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探析
2022-12-04王锋娟
王锋娟
(湖南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特别当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每个人对幸福的渴望愈发强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1]目前依然胶着的俄乌冲突更使得这场变局复杂难测。置身大变局中的人类发展命运与幸福前景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历史变局对广大人民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次重要讲话、节日致辞里表达对幸福的理解,多次深入到扶贫、抗疫与防灾一线了解人民生活状态,紧紧围绕着“为了谁的幸福”“追求什么幸福”“怎样促进幸福”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形成了逻辑完整且独具特色的习近平新时代人民幸福观,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人民幸福事业提供了科学遵循。
一、为了谁的幸福:“大变局”下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价值起点
幸福是属于人的权利,幸福的主体自然是人。但这里的人是“抽象的人”还是“现实的人”,是“少数人”还是“大多数人”,这是鉴别不同幸福观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审视现实变局,提出幸福属于人民大众,“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2]要矢志不渝地“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3]40始终如一地主张并全心全意地保障全体人民的幸福主体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崇高价值起点更为彻底的坚守。
(一)为“现实的人”谋幸福
不同于为阶级压迫代言的唯心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一开始就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揭示和论证社会规律。“现实的人”不同于“抽象的人”,具体是指现实领域从事各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进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35每个“现实的人”的幸福状态不仅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关系,还要接受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中的“人民”二字也凸显出强烈的现实意蕴。习近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扎根中国底层社会多年,后来又长期主政地方,对中国近半个世纪里广大基层群众的现实疾苦与生活企盼有着切肤的感受。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看到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是因时而变的现实而具体的存在。相比于过去,今天的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5]4这些现实需求是庞杂而琐碎的,鲜活且可感的。要提升人民幸福感,就要从这些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出发,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做到“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在哪方面下功夫”。[6]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无一不是围绕“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对社会现实重大问题与痛点的回应。面对近三年新冠肺炎大流行以及外部局势不确定性陡增带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7]优先保障医疗、民生等必需资源,维护国内稳定环境等。强烈的现实问题导向,紧随现实需求变化,主张用改革推动化解现实难题,用人民现实安全感、满意度与幸福感来检验改革成效,这些都展现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彻底性的一面。
(二)为“大多数人”谋幸福
既然幸福的主体是人,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是自身幸福的主宰者。但身处阶级剥削和压迫关系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作为自身幸福的主宰而存在的,其幸福主体地位长期处于被严重削弱甚至被剥夺的状态。这是因为在历史的大多数情况下,少数剥削者及其统治阶层通过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侵占了广大劳动者的价值创造。为了维持这种不公平状态,他们还通过“英雄史观”“宗教史观”等唯心意识形态麻痹民众,使得占据社会“大多数”的劳动者的幸福权利长期被遮蔽。历史唯物主义首次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澄清并论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揭示了幸福应该属于千千万万“大多数人”的客观事实。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理应成为主宰、创造、享受幸福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超越其他资产阶级幸福观的崇高价值所在,也是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价值标的。作为从人民群众中间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亲身见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的伟大进程,对人民群众经由创造历史、创造幸福而形成的历史主体地位和幸福主体地位有着天然的认同。从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从严治党等十八大以来的战略部署不难看出,当前党和国家所致力推进的绝不是少数人或某个阶层的幸福,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大多数人”的幸福,[8]66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幸福。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刮骨疗毒、自我革命,以“不负十四亿”的决心和定力严肃查处违纪腐败分子470余万人,①坚决防止在党内形成特权阶层,侵占人民群众幸福权益,更凸显出这“大多数人”在他心中的沉甸分量。从人民主体地位出发,无论何时何地都主张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权益,这是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彻底性的又一表现。
二、追求什么幸福:“大变局”下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核心要义
幸福是人人渴慕的,但什么样才称得上是幸福呢?关于要“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有着许多深入的思考,也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了许多精辟论述。这些思考与论述不仅紧随时代形势变化,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场景紧密相连,主要包含有“物质与精神、个体与集体、当下与未来”等三个维度,具有鲜明的辩证逻辑理路和丰富的思想蕴含,构成了其人民幸福观的核心要义。
(一)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这里的“美好生活”既包含了物质生活的幸福,也包含了精神生活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每个人向往的幸福状态,首先表现为物质的充实。物质需要是个人生存的第一条件,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幸福只能是虚幻的幸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首先源自基本“衣食住行”等现实物质需要得到保证。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点推进精准扶贫、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政策,带领近1亿人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状态,为他们提供了幸福生活的第一道保障。针对当前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造成的相对贫困问题、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动荡造成的局部物资匮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及时作出关于“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端稳粮食饭碗”“保护好耕地”“打好物资保障战”等一系列论述与决策,给广大民众以充足的安全感与美好生活信心。其次,“美好生活”还表现在精神的愉悦。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当基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诸如情绪情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性格、心境等精神因素对幸福更具决定意义。“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3]315“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7]当前人民群众在适应外界快速变革中呈现出的普遍性焦虑、浮躁和“空心化”倾向已然深刻影响社会整体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8]34他特别鼓励文艺界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3]317这些都表明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既注重客观物质对幸福的建构,也关注人的主观精神对幸福的促进。
(二)个体与社会的辩证统一
个体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个体生存的基石。追求个体幸福与促进社会幸福是辩证统一的过程。首先,每个人都拥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幸福是具体且充满个体色彩的,个体幸福与每一个体背后的文化传统、知识能力、精神素质及其所享受的自由权利等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升个体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保护个体基本权利等可以有效提升个体追求与感受幸福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个体发展与幸福,他提出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9]通过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10]“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9]充分体现了对个体选择与价值的尊重。同时,针对新冠疫情大流行,他强调无论什么情况都要优先保护“生存权”“健康权”这些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权利,表现出对大变局中个体幸福权利的珍视。其次,个体幸福必须通过社会途径来实现。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只能在社会之中、而不能到社会之外去寻找幸福。具体而言,每个人都必须身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依托于其所遭遇的现有社会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和机遇去追求自身发展与幸福,一切脱离社会基础的所谓“个人奋斗”都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而“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11]292因此,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5]36只有社会整体安全稳定,个体才能有安全与自由。只有社会进步发展,能为每一个体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个体幸福才能得到实质性促进。同理,只有个体主动以社会整体利益为考量,自觉为社会服务、做贡献时,个体价值和幸福才能呈现。综之,强调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主张个体价值(幸福)必须通过促进社会价值来实现,这是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价值底色。
(三)当下与未来的辩证统一
人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动物。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2]56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人的幸福与自然世界息息相关。身处于一个被污染破坏的环境相比于一个美丽和谐的环境,后者的幸福感肯定高于前者。但必须清楚看到,当前我们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瘟疫大流行等生存环境威胁愈演愈烈。近三年诸如“特大暴雨、极端气温、台风海啸”等气候灾害频发,新冠疫情全球流行造成百万人口死亡,人类生存境遇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挑战。当务之急要保护自然家园、维护生态平衡,牢牢守住关乎每个人生存与幸福的生态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的认识十分深刻,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5]208“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8]362“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3]396这些论述明确揭示了当下的生态保护国策与广大人民现实利益、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之间的辩证联系。一方面,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的现实要求。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强烈,对损害自身健康的环境问题更加敏感,对诸如空气指数、水体质量、蓝天指数等环境要素更加关注。另一方面,良好生态环境需要通过正确把握当下与未来的辩证关系、节制现实索取来维系。当前世界各国的工业文明水平普遍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滥用上的。地球生态的日益恶化亟待各国建立高度节制自觉,达成命运与共的合作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5]208“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13]彰显出其对人民幸福的考量更具全局性且更加长远。
三、怎样促进幸福:“大变局”下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实践指向
人的幸福追求目标不一,但追求幸福有章可循。源于对人民群众的天然情愫,习近平总书记能够敏锐体察时代大变局对普通群众生活的潜在影响,深切洞察横亘在人民群众幸福道路上的现实阻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艰苦奋斗”“共建共享”“加强领导”等基本原则,为保障与促进人民幸福指明了路径。
(一)艰苦奋斗是首要原则
恩格斯说:“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11]293这里所谓物质的手段就是劳动实践的手段。“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14]这句经由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成长及从政的艰辛历程积淀而来的宝贵经验,蕴含着深刻的幸福哲学意蕴。首先,要幸福就必须要奋斗,通过奋斗去创造幸福。“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8]140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大多数人都把幸福作为生命追求的主要目标。但这个目标必须依靠个体对象化活动或劳动实践去创造实现。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与拥有幸福感受完全是两回事。只有经由自身劳动付出、“撸起袖子加油干”之后的结果呈现,才能真正抵达内心喜悦。必须经由主体劳动的创造,这是幸福的真谛所在。其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要在奋斗过程中感受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在追求创造幸福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15]尽管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承受艰辛劳作和血汗付出,但正是这种劳作和付出促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转化到自己的幸福标的物之中,促使个体价值不断被激发。“食利者”或“不劳而获者”的所谓幸福由于缺失自身劳动转化这一关键环节,注定是短暂而空虚的。而只有“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15]奋斗者通过脚踏实地、勤恳劳动所收获的幸福是实实在在、丰盈饱满的,展现了最美好纯粹的幸福状态。身处新时代这个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要投身劳动实践、在艰苦奋斗中磨砺锻造,为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幸福贡献力量。
(二)共建共享是基本途径
如前所述,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价值起点是“现实的人”和“大多数人”,那么如何促进这现实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共享这一途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3]354这个社会整体幸福图景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且共同享有的。共建与共享是统一于社会幸福整体进程中的。首先,共建是前提。“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5]41世界是大家的世界,社会是每个人的社会,每个人及其家庭的幸福是社会乃至人类整体繁荣幸福的前提。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本质都是人民幸福梦,需要达成国家、地区、机构、家庭与个人各个层面的价值协同与行动一致。当前党和国家致力推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都是围绕人民幸福梦的具体实践展开。其次,共享是目的。“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6]要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目的不是追求简单的平均主义,而要在公平公正基础上,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发展资源、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当前推进的共同富裕早已超出单纯物质范畴,是包括经济和政治民主权利、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等的全结构福祉。当务之要是针对扶幼、养老、医疗保障等不平衡不充分领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8]18充分激发共同富裕政策在推进人民幸福进程中的助力作用。
(三)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8]136把老百姓幸福视为党的根本事业。作为当今中国根本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立党之时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最高历史使命。过去一百年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都是以人民生存权利和幸福利益为根本目标;党无论遭遇多大困难,付出多少牺牲始终不放弃自身的人民立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紧密围绕人民中心地位而展开,这些都深刻昭示了党的领导对于人民幸福的根本意义。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党的领导,不会有中国人民今天的安稳日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会落空。当前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需要党的强有力的领导来统筹实现。一要全面夯实党的领导。当前人民幸福问题集中体现在民生领域,要通过全面领导覆盖“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延伸到更细微具体的民生环节,做到民生问题出现在哪里,党的领导及配套政策就推进到哪里,把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作用转化为化解实际难题、为民造福的能力。二要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由于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党推进自身建设和推进人民幸福在本质上属于同一个过程。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发展关键转型期,世界大变局下一些西方国家针对我国的恶意攻击、渗透和演变愈演愈烈。科学应对不断袭来的外部诱惑和高风险,必须全面加强党的自我建设,通过持续化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把内生腐败、脱离群众等遗毒清除出去;通过自我反思、鉴照和改进主动提高风险识别和科学应变能力,提升在面对民生领域具体矛盾时攻坚克难的能力以及抵御外部歪风邪气、把守正确方向的能力。唯此才能彻底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为民谋福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坚定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确保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事业始终同向同行。
注释
① 数据来自中国新闻网官方账号,截止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