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例中穿令文化与宗族观念的互动及传承研究
——以湛江百姓村为例

2022-12-04陈韵淇宋军霞祁红兵陈琳虹柯彩杰张志浩

南方论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粤西宗族百姓

陈韵淇 宋军霞 祁红兵 陈琳虹 柯彩杰 张志浩

(1.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湛江 524048;2.湛江海事局 广东湛江 524048)

年例文化作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探寻年例文化的起源及其内涵有助于发掘粤西文化的特有风俗与价值。穿令、飘色、跳花棚等都是年例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之中,穿令作为年例文化表演中的一项传统民俗技艺,是游神过程中一项极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难度表演,因此其在年例文化的展示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穿令文化除了在年例的游神表演中备受瞩目外,活动的开展传承与宗族观念也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穿令等年例传统文化的传承再造具有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意义。

一、年例中的穿令文化探究

(一)年例与穿令文化的起源

不同学者对年例的起源都有各自的观点与见解。朱丽求认为年例最早起源于粤西群众在立春节日里驱赶瘟神的祭祀仪式[1]。刘敏等人认为年例的出现源于古时粤西先民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足与家族的兴衰不定,是人们为求心安平静与来年风调雨顺的祭拜仪式[2]。 陈云君则认为年例的出现与湛江地区频发干旱雷暴的独特自然环境、崇尚农耕的生产方式及道教与民间宗教融合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3]。 王建文认为年例文化源于粤西先民在原始农业社会进行刀耕火种的时期产生了对大自然及凶禽猛兽的畏惧和崇拜,进而以期通过年例中的仪式来表达对始祖大无畏拼搏精神的崇拜与对后人的教育[4]。对众多学者文献的分析理解与地方志等历史资料的查阅可知,早在明清时期,“由于湛江地处我国边境,属蛮夷地区,饥荒、旱灾、疫病等天灾频发[5]。” 加上刀耕火种的低水平生产方式与当时科学和医疗水平的落后,当地人们遇上灾害便认为是妖魔鬼怪在作祟。为此,人们便通过举办穿令、飘色、舞狮等项目以此向神灵进行拜祭,祈求得到神灵保佑,使人们的生活可以风调雨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科学文化的进步发展,年例已逐渐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祭祀娱乐活动,湛江各地也都会在春节至元宵节这段时间举办年例活动。

穿令作为年例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产生与存在也同样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从本质上来讲,穿令活动是一种宗教信仰,表演者得到神灵的附身也是一种吉祥的寓意。古时人们对于无法克服的自然困难便希望通过该方式来从中获得某种自认为合理的解释,从而化解人生的困惑来充满信心地面对人生。现如今,穿令活动多为村民怀念祖先、教育后人、共同祈福的一个载体。传说村民的祖先曾用令箭惩治不忠不仁和不孝的子孙,而每年游神的“穿令箭”就成为后代为表示自己不忘祖训、好好做人而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项目。每逢正月十七,湛江百姓村的人们便会举全村之力一起举办年例游神活动,如今该活动已成为粤西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

(二)穿令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穿令作为粤西地区举办游神活动的一项重要民间习俗,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表现形式也具有震慑人心、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穿令,又称为穿腮。在正式的穿令表演前三日,百姓村的村民们需要将令箭取出进行打磨和清洗并将清洗好的令箭存放到庙宇中。在正式进行穿令表演前则要用香烛对令箭进行祭拜,以求穿令过程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穿令表演前表演者需连续三日净身和吃素食以达到身心的纯净。在正式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会在仪式中用长0.1m到1m,粗0.01m到0.05m,头是尖的银针穿过脸颊,之后将针从嘴巴穿出,又或是用银针穿过两边的脸颊。在整个用时为2-3小时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会用手扶着这根银针,神态自然地完成表演。待表演结束后,表演者就会将银针拔出,并在穿令的创口处抹上香灰,促使创口愈合。在本次走访调查百姓村年例文化的过程中,作者对百姓村陈姓村民等多人进行采访。根据采访可知,每一年百姓村进行穿令活动前都会从村里挑选符合要求的男孩参加穿令活动。随着活动的多次举办,可以说,村内的男性基本都参加过穿令。此外,通过与百姓村陈姓村民的侄子交谈可知,他在8岁时也曾参加过村内的穿令活动。据他回忆,在正式的穿令活动开始前,会有一个村内的长老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一些请神庇佑的话语,旁边也会有其他人在上香祭拜。问及他当时的感受,他表示有那么长、像铅笔粗的一根钢针要穿过自己的一边脸颊,自己的内心是带有恐惧的。虽说穿针前和穿针的过程中自己存在害怕的心理,但实际上自己并没有感受到疼痛。等到游行结束拔针时;就有人在他的脸上涂抹香灰,脸上也没有出现流血的情况,只有小小的痕迹,在之后的生活中也没有出现有异常之处。

从国内学者对穿令文化内涵的研究可知,“穿令行为契合了雷州地区人们内心认为雷是惩罚罪恶之神,人若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就可能被雷劈死的教化风俗[3]。”此外,“穿令等年例仪式承载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内涵,兼具着凝聚宗群与激励后人承继先辈正义除恶、不畏艰险的传统精神意义[4]。”因此,穿令这一行为不仅表达了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更表达了当地人们学习先民不惧艰辛、勇于奋斗美好品质的诉求。同时也展示了他们扬善惩恶,维护宗族内部团结与社会稳定,消除异心的重要决心,有着警醒世人的重要作用。对于百姓村内许多中老年人来讲,穿令箭的出游与表演成功是神灵在天上对人们及整个村落庇佑,能够保佑人们来年平平安安、逢凶化吉。由此可见,穿令文化代表着人们心中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向往以及大家想要团结众人、共渡难关的心态。

(三)穿令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穿令文化的知名度、关注度已大不如前;穿令文化等年例特色也从每年都要举办,人人视为如春节一般重要的节日演变成一种普通的祭拜活动仪式,活动的举办流程与环节也越发简便。与此同时,“年例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攀比现象明显、形式化严重、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宣传不足等问题[6-8]。”加之近年来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表演行为,加上穿令与拔针后涂抹香灰的行为对人体健康也有不良影响,因此不应再继续传承举办。此外,由于近些年学习传承穿令文化等年例特色的年轻人数量减少,年轻人对穿令等年例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明显的降低。加上近两年进行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百姓村等粤西地区具有年例举办历史的村落都没有像往年一般举办大型的表演节目,穿令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式微趋势。

二、穿令文化与宗族观念

(一)穿令活动中宗族观念的体现

穿令等年例活动的举办通常以村落为单位进行,“这种年例仪式的举行则彰显了血缘和地缘关系在粤西民间社会中的重要地位[9]。” 穿令多在百姓村举行年例游神活动时进行,这种民俗反映了雷州先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与其挑战身体极限的极端行为。

1.穿令前的体现

在正式开始穿令活动前,百姓村主要负责筹措活动开展的村民和村干部会聚集在一起商议有关举办穿令活动的准备事项。穿令的准备工作可谓是多而繁杂,村内的人们为保证活动的顺利举办,大家都会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布置,比如:选拔进行穿令的表演者、清洗打磨令箭、准备进行穿令表演的轿子。此外,由于穿令这一年例活动的举办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每逢需要举办年例活动时,村内各户人家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筹措活动资金,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穿令活动是团结宗族众人的重要联结点。

2.穿令时的体现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百姓村在每年正月十七都会举行年例游神活动[10]。”村内的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呈现出一片其乐融融的场面,说得上是热闹非凡。穿令箭作为百姓村举行年例游神时一个重要而精彩的环节,每次都会吸引许多村民及外来游客前来观赏。“当进行穿令表演的队伍行经家门时,村民便会在家里上香,在门口摆着五杯茶、橘子或苹果或甜面汤,然后放鞭炮并给神上香,再三叩首,以示村民对神的到来表示欢迎与尊敬,并祈求神灵保佑[10]。”同时,村民们会热情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吃饭,与亲友齐聚庆祝,共享盛宴;家族亲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到保持与进一步的发展,亲友关系也更加和谐美满。因此,村民们也认为穿令活动的举办对其亲友关系的发展有进一步的帮助,是穿令时神仙显灵。由此使得村民看到穿令活动就格外欢喜,也会更虔诚地祭拜。

3.穿令后的体现

游神结束,是村民们十分关注的时刻。在活动结束后,村民会将表演者扶下轿子,拔出令箭,之后会有一个神汉来念唱送神的说辞,再含口酒,喷到穿令箭的人脸上,等待穿令箭的人醒转并恢复神智。若令箭拔出时表演者的脸颊流血了便会有人用香灰擦在穿令箭的伤口上,帮助伤口的恢复。穿令可以说是整个游神过程中最诡异的环节,但也是最能体现百姓村村民团结一致的环节。从开展游神准备活动时期村民踊跃报名参加游神列队、表演穿令箭,家家户户集资举办游神活动到在表演穿令时表演者为整个村落祈福,村内宗族各人会宴请酒席与相互祝福都体现了亲友与乡邻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关系。可以说,“穿令等年例游神活动的举办对于宗族与村落人际关系的稳定与治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1]”。近年来,随着百姓村游神仪式与游神规模的壮大,穿令活动也更加受人关注。因此也使得百姓村许多的外来居民也参与到这一民俗祭祀活动中来,使得百姓村的宗族观念与信仰在年例仪式中更加繁荣盛行,也促使这一观念在人员的聚集联系中不断传播,而这也是地方宗族观念与民间信仰在与现代文化交融后所形成的新的文化表达方式。随着当地人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穿令游神活动的表现也加强了对宗族、村落与民俗信仰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宗族观念对穿令活动的影响

1.宗族思想的熏陶

粤西地区人民生活在共同的文化环境中,有着相同的文化信仰,人民受村落文化的熏陶,祖祖辈辈都将游神活动作为文化信仰的精神寄托载体。穿令活动作为游神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更是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粤西地区人民格外追崇宗族权威,有着强烈的宗族思想,以姓氏作为划分自然村之间亲疏远近的依据,同一姓氏的自然村为本家,属于同一个祖宗开枝散叶而形成。在百姓村里有陈姓与谢姓两个比较大的姓氏,在村内村民们都有着强烈的氏族归属感,能够自觉维护氏族荣誉。在宗族荣誉的纽带下,村内的乡邻关系非常融洽,具有凝聚和向心作用。游神活动作为宗族的一件大事,与氏族圈子的社会地位挂钩,是村民对氏族精神文化的重视与认同。游神仪式从筹备到实施需要全村人上下同心,才能举办得热闹非凡。年例活动若没有宗亲氏族作为精神纽带的维系也难以繁荣发展至今,因此村民们会齐心协力地将游神活动举办得隆重而又繁盛,以象征本氏族的兴旺繁荣。如果该表演能够吸引各地民众前来观看,村民们便会感到非常自豪,这将促进村民们继续传承发展穿令活动。

2.宗亲骨干的凝聚作用

在穿令游神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宗族中的每一分子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这一文化盛典。“宗亲族人在参与氏族文化庆典活动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力的配合、物力的共享以及财力的支持[12]。”宗亲骨干一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宗族事务上有极为重要的话语权,在操办年例、游神、祭祀等活动中起主导性作用。而游神活动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离不开当地宗族骨干与村委会的带动与支持,宗族骨干与村委会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力量对它的传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能够高效地、有组织地举办游神活动,弘扬年例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三、穿令文化的传承再造

穿令等年例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再造,就需要从其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解决。因此,文章以宗族观念与不同主体作为切入点,为穿令文化的传承再造提供建议。

(一)宗族观念促传承

浓厚的宗亲思维与和睦的乡邻关系都能为穿令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当前年例文化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利用宗族观念对穿令文化进行传承创新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由于宗亲与乡邻对年例活动举办的支持、对穿令与年例文化的特殊情感与当地具有举办年例活动的传统,因此百姓村可以依照过往的传统将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七设为年例日,每一年可以设立不同的主题来举办游神活动,以保持该文化的流传与新元素的融入创新。与此同时,宗亲与乡邻众人可以筹措活动基金,吸引鼓励村内年轻一代了解学习该文化的表演项目;另外也可以利用该基金在村内设立穿令文化等宣传栏,增加众人对该文化的认识。

(二)各界携手促创新

一般而言,“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对文化继承人的培养与对文化发展的资金支持是推动传统文化保有生命力,绽放新光彩的重要途径[13-15]。”因此,为促进穿令文化与年例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保留粤西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除了利用宗族观念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需要从政府、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进行工作的开展。

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讲,政府部门可以成立穿令箭文化传承管理部门,完善穿令箭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机制。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下乡采访百姓村村民,收集保存好关于穿令箭文化的文字、音频材料,完整地存入档案。培养有潜力、有兴趣的苗子,提高穿令技艺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涵养。从长远来看,为避免穿令文化的发展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举办穿令活动的资金不能仅仅依靠村内的人民群众进行筹措;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在穿令文化这一事项上的资金投入。进而鼓励更多的人学习穿令技艺,鼓励现有的传承人以更加积极自信的状态投入到穿令文化的传承中去。

其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穿令文化想要更好传承,需要扩大影响力,不能仅局限于湛江市某个地区了解。政府、百姓村村委或穿令文化传承人可以通过拍摄制作有趣写实的短视频来展示穿令文化,通过自媒体来加强宣传,使穿令箭文化“活起来”,提升穿令文化的知名度,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此外,专业人才作为穿令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与百姓村内的家族沟通,尝试让外族人加入到穿令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在社会或校园内也可以成立穿令文化传承基础班,通过基础班的不断培养,选出好苗子,培养高素质传承人,增强年轻一代对穿令文化的认同。

四、结语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由于粤西地区地处广东边隅之地,使得粤西文化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粤西年例作为广东乃至全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有鲜明而不可撼动的地位。因此,研究穿令文化这一粤西文化的典型,对粤西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都有巨大帮助。在这之中,利用宗族观念与政府、社会、个人多角度对穿令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对今后众人熟识粤西的历史文化,了解年例文化的寓意有重要作用。此外,对年例文化加以宣传,设立年例日等措施都有助于推动年例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并增添其文化内涵与文化活力。同时也能够吸引大家增加对年例文化的关注,促进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猜你喜欢

粤西宗族百姓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粤西地区非遗展示空间“活态化”设计策略
不让百姓撇嘴骂
不负百姓
百姓看家“风”
真实性视阙下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粤西地区渔业捕捞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