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冬小麦种植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2-12-05刘忠元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春小麦河西走廊河西

刘忠元,何 瑞,郭 莹,白 斌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1-2],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小麦种植历史悠久。20 世纪50 年代,河西走廊就是冬春小麦混合种植区域[3]。20 世纪80 年代,麦蚜及小麦黄矮病流行危害,导致小麦减产严重。为此,农业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调研,认为冬小麦的种植为麦蚜黄矮病毒越冬繁殖提供了条件,采取指令性计划削减或停止河西冬小麦种植[4-5],由此以来,河西走廊成为春小麦种植区,但对此当时有专家发表文章提出不同意见[5-7]。目前河西走廊水资源持续紧缺与农业用水居高不下的矛盾突出,春小麦生产成为弱势产业,面积逐年下降,粮食安全难以保障,河西种植业结构亟待优化[8]。与此同时,周边地域相连、生态相似的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已多年规模化种植冬小麦,冬小麦种植边界不断北移西扩,河西走廊已经明显滞后。

近年来河西走廊农户开始自发种植冬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这是河西小地区麦生产局部地区用水调剂、效益比较(产量与品质、价格)、市场选择的结果,有必要引起各级政府和技术部门足够重视。我们从冬小麦种植的问题导向和市场需求出发,通过多年调研,认为恢复冬小麦规模化种植是保护河西生态、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1 河西走廊冬小麦种植优势

1.1 冬小麦是保护生态的作物

冬小麦出苗越冬及返青期正是河西风沙频发季节,地面被冬小麦覆盖,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防止地表裸露和表土风蚀,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固定地表松软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抑制沙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9]。近年京津冀地区大面积推广冬小麦、冬油菜等冬季覆盖作物防治沙尘暴效果显著[10-11],这对地处风沙前沿地带的河西走廊尤其重要[12]。

1.2 冬小麦较春小麦高产且面粉质量更好

河西走廊地区的冬小麦开花灌浆期在6 月上中旬,此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没有高温酷暑,灌浆期长,营养积累丰富,籽粒饱满,容易形成优质小麦[11,13-14]。冬小麦生育期长,穗分化时间充足,分蘖成穗率高,穗大粒多,能充分利用河西光热资源形成高产,产量较春小麦提高10%以上[13]。遇秋雨连绵或干旱年份产量更具优势。武威杂木河灌区(如武威南镇白塔村、唐新庄村)种植的冬小麦平均产量在8 250~9 000 kg/hm2,处于干旱区灌水缺乏保障的古浪县古浪镇联泉村种植的冬小麦平均产量也在7 500 kg/hm2左右;而地处黄羊灌区的黄羊镇种植的春小麦平均产量仅为6 750~7 500 kg/hm2。

1.3 种植冬小麦可减轻干热风和病虫危害

在河西走廊地区,对春小麦生产危害较大的干热风和吸浆虫、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病虫害,均发生在高温多雨的7 月中下旬。冬小麦此时已成熟收获,可以避免或减轻干热风和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易形成优质高产无公害小麦[9,11]。近年河西走廊冬暖和年际降水量增加,无霜期延长,形成冬小麦越冬生长的有利条件[12,15]。也是河西小麦种植农户改种冬小麦的重要原因。

1.4 种植冬小麦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

7 月上旬冬小麦收获后,河西进入多雨季节,可充分利用此时雨、热、光资源丰富和土地闲置的宝贵时机,大量复种适销对路的胡萝卜、大白菜、娃娃菜、菠菜等短季时令蔬菜,以及糜子、荞麦、甜高粱、饲料玉米、燕麦草等小杂粮和饲草作物,增纯收入9 000~12 000 元/hm2。粮菜结合、农牧结合有利于河西草食畜牧业、蔬菜产业及循环农业一体发展,以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冬小麦收获后也可直接伏耕深翻,立垡晒土,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种地养地结合培养地力。

1.5 种植冬小麦可调剂用水,节省人力

冬小麦生长时间长,根系发达,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具有较强的抗旱性[13,16]。在水资源紧缺的河西地区秋播冬小麦,可有效利用自然降水,即增加生态用水,又可减小翌年春季用水压力,达到抗旱节水和缓和季节用水矛盾的目的[17]。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2019—2021 年连续3 a 的调查,武威、古浪等沿山半干旱区,次年冬小麦返青生长后比春小麦少浇1 次水(只浇返青水和灌浆水),也可正常保产成熟,而春小麦多数需浇3 次水才能保证产量。冬小麦浇返青水较春小麦提早15~20 d,可错开春小麦灌头水(4月底)的用水高峰,避免与其他作物争水的矛盾,可调剂用水,缓解春季农田集中供水压力,为有效实施生态节水创造条件。同时还可节省和均衡使用劳力。冬小麦秋季播种出苗后,麦田杂草和燕麦草也一起发芽出苗,但经越冬后均枯死,可减少下年的除草成本,降低环境污染。

1.6 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可防可控

随着国内外对麦蚜黄矮病发病规律的深入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质农药、抗(耐)病毒制剂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18-19],有效降低了传毒麦蚜基数和黄矮病发生危害程度。优质高产抗蚜抗(耐)黄矮病新品种(系)开始育成[14,20-21],小麦黄矮病可防可控[18,22]。

2 河西走廊扩种冬小麦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适宜河西走廊种植的冬小麦主栽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

河西走廊冬小麦种植面积缩减后,技术部门工作重点转向春小麦,有关冬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储备大幅度减少。目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和各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及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高校,持续系统开展针对河西地区的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者较少,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在缺乏科技支撑的情况下,当地农户自主选择种植冬小麦的品种多来源于周边省(区),且沿用多年,种性混杂退化,栽培管理技术落后,难以发挥出冬小麦规模化种植优势。

2.2 农业主管部门对小麦黄矮病复发有疑虑

小麦黄矮病的发生是传毒麦蚜虫口密度、种植品种、农田小气候、田间栽培管理、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22-23]。研究表明,传毒麦蚜辗转迁飞与高温干旱是黄矮病发病流行的关键因素[24-25],而不仅仅是冬、春小麦的混种,我国长城沿线冬春小麦混种区多年未见小麦黄矮病加重危害的报道。近年来,河西地区冬小麦与春小麦近距离混合种植,并没有引起麦蚜和黄矮病成灾。因此,把禁止冬小麦种植作为黄矮病的生态防治措施值得商榷。

2.3 政府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组织和政策倾斜

政府部门对农户冬小麦种植时的灌水调剂、种粮补贴、组织高产创建、科技支撑等方面没有进行有效组织引导,政策导向不明确,当地群众缺乏自主扩大种植冬小麦的意识。要组织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选择适宜的冬小麦品种,配套以新技术,提高冬小麦生产效益,形成种植大户,并以此吸引和带动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冬小麦生产,促进冬小麦产业开发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方向发展。

3 主要发展对策

河西走廊是“一带一路”的黄金节段,处于国家生态屏障前沿。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实际上是戈壁绿洲,生态非常脆弱。从生态保护、市场需求及国家粮食安全考虑,恢复优质节水高产且有保护生态功能的冬小麦规模化种植正当其时。扩种冬小麦要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生态和种植业发展实际情况,尊重当地群众种植意愿,科学有序推进,取得实际效益后逐步在当地推广。

3.1 加强优质节水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支持科研技术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河西走廊自然资源和冬小麦生产优势,以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推广为重点,形成专用品种,打造市场差异化优质专用面粉,重点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面粉加工专用品种,逐步形成河西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兰州牛肉面是国内外驰名品牌面食,其中高质量面粉品质是关键。但目前河西走廊乃至全省专用面粉品种的培育与种植仍然比较滞后。河西走廊冬小麦应以高品质专用小麦品种培育为主攻方向,还要具备节水、高产、抗旱抗寒、抗病(病毒病、小麦根病、白粉病等)等主要性状。还应加快引进筛选优质种质资源及培育优质节水高产抗病新品种,形成系列主栽品种,配套高效节水栽培技术。通过现代育种手段,培育聚合多种优良性状的主栽品种,为兰州牛肉面、河西挂面、方便面生产商及居民提供高品质面粉。经过近年的引进筛选,适宜河西走廊种植的冬小麦优良品种目前有鲁丰1 号、济麦22、邯麦19 等。

3.2 深入开展粮菜结合、农牧结合复种配套技术研究

河西走廊无霜期143 d,属于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地区。要开展冬小麦收获后复种作物种类、品种、比较效益研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复种短季生产的蔬菜、小杂粮、饲草作物,加快筛选冬小麦收获后复种作物的种类及品种的步伐,提高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益,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粮菜结合、农牧结合,优化河西种植业结构,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将冬小麦种植融入河西地区草食畜牧业、蔬菜产业等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冬小麦产业健康发展。

3.3 加强耕作栽培管理

一是适期播种。河西走廊冬小麦播种适期为9 月20 日左右。播种过早,冬小麦营养生长过旺,不利于越冬。10 月5 日以后播种,生长不充分营养积累不足,根系发育不完全,也不利于越冬;二是培育壮苗,按时冬灌,提高抗寒越冬能力。应在11 月中旬昼消夜冻时及时冬灌,有利保苗增产。

3.4 做好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预测预报、综合治理防控研究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河西走廊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规律研究及预测预报综合治理防控工作[24]。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质农药[16,22],大力推广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26],同时抓好秋苗和早春返青苗麦蚜药剂防治,大幅度减少黄矮病毒田间传播危害。二是河西走廊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应将抗蚜、抗黄矮病列入重要育种目标,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检测,筛选抗病亲本,挖掘抗蚜、抗黄矮病毒基因,加快抗病新品种育成步伐[21,27-29]。三是借力目前河西走廊土地整理及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翻耕铲除田埂地头多年生宿根杂草,减少寄主和越冬场所,降低传毒蚜虫和黄矮病毒越冬繁殖基数。

3.5 政府需改变政策导向,加大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小麦生产中冬小麦北移西扩已成大趋势,其生态保护和优质节水高产地位更加凸显。面对河西走廊种植业结构现状及粮食安全保障存在问题,政府部门应对农户冬小麦种植从科技支撑、配水调剂、农户种粮补贴、高产示范田创建等方面提供项目与政策支持,对新品种引进筛选、系统选育高产优质节水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研究、加快建设河西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等方面进行大力协调扶持,促使河西走廊冬小麦规模化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保护河西走廊生态及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春小麦河西走廊河西
在河西走廊聆听
继续向北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春小麦播种发育期、理论产量与气象要素关系
绿色农产品春小麦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克什克腾旗旱地优质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河西走廊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河西走廊风情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