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向美行动”的思与行
2022-12-05文王芳
文 王 芳
不同视角下的游戏区认知表达,呈现了幼儿的兴趣与学习发展的需求,更引发了教师的深层思考。我园“小爱向美行动”旨在激活幼儿多种感官,唤醒幼儿对艺术的期待和喜爱,促进幼儿在不断体验、感知中实现审美和认知的内化。今年,我园将“小爱向美行动”聚焦于户外游戏场,开展沉浸式教研,通过问题清单、资源链接、深度浸润、多元拓展,形成新策略和新经验,将美术与自然有效融合与创生,让幼儿在自然、生活气息的浸润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思考:“小爱向美行动”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价值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对幼儿的核心经验发展水平的认知与识别不到位,对“小爱向美行动”的价值缺乏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二是资源利用不充分。现有的场地空间、材料、工具等,难以唤醒幼儿对美的感知,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创作的意愿和需要。在促进幼儿自主性表达和多样化方面,教师的支持力度尚待强化。
二、追寻:“小爱向美行动”的核心价值
美是什么?“小爱向美行动”有哪些内容?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幼儿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关于美,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五彩斑斓的花是美的。”“像钻石一些漂亮的东西,就是美。”“美就是蓝天。”“美就像云朵一样。”关于“小爱向美行动”的内容,幼儿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可以带着写生板去芽芽乐园,画漂亮的图画。”“我想去玩沙,把沙子染上好多好多的颜色。”“我要捡小树叶、小花草,装扮我们的教室。”“我喜欢滑滑梯。”“去野餐,玩做饭游戏。我会用树叶做成培根卷。”,等等。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逐步深入,教师的幼儿意识、课程意识和资源意识在鲜活的探索实践中一次次被唤醒、重塑、新生。那么“小爱向美行动”究竟有什么意义?
从幼儿层面来看,“小爱向美行动”是一场探究自然、寻求美感、趣玩游戏、分享经验、积极体验的生长旅程。
从教师层面来看,“小爱向美行动”是师幼共同认识空间、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共创适宜的、有意的游戏样态。“小爱向美行动”能够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和专业素养。
从园所层面来看,“小爱向美行动”让幼儿园成为发散快乐、拨动情感、充满童趣、涌动创生的创意学习场。这里的每个个体,都在渐入佳境的课程游戏化实践中,享受艺术之美、智慧之美和情感之美。
总之,“小爱向美行动”就是教师和幼儿回归自然、生发课程、共享成长的一种美的追求。让“美”与幼儿的游戏相连,鼓励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主动交往、积极探索、体验表达,从而学会发现、欣赏表现自然、生活中灵动多姿的创意美,获取直接经验。让“美”与教师的发展相依,学会站在幼儿获得多元经验的角度,且观且听、且行且思,一起从美出发、与美对话、向美生长。
三、行动:“小爱向美行动”的深度浸润
在由浅入深的梳理之后,教师采取多元策略,以“寻美、玩美、创美”为基本路径,促进幼儿游戏深度浸润幼儿的心灵。
(一)参与——基于场域思维,诱发游戏
在“小爱向美行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基于幼儿前期的场地选择、活动规划、材料搜集等经验,通过小组商讨与大组交流等形式,将预设与生成、困惑与问题等汇总梳理,将思维聚焦与沉浸,挖掘出基于儿童立场、切实可行的游戏主题。
幼儿只有在具有熟悉感、归属感的环境中,才会充分捕捉场域中的变化,促进新旧经验的融合。为此,教师在场景中生发活动内容:烟花三月,拙趣的樱花采集、唯美的樱花纸、空灵的樱花书签;初盛五月,制作樱花形状的香薰,留住樱花最美的样子。幼儿逐渐融入樱树下的真实场景,在充盈的氛围熏陶和实践浸润中,获得沉浸式的自然学习体验。同时,幼儿在实践感知中探寻美术元素,积累美术经验。
(二)创生——指向经验生长,深化游戏
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表面性和行动性,需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能够积极、创造性地看待周围世界,用美术形式呈现出来。这里,以“沙地里的小宝贝”活动为例。幼儿从“淘沙寻宝”到利用“宝贝”装饰手机壳,从“原沙堆叠”到染沙、做七彩沙瓶,从丙烯沙画到沙盘装置艺术……这样的行动不是为了美术而美术,而是真正发自幼儿内心的、主动的活动。这些作品虽然没有成人视野下鲜艳的颜色、唯美的造型,但蕴含了幼儿的生命力和想象力,让教师看到了更多元的艺术呈现模式,看见了属于幼儿的创意表达。
《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小爱向美行动”不仅促使教师更加关注自然美育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直接体会师幼之间自然的情感互动,还能引导幼儿淋漓尽致地呈现对大自然的感受。今后,我园将进一步探索行动中的课程生发,让有趣、有意义的事物、事件成为课程相遇的起点。同时,我园从幼儿出发、从自然出发,在行动中绽放赏心悦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