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12-05杨艳红孙相如胡方林
杨艳红,孙相如,蔡 莹,胡方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生发之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1]。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基本原则,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等长效机制。 在专业课程讲授中融入思政内容,是推进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思政课程全面进课堂的重要一步,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2]。 “三全育人”是在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理论的深入探索中出现的新的思路和方法[3],而课程思政要体现“三全育人”理念,这样才能使各课程育人同向发力、同向而行,达到“三全育人”效果[4]。
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中医学的主要学术流派、主要学说及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5],既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术内容,又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渗透着历代名医仁心仁术的医德思想和传承发展的创新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学习研究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及其丰富的临证经验,更要学习历代医家勇于奉献、敢于创新及科学求实的治学精神。 只有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行医的目的,从方法和态度上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更积极地投身于伟大的医学事业,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6]。
1 全员育人,完善育人体系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高校教职工应当担负的责任,不论是奋战在一线的高校教师,还是高校的行政人员、教辅人员等,都应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7]。 在学校统筹规划下,我校建立了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不同队伍之间的同向协同是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对此,课程专任教师应与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联合建立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思政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等不同队伍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建立不同单位之间的“联席会议”机制等,让各方面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全体教师坚持集体备课,集众人智慧,积极挖掘本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素材精华——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德),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治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建业),客观唯实、科学求是(求真)等,将其穿插于教学课堂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完成思政教育计划[8],实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9],从而培养医德优良、文化深厚、理想崇高、思想坚定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2 全过程育人,深化育人模式
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全过程育人。 课前,全体教师集体备课,充分挖掘提炼思政元素;课中,授课教师针对不同的思政元素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精选部分医家诊疗医案为代表,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侧面辅助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对于中医各家学说的立体认识,加强德才培育;课后,积极改革实践环节,促使学生对中医临床实践形成立体具象的感受;教学成效考核中,增加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识等考核内容,让学生意识到高尚的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2.1 提炼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以历代名医为主线,提炼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提炼出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堂,对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养及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素材,课题组从课程中提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推陈破旧的创新精神及济世救人的仁医情怀等思政元素。
2.1.1 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 从历代名医求学及成才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身上具有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求索精神,让他们不管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还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都选择坚持不懈地前行。 例如,我国明朝著名医家孙一奎先生,为学得岐黄精髓,历经数十载,踏遍祖国山川,遍访名师,博采众长,30 年后终于在学术及临床方面有所建树[10]。温病大医家叶桂先生,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只要是有学问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他都愿意拜其为师,先后拜师17 人,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10]。 王孟英虽家境贫寒,但其立志学医,废寝忘食,苦读数十年,博闻强识,终成一代大家。
2.1.2 推陈破旧的创新精神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指出,创新是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中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中医学说的发展、学术流派的产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精神的综合体现。在中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历代名医汲取各家经典中医理论之所长,各自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论述,百花齐放,促进了中医学术繁荣发展[11]。如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一生经历多次瘟疫流行,但当时的医家多用辛温、苦寒之剂治疗外感热病,他眼见至爱亲朋病亡,深感“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12],故吴鞠通在精心研读经典医著及前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确立了温病学诊治体系,影响深远。 历代名医的这种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勇攀医学知识高峰的必备品格。
2.1.3 济世救人的仁医情怀 历代医家的学说中蕴含着“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体现了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医德的“仁德”思想,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对医德规范做了深刻阐述,成为后世医生的行为准则[13]。 又如朱震亨淡泊名利,永远将患者放在第一位,为患者施医赠药,这种“仁德”“仁术”正是中医传统文化以及中医价值观的核心[14]。又如,吴有性在瘟疫肆虐时深入疫区,不惧危险救治病患,再结合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舍身忘我,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主动请求加入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选择从医时许下的庄重誓言——“爱岗敬业、生命至上”。 再如,明代医家缪希雍每每拯救危重患者后,自己比患者和家属都高兴,但从不要求患者感谢[15]。
2.2 改革授课形式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改革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思政元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并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学习融合协同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019 年,学校联合多所中医药大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共同打造了智慧树平台的网络课程中医各家学说,充分利用这一优秀平台及资源,使学生课前可以充分地自主学习。 授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发现并反馈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在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时间得以充分地利用与发挥,大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价值[16]。 这种将网络平台资源和课堂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7]。 课后,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剧,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比如《医者童心》《医痴叶天士》《大明劫》《人间世》《生命缘》等与医家医德医风相关的影视剧、纪录片等,这种“无意识”、形象化教育避免了传统说理式教育的枯燥、单调和空洞,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其教育效果更显著。
2.3 改革实训教学形式,加强德才培育
课程进行过程中,专门选取张从正、李杲、王士雄及张锡纯4 位医家部分诊疗医案作为代表,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侧面辅助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对于中医各家学说的立体认识。 为了让思政教育内容形象具体,并做到有的放矢,在原有实训项目基础上,采用情景或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历代名医济世救人的仁医情怀, 以启发和教育中医学子,以期培养其良好的医德医风。
2.4 改革实践环节,以行促知
课堂讲授以及线上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在中医学习中感受知行合一、理验相参,但只有真正深入临床,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临床”。 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意义之一,就在于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在中医各门课程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所以,本科教学除了常规方式以外,还会要求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临床一线,参加社区义诊、“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在实践中较好地完成了医疗服务,而且能让跟师学生感受到课程优势所在,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形成立体具象的感受。 在艰苦的医疗服务环境中,也能让师生共同体会到身为中医人的责任与使命。
2.5 改革教学成效考核,使成绩构成比合理化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成绩评定时并非一卷定分数,而是注重过程考核及阶段性考核,合理设置成绩构成比。 除了重点考核学生需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还增加了学生对医德医风的认识等考核内容,以期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着手,让学生意识到高尚的医德医风的重要性。考核采用提问、测验及观后感等多种形式;平时测试、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个阶段;实训、讨论等多种类型进行全过程的考核,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
3 全方位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中医各家学说作为一门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是阐明和研究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同时,也展现了历代名医的医德医风。 本课程的全方位育人是以培养中医学子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敏捷的思辨能力及临证能力为基础,以历代名医名家的医德医风典范为载体来引导学生,以期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达成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18]。
3.1 达成知识目标
本课程的讲授旨在引导学生能充分调动过往所学来探究理论的思想内涵及临床价值,充实学生知识面,促使其能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医学术脉络。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促使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并达到知识获取的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中医发展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医家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尽量全面熟悉中医各大学术流派的源流、主要学术成就、主要中医学说;了解医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影响力。
3.2 达成能力目标
本科三年级学生对于中医经典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初步探究中医经典的情况下,开始渴望临床实践,并有不少学生通过医院见习、门诊跟师等方式涉足临床。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临证思维方法的讲解与实操训练相结合,突出重点,注意历史传承的讲授与相关经典的融汇贯通,讲练结合,相辅相成,从而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建立中医思维,达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中医思维的能力”“学习和运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的目标。
3.3 达成德育目标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蕴含天然的思政元素,在学习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过程中,必然设计人文德育、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内容,借此延展,均能实现课程思政的阐发,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本课程重点以“仁德”为课程核心价值,以“品格”为课程重要要素,培养学生从古代医家、医术的学习中汲取求索、创新精神与济世救人的仁医情怀,使他们成为具有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和良好医风的中医药优秀人才。
4 结语
各大医学院校的学生都是将来走向医生岗位的后备力量,加强其思想道德学习,是培养德才兼备、守正创新、刻苦专研的后备医务人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基于三全育人的各家学说思政教学改革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设置合理的考核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实现了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