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平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

2022-12-05田晓华

耕作与栽培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平梯田文化遗产

田晓华

(贵州省图书馆, 贵阳 550004)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中国积极响应、支持和实践,已有15个项目成功入选,总数量居世界之首。2012年,我国设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经审批100多项国家级农业遗产项目。这些珍贵的农耕文化瑰宝以鲜活生动的姿态讲述着我国各地灿烂悠久的农耕故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黔东南州黄平县位于黔中丘原向黔东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山川河流纵横交错,河谷盆地点缀期间,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份,虽然没有申报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但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迫切需要挖掘保护。

1 保护状况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作为“活着的历史”,农业文化遗产除了承载文化,它更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1]。根据上述定义,笔者经过调查认为,黄平传统农业生态类型、动植物资源、知识体系都较为发达,农业遗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好。

1.1 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保护

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黄平水稻种植有数千年历史,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并开辟了旧州大坝等坝区和山区梯田稻作工程。由于山区田土珍贵,黄平稻作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巧用自然,黄平先民采取建水窖、修拦山沟、蓄老母田、建灌溉沟等措施护田、养田,积极提高产量。黄平先民开辟建设的石坎梯田规模庞大,而且修筑了很有技术含量的防冻池、防洪涵、防洪墙,以及田坎下方便人们遮阳躲雨的避雨洞。在重兴、翁坪等一些高大的古石梯田中,人们在造田时还用坚硬的长条形石块于田埂中部,自下而上镶嵌成悬空步梯,方便上下坎作业。这些都是黄平先民在劳动实践中的伟大创举。此外,黄平先民在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粮食储藏等方面都有符合山区实际的独特经验和技术。

1.2 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保护

传统农耕技术所使用的动力源于自然,既没有工业带来污染,也避免了能源消耗。黄平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明了很多省时省力的耕地、收割、脱粒、烘干、运输、排灌、加工等农具,不少农具目前仍然在广泛使用。例如,部分村民还在用摘刀、镰刀割稻麦等作物,用挞斗脱粒,用晒席晒粮食等。在个别交通不便的山区,还普遍用马驮运粮食。作为农产品加工工具的水碾,虽然已被现代化的加工机械取代,但在黄平县保存较好。比如重安江水碾群,始建于明朝,借助南北江面高差产生的水力使水轮旋转并带动滚轮工作,主要功能是碾米,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黄平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传统农业生产规范保护

农业生产规范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制度、村规民约、民间习惯、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民间禁忌等,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旨在维护农业生产秩序。黄平先民十分注重农业生产规范建设,各种农作物生产都形成了较完整的耕作栽培体系和时令技术要求,有的还通过谚语的形式得以流传,比如“改土养土,不得受苦”“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施肥不在多,精耕要细作”等等。黄平种植水稻的群众每年春都要举行“开秧门”仪式,企盼果实累累、秋季丰收。群众十分注重生态保护,崇拜树神、土地神,“林木毁坏,山穷水败”“山水相连,林木调节”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稻子、果实成熟时不会全部摘完,要给鸟类留下过冬的食物。

1.4 特有农产品品种保护

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农产品品种出现单一化倾向,虽然产量提高,但一定程度上为病虫害快速传播创造条件,将会影响到物种的多样性。黄平十分重视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并采取措施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已经成功获得黄平白及、黄平线椒、黄平黄牛、黄平金黄鸡等4个地标农产品,正在申请黄平糯小米、黄平黑毛猪等地标农产品,完成了绿色农产品认证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6个。重安半山古稻已经成功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亩”红米、麻粘、黑糯米、本地糯米、旱稻等品种,始终遵循古法种植,自然生长,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农药,生态安全口感好,保持了品种的多样性,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2 保护对策

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落实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侵入农业各领域的今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与保护越来越具有急迫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黄平应当借鉴各地建立预备资源储备制度、成立专门保护机构等经验,就有关项目加快筹备并组织申请中国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申请的同时,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进行保护

农业优质高效绿色生产体系的完善,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笔者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并非背道而驰,而是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还互为支撑。当前,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黄平正在结合传统与现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开展农林复合经营,用土生土长的办法解决农业发展中如何实现优质高效绿色的问题。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各地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取得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得益于科技助力。例如,重安半山五谷稻的红米种植,其植株很少发生水稻病害。不少专家都在研究和试验,利用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来培育新品种,增强水稻抗病能力。黄平可以考虑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社区(农民)主动、社会联动的多方参与机制,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2.2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进行保护

黄平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苗族、亻革家人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5%,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种类众多、民族特色突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里,就有盘问什么时候撒种、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收割的古歌。黄平苗族人就是按照祖宗留下来的祖训和传统古方来种植水稻,水稻养活了苗族同胞,苗族同胞对稻谷的依恋尊敬逐渐形成了礼仪、祭祀以及节日活动。从初春的撒种到栽秧,从收割入仓到开仓撮粮,都有很多的祭祀仪式。这些活动和仪式每年都在苗族人聚居的石坎梯田上开展,苗族同胞怀着丰收的祝福和喜悦,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也是农业文化遗产宝库里的明珠,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遗产地熠熠生辉,稻作梯田等乡村景观寄托了人们对美丽乡村、美丽生态的向往和追求。

2.3 与群众利益相结合进行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民几十代人、甚至几百代人留下来的,他们是真正的主体,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实践者。所以,我们的保护必须注意不能只是政府、专家、企业单方面搞保护、搞开发,而忽视了农民作为真正主体的作用。只有确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与农民共享,才能确实守住农业文化遗产的根与魂,激发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内生动力。黄平可以借鉴各地经验,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群众依法投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依托广大农村社区及农民群众、其他组织及机构积极配合的共同机制[2]。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帮助群众真正认识到守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农民群众拓展增收空间,增强认同感、参与感,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 开发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黄平可以通过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实现品牌打造、农旅结合,生态保护,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

3.1 挖掘传统农业的经济价值,推动产业振兴

从各地实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是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已成为产品绿色安全、文化丰富、景观优美等的代名词,而且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已成热门旅游地。对黄平来说,一方面可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独特的生物资源,比如坝区优质水稻,梯田古稻,坡地糯小米,林下中药材、食用菌、养蜂等,在提炼文化内涵、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根据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化,可以考虑依托黄平高颜值的旧州“万亩”大坝和重安至重兴的石坎古梯田发展旅游业。据考证,黄平县境内目前古梯田在“500亩”以上的梯田群有79处,总面积9 333 hm2,而且梯田集中的苗族和亻革家聚居区也是黄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可以考虑申报稻作梯田系统,打造农遗旅游文化园、农遗研学实践基地等,推动休闲农业、文化节庆、健康疗养、科普教育融合发展。

3.2 挖掘传统农业的生态价值,推动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传统农业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黄平人民亦是如此,“喂鸟不如多造林,林茂自有百鸟鸣”,“少时不栽树,老来无衣禄”正是其生动写照。黄平可以依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农业思想,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智慧,在保护中保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营造良好的农耕文明生态环境。要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病虫与极端气候条件的抵御与适应能力、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切实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成为发展特色生态农产品的资源优势。

3.3 挖掘传统农业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黄平虽然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份,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且兰古国都·云贵最秀地”之美誉,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其产生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也是其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原因。黄平各地的风俗习惯、歌舞艺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活态传承,保持了良好的文化多样性。黄平要结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将其中的历史典故、人文精神与现代要素、时尚元素和美学艺术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项目,讲好黄平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增强当地群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对农业文化遗产中维系社会秩序,净化人类心灵,保护大自然的一些信仰、崇拜,要严格与“迷信”区分开来,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黄平梯田文化遗产
甘肃梯田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不喜欢下厨的女人 也可以玩转餐饮业
安全、环保、可视化的吸热反应实验探究改进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元阳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