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如何通过小班额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2022-12-05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关学区哈宝宏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关学区 哈宝宏
小班额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数额相对来说较少,一般为30 人以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做出相应改变,要能增加师生、生生交流与沟通的频次,提升互动的实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班额正在不断变小,面对这一局面,数学教师应借助小班额教学的优势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全力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及时革新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的教育理念顺势而生,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不少新型教学方法,在小班额教学中,传统大班额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师生双方的共同需求,改进与创新已是必然趋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小班额教学的实施,教师首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摆脱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由于班级内部人数较少,学生的主体地位较突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小班额教学,使学生学习效果更佳。
例如,在进行“角的度量”教学时,教师可采用故事导入法: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 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 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引出问题:“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学生可能想到用眼睛观察,用三角尺测量,由此揭示课题:“看来要比较两个角哪个大,需要测量,那么怎么测量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还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使其产生主动参与意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选定三角尺上的角进行测量与比较,交流:“说一说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怎样?”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接着,教师指出要想准确测量出一个角的大小,离不开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课件中演示: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 度,记作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随后带领他们认识1°角及学习量角器的用法。如此,教师在小班额教学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一切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教学流程的设计都围绕他们展开,在小班额形式下,教师更能兼顾到每一位教学对象,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指导与点拨,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均较强,课堂氛围容易枯燥乏味,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够高,一方面在于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在于知识本身就趣味性不强,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不高。在小学数学小班额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动画、图片、视频等生动有趣的资源辅助下学习数学知识,通过由抽象变具体、由无趣到有趣的手段,让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高。在这里,以“比例”教学为例,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这种出示一些出现五星红旗的画面,包括:天安门升旗、校园升旗、教室内的国旗,搭配导语:“四个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们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学生结合个人认知自由交流,课件中出示上述四幅国旗的长、宽数据;长 5 米,宽米;长 2.4 米,宽 1.6 米;长60 厘米,宽 40 厘米;长 15 厘米,宽 10 厘米。引出问题:“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引导他们自主观察与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计算出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出示式子:,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的式子就叫作比例。之后,教师设问:“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大家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由学生自由讨论与汇报结果,把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出来,如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组成比例,还有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均能组成比例,让他们深入地认识比例。这样教师在小班额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知识呈现形式,通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搭配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吸引力,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使其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辅助他们顺利理解比例的概念,且掌握得更为牢固。
三、巧妙营造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专注学习
在小班额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都比较充足,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借此优势营造他们较为熟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其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班额教学中,应当把握好具体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一些生活素材巧妙引入数学课堂上,将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一定的亲切感,促使他们更为专注地学习新课,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比如,在开展“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时,教师提问导入:“在生活中大家都见到哪些字母?都代表着什么?”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见到过的字母,如扑克牌中的A、J、Q、K,中央电视台CCTV,汽车上面的标识等,让学生设计过渡语:字母不仅与生活密切相连,能够简洁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场所或者标志,在数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接着,教师随机询问一名学生的年龄,假如是11 岁,设置问题:“老师比这位同学大20岁,那老师多大?”学生能轻松计算出来,教师追问:“当这位同学15岁时如何计算?”引出新知识:“如果该同学的年龄用字母a表示,老师的年龄该怎么表示?”使其类比得到式子a+ 20。接着,教师设疑:“在这里a表示什么?a+ 20又表示什么?为什么能用a+ 20 表示老师的年龄呢?a 能够是几?可以是200吗?为什么?”带领学生讨论字母的取值问题,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数学的实际意义。之后,教师播放“数青蛙”的儿歌,由学生讨论各自发现,找出青蛙数量、嘴巴、眼睛与腿的规律,设疑:“假如现在不知道青蛙的数量,该如何继续编歌曲?”使其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编写一句儿歌,如:a 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如此,教师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常见的生活化现象引入小班额数学课堂上,使其在熟悉的生活化环境中学习陌生的数学知识,由此降低一定的学习难度,促使他们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更为专注,同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帮互助
让学生有个性、自主地、独立地学习是新课改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要求下,教师需着重引领他们展开自主学习,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在小学数学中,为通过小班额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制定学习任务,设置问题或话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在进行个性化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使其学会互帮互助,一起进步。
例如,在实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取出事先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模型,提出问题:“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引出面、棱与顶点的概念,使其在小组内讨论:长方体有多少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有多少个顶点?他们一边观察、触摸和交流,汇总结果: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 条棱,相对的4 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出示长方体的框架结构图,询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如何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指导学生仍然在小组内讨论,让他们知道12条棱按照长度不同可以分成3 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同样的方式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使其类比认识长方体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讨论正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关系和特征等,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学习新知识。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让他们发现两者都有6 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区别在于棱有长短之分、面有大小之分。这样通过小班额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其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相互促进与成长,并锻炼他们的知识类比迁移能力。
五、积极引入趣味元素,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均是如此,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需要把握好他们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入一些趣味性元素,由于小班额人数较少,不仅易于控制教学秩序,还能兼顾到整体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在小班额教学中应围绕所授内容积极渗透与之对应的趣味性元素,可以是教学形式,或者是教学资源,以此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授“可能性”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摸奖游戏,拿出5 张自制的抽奖卡,正面一模一样,反面写有字,其中4个是“无奖”,只有1个是“有奖”,随机邀请5名学生走上讲台抽奖,抽完奖以后,询问:“大家猜猜看谁会中奖?”下面的学生将会说出他们5 人都有可能中奖,但是在开奖之前,无法确定到底是谁中奖,以此活跃课堂气氛,使其学习兴致全部被调动起来。接着,教师讲述可能性的两种情况,先让4名没有中奖的学生公布结果,设计趣味性语言:“看来,这4名同学手气不太好,因为这4张抽奖卡都是‘无奖’,所以他们不可能中奖。”带领学生认识“不可能”;再让中奖的那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中奖卡,然后指出:假如把这5 张抽奖卡都换成“有奖”,那么参加抽奖的学生一定会中奖,强调“一定”。之后,教师出示一些事件:地球每天都在转动;从出生到现在我从不吃东西;明天下雨;吃饭时用左手拿筷子;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太阳从西边升起等,由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谈论看法,判断这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使其加深理解“可能性”的两种情况,引导他们在有趣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六、适当增加操作环节,促使学生探索学习
在小班额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班级内人数较少,便于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这为各项教学计划的实施带来有力支持。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针对通过小班额教学建构高效课堂,教师除做好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工作以外,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其在操作活动中动脑思考与相互教学,助推他们在手、脑、口配合下进行探索式学习。
举个例子,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一些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如碗、盘子、轮胎、钟表、饼干、戒指和光盘等,由学生找出图片中国的圆,据此揭示课题,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圆的存在,使其了解到本节课是所学的内容就是圆。接着,教师询问:“你们会画圆吗?如何画出一个圆?”学生将会说出很多画圆的工具,如带圆孔的三角尺、硬币、量角器、圆规等,使其想到以物画圆的方法“指导他们亲自动手用硬币、瓶盖、带圆孔的三角尺、茶杯、饮料瓶等画圆,然后呈现学生作品,提问:你对这样的画圆方法有什么想法?”他们将会意识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受到限制等。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圆规,动手尝试用圆规画圆,在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圆规能够画圆?有什么特殊之处?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使其交流各自的画法与感受,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之后,教师出示学生的作品,讨论:“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可能会说有两个脚,其中一个脚上的针尖用来固定,另一个脚上的铅笔是可以画圆;两个脚可以随意叉开;把一个脚固定,另一个脚就能旋转画出圆等,使其分享画圆心得。由于是小班额教学模式,班内人数较少,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可以尽量给他们提供指导与帮助,管理好班内整体同学,使其学会利用圆规画圆,同时锻炼与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实现对圆的画法的探索,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总而言之,小班额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任课教师的负担,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好小班额教学的良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课堂,由于班额较小,每一个学生相应的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与点拨,教师应追求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继而推动他们获得长足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