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陶行知教育理念助力农村初中篆刻教学浅探

2022-12-04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冶山初级中学211500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21期
关键词:篆刻陶行知农村

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冶山初级中学(211500)陈 晨

2012 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正式将篆刻艺术引进中小学教育。此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中小学纷纷落实篆刻艺术进校园的教育活动。农村初中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以致篆刻教学常常会遇到“资源不足、实践困难”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积极挖掘教学素材、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和开展创新性教学等方法,提升篆刻教学效率。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创造性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念,对农村初中篆刻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开展篆刻教学的重要意义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东方艺术的代表。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不断地演变,这不仅丰富了篆刻内容,而且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书入印,印从书出”,强调了书法艺术是篆刻艺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凿、铸艺术也是篆刻艺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篆刻艺术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融入农村初中篆刻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的艺术学习活动多元化,而且可以借生活中的资源提升农村初中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资源进行创造,借创造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艺术人才。

(一)生活促审美,弘扬中国传统美学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篆刻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篆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与身边的艺术资源进行交流,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无论是古朴简约的秦汉玺印,还是精雕细琢的唐宋私印,都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展现出中国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古城南京又称“石头城”,历史上有许多金陵篆刻人将六朝气息融入石中。如南京中央门外老虎山东晋颜綝墓出土的六面铜印。早期的印章多为金、银、铜、玉等材质,由工匠手工雕琢而成。据史料记载,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文彭在南京时,偶然得到民间雕琢首饰用的青田石,用其作为印材,既方便又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文彭用青田石治印的意义很大,使我国结束了2000 多年的铜印时代,进入了以文士为主体、以个性为特征、名家辈出的石章时代,同时也使印章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篆刻艺术。随着篆刻工具的改进与材料的变化,篆刻艺术也在不断演变,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生活化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可借助生活资源,弥补农村初中艺术教育资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等不足,让农村初中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优质的艺术教育。

(二)创新育文化,培养篆刻艺术人才

可将创造教育理念融入篆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资源入手,借篆刻创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目标,能传播和弘扬篆刻艺术,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篆刻,并投身于篆刻艺术的继承、发展当中,为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从而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结合书法艺术进行篆刻创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篆刻,激发他们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探索欲。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篆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以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是图像识读。通过观察、识别图像,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获取和解读其中的文字和图案等信息。“识读”是一种思维活动,要求眼睛“看”得准。其次是美术表现。学生可以利用石头、木头、石膏等媒材,通过冲刀、切刀等篆刻技法,钤印出创造图像。再次是审美判断。拥有审美能力则能鉴别评价不同风格的印,对印的美学特征进行评价,判断“美”与“丑”。最后是创意实践。学生可以真正理解篆刻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含义,根据自己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理解进行创新。核心素养背景下,在美术教育与篆刻传统文化相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有利于篆刻在年轻一代中传播,又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篆刻艺术人才。

二、在农村初中篆刻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最终指向“人中人”的培养,即希望可以通过科学之精神、审美之意境、道德之观念、刻苦之钻研来培养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全面综合发展的中学生。“篆刻艺术进校园”是一项“篆文化之灵秀,刻民族之魂魄”的伟大教育工作,能够从艺术层面引导学生欣赏美、接近美、创造美,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有不容小觑的现实作用。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活动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如何实现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农村初中篆刻教学中的渗透。

(一)凸显篆刻艺术的民族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当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学做合一”。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教授篆刻艺术,首先要彰显出其民族性和传统性,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常识、民族精神、传统美学思想等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篆刻艺术的精髓,进而真正懂得学校开展篆刻教学的意义。例如可以让学生了解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西泠印社,还可以开展“篆刻作品主题展示周”活动,在校园内展示不同风格的经典篆刻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作品中包含的“书卷气息”和“文人品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明清篆刻艺术家进行深入了解,对篆刻文化进行深度学习,然后进行学习汇报,从而将学生的篆刻学习引向更深的层次。

另外,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展示古今中外优秀的篆刻作品的图片,并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精髓标注在对应的图片中。安排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赏析经典印谱,营造墨香校园,增强校园“金石气”。学校还可以为学生邀请篆刻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篆刻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和西方的版画做对比,逐步引领学生领略篆刻艺术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提升篆刻艺术的时代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生活和社会都可以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明白教育资源并不仅仅包括那些可触及的显性物品,还包括很多潜在的社会、生活资源。因此,农村初中教师在进行篆刻教学时,不能一味埋怨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育资源短缺,而是可以在积极向学校争取更多资源的同时努力发挥个人创造力,去寻找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学校与教师在开展篆刻教学时,应注重篆刻艺术的时代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篆刻艺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授学生基本的篆刻技巧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进行篆刻创作。比如可以将“抗击肺炎疫情”“钟南山画像”“致敬最美‘逆行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少年强则国强”“绿色家园”等作为创作主题,也可以将农村的具体生活场景作为创作内容,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如在秋收时节组织学生用篆刻的形式表现农村的劳动场景、丰收画面,并由此引出“珍惜粮食”“劳动光荣”等深刻的教育话题。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篆刻虽然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因此它不应被时代淘汰,也不应被束之高阁,而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得到创新性发展。

(三)围绕篆刻艺术的知识性,增强篆刻艺术趣味性

开展“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专业知识,但是如果相关的教学太过枯燥乏味,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篆刻艺术包含很多内容,如书法、绘画、雕刻等,教学这些内容时不应该生硬讲解,而应基于学生的学情和内容的丰富性,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使学生感受到篆刻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理论,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一理论启发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在篆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将学生引上创造之路,使他们做到手脑并用,在劳力和劳心的过程中感受篆刻艺术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教师可以在教授篆刻艺术的相关知识时,开展多种趣味性活动,以引导学生对篆刻艺术进行深度探究。

首先,讲解篆刻的发展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名家作品,让学生初步认识篆刻,也可以通过鉴赏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其次,开设相应的书法课程。书法是篆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写一手好字是进行篆刻的基础和前提,熟练掌握各种笔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将其应用到篆刻上便可以形成自己的篆刻风格。古城南京又称“石头城”,历史上有许多金陵篆刻人将六朝气息融入石中,南京还是明清文人流派印章艺术的发源地,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金陵四十八景”“六合十八景”等为教学资源的挖掘提供了新的方向。金陵篆刻的样式多样,不仅有文字,还有动物、人物等图案。金陵文化中的南朝石兽、石柱、瓦当、砖画等,内容丰富,样式多变,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我校立足金陵的文化历史以及篆刻艺术特点,优化了篆刻课程设计,丰富了初中美术课程内容,还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再次,教授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篆刻之初,较难理解“篆法”“破残”“界格”“布局”“章法”“分朱布白”等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运用演示文稿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这些专业术语的含义,再将演示文稿中的图片截取下来,让学生通过趣味抢答的方式来填写相应的专业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专业术语。

最后,辨别创作材料。可用于篆刻的媒材十分丰富,有竹子、木头、铜铁、陶瓦、玉石等,还有生活中的橡皮、石膏等。这些媒材各有特点,结合不同刀法,最后所呈现的钤印效果也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不同媒材的篆刻有切身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内容、印面的章法布局、篆刻刀具等,选择最适合的媒材进行篆刻,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本小组的创作方法及流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展示最终作品,分享篆刻过程和心得体会。

总之,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农村初中篆刻教学中的渗透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初中生可持续发展、平衡城乡教育资源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将篆刻艺术引入农村中学的过程,也是将书墨香味和金石艺术气息带进农村中学校园的过程。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落实“篆刻艺术进校园”,坚持篆刻人才从小培养的做法,有利于引导我国篆刻人才由“无序生长”变为“科学发展”,有利于改善篆刻教学的环境,推动我国篆刻艺术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猜你喜欢

篆刻陶行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陶行知夜归
篆刻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新农村 新一辈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