降火之法治疗眼病,不可忘记张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

猜你喜欢

医理潜阳阴火
点头之妙
点头之妙
韩景波运用潜阳入寐汤治疗不寐经验总结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潜阳丹加半夏汤对无创通气的AECOPD伴呼衰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研究
浅析“阴火”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略论医理与管理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