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学习模式下小学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2-12-04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学区

青年心理 2022年14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语文课程语文课堂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学区 单 谦

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相关学习模式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和巩固语文知识基础。在目前语文课堂中,学生只是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科学有效的思考分析,但是没有从语文视角对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这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提出问题,并且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一、混合学习模式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模式是指在恰当的时间,将合理有效的学习技巧和恰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以更好地运用自身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习相关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顾名思义,混合学习模式就是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相融合,这需要教师科学有效地发挥自身指引和监督的作用,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二、混合学习模式学生问题意识培育的准则

(一)问题具备启发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通过指引教学提出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语文课程教学围绕着学生进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导者和指引者,帮助学生解决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在指引学生提出相应的语文知识性问题时,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该问题是否有一定的启发性,从而让学生根据相应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手段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能够进一步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行解决相关问题后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

(二)问题具备针对性

教师在指引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需要基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并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问题,确保问题具有针对性,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能在语文课堂上了解和掌握课堂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品质和效能。

(三)问题具备多元化

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语文问题是否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问题的多元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需要学会提出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和思考,以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有效理解。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意识到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树立主人翁意识,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进行课程学习。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达到明显的效能,需要教师确定其问题的范围,保证学生能够在该问题的思考中进一步强化语文思维能力,加深对课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三、小学语文问题意识教学的好处

对小学生来说,问题意识的培育极其重要。小学生年纪较小,身心意识、行为以及思维等都较弱,所以在语文学习中会遇到一系列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会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造成语文学习主动性下降,影响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科的学习,也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会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教师分享自身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养,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能,达到既定的语文教学标准。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培育学生问题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在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后,会学会运用问题意识思维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育创新意识,创新其语文学习方式,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创新意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推动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不会思考分析”的现象,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没有按照教师所教授的学习方法进行课程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因此没有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需要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相关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有效运用问题意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需要以较为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以较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相关语文知识。

四、混合模式下小学语文问题意识培育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好奇心,这样能够进一步激起语文学习热情,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寻求答案。如果学生缺少一定的语文学习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就会下降,使语文学习效果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标准。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的语文学习思维进行想象,根据课文内容勇敢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是一件较为光荣的事情。在语文课堂上也会有部分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用较为愉悦、坦然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学生便会提问:“为什么小蝌蚪不认识自己的妈妈?”这时教师便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解释,青蛙与人类的生育方式不一样,帮助学生了解该课文的具体知识内容,给学生普及相关生物知识,推动学生语文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教师需要借助此次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理念,教会学生要敢于面对问题。

(二)创设相应的语文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语文学科的知识了解较少,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会采用直接讲解的手段进行课程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存在一些不足,学生长时间在这样教学环境的教学方式之下会产生疲倦,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也会降低,不能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和问题意识。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创设相应的语文问题情境,在课前提出相应的课程问题,让学生在课中仔细听讲,并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思考,在课程讲解结束后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以强化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能够进一步激发出自主思考意识,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进行思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画面,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引,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培育语文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融入语文课程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引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点,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在设计相关问题时,还需要依据学生具体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学习的特质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元化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进行积极、合理、有效的思考。教师需要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标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和效能。

(三)强化课堂教学交流,提升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强化课堂的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教师反馈,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培育学生问题意识时,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教学,即发现问题、疏通问题、解决问题。

疏通问题是学生有效理解问题意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疏通问题,并在疏通问题的过程中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角度。学生在疏通问题时,需要对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将问题分成几个层面,并且分层理解相关问题,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运用自身的语文思维逻辑进行思考。将问题分层解决,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引,从易到难地深入思考问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提问的形式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判断,并且指引学生按照相关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相关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知识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有序指引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层解决,并且将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圈出,从问题的主体出发,进一步指引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能。教师鼓励学生将问题进行拆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具体内容,降低学生语文学习的难度,推动学生更好地形成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思维,帮助学生运用相关语文学习方式学习语文。

(四)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指引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之下,教师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充当着指引者的角色。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主题的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在解决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能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思考,提高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学生在提出相关问题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教学进行思考,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上课前通过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内容,同时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接收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以解决相关问题,养成语文问题意识和思维,找到恰当有效的解决问题方式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事先预习,并且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闰土在成年之后对年少阶段的日子印象深刻?”然后教师需要让其他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指引学生仔细阅读某些段落,在段落中发现问题的出处,学会总结和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运用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也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相关问题,运用自身的语文学习思维和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取得较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语文课程语文课堂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莲心宝宝有话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