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创新及思考

2022-12-04□张

新闻爱好者 2022年9期
关键词:微文化电视节目文化

□张 峰

从1958年天津无线电厂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到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从“一统天下”到“万紫千红”,电视节目的千变万化映射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在娱乐、综艺、休闲、文化等层面的不断演化。“微文化”和“全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影响当代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微文化” 背景下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一)突破时空限制

全媒体传播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展开, 具有信息传递及时和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突破传统媒体受时间、节点控制的不利因素,在第一时间实现有效传播。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不同地域、空间的无障碍交流提供了便利,从声音、影像到文字、消息,都可以通过设备或技术手段实现,保证24 小时不间断报道,贯穿整个事件全过程。

(二)传播形式多样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微文化”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在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以多种形式同步呈现,立体三维和虚拟空间的建构在AR、VR、、MR3D、5G 等技术的加持下成为现实,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云技术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电视节目除传播信息外逐渐生成更加强大的功能,成为融“信息化”“图像化”“动态化”特征于一体的“可视可观可感可触”的全方位分享交流平台,为受众带来全新体验,保证了节目的适应度和友好度。

(三)受众需求多元

全媒体传播使电视节目的信息传播方式急剧改变。传统的单向信息输出成为历史,线性传播的格局被多元主体同时并存、交互渗透传播的网状系统代替。截至2021年末, 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约为99.7%,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达2.01 亿,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达1.95 亿[1],充分体现了多元受众需求支持下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明显优势。当前自媒体传播的趋势愈加明显。学界将群体成员内化和间接体验另一群体成员的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过程称为群体共情。[2]多元化的受众使全媒体传播的群体共情更容易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全媒体不断发展,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信息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由传播方式转变引发的舆论生态转型较之以往完全迥异。

(四)呈现效果全面

新媒体传播中,技术更新、信息支持、受众人员的参与反馈都可以有效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高科技手段运用使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大幅提高, 航拍照片、背景音乐的特效增加了节目美感,与专业团队的合作使节目组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内容整合、制作、深度加工等环节,文字、图片、视频、声光影像等的巧妙衔接使节目的画面感、视觉冲击力、感染力、表达力达到最佳。观众随时随地能够参与节目互动,表达情感,交流感受,从而实现甚至超越预设的情感和价值目标。

二、“微文化” 背景下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问题及思考

(一)内容与形式

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3]要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这就为“微文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内容的依托指明了方向。但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效果提升的负面因素之一。综观当前电视行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作品数量众多。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和《经典咏流传》等,都因形式多样、底蕴深厚、内容出彩备受关注。但就形式而言,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节目可以采用插图、动画、游戏、二次元等手段进行再创作,渲染气氛,营造场景。而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节目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整体氛围的营造多采用写实手法, 在表现上又要体现对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之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实现了VR、AR、MR 手段对历史场景的还原,但如何利用虚拟技术进行节目创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其成熟性和完善性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创造性发展。

(二)积淀与表现

积淀与表现的矛盾也制约了当前电视节目的全媒体发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原文化亘古久远,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电视节目必须以小见大,才能完美呈现上下五千年的积淀。如何在有限的时长承载更多内容,成为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无法保证对电视节目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因为好的电视剧要展开剧情、交代背景、刻画人物、吸引观众,就必须精心打造情节、场景。以43 集的《觉醒年代》为例,去掉片头片尾每集40 分钟,全部看完要1620 分钟。《山海情》全剧23 集,每集45 分钟。因此在选择电视节目,尤其是电视剧时,他们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就年轻观众而言, 时间投入过多就与群体性的快速阅读或者观看习惯产生矛盾。虽然倍速可以节省时间,但在效果上却大打折扣,降低了美感和接受度。

(三)分流与吸引

分流与吸引也是“微文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现实矛盾之一。基于传统媒体优势,电视节目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传播方式相对稳固,人员构成比例和结构较为合理,专业性较强。长期的权威发展使它拥有以中老年观众为主体的固定受众。他们的欣赏习惯不轻易改变,是电视节目的忠实观众。但“微文化”背景下的更多受众已然习惯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碎片化文化。“短、平、快”是他们选择的标准。对此层次的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欣赏标准更为挑剔且不固定,随年龄、阅历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信息时代的大环境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又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以偶像类节目为例,《乘风破浪的姐姐》《这就是街舞》《极限挑战》《偶像实习生》等节目一度引起关注。2021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要求相关单位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 不得播出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4]。虽然国家明确要求反对唯流量论,抵制泛娱乐化, 但仍会有各种娱乐类节目不断涌现, 争夺受众。

三、“微文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启示

(一)要坚持以理服人

(1)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要义[5],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并作为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工作效果的理论基础。要从行业要求和发展前景方面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各种方式集中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2)要做好思想引领。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流价值体系。在职业定位、节目构思方面要从强化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入手,积极打造一批有观众、有看点、有内涵、有特色的品牌节目。要坚持守正创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内涵和理解作为节目制作的基本思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6](3)要实事求是。要坚持提供客观真实、观点鲜明、立场坚定的信息和资讯。要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作出取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将营造良好传播秩序作为使命责任,杜绝虚假报道、以讹传讹、造谣传谣等非理性传播。

(二)要坚持以文化人

(1)要增强全媒体传播中电视节目的文化底蕴,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要从文化宣传的角度出发,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国精神。要以“四史”教育为依托,坚持做到“以文化人”。要关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不断涌现的英雄事迹和楷模人物,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高尚的情怀、高雅的定位、高端的品质打动观众。(2)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从上下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要从内容上寻找切入点, 迎合现代观众的视角进行创编, 别出心裁,推陈出新,实现经典与潮流、高雅和通俗的完美融合。要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的诗词、京剧、歌赋、戏曲等文化瑰宝,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3)要以革命文化为依托,展现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和英雄的故事,用好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文化展馆等资源,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格局,让观众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为真理而献身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从灵魂深处受到教育,根植理想信念的种子。(4)要顺应社会潮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抗疫斗争为背景,宣扬中华儿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艰苦奋斗、勇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关注志愿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技兴农、乡村支教、带头致富、返乡创业等领域,从身边人物、身边好事中挖掘育人因素,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模式。

(三)要坚持以美动人

(1)要从美学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要提高作品美感,深刻领悟人民在文化和精神需求方面对美的要求。要以新技术新手段助力电视节目创作,以画面美、文字美、意境美讴歌山河之美、中华之美、人文之美和精神之美,以美的享受直击人心。(2)要深刻领会美的内涵和本质。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美”和“丑”的对立关系。要采用各种艺术手段讴歌真善美, 抨击假恶丑。要充分发挥审美启迪的作用, 大力弘扬劳动之美、风光之美、品行之美、道德之美等。要引导观众关注精神美、内在美,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颜值、外表、拜金等虚假美的浮华行为, 充分发挥电视节目引导社会向美而行的积极作用。(3)要关注人民之美。要深刻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点,书写新发展阶段的人民创造,满足新发展阶段的人民需求。要讲好百姓故事,传递百姓心声, 以电视节目的新发展促进文艺文化的繁荣昌盛,在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过程中,与人民共情共鸣。(4)要关注时代之美。要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扎根现实沃土,才能开出绚烂之花。要把历史和现代融会贯通,从中华民族厚重底蕴中汲取时代发展的伟大力量。要到建设的最前沿, 沿着总书记的扶贫足迹, 沿着当年的长征之路,到革命老区、扶贫一线、美丽乡村、边疆哨所、基层组织,追寻逆行者远去的背影,记录和书写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寻梦之旅, 在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平凡之美的过程中实现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良好局面。

(四)要坚持以情感人

(1)电视节目的全媒体传播要讲求情真意切。要用真实可信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生活,在情节的自然发展、表演的自如展现中达到高潮。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鲜活、生动、有情的人物形象。要以细节绘深情,以亲情、爱情和友情等为纽带,以生动感人的场景为代入,把温情和“烟火气”呈现给观众的同时以情感人。(2)电视节目的全媒体传播要体现人民情怀。要贴近日常生活,描绘人生百态,做到“以人为本”。要明确人民的意志、情感、愿望和想象是电视节目创作的源泉。要从人民视角进行审视把量,以民众的欢乐、忧愁、向往和需求作为起承转合的基本要素,讲述不同身份、背景、生活层次的百姓故事,在细节中体现人民的愿望、心情和心声。

四、结语

电视节目只有以时代为背景,以美好为追求,以情感为依托,以情怀为体现,才能丰富内涵,打造有底蕴、有品质、有情怀、有情感的作品,实现“微文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全媒体传播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微文化电视节目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