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学话语体系建构及对外传播
2022-12-04陈海英
□陈海英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河南省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中, 河南在世界的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清晰。为营造更加便利更加高效的营商环境,做好地域文化宣传,有必要系统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原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原学是一门研究中原地方人文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问,中原学研究的任务是在讲好河南故事和中国故事的进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中原学产生的背景与时代价值
中原学的产生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也是中原学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原文化根植于中原地区,学界公认广义的中原文化主要以河南省为中心, 涵盖河南省周边的其他省的部分地区,如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南部等, 是中国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狭义的中原文化仅指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地域文化。
(一)中原学:时代发展的必然
当前对中原学的权威界定认为,中原学在地域上应当以河南为中心,同时辐射广义的中原地区,研究内容为中原文化,研究指向为继承和发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现代中国文化,直接目标为凝练中原文化精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现实追求为引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1]张新斌将中原学定义为研究中原的学问,研究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以中原历史文化的丰富积淀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另一块是以当代中原所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中原崛起与河南振兴问题。[2]宋朝丽、汪振军认为中原学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是通过系统的研究,为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实际解决方案,不仅要关注“是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做”,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3]可见,中原学的研究并非是建立在纯理论的基础上,它一方面是为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打造河南省的文化高地和学术高地,同时,还要思考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中原学:中华学术的缩影
中原文化即中原地区的文化, 指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4]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从古代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当代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5]当代中原学是中原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成为河南文化厚重的真实写照。[6]作为中华学术的缩影,中原之于中国,正如中国之于世界,中原学的发展必将扩大中国学术话语在世界的影响力。
二、中原学话语体系建构
中原学话语体系建构就是通过相应的话语体系表现中原文化的思想理论、人文精神和意识形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原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最后都要转化为语言形式进行对外传播并融入人类主流文明。
(一)中原学话语体系的核心理念
不同的社会领域,不同的行动目标,需要不同的话语体系。要想在以西方为主导的话语场域立稳脚跟,就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目前我国的军事话语体系、外交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正在对外实践中展现其国际影响力。中原学话语体系作为中国话语体的一个分支, 需能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概念和话语的进程。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等圣人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对中原精神的再塑,这些都是中原学的核心命题和学理。“老家河南” 在新时代将如何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和世界话语体系,是中原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中原”的地域概念,其内涵由地域方面向文化方面转化,成为“中国”“中华”的代表或者同义词,有很强的象征意义。[7]中原独具的历史、地理优势积淀和铸就了该区域深厚的文化和精神, 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因素,“中”“和”“民本”“家国”,这些核心思想成为中原学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中”是河南方言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识别度的词语, 不仅是一个表达许可、满意的语气词,其中还蕴含了中庸、包容、平衡等理念,鲜明体现了河南的文化精髓。中原地区地处中国中部, 有史以来许多地域和族属的文化在这里交会、融合。不仅在历史上形成了“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的风潮,更是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深厚底蕴,不断吸收、改造、包容和影响外来文化,如和东夷海岱民族交往融合的大汶口文化; 汉唐年间传入中原的胡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客家文化等。中原文化甚至远播异域,影响了朝鲜及日本的古代文明,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所以,从历史到现实、从有形的区域地理空间到无形的文化精神, 河南撑得住、配得起“中原”这个响亮的名字。[8]
(二)中原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中原文化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 就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话语体系, 中原学话语体系不仅要观照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原之影响,还要聚焦打造现代中原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 提炼中原学概念、范畴和表达。施旭认为,中国话语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掘、描述、阐释、评估中国出现的新主体、新话题、新概念、新范畴、新方略、新符号、新媒介、新渠道、新目的等,以及构成、支撑、统筹这些话语要素的“话语体系”[9]。构建中原学话语体系需要中原学的学术底蕴做支撑,因此,中原学的学术研究还需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吐故纳新,在学术探索中梳理提炼新概念、新术语,多出学术成果,与世界区域学研究做好交流互鉴工作, 为中原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夯实理论基础。中原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应该着重厘清“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和对话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味讨好“他者”,或无视“他者”存在,都是不可取的。向外传出中原的声音、中国的声音,促进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对话,使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都深入了解中原,一方面,我们要遵守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把丰富的中原学学术成果展示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另一方面,我们要勇于实践探索、精准总结,用中原学解决中原发展的实际问题。因此,中原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也需要相关学术机构、高等院校、智库、学者继续拓展、深化中原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让中原学研究成为国际显学。
三、中原学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
中原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厚重文化遗产,我们该怎样去珍视、传承,又该怎样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不单是荣耀,也是责任。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冲突和斗争,结局往往是文化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的相互包容、联合、合作、借鉴、吸收、共存应该是文化融合的主要方面,从而达成文化共生共赢、和谐相处的基本格局。[10]中原学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要争取主动, 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讲清楚中原学的历史演进、理论发展和实践成效, 讲清楚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清楚中原学之于中原、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通过官方与非官方的,学术与非学术的交流,促成河南故事、中原故事和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
(一)正确传译中原学话语体系
中原学话语体系是文化竞争的领地, 作为中原学研究者和传播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必须依靠本土学者、利用本土学术、借鉴本土文化、面向本土现实,以文明互鉴、文化多元为标杆,吸取国际学术精华,让中原学研究成果体现更高境界;一定要避免自说自话的交际,只有使自己的观点、表述易于为国际学界所理解,跨文化的学术对话或批评才会成为可能。
中原学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 让中原文化唱响西方世界,离不开翻译。就汉英翻译策略来说,改革开放以前甚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不论是中国本土译者还是国外译者, 都比较注重站在译入语文化的立场,考虑“他者”对我们的异域文化的接受程度,因此,“以西释中”的归化策略较为普遍。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失源语的话语特色,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为了让“他者”更好更真实地感受中国特色文化, 我们也需要改变固化的策略,以凸显源语特色的异化策略为主,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在传译中彰显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特色。以“武术”一词为例,目前该词的翻译有两种:Martial Arts 和Wushu,前者是基于译入语读者的文化接受力,用西方的话语解释中国的概念,便于西方读者接受,但是,随着武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Wushu 也应该走到台前来, 我们要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解释自己。同理,武术中的“拳”实际上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boxing 也是不对等的,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各种拳并非西方竞技体育语境下的拳击。所以,要让“他者”世界听懂、接受中原学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 离不开正确的翻译策略和恰当的表达形式,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政治,巧妙结合起来。[11]2018年由河南省政府外侨办倡导的“翻译河南”工程,便是通过系列丛书,将中医、古都、丝绸之路上的河南、红旗渠、功夫、太极、农业、汉字、文物等分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向国外读者讲河南故事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丰富中原学话语体系的传播路径
一位美国学者曾这样说,“中国的崛起并不包括特别的道德或规范意义。当今及未来的中国很可能向世界呈现经济和军事的力量, 但它们不可能包含高调的哲学理论或意识形态”[12]。这是在片面看待我们在学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的崛起当然也包括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广泛传播。因此,我们要构建多种传播渠道, 有力推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提高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地位, 不仅要有中国话语体系作为中国政策和行为的判断标准的自信, 更要有用中国话语体系判断西方政策和行为的意识。[13]我们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 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展示中原学的独特魅力。早在2015年,《世界,由此东望》河南形象宣传片就由部分民营企业家赞助拍摄, 并在纽约时代广场滚动播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2018年,由河南省旅游局官方发布的英文宣传片Amazing Henan-Where China Began (《神奇的河南——中国开始的地方》)全面地介绍了河南的旅游文化。同年,在中国外交部蓝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河南省省长陈润儿以及多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负责人、世界500 强企业嘉宾、中外媒体记者等一起观看了面向全球推介河南的8 分钟宣传片《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携手让河南出彩》。这些都是善用各种媒体和传播路径传播中原话语的成功案例,让世界认识河南,感受河南,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感受中国。
四、结语
米歇尔·福柯认为, 话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权力的产物。他认为,“权力”能够支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明确的,比如国家司法部门、政府机构、法律条文等具体的客观存在;二是无形的,如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道德伦理、习俗、价值观念等。[14]当前,西方大国仍然操控着全球话语体系,罔顾中华文化、历史变迁,用片面甚至偏激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 企图分裂世界,压制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然而,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合作、竞争的主要参与者,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必须利用各种平台、各种渠道、各种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消解西方主流偏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不仅建设好“经济的河南”,更要关注“文化的河南”和“学术的河南”,面向世界打造开放型文化和学术高地,不断提升中原学的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为中国话语权的全面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