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启示:伟大建党精神本质与时代新人培育
2022-12-04楚静
楚 静
(湖南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一、追寻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生动诠释和深刻总结。
(一)伟大建党精神探源
展开中国近代历史画卷,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国土沦丧、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仁人志士纷纷站出来,为国家为民族四处寻找复兴良方,轮番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如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与此同时,各种救亡图存运动亦接连而起,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等,凡此种种均以失败而终。一方面,自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始,列强们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采用各种手段加害中国人民,而衰败的清政府不仅无能保护自己的臣民,还在臣民头上加了把刀,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在这危急之际,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身体力行地将之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便有了上海嘉兴的建党活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就立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
(二)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实质
历史是用来回望的,历史是用来领悟的。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领悟历史是为了创造性地传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炼并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意蕴及其价值。丰富的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多面一体、相互依存的内在逻辑。
1.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与执着追求。“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2]从面对绞刑英勇就义的李大钊到面对敌人屠刀的陈延年,从血染湘江到白山黑水的英勇牺牲,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灵魂,决定了它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具有根本性作用。
2)不忘初心、担当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观和实践观的辩证统一。“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3]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对所有党员提出的要求。
“践行初心”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担当使命”是“践行初心”的实践归宿。“初心”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谁而在风雨如晦中成立、为了谁而不屈奋斗、为了谁而勇往直前的命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责任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共产党人的担当是一以贯之的——为人类幸福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表明初心到革命时期腥风血雨,几经艰难险阻而不改初心。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强敌环伺到四渡赤水的绝境重生而初心不改,靠的就是始终不渝践行初心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集中体现,决定了它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格和奉献精神。毛泽东指出:“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4]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无论面对什么惊涛骇浪,我们党始终不畏强敌、不怕艰险。“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每个党员入党时立下的庄重誓言,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才成就了今天的千秋伟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共产党人要继续弘扬革命先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优良作风,唯有这样,才能成为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骨和鲜明品格,决定了它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道德情怀,它展现了共产党立党为公、心系人民的道德情怀和人格力量。“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是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的入党条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国广大共产党员“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5]回首党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艰难险阻吓倒,没有被强大的敌人打垮,关键在于党员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实现了由当初的50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9 500万党员、由一个弱党到一个强党的发展壮大,并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决定了它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具有保证性作用。
2.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上把握其实质
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有机体的四个方面内涵极其丰富,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
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灵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实践品格和价值追求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属于实践层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始终担负起民族复兴使命而从不懈怠,并在实践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各族儿女踔厉奋发,实现了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三,意志品格和奉献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属于精神风貌层面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坚韧不屈的悲壮史诗。
第四,政治品格和道德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归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价值层面的内容。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剖析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内涵,有助于从源头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伟大建党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实践观、人民观,它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问题。
二、时代新人“三有”内涵意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6]这是继培育“四有”青年在新时代的最新表达,也是基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育人目标,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价值遵循。
(一)“有理想”是时代新人的首要条件
恩格斯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7]可见,理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通过社会文明教化而来。时代新人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思想上逐渐形成关于“人应当怎样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怎样”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同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才会产生“那样的生活方式更好”的理想。有了理想还必须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的“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8]这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在对现阶段基本国情认识基础上的理想,才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的理想,才能发挥它的导航作用。
(二)“有本领”是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本领即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人生有了奋斗目标,若没有行动的本领,理想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正如没有生育能力而只借助于意志不能生育婴儿一样,先有意志而没有工具、器官和材料也不能完成它所希望的事情。”[9]高强的本领才干,是放飞青春梦想的重要基石,民族复兴的进程由新时代青年人的整体素质和本领决定。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培育时代新人,我们要有紧迫感,使其增强本领,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有将民族伟业进行到底的底气。
(三)“有担当”是时代新人的必备品质
青年能否担当、担当能力的强弱,是影响时代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0]面对新时代,青年必须承担起时代使命。培育时代新人要从“功成必定有我”中汲取养分,“有我”是担当、是责任也是使命,面对困难有我,面对矛盾有我,面对挑战有我。时代新人要承担的是与自己身份、职责相当的任务。然而,当代青年中存在“意志不强、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用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其斗争意识、担当精神是当下一项迫切工作。
综上,时代新人是一个怀有理想与信念、知识与能力、实践与担当、道德与情怀的立体的综合形象。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对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具有现实启示。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启示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对自身建设及执政规律深刻认识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伟大力量,即精神力量、实践力量、意志(人民)力量。
(一)培育时代新人的着力点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探究时代新人培育,对于高校来说应当把握三个关键点。
1.要在培育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青年政治认同是指青年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某种共同体内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及其发展所产生的情感及心理归属感,主要表现在对执政党的拥护与支持、对国家制度的肯定、参与政治活动意识强等方面。当代青年中存在“理想信念世俗化或不崇高”等问题,少数青年不自觉地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扩大到政治、思想领域,简单地把人生价值定义为对金钱的追逐,甚至认为人生目标就是通过自身努力以满足个人的私欲。更有误入歧途者,把个人理想与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下狠功夫对青年进行理念信念的培育。
2.要在主动实践、增强本领上下功夫
足够的本领是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8]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是时代对青年的普遍要求。进入新时代,复兴民族的伟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干部同志出现了本领恐慌问题,具体表现为:墨守成规,即遇到新矛盾新问题就束手无策,不敢创新;视野窄、格局小,不能把握全局;不能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社会矛盾等等。本领缺失必将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如果不在时代新人身上加以改造,那么本领恐慌的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新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层出不穷,更多的新东西需要学习、更多的本领需要掌握,而校园外也有更多的诱惑导致学习时间的不足和应学内容的膨胀这一矛盾产生,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无力感。破解矛盾、增强本领势在必行。
3.要在锤炼意志、勇于担当上下功夫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11]顽强意志和高尚品格的培养,一方面是青年自身成长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时代新人提出的要求。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成长,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担当是时代新人的必备品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人要承担多种社会角色:作为个人,要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负责;作为公民、职员,要对国家、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12]现在少数青年存在担当意识不强、不愿担当或不敢担当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拈轻怕重、投机取巧,甚至沉湎于虚拟世界中自我陶醉、缺少干事创业的激情与责任感。打造一代有坚定意志支撑、敢于为民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完成代际交接、复兴中华的重要任务。
(二)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指向
探索新时代育人方法、提升育人本领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要抓住建党百年形成的伟大精神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契合关系,用实际行动回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1.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解决政治认同、理想信念缺失问题
增强时代新人政治认同和树立崇高理想应从这几方面努力:
首先,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这是使其培育政治认同、树立崇高理想的根本。一是用好思政课主阵地,同时种好“课程思政”这块大责任田。二是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三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矛盾、剖析社会热点问题。概言之,尝试采用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夯实,如讨论式、辨析式、调研式、演讲式等等,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理论素养。
其次,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坚定崇高理想信念,这是培育其政治认同、树立崇高理想的关键。一是结合书本理论宣讲革命传统,二是走出去与请进来,深入到实践教学基地如高校所在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基地、名人故居、烈士陵园及各类纪念馆去现场感受。请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来学校作报告,用其现身说法教育学生。三是对标革命传统进行自我剖析,以增强理论的实效性。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不怕苦、不怕死,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涌现了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正是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解决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
读书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必须勤奋学习、积极投身实践。
首先,在勤奋学习中培养本领与能力。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话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具体路径。新时代知识更新快、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快,大学生要有惜时如金的紧迫感,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既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又要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既要刻苦钻研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践技能。总之,认真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8]的理念。
其次,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本领。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需要时代新人具有高强的本领和才干,读书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停留在书斋里,要获得高强本领,必须到实践中去磨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3]实践有多种形式,一是暑期打工,选择与所学专业相近的职业;二是参与志愿者活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三是参加社团活动,如“三下乡”等。实践出真知,本领的积累来源于不同领域多岗位的历练,尽力做到踏实干事而非投机取巧,力争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唯有如此,才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后,在奋斗中彰显担当。青年面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构建新发展格局释放强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大学生具有基础知识较扎实、精力充沛、理念更新快等优势,可以在“双创”中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可承担专项创新项目。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奋战在防控一线,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彰显了时代新人的担当,向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3.用“不怕牺牲、英勇奋斗”解决意志薄弱问题
顽强的意志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它靠的是坚持与磨炼。首先,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14]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二十八年,经历了无数大小战争,涌现出了无数英烈,如杨开慧、陈树湘、方志敏、左权等,面对反动派的屠刀不因敌人威逼利诱而屈服,面对枪林弹雨不退缩,无论环境何等艰险,他们皆勇往直前。讲英烈故事,就是要使这种红色精神具象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青年实实在在的学习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并在实践中主动落实下去。
其次,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就是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培育时代新人,高校要在传导理论力量的基础上,特别注重社会实践。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深入持续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成为大学生的“大思政课堂”。另一方面,结合课内课外,有条件地将课堂搬到社会的广阔舞台中去,送知识下乡。一是支教,让大学生用所学帮助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二是送专业知识下乡,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学生将在扶贫帮困中得到的体验带到学校、课堂。只有发乎情,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真正为民族复兴建功立业。
4.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解决为谁担当、如何担当问题
敢于担当,说来容易行来难,要从根本上认识担当的目标指向,即从思想上明白为谁担当,还要从措施上解决如何担当。
首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担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反映,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15]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一贯的积极担当,才取得了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
其次,担当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完成的工作自己负责到底。作为学生就要把书读好,做到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作为老师就要教好书育好人,这就是有担当。
最后,青年学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应从如下方面努力。一是要立大志,即确立崇高理想。人一旦确立了大志,担当就会有明确的方向,党和人民就会深深扎根在心中。二是要明大德。人一旦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白了做人的道德标准,担当才会有高度。三是要成大才,即锤炼高超的本领才能,有了它,担当才有底气。四是担大任,指的是要有“民族复兴,舍我其谁”气概。其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是担大任前提和基础,担大任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的落脚点和归宿。
以上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路径,也是青年一代能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评价标准。
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青年学生艰苦奋斗、勇担时代重任的“对标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广大青年学生要主动汲取党史中的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心怀“国之大者”,把“小我”融入“大我”,扎根人民、至诚报国、服务社会,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中行胜于言,在实干中成就非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