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
2022-12-04山东省巨野县麒麟镇第二中学郝敬宾
山东省巨野县麒麟镇第二中学 郝敬宾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并在学生的努力配合下,不断增强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生活情景和案例情景,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情景教学,使情景教学的效果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实施道德法治教育。
一、简述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媒体教学一体机的仪器和设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情景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感知及深化知识的新型教学方法。此方法能够使抽象化的书本知识变得具体化,产生知识的生命力,吸引学生更好地学习,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运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教学情景创设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
二、情景教学的特征
(一)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互相结合
对学校教育而言,教学活动就是载体。教师通过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提高知识学习能力,又能够培育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是否与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相符合,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关键。
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情景主要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学生身边故事为出发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穿插学生亲身经历和熟悉的事情,将学生实际生活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且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展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内化道德与法治课本知识,使学生能用外化的一言一行表现道德素养。有效运用情景教学,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化和内化都得到提高。
(二)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
应用情景教学,是运用创设情景展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上,情景教学具有很大的趣味性。
其一,情景编排趣味性。开展情景教学,学生需要完成即兴表演的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学生根据教学要求,与自身兴趣有机地结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自身想法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编写出自身喜欢的情景。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将被彻底激发出来。
其二,欣赏情景的趣味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效运用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新教学形式中。即兴表演情景能显著体现出趣味性。不能提前排练的即兴情景,要求学生在无准备情况下直接表演、即兴发挥,这会充分刺激学生的表现力,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展现出很多意料以外的闪光点。
三、道德与法治课中创设情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创设情景的目的不明确
目的明确和情景合理,能够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收放自如的教学节奏中,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但部分教师创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景,让学生产生困惑无法理解情景表达的内涵,甚至难以领悟情景蕴含的哲理,导致情景与教学出现了断层。这种情景会让学生感到迷茫,情景的真正功效也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情景创设的目的就无法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导致情景创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施展出教学服务的重要效能。
(二)情景教学探究性欠缺
情景创设要让学生在典型情景中有效地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逐渐开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决不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进度却缩短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迫切让学生获知相关知识。这种效益主义的教学心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从长远角度看,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养成等待教师给答案的不良习惯,弱化了情景教学的探究性。
(三)没有突出创设情景的重点
创设情境多样化,并不是轻视了重点和难点,而是服务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用情景教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重点和难点创设情景,才是真正合理科学地创设情景。部分教师为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景能够涵盖更多知识点,通常运用拼凑方法,强硬地将不同情景掺和到一起,导致情景枯燥空洞,失去了突破难点和重点的重要作用。
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页面设置得比较鲜艳,致使学生关注的重点从教学内容转移到内容以外的配图和动画上。为了追求华丽的视觉,将教学难点和重点放到次要的位置,这种做法不可取,也不明智。
另外,为了课堂的情境更加丰富,部分教师并没有针对性地选择素材,而是将不同类型的素材全部用于情境创设,忽视了情境是否符合学生兴趣,是否能与教学内容结合。这对提高教师教学的技能、学生健康的发展都很不利。
(四)情景教学反馈性欠缺
情景教学的开展效果需要通过反馈评价考查,既包括考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又包括评价教师情景教学的成效。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注重考查教师的技能,忽略了学生在情景教育中是否能获得真正的情感体会。教学反馈属于巩固的过程,既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又能够使教师反思自我,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情景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创设情景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并且获得教学情景知识,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果。创设情景教学,有效运用提出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景中得到启示,教师也可以直接询问,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法律保障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天网行动的案例,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巧妙设计“问题串”,让问题成为指引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到启发,拥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随后,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了解法律对现实社会的意义、价值、作用,进而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学生必须认真听课,认真思考和努力地学习,才能够吸取相关知识。但是,一堂课通常为45 分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若想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必须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文字内容比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且对一些不喜欢阅读文字的学生来讲,整个过程像是一种“煎熬”,这会逐渐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选择一些相关教学案例,有效运用教学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生活情景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生活细节的体会,使学生能够感悟生活、走进生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此外,创设情景教学能够在学生思考案例情景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做出对社会、国家具有危害性的行为。
(三)提高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在创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因此,教师与学生应该多沟通和交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创建相关教学情景,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思考。
此外,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情景教学的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要加强。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应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将情境教学法与小组讨论结合在一起,充分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和思想,促使学生之间能团结互助,让学生既能够互相学习和思考,又能够互相监督和鼓励,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
五、情景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创设能够使学生产生思考,在该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必须加强。教师创设问题情景,需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发表相关的看法,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构建和解答问题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有效运用课件信息,根据问题创设相关情景,帮助和引导学生巩固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还应该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就该问题开展辩论和讨论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辩论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大家互相纠错和互相学习,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使课堂气氛更具有活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创设案例情景
创设案例情景能够加强学生思考和分析案例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深入感受和认识学习道德法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引入案例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知识涵养。另外,创设反差较大的案例情景,还能使学生在案例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全面和客观地看问题。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从司机和行人两个角度引入不同的交通事故案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带入相关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景
创设生活情景,根据实际生活和理论知识,运用创设生活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但能够进一步地理解知识,而且学生也能够学会与实际生活联系,思考相关道德法律问题,不会将理论知识脱离生活实际。
例如,现实生活中人们乘坐公交车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提示语:“请为老幼病残孕让座。”虽然这一标语的初衷是好的,但仍有很多人将其视为“占座”的理由。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则可以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讨论:(1)主动让座究竟是对还是错?(2)他人要求让座时,应该如何处理最妥当?(3)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利?创设生活情景,能促进学生思考,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在后续的生活中学会主动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利,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
六、情景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对策
(一)在教学情景创设中,课前准备是“基础”
其一,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关于课程基本原则、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等相关教学要求的国家纲领性文件,能够将教学前沿和学科动态深入地反映出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学生情感教育放在首位,提倡重视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热爱生命,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主自立、重视实践的个性品质,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公民意识。为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景教学既合理又科学,教师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最新课程标准。
其二,阅读教材。仔细阅读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视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关注易混淆的知识点、学生情感增长点以及热点等问题。不同地区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师应该关注不同版本的差异,对症下药地整合和补充。仔细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后,教师可以结合教育经验,适当地调整讲解知识点的顺序。
其三,关注学生。无论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还是学习情况、身心发展现状以及家庭环境等相关因素,教师都要重点关注。虽然学生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强,活泼好动,但是心思比较敏感,容易受一时情绪影响,冲动做事。所以,教师应该以总结学生普遍特点为基础,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的情况和学情,更好地完善道德与法治的课前准备工作。
其四,准备材料。教师应该仔细准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景材料,无论是需要在网络上下载的相关资源,还是扮演角色需要的各种道具,教师都要提前准备好。
(二)在教学情景创设中,多元化情景创设是生长点
其一,设疑启思,创设问题情景。发现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提问方式,创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情境,采用由浅入深和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学习“深深浅浅话友谊”时,教师可以提出“你最好的朋友是?他有什么兴趣爱好?他的性格是?”等相关问题,诱导学生探究思索。创设问题教学情景,能够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若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必须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全面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活动。
其二,联系生活,创设活动情景。认识来源于实践,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与学生日常实际的生活符合,结合生活场景延伸。一位教师在讲授“维护秩序”课程时,配合校门口家长骑电动车、开私家车以及步行接送学生的画面,开展不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着急回家的学生、接送学生的家长、路边小贩、交警以及维持秩序的门卫。这位教授截取了生活化的场景,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人物角色的心路历程,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生活中秩序的重要性。
其三,直观表演,创设视听情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学习“爱在家人间”课程时,教师选择歌曲《天亮了》作为背景音乐,在著名歌手韩红低沉的嗓音中,歌曲背后的亲情缓慢地流淌出来,受音乐氛围影响,学生都潸然泪下,体会到了伟大平凡的亲情,借助该情景的烘托,学生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的信念进一步加深了,有效地实现了情感升华。
(三)在教学情景创设中,教学反思强化是生成点
在考查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时,教师的自我批评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都至关重要。为了使道德与法治创设情景教学更加完善,教师应该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并且从多方面进行反思。
其一,基础反思,以学生反馈为信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最直接的感悟者,若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评价。教师可以运用谈话、实验以及调查等方式,拓宽学生评价的途径。其二,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教师从教育实践中总结自身得失成败和经验比较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其三,教师和领导评判中的反思。邀请上级管理人员和同行教师旁听,认真听取他们指出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的弊端,并且记录指导建议。其四,虚心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从他们的文章评论中,了解和掌握最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动态,跟上新课改的潮流。
义务教育阶段,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至关重要,通过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长远发展,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主动遵循社会规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参与者。但是,这门学科中的知识多以文字形式呈现,对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会感到学习这门课程非常无趣。合理创设情景教学,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