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读背景下主题阅读及深度阅读的推动策略
2022-12-05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教委办张冬青
■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教委办 张冬青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伴着大阅读背景的到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方法的探索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逐渐接受颠覆传统阅读教学理念的主题阅读和要具备更好阅读能力的深度阅读,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学习。本文将分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两部分分开讲解,两者在阅读背景下的推行和发展。
一、在小学课堂推动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一)课堂教学理念的落后
在传统的小学课堂上,有些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并不会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而是停留在“为了考试而服务”的阶段,让学生进行功利性阅读。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了这些课堂里的学生愈发不重视阅读,丧失了精读书籍的能力,令课本成了唯一知识来源。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其不足,完全成了一个功利型阅读者。在教学方式上,这些教师也是占据着课堂的主体,不愿意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和互相交流的机会,而是一人主导着课堂理念和方式,极大程度限制了学生在阅读能力上的综合发展。
(二)信息时代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已经成为现代人无法离开的事物。2020年的全国未成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2020 年我国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5.0%,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7%。而后远程教育的发展,更是让这些数据在进一步上升。这就使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小学生的阅读感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短视频和移动游戏设备的普及更是让小学生失去了在家里专心阅读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渴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本)》中明文指出了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和内容:课外阅读字数不能少于40万字,优秀诗文的背诵不能少于40 篇;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思考,多读书。
(四)一线教师对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提倡
刘小玲在她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浅谈》中对小学课堂上的深度阅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指出,适当地运用深度阅读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小学阅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杨玉国在他的《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中对小学课堂上的深度教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阅读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康庆芬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中写道,主题阅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拥有重大影响。很多身处教育的第一阵线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在他们的论文中强调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和积极性,他们都普遍认为深度阅读和主题阅读是阅读教育的一次重大革新,是阅读教育产生质变的重要因素。
二、大阅读背景下主题阅读的推动策略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知识变为直观化信息
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让小学生享受语文知识,沉浸于阅读体验,产生探索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的渴求与欲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绝大部分课堂上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小学课堂在多媒体技术的协助下,学生进行语文主题阅读会变得直观便捷,可以实时地阅读新发表的文本,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主题阅读的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扩散,达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效果。而这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掌握深度阅读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媒体在主题阅读方面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转变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中的声音、图片等因素的刺激效果,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文本转变成更直观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沉浸程度。教师更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在其中插入视频和图片,通过独立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感知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主题认知。例如,在学到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将李白写下这首诗的情景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文本表达的李白的情感以直观的图片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沉浸式体会阅读的快感。
(二)增大阅读范围,扩充阅读体量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教材里选择的科目是教育部认定的此阶段最需要学习和理解的文章。但是由于语文教材的体量有限制,小学语文课课时也受到限制,因此学生的阅读范围经常局限于教材和教材里所推荐的少量书目。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提升是由阅读的文字数量决定的,更多的阅读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全方位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到教材里的名著,大多数都是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名著的删减版本。
以《少年闰土》为例,节选自鲁迅先生短篇小说《故乡》。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最出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评论家,对动乱年代发出了声声呐喊,是无法通过简单的一篇《少年闰土》展现出来的。随着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篇目,才能深刻理解鲁迅先生内心的悲怆和对未来的期盼。这会培养学生更好的文学素养和阅读情感。在大阅读的背景下,中小学对学生阅读量和阅读范围的要求逐渐提高。研究表示,适合少儿的书已经占据整个书籍市场的25%以上。随着学生年级的逐渐上升,其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记忆容量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教师应主要给学生阅读易于理解、具有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故事和文本,比如,《狐假虎威》等。小学三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分水岭,在这之后,要在阅读文本上发生较大的变化,此时学生就要理解具有更多元因素的、具有独立思考价值的文本,比如,《两小儿辩日》等具有丰富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文章。教师应适当地选择合适的书籍增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按照不同年级安排阅读体量,扩大主题阅读的积极影响。
三、大阅读背景下深度阅读的推动策略
深度阅读是相对“浅阅读”、社交化的阅读、碎片化阅读而言的,以提升学生的学识修养、理论思维和工作能力为目标的深层次的阅读形式。深度阅读扩大了读者和作者、读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从而间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或生活感悟,进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通过这种阅读方式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会加深文本阅读者的思维向度,进而陶冶情操。基于此,大阅读背景下,可从以下方面推动深度阅读。
(一)强化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阅读教育的发展阶段来说,国际阅读教育界将阅读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阅读,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解决学生的识字问题;第二阶段,通过阅读的手段进行学习,在认字的基础上,读懂阅读材料并获得信息;第三阶段,通过阅读指导时间,超越文本的阅读,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创新创造等方面的思维。阅读文本对学生的价值不局限于材料、课程本身,而是作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对此,为了大阅读背景下推动深度阅读,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去解决问题。在具体的阅读体验中,教师应适当地改变教学理念,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学生,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规律等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方面均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能力阶段选择合适的阅读指导方法。
例如,在学到某些课文分析“孩童视角”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进行自我视角的探索和发现。又如,在教学《窃读记》时,教师应减少自己对这篇科目的成年视角的理解,在不做出具体解释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查询资料,最终整合学生观点,并对每一种看法和观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此外,教师在进行阅读体验时也可以经常使用“翻转课堂”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引领阅读的主体,让不同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观性和想象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提升教师的深度阅读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师素养应符合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拥有非常广且深的阅读面,能在面对不同的文本和背景时表达最为合适的观点。小学课文中普遍存在由意义深刻、含义沉重的名篇节选而来的文章,比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等。教师在教授这些文字时必须拥有自己的见解,才能配合学生的深度阅读需求。同时,学生在阅读的阶段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专业知识给予还未形成系统价值观的学生最合适且正确的解答。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随着新课改和大阅读背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刻理解深度阅读的概念和意义。深度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度陌生的模式,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保持课堂活跃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和阅读能力,将深度阅读融入课堂的每个阶段。
(三)深度阅读结合生活情境,提高阅读沉浸感
在大阅读背景下,教师在语文课上可以采用生活情境阅读的方法,将文本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心理层面上讲,可以减少学生的阅读畏难心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生活情境教学法,使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猫》这一篇老舍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取得学校方面的同意和整体安全要素到位的前提下,提前找到一只猫在课堂上展示,并且多角度让学生分析猫的习性和形态,让学生在眼见为实的前提下深度理解文本。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分析课文,达到既能完成教材加教学的要求,又能使学生养成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才能。又如,在教学《父之爱》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和学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将有时间的父母邀请进语文课堂内,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解读课文,学生对课文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感悟。
(四)让学生养成深度审美能力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深度阅读教学,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审美能力,这既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中明文规定,也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在统一编写的语文教材中,具有非常多的美学元素,比如,对景色的描写,对人性的赞美,这就要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拥有一定程度的深度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审美情景,让学生以自身感官感受抽象的文本,达到提高深度审美能力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剧的形式,重现当时的场景,也可以借助一些道具,以景造情。同时也可以让不同学生演绎不同角色,让学生感受到在地震这种极端环境下父爱的伟大,适时科普一些地震中的自救技巧。在完成了相应的情景剧的表演和准备之后,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感情去朗读课文,让学生回归文本,从多种角度感受文字的美妙和情感的迸发。课后,教师也可以以课后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写下自己对这堂课的感悟和内心的真实体会,教师做出相应的个性化评价。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滋润学生的灵魂,课后的小练笔更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小学阅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更是启迪学生智慧,滋养学生灵魂的重要前提。而在大阅读背景下进行的深度阅读和主题阅读会让阅读教学产生质的改变。深度阅读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和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与此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观性和想象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小学课堂里的主题阅读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深度。深度阅读和主题阅读在大阅读背景下是必要的,这两者也绝非完全独立的存在,深度阅读教学能为主题教学阅读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主题阅读教学则能为深度阅读教学提供阅读文本量的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