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创建及其成就

2022-12-04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进修学校南京市南京

刘 易

(金陵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 江苏南京 210001)

1952年建立的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前身。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中央要求把教师进修学校建好不仅关系到旧教师资队伍思想觉悟、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但教育史上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教师进修学校成立过程和意义缺乏研究。本文依据现有史料对该校创建初期着力解决育人方向、师资队伍、教研成果及教辅资料,以及筹建人员、筹建路径提出了新的分析思路,对该校2002年编撰的《江苏教育学院志》中涉及教学、后勤等部分史实做了补正,对办学初期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 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创建

1.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筹办并建成新中国首批教师进修院校之一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建设、以普及为主、着重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迅速培养大量师资。1952年7月,教育部做出《关于大量短期培养初等及中等教育师资的决定》;9月《关于中小学教师进修问题的通报》中指出,全国广大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的领导和建立系统的教师进修制度,要求各大行政区筹办教师进修学院。时华东局教育部也发出指示,要求“为提高中等学校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以改进教学计,令即组织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1]。

1952年南京全市有普通中学40所,教职工2 752人;有中等专业学校15所,教职工1 294人,其中专任教师537人[2]。在普通中学“高中教师大学毕业及以上程度师资占62.9%,初中教师大专毕业及肄业及两年以上程度师资占61.5%”[3]。要高质量落实中央进行大众文化教育的艰巨任务,南京一定数量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旧社会教师需继续留用,师范及各类中学毕业生补充入职的亟须提升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改造和建设、加快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加大教师进修工作力度成为历史必然。

在南京市委及市人民政府领导下,1952年10月南京市教育局抽调人员,借用第十中学教室做办公室,着手筹办教师进修学校。经过筹办人员紧锣密鼓地摸底调研、组织班级、编制教学计划、后勤保障[4],以及超前组织开展进修教学等工作,南京市教育局于11月18日以“速件”的形式向市政府“呈报成立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并抄报市文化教育委员会。报告称:“本局现已筹备成立教师进修学校一所,定名为‘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校址设于中山路干河沿第十中学内,校长由朱之闻同志兼任,副校长由张西蕾同志兼任,定于本月二十三日开学”[1],签发人为市教育局局长齐健秋(1)齐健秋,1948年3月任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局长,1951年任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局长,1953年1月任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党委书记、副厅长。。故这所学校是人民政府建立的省内第一所专事中学及师范学校在职教师进修的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创立的教师进修院校之一。

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1953年中等学校及小学教师在职业余学习几件事项的通知》中,进一步要求各地筹办教师进修学院。1953年8月根据省教育厅通知,学校更名为“南京教师进修学院”[5],开始由市属学校向省属高校过渡。

2.提高政治站位严格选用建校干部,努力打造具有红色基因的新型学校

1950年至1952年11月,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市长是柯庆施同志(2)1952年11月南京市委书记、市长柯庆施调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结合柯庆施同志的工作轨迹,从进修学校成立时间、人事安排和管辖权变化时间节点等情况分析,这所人民政府创立的新学校应当是他十分关注的重点教育事业之一。。20世纪20—30年代,柯庆施曾在安庆、芜湖等地从事革命工作,担任过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在任石家庄市市长时,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工作,“1947年11月石家庄市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刚一解放,就从老解放区调来一批骨干教师和教育干部,充实中心学校教师队伍”[6]。他曾说“致安之本,唯在得人”[7]。任职南京后,柯庆施同志一以贯之地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统战政策。

在领导干部方面,当时南京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选择的进修学校兼职校长朱之闻,时任市教育局副局长,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河南省参加革命,读高中时即是豫西“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8],曾在苏区淮北行署教育处、解放区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处工作[9]。兼职副校长张西蕾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女队政治指导员,1950年至1952年先后任南京市一女中书记、校长及市教育局中等教育科科长,她“亲自教授政治课,没有现成教材,边编写边讲课,编写了堪称最早的政治校本教材”[10]。其父张太雷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20世纪20年代是柯庆施的直接领导和革命战友。

在业务干部方面,则由林启骥(3)林启骥(1908—1972),字寿芸,安徽省无为县人,农工民主党党员。“民国”22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安徽省立陵阳乡村师范、省立池州师范、省立第十二中学等校校长,安徽中学校务长、教务长,安徽省皖南行署督学等职。1952年初调“南京市师范专修科”工作,时专修科主任为齐健秋兼任。于1952年10月21日“接受教师进修学校教务主任任务,同时接受任务的还有张燕谋(教务干事)”[4]。按林日记的用词分析,一种可能是林就职教务主任;另一种可能是林仅接受了“主任任务”,因某种原因并没有被任命职务,主任暂时空缺或另有他人未宣。但是建校初期大量教学管理、师资选聘、经费划拨、校舍筹建等工作细节在林的日记中均有详尽记载,系在教育局相关科室直接支持下,由林、张等人在一线直接组织协调推进。林启骥“民国”时期曾在安庆市女子师范学校任教,筹建了安徽省立陵阳乡村师范学校[11]589,筹备了南京安徽中学抗战胜利后回迁复学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各地师范学校被摧毁殆尽。只有省立徽州师范、陵阳乡师在敌机轰炸袭扰下勉强坚持办学。”[12]376他掩护过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公开宣传过党的政治主张[13]84。从林启骥的教育工作背景分析,他具有筹建学校、主持教学工作的丰富经验和能力。组织上对他的挑选具有筹建工作的针对性。《江苏教育学院志》关于1952年建校时的情况写道:“教学管理工作仅由教务主任黄纯尧一人负责”[14]3。这和林记录的情况甚不一致。因黄的自然情况、工作经历等资料缺乏,待史料丰富后可做进一步研究。

继任教务长白沙1933年参加革命,长期在敌占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历任中共南京市宣传部科长、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副处长,1952年7月至1954年任南京师范学院政治辅导处主任兼院党总支书记。1954年7月调入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任代理书记、教务长,行使学院负责人职权,后任副院长[15]。综上所述,当时筹建学校的人员都是政治上经过考验、思想进步、具有成熟的办学经验、熟悉师范和中学教育业务、组织上信得过的革命干部和民主人士,和柯庆施同志革命经历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他们的任务是以政治建设为灵魂,快速建校,推进和引领新社会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这反映这所学校自建立起就是饱含红色基因、传递新思想、新知识的新型学校。

二、 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的主要工作

1.以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为主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力提升中学教师新社会的政治认同

结合1952年中等学校教师大规模思想学习改造运动,学校专设政治课专修班。包括兼职校领导朱之闻、张西蕾,南京市一中校长朱刚、三中校长俞西远、七中校长陈震东及陈敏之等参加过革命的党的干部都被选为政治课兼职教师[16]。1953年又设立政工人员进修班,并调派专职干部负责。学校在1953年3月份编印的《中学各科教学参考提纲(草案)》系列教参教材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要求,指出了教育教学方向性问题。该材料前言部分阐述道,“教学目的:是根据教材本身的政治性、思想性、与学科系统性提出的,它具有目标的性质,是指出教材精神和应向那方向引导的”。在专业课教学中也强化了政治导向性,南京师范学院李旭旦先生应邀讲授的“海滨地理的科学性与政治性”颇受好评[4]。如果以今天“课程思政”的角度看,李旭旦先生当是最早的实践者,而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搭车赶路也成为最早启动“课程思政”的院校之一。

2.创新构建“备课+系统提高”的进修教育理念,推行“分班教学+专业辅导员”的教学模式

筹办人员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教育要为农工服务、对旧教师要进行改造提升的教育方针精神,十分清楚作为教师起码要具备专业知识、课程知识和科学知识,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他们认真汲取全国以及南京地区正在开展的培训班、讲习会、教学研究会等师资培训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建设性地设计了“备课+系统提高”的进修教育方式。林启骥在有关学校筹建的工作手札中写道:“进校(4)林启骥对教师进修学校的简称。时期只办业余进修,学员来源,是南京市各中等学校(以普通中学、师范学校为主)的在职教师,进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备课。各研究班以钻研教材为主,进度比各校实际进度提前两周。上课时,由指导教师指定中心发言人发言,大家补充,最后教师做总结,无固定进修期限;一种是系统提高,召专修班,以课堂讲授为主,进修内容系在三年内修完一年制师范专修科的各专业课程。”因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积极推行“分班教学+专业辅导员”的教学模式,对各班聘请了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一批骨干教师做专业辅导员,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教育新使命为目标,汇集高水平师资不断充实教学力量

针对全市中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邀请了在宁高校很多知名专家教授到校授课。在林启骥1952年日记中记载的有:南京大学的王爵渊先生讲《达尔文主义基础》,杨鸿达、刘振中先生讲《自然地理》并带领学生到燕子矶考察参观,南京师范学院的金祖孟先生讲《地球的面貌》,陈邦傑先生讲《植物学》,南京农学院的潘家驹先生讲《生物学》等。当时王爵渊、潘家驹先生“坚决不受车马费”[4],表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一些老师还受邀直接参加了进修学校教学计划的审查,如南大的宋家泰、刘振中,南师的王振鸿等先生。宋家泰、陈邦傑等一批老师还担任专业辅导员深入研讨课堂给学员做指导,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南京市中教界语文、数学、音乐等教学名师也多有来校兼职讲课,后其中一些人陆续调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南京各高校的专家教授积极融入新社会南京教育发展的时代大业,学校名师云集,他们的学识修养使广大学员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上收益极丰,增强了育人新本领。

4.以教学学术化促进教师成长,编印出版了新中国首批中学教参教材

在广大中学教师面临时代转型的重要关口,教参教材更加具有鲜明的规范性、系统性、引领性和持久性,是指导教师授课、引导教师传递新思想的基础性规范性材料。1953年学校围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统编教材,集中精力组织开展学习,进行教学法研究,积极规划教参教材建设。3月7日,首批教学参考书《中学各科教学参考提纲(草案)》编印完毕,设高、初中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主要学科若干分册。这套教参教材根据政治性、思想性与学科系统性的内在要求,设计内容由教学目的、一般要求、教学重点说明、教学时数、教具的使用和创作、实验、作业、参考资料等八个部分构成。编写中集中了全市一百多位较有教学经验的中学和师范教师共同讨论起草,后经大专院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审稿而成,封面署名“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编印”,封底注明“非卖品”[17]。

1953年3月教育部《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发布。学校于当年暑期“在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市教育局积极支持下,集合了一百二十多位较有经验的中学师范各科教师,参照前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编印的《中学各科教学参考提纲(草案)》”,根据教育部教学大纲的精神编辑成新书《中学各科教学参考提纲(初稿)》,计有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分册,并“请南京师范学院和南京大学有关教授分别校订”[18],封面印署新校名“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主编”,9月份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4年,在学校的组织下,除南京的参编人员外,还邀请了无锡第一中学、常州中学、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扬州中学、苏州高级中学等若干学校的骨干教师,编辑出版了《初级中学课本教学参考提纲(初稿)》秋季版,范围几乎囊括中学所有学科,包括:语文、中国历史、世界古代史、算术、代数、物理学、化学、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动物学、植物学等。体例设计为:教学目的、教材研究、教学建议、和参考资料四项。这些教材对全省中学教师规范教学活动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一些兄弟省份还翻印出版了其中部分教材(5)如《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教学参考提纲(初稿)》1954年秋季版,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主编,河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翻印。。

5.后勤总务工作同步推进,助力学校的创建发展

省、市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学校的建设发展,对创办初期的支持力度非常大。1952年市政府按每生每月5 000元拨付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后勤保障方面的需求基本都得到了满足。据林启骥1952年日记记载:“12月11日,星期四,晴暖,浓霜。电话移装好,电灯装好。林士毅来报到。”林士毅同志是学校的第一位后勤职工。在南京市一、五区教育工会协助下,学校的后勤工作即时展开,迁让房屋、水电安装、电话移装等逐步完成[4]。

1953年更名南京教师进修学院后,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厅按脱产学员每生每月八千元、业余学员每生每月四千元拨付。当年学校另行租用韩家巷十号为新办公教学地点,另自购房屋一栋,借用四女中房屋两幢做教职员工和学员宿舍。1954年9月省教育厅决定在青岛路一号建设新校区,占地面积41.3亩,规划有一幢教学楼、两幢学生宿舍楼(计120间)、一座可容600人就餐的食堂、一座传达室、三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1955年底各单体建筑均告竣工并进行工程决算[19]。后又将随园1号、3号、5号、7号等“民国”西式建筑及廊后街一处房产划为该校教职工宿舍,白沙、林启骥、钱晓云、沈超、凃世泽、蒙圣瑞等一批管理和教学骨干陆续入住了随园宿舍。

查阅《江苏教育学院志》有关后勤工作的内容,仅从1978年开始编写,实属缺憾。

三、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成就

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在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下,在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手有限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教学、科研、后勤同步推进,仅用二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了建校任务,丰富了全省教育发展的格局。

在办学中,遵循师资培养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备课+系统提高”的进修教育理念,科学地实施了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代表了我国早期进修教育的一种先进类型。直至今天,这种教师培养方式仍然被教育界借鉴使用。

办学初期虽然条件简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学成果却非常显著,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及广大学员的好评和欢迎。1952年筹办初始即组织培训教师达到970名,开办了9个专修班(其中4个语文专修班、2个政治专修班、3个数学专修班),16个研究班(涉及地理、生物、音乐3个专业)。1953年2月,举办了“数理化速成班”,学员145人,配合南京师范学院举办了一些讲习班。1954年,开办了45个班(包括下半年开设的20个研究班,2个进修班),学员1 720人;举办讲座47次,听讲人数达6 020人次。参加学习的有大学教授、助教、大学生、中小学以及师范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安徽省也有一些教师赶来参加学习[14]164。还有不少中学、师范、技校教师因进修打下的良好基础,之后考入各高校继续深造。至此,学校全面完成了对南京地区旧中学教师和近40%的低学历教师改造提升的重大使命。20世纪50年代后期,学校进一步更名为“江苏教育学院”,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检索发现,建校五个月内编印的《中学各科教学参考提纲(草案)》是新中国第一批公开使用的中学教学参考书,随之修订完成的《中学各科教学参考提纲(初稿)》则是新中国首批公开出版的中学教学参考书。这些教材对当时全省中学教师的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在全国中教界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南京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兴建过程,体现了为党育人、实践育人、艰苦奋斗、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为师生留下了“崇德敬业,求真创新”的好传统,为学校后来发展奠定了用红色谱系引领新时代教师的路径基础,为南京暨江苏地区中教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历史贡献。

猜你喜欢

进修学校南京市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南京不会忘记”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风采
南京·九间堂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创新,让进修学校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