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表达与传播策略
2022-12-04□程倩
□程 倩
回首2021年的综艺市场,从开年的《唐宫夜宴》到《上新了·故宫》《舞千年》《书画里的中国》等多档节目交相辉映,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最耀眼的新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 契合了人们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所以在当前大量娱乐类综艺节目充斥人们眼球的背景下, 一定要积极主动创新文化类综艺节目, 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而要做好创新,则要对这一类综艺节目的文化表达及传播策略展开全面分析,通过总结其经验,为今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播提供参考。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表达模式
(一)“文化+技术”的表达模式
从2021年初的春晚开始,河南卫视对传统晚会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以“中国节日”为主题,从春节到元宵节,从端午节到清明节,每一次重大的中国节日都带来了特别节目“奇妙游”系列。经由节目介绍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不同的艺术门类结合, 创造了《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多个刷爆全网的“出圈”段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不靠当红明星的站台和重金包装的加持,却频频火爆“出圈”,其根本在于以文化为核,用匠心和创新的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释放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受人民欢迎的好作品。
(1)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的历史文化成就灿若星河, 这为节目取材提供了便利。河南卫视多年来深耕传统文化领域,“中国节日”的爆红,是其在传统文化领域苦心经营多年之后的集中爆发与必然呈现,甚至可以视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佳践行者。《端午奇妙游》用奇思妙想将电视节目与赛龙舟、采草药、挂艾草等习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联系;《龙舟祭》以端午前夕祭祀盛景为题,融合了舞蹈、杂技、鼓乐等元素;《唐印》将傀儡戏与舞蹈巧妙结合,带给观众新奇的视听享受。电视综艺创新呈现方式,融入多种潮流元素, 让珍贵文物和古朴文化穿越历史长河、穿透荧屏隔阂,走进千家万户。其中,被网友封为“神作”的节目《祈》再现了建安才子曹植名篇《洛神赋》的景象,舞者化身“洛神”,以水下舞蹈的方式,再现了“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绝美景象,又呼应了端午祈愿的民俗。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以守正出奇的当代演绎,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使之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从《唐宫夜宴》到《祈》,创作团队不曾简单堆砌文化符号,没有盲目追求宏大排场,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 寻求与广大观众的共鸣,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2)新技术、新应用“唤醒”历史文化。5G+AR 等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的赋能不仅拓展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意象空间, 也让广电视角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动”了起来、“燃”了起来。舞蹈《唐宫夜宴》通过5G+AR 等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融合, 让博物馆中定格的唐俑变得鲜活生动。在表演过程中,舞台逐渐变成一幅古典画卷,14 个唐代乐俑在博物馆中“复活”,化身为一群娇憨丰腴的唐朝少女, 在虚拟的博物馆场景中嬉戏打闹,穿梭在一系列国宝级文物之中,绘就了一幅钟鸣鼎食、辉煌灿烂的盛唐画卷, 让观者无不赞叹。《祈》使用了水下高清拍摄技术,让舞者与舞蹈更加灵动。另外,4K 高清转播车、飞行器、天眼等新技术手段的助力为文化类节目赋能, 丰富了节目内涵和外延,取得了良好的视听效果。这些节目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前沿科技创新交融,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创新探索。科技元素融入文化类节目旨在突破单一场景,实现不同地点、不同时空的场景转换,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二)“文化+竞技”的表达模式
这一文化表达模式的主要代表为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作为央视在2017年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赢得了收视与口碑双丰收。该档节目集娱乐、文化、教育于一体,以中国传统古诗词为载体,对综艺节目形式及表达方式进行创新, 向观众传达诗词文化知识,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1)汲取文化内核。近些年,在我国电视荧幕上诞生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综艺节目, 但逐渐朝着泛娱乐化、庸俗化方向“跑偏”,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上线,便在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以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作为内核, 满足了大量观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节目以诗词文化为主体,引导观众关注古诗词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电视屏幕上重焕生机。《中国诗词大会》 在当年可以算得上是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但要知道,一直以来古诗词文化始终保持着“孑然自傲”的姿态,相较于其他娱乐类综艺节目而言,有一种“清高”的感觉。[1]为了实现文化表达的大众化传播, 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当参考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表达模式,在诗词选择方面要保证其专业性与通俗属性, 所以节目组选择的诗词基本源自教材或是观众耳熟能详的语句,并且涉猎范围极广,既有《诗经》,也有毛泽东诗集等。这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更接地气,让观众在欣赏诗词魅力之余,无形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与传承。
(2)营造文化意境。舞美设计同样会影响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文化表达,《中国诗词大会》 用了大量动画、音乐、影像等手段去表达文化元素,旨在营造传统文化意境,给观众一种如身临其境之感。在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 许多意境抽象的诗词在舞美灯光的渲染下,呈现出别样的美感与魅力。《中国诗词大会》将一个弯曲的LED 屏幕作为舞台背景,在朗诵出不同的诗词内容时, 舞台背景会呈现相应的画面。比如,当选手读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背景便会显示出鹳雀楼顶、夕阳西下、才子会集,把酒言欢的场景;当选手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舞台背景便会呈现出庐山瀑布的壮阔场景。此外,每个选手面前都会设置一个小LED 屏幕,当回答出错时,便会出现盾牌破碎的效果,营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决感。由此可见,该节目用巧妙且诗意的意境设计,实现了文化的具象表达,让观众投入到诗词美感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意境。
(三)“文化+表演+纪录”的表达模式
该文化表达模式的典型代表为 《国家宝藏》,这是一档以国宝级文物为主题的全新文化类综艺节目, 对文物承载的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展开深度挖掘,广受观众喜爱。
(1)文物承载文化。文物本就是具备厚重历史以及寄托民族精神的物件,属于重要的文化符号,更是古代文化发展的见证。《国家宝藏》节目为观众带来了与古代文明直观接触的机会, 制作组主要从全国各大博物馆中进行挑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再通过镜头语言对文物的工艺、形态、历史进行全方位讲解。[2]同时,还会诚邀演员嘉宾,对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剧情演绎, 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让观众感受到极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文化记忆是每个中华儿女深藏内心的情感,激发观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国家宝藏》节目的宗旨,可见这一文化表达模式深入人心。
(2)历史联系现实。故事化呈现不仅能够保证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 而且也是唤醒文化记忆的有效方式,讲故事实际上就是叙事过程,属于文化表达的直接形式, 观众能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每一件国宝级文物的历史发展历程, 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介绍某一件文物时,节目组重点表现出来该文物的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及故事性等四个方面的特性,经过时光的侵袭,历经时代的变迁,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不会因此褪色,始终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极具感染力,观众一边听故事,一边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碰撞。[3]这种历史联系现实的文化表达方式,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标,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活力激发。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
(一)融合化传播策略
(1)社交互动化传播。融媒时代背景下媒体的社会属性不断凸显,受众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传播者形成互动,这种双向交流互动的模式,有助于提高受众黏性。所以,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策划过程中,也应看重网络优势,通过网络社交渠道收集受众意见,对节目内容、形式进行适当调整,还可借助网络话题引发讨论, 保证节目在网络上二次传播,实现口碑发酵[4]。《国家宝藏》、“中国节日”系列以及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圈”,都是通过年轻人所在的网络传播, 以B 站为代表的年轻人网络社区甚至成为文化类综艺传播的“重镇”。央视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在节目播出前,栏目组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会联合各大博物馆官方微博、抖音进行话题讨论, 而且视频分别上传至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网站,并将绝大部分用户为年轻人的B 站作为官方首选播出平台, 实现了节目的精准传播,对口碑发酵与扩散起到重要作用。
(2)内容碎片化传播。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已经养成了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 多屏互动已成为日常。作为电视媒体人,也认识到了新媒体传播的天然优势, 所以会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一方面,可以结合受众在网络上的及时反馈,不断调整节目的内容和定位;另一方面,也可借助时下流行的短视频方式, 对节目进行碎片化传播,保持节目的热度。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应基于新旧媒体整合传播的优势, 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以短视频作为制作方向,借助新媒体渠道保持节目热播。[5]
(3)台网一体化传播。媒体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融为一体已成为媒体发展的方向,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也在积极探索电视平台与网络平台的一体化传播路径,通过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系,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比如,《朗读者》同样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翘楚,在新媒体传播推广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不仅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播出,同时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推广,而且还在许多城市投放了“朗读亭”,微信公众号上的在线“朗读亭”也同步上线,与读者无缝对接,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实现了传播效应最大化。
(二)垂直化传播策略
(1)深度挖掘及分享节目内容。用文字打动每个人的心灵,《朗读者》 节目一上线便让人感觉到了阅读的宁静、深刻和意义, 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美好体验, 许多人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找到了情感共鸣。这一节目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文化传达使命,借助电视艺术达到了文化传承的效果。[6]在节目组选择的大量读本中,有散文、诗歌、小说、书信等各种体裁,每期节目邀请数名嘉宾进行朗读, 为观众呈现出几种不同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文学经典有着跳脱时空限制的神奇魅力,能够让读者与作者“隔空对话”,节目邀请的嘉宾也能卸下平日的光环, 以普通的状态进行表达。基于朗读引发的情感共鸣,能够与大众建立起一种自然联系,让人不禁放慢脚步,进行心灵交流。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不走急功近利的娱乐之路,而是从本心出发引导大众进行阅读和表达真实情感,挖掘和分享内容,是一种效果持久的垂直化传播策略。
(2)准确定位节目受众。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垂直化传播策略中, 基于网络社群所形成的圈层文化能够成为传播的有力加持。这里所指的“圈层文化”,指的是网民基于相同的价值观、兴趣而自发形成的情感交流互动圈, 这一群体便是文化类综艺节目需要找准的目标受众,能够触发垂直传播,制作出更契合大众传播的内容。一方面,电视媒体基于目标群体确定垂直网络内容,这一目标群体便是节目定位的根基;另一方面,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于垂直化战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也就是如何在垂直领域精准定位受众。所以,采取新旧媒体融合传播的全新形式,已成为精准定位垂直文化类综艺节目观众的主要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 打破了以往我国综艺节目对国外节目模式的依赖, 同时也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对节目模式的创新, 使得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从最初的枯燥说教、文化失语,到现在的潜移默化和文化表达,文化类综艺节目内容制作日益精良, 呈现出综艺节目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追求, 展现出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本文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举例, 分析总结出“文化+技术”“文化+竞技”以及“文化+表演+纪录”的文化表达模式,也提出了融合化与垂直化传播策略,希望能为推动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