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反思,拓宽语文教学新视野

2022-12-04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程庄小学221100郭璐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5期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程庄小学(221100) 郭璐

阅读反思,包括教师教学的反思和学生学习的反思两个方面,它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优化教学过程,整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总结反思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阅读反思展开教学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阅读反思是对个性化学习的总结与分析,不仅能提高个性化阅读的效率,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

一、教学设计反思,整合阅读内容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对教学辅助材料进行筛选、对教学过程进行安排等,这些都体现教师的主观意志,其科学性、适应性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果教师有反思意识,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处理,就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阅读教学活动,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能够听取学生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其针对性、适合性会更高。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一文,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并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等,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正。其一,导读环节,由原来的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改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故事梗概。其二,在精读环节,由原来的以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找出鉴赏片段,教师提供鉴赏方法,学生自主鉴赏学习。其三,课堂练习设计,由原来的词语解释改为运用关键词语写一段话。从这些改动中可以看出,阅读课堂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语言鉴赏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给学生以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展开思考、分析、评价,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合理性,随时进行调整。如在初读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研读文本,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但学生都不主动发言,显然学生的准备不充分。于是,教师随即做出调整,先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再利用媒体展示文本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反思意识,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反思,主要是对教学环节针对性、合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常常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对教学环节进行安排,这样容易导致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及时反思,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就能给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机会,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品质。

二、方案执行反思,理顺阅读程序

教学方案出台后,教师要有随时调整的主观意识,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做出必要的调整,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方案需要用实践来验证,学生的阅读表现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表现,以便对教学方案进行客观评估。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具有梯度性、层次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进行不同的安排、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体现出分层教学的意识。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一篇家庭教育的文章。文章叙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认知高度契合,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教育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在方案设计时,教师对文中父亲、母亲教育方式的好坏不做重点研究,而是要求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梳理,对作者的心路历程给予客观评价,这样学生的阅读认知就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文中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进行深入思考,合作讨论,寻找作者成长的轨迹。学生开始读文思考,画出关键词句,展开小组讨论。这样,学生认识到,母亲的表扬是爱,父亲的批评更是爱,能给作者带来心灵的触动,促使作者健康成长。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作者的父亲和母亲一样,对作者写的诗都给予夸奖,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大多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开始议论纷纷。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是肯定的,为什么我们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讨论呢?”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随即进行说明:“作者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有我们的主张,这是不矛盾的。作者长大后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我们现在想要研究单一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在教师解析之后,学生终于释然。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给予肯定。

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从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进行探究,淡化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评价,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更理性地对待父母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当初父亲、母亲都毫无原则地夸奖,“我”就不可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后来的人生就难以取得成功。

三、教法运用反思,追求阅读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还要对教法运用的效果进行理性分析,对阅读教学效率进行客观评价,以便做出必要的调整。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法,不同群体的学生适合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科学分析,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四季之美》一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描写。教学时,教师从四季景色的特点展开引导:“四季的风景各有特色,作者抓住其中一个点展开描绘,令人印象深刻。请大家找出描写每个季节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表达作用。”于是,学生深入阅读,教师跟进观察,与学生展开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鉴赏情况。如分析春天的景色,学生抓住“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等词语体会颜色的变化,抓住“泛、染、飘”等动词体会形态的变化,理解黎明时天空的美;分析夏天的景色,学生抓住“翩翩起舞、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句,理解夏天萤火虫飞舞的姿态。为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掌握语言的表达艺术,教师鼓励学生展开仿写,描绘熟悉的景色。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挑选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段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鉴赏分析时,由于个性不同、经验不同、认知不同,学生的答案显然各不相同,这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该怎样评价才能让学生理解呢?为此,教师要展开反思,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比较在意,如果不能运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就会给一些学生造成伤害。教师及时做出调整,让评价显得更为科学和合理。评价角度的调整,体现教师的反思意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深入解析,然后展开仿写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内化,提高了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学法传授反思,提升阅读品质

在阅读学习时,学生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文本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掌握文章的结构艺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传授学习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展开阅读学习,提升其阅读品质。

在传授阅读方法、策略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并结合具体的事例展开引导,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并掌握。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展开引导,要求学生找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部分并具体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动静结合,是这篇课文的主要表达艺术。为此,教师结合具体的语句展开引导,让学生体会以静带动、寓动于静的写作方法,感受场面描写之美。对细节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具体的细节,如写鸟的叫声、鸟的身影、鸟的神态等,体会作者的细腻观察和精细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艺术魅力。

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表达方法和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以课间活动为对象,进行动静结合的描写。在具体指导时,教师要求学生先把课文的重点语段读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写作对象,思考怎样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表现课间生活的丰富和热闹。这样,学生既有了写作的思路,又有了要表达的内容。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读写作品呈现多样性,训练效果显著。

案例中,教师对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进行了指导,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契机。特别是仿写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及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先读熟课文再思考自己的表达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读写训练反思,内化阅读认知

读写训练时,教师也要有反思的意识,对设计的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给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训练内容。同时,教师要在读写呈现形式上进行创新,这样不仅能形成新的学习契机,而且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读写结合的形式众多,如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都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为此,教师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具体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写,形成写作的基本能力。

在展开读写训练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读写基础进行客观分析,还要对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了解,并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这样训练的效果才会更好。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我的“长生果”》一文,叙述了作者读书的经历和收获。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他们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读写训练时教师提出要求:“博览群书是最明智的学习。在平时的阅读中,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优美的词句,背诵了不少自己喜欢的段落。下周,我们将举行‘美言美语’集体展示活动,看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最多,看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理解更深刻、更具体,看谁更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对这样的训练,学生感觉很新鲜,自然会积极响应。即便平时词句积累不多的学生,也会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学生平时积累不少的好词佳句,如果只是让学生集中展示,既没有什么难度,也缺少创意,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好词佳句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展示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时,要进行具体的解读,说说这些名言警句有什么特点,阐释了什么样的哲理。运用读书的名言警句时,要自然贴切,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进入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展开深入思考,对读书的名言警句进行阐释,所写的文章运用名言警句恰如其分,读写活动效果明显。

案例中,教师推出“美言美语”集体展示活动,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这说明教师对原来的训练展开了反思,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契机,成功点燃了学生的训练热情。学生都能够主动展示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在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学法指导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探寻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推动阅读教学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样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让学生在阅读反思中构建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