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互补与发展: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焦裕禄记忆的呈现
2022-12-04李乃舒王春枝
□李乃舒 王春枝
一、背景与问题
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的代表。他于1922年出生在山东博山的一个贫苦家庭, 当过矿工, 闹过革命,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先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 后接受上级任命赴兰考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为人民鞠躬尽瘁。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焦裕禄学习活动。1989年,在走向开放和市场的过程中,“焦裕禄精神” 再次受到重视,纪念场所重修、扩建,影视、文学作品集中涌现。[1]2014年,焦裕禄逝世五十周年,相关学习和纪念再掀热潮。
新闻媒体能够通过密集的报道对公众议程进行设置,但特定信息在群体中的长期流传,却需要通过众人在不同时空中的不断重述来实现。这种集体的、同一性的记忆流转,被哈布瓦赫总结为“集体记忆”的传承。[2]在胡百精看来,“集体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本依据,是共同体合法性的重要来源”。[3]或许也正由此,焦裕禄记忆建构一直由官方主导,并且在既往近六十年的记忆建构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累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观影、学习、参观、考试等活动不断重复,一部分则面临着争议和被遗忘,而新的记忆也被创造出来。
媒介记忆是集体记忆的形式和载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利于信息的存储和交流,但也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社会化媒体一方面呈现了多元主体对焦裕禄记忆的建构,另一方面也整体、立体地传播了更为丰富的焦裕禄记忆。[4]本文的问题聚焦于:在当下的网络治理环境中,是谁在何种场景下唤醒焦裕禄记忆,他们是如何讲述焦裕禄的? 长期以来由官方精心构建的记忆宫殿, 是否能够完整清晰地为更多人所见?
本文选取微信公众号、知乎这两家社会化媒体平台当中文字标题包含“焦裕禄”的全部内容作为样本来源。之所以选择这两家平台,主要是因为这两者用户众多, 具有代表性, 并且均支持长篇文字的发布。其中,微信公众号具有传统大众媒体的订阅、把关等特征,知乎则属于互动性更强,内容发布更为随意的问答类平台。研究者将首先使用爬虫工具“八爪鱼”获取两个平台当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在进行简单的聚类和词频统计之后对原始文本进行细读,寻找主题元素, 对它们进行分类, 再辅以相关背景资料,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释,进而从“凝固的记忆”“互补的记忆”“发展的记忆”三个向度来展开讨论。
二、记忆的三重维度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当中对“焦裕禄”的书写异常活跃。以“焦裕禄”“焦裕禄精神”为关键词在搜一搜和搜狗搜索中对微信公众号进行检索并除重,可得账号324 个、文章463 篇,这些文章始于2014年,数量逐年上升,于2021年达到历史顶点(148 篇)。在知乎平台上以同样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可得问答共计182 条,这些信息最早始于2012年(2 条),在数年沉寂后于2018年迎来爆发 (13 条),2021年达到顶点(107 条)。就传播主体而言,微信公众号中的“记忆书写者”以传统机构媒体、行政事业单位、戏曲历史等趣缘群体为主, 还囊括了一些以承接红色文化相关服务业务的市场主体,个人并不多见。知乎平台上的“记忆的书写者”则相对多元,文本也更为随意。[5]其主体是历史、影视类自媒体,个人不在少数,还混杂着各种商业机构和具有宣传动机的匿名账号。[6]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细读能够发现, 社会化媒体当中的焦裕禄记忆, 不仅呈现出坚固的传承, 也包含着遗忘、争议、发展和创新。
(一)凝固的记忆
在两个平台当中, 最常被提及的是作为抽象概念的“焦裕禄精神”。它被嵌入工作报告、表彰名单、学习总结、新闻评论,无处不在。例如,2021年河南“两会”闭幕,人民网河南频道发表评论员文章:“持续弘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用辛勤与汗水展现出彩新作为,用奋斗和创造谱写出彩新篇章。”又如,202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表彰决定:“希望受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焦裕禄、谷文昌、廖俊波等同志为榜样,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焦裕禄精神” 已经被当作社会共识广泛引用。这种共识的建立, 源自现实生活当中长期的记忆实践。在我国,对焦裕禄精神的学习始于青少年。动画片《焦裕禄》目前已在微信公众号推送,从教育机构的公众号推文亦能看到, 长篇通讯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已被选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这种学习,最终落实在人生大考之中。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试题 “可为与有为” 的写作材料中,出现了焦裕禄的名字:“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如果年轻人打算进入国家单位,那么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和参加工作后的日常政治学习都在不断召唤焦裕禄精神的记忆, 这几乎贯穿了一个中国人的全部生命历程。
记忆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它常和事迹、地点、相关人物联系在一起。在历次官方对焦裕禄记忆的建构过程当中, 事迹大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出现。但是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中,具体的事迹却往往被一份粗略的焦裕禄生平介绍所取代。在知乎当中, 焦裕禄事迹又往往成为讨论特定问题的案例材料,而非核心问题。在两个平台上,即便是对焦裕禄具体事迹的回顾,近半都是以引用权威媒体稿件以及文艺作品(以电影、电视剧为主,包括纪录片、戏曲作品等)的方式进行。
事迹之外是地点。[7]现在的兰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沿着焦裕禄大道一路向北,依次坐落着兰考老火车站、焦裕禄陵园(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裕禄精神文化苑(焦桐)和与之毗邻的焦裕禄干部学院。这些地点不仅仅是焦裕禄生前活动的地方,而且是领导干部调研、党员活动、记者采访最常去的场所。除此之外,焦裕禄打响战“三害”第一枪的代庄、毛主席1952年视察黄河处所属的张庄、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淄博、洛阳、尉氏、宿迁、大连等地也同样活跃在社会化媒体当中。
遥远的记忆还与当下的人物联系起来。这些人物当中最具代表性的首先是曾经、正在、将要被焦裕禄精神召唤的群体。比如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篇章, 都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三赴兰考、深情回忆焦裕禄精神对自己的触动、赋词纪念焦裕禄的情景。其次是焦裕禄事迹的见证者,如兰考老乡雷中江老人、魏善民老人,以及焦裕禄和穆青的亲人。参与焦裕禄精神塑造的群体也不时出现,如播音员齐越在录制《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失声痛哭,录音中断了十分钟的故事,还有扮演焦裕禄的演员李雪健在获得金鸡百花双料影帝时说的:“苦和累,都让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二)互补的记忆
焦裕禄的事迹和相关宣传、报道深入人心。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记忆呈现出相当高的一致性。然而,社会化媒体中的个人用户和匿名用户并不满足于对官方记忆的复刻,而是在学习、纪念中不断讨论、质疑,并打捞被搁置的历史。[8]这给既有的记忆建构带来了挑战。比如来自微信公众号的片段:《焦裕禄》这部电影虽然优秀,但剧中的反面人物吴县长与史实完全背离。吴的原型是张钦礼,是焦裕禄的亲密战友……
焦裕禄的事迹距离今天并不遥远。由于历史太过复杂曲折,当事人影响仍在,1966年之后,传统媒体对于“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几乎避而不谈。2009年4月,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拜谒焦陵,在全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问:“当年和焦裕禄一起带领干部、群众除‘三害’的那位县委领导是谁? ” 兰考县委宣传部原干事刘俊生答:“县委副书记张钦礼”。近年在自媒体当中,许多网友和自称当地人的群体的讨论也进入了“深水区”。以知乎平台为例, 深入挖掘张钦礼经历的专题文章就有好几篇,它们详细描述了张钦礼与穆青的关系,以及穆青去世之后兰考的政治生态。除此之外,知乎用户在多个主题下都分享了2004年张钦礼去世之时“十余万兰考群众跪地哭祭”的场景,更有留言评价“张钦礼,十个海瑞都不能及”。这些讨论虽然没有对焦裕禄精神提出质疑,却指出了对焦裕禄的宣传所具有的时代性,也隐晦地指向党的作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记忆的“补充”不止来自“民间”。焦裕禄是长期在河南工作的山东人,1966年,在《人民日报》号召学习焦裕禄在兰考的事迹时, 位于兰考的焦裕禄烈士陵园和位于淄博的焦裕禄纪念馆几乎同时修建。当1989年《人民日报》重提焦裕禄精神时,所刊发的第一篇报道是位于淄博的焦裕禄纪念馆重新开放的消息,随后才是对兰考新貌的报道。自此后,焦裕禄精神的属地,变成了河南和山东一对闪耀的双子星。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和一个更为立体的焦裕禄形象。兰考是焦裕禄成就事业的地方,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1991年版电影《焦裕禄》,都是围绕焦裕禄在兰考当书记的工作经历展开的,它们经过多次的建构和复述, 已经基本定型且家喻户晓。因此,近年来对于焦裕禄精神的深挖,大都围绕着其早年经历和家庭生活展开。
(三)发展的记忆
1.前传后传与家庭生活
从样本中可以看到,近年来,官方对焦裕禄精神再次进行了系统挖掘, 这些信息通过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双重渠道传到基层, 再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宣传稿和个人的学习心得在互联网上再现。新的史料被挖掘出来, 但焦裕禄的形象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反而从“高大全”变得相对化和近乎人情。
研究人员重新考察了焦裕禄的经历, 尤其是焦裕禄作为工业干部的一面。传统媒体也参与其中,2020年以来, 焦裕禄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干部贾关青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先后发表了《焦裕禄的藤椅》《焦裕禄的三份入党申请书》《焦裕禄在洛矿》;2021年,新华社大连支社发布电文《焦裕禄在大连工作的日子里》。在这些文章当中,被引用最多的是《焦裕禄的三份入党申请书》,讲的是焦裕禄在当民兵期间写了三份入党申请书才加入党组织的故事。这篇文章一方面说明了焦裕禄并非是天生的英雄人物, 在年轻时也并不成熟, 而是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另一方面也重申了合格党员的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 焦裕禄精神增添了新的代言人:焦守云。焦守云是焦裕禄的二女儿,1966年9月15日,毛泽东接见百万红卫兵,时年13 岁的焦守云被领到天安门城楼上与毛泽东握手、讲话并合影。目前,她致力于宣传焦裕禄精神。通过她的工作,大量关于焦裕禄的史实得到了补充和订正。
焦守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述父亲的 “家风故事”:“大姐焦守凤初中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去干打字员等很体面的工作,但父亲却迎头泼了一盆冷水:干部子女不能去好单位, 这是他当了县委书记后给县里干部定的规矩,自己必须带头遵守。结果,焦守凤被安排到了县食品厂腌咸菜。”补充和订正同样体现在焦守云2014年撰写的纪实作品 《我的父亲焦裕禄》中,如:“现在很多介绍父亲的资料上都会写父亲出身是如何贫穷,家庭多么困难,这没错。但焦家在当地算是大户,祖上的日子很富足,只是到了我爷爷焦方田这代才衰败下去。”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这些记忆也被铭刻在了2021年7月公映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里。
2.记忆的时空拓展
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甚至可以发展和改造。“县官廉,天下安”。长期以来,在由传统媒体所建构的记忆中,焦裕禄一直是作为“党的好干部”出现的,强调的是焦裕禄作为党的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样的记忆牢固地凝聚着党员干部群体,也维系着执政党的合法性。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焦裕禄精神当中超越了时代和意识形态的一面被忽视了。这种忽视,在社会化媒体的平台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
2014年, 知乎上出现了一个问题:“焦裕禄这样的人在西方发达国家会受到推崇吗? ”2016年,该问题被重新提出,并得到了136 条回复。其中获得最高赞的答案被“瞭望智库”“党建网”等机构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账号转载。内容节选如下:“把60 亿的产业从风沙盐碱内涝的灾害里捞起来, 使得兰考县能自给自足,在商业社会,哪个商人也得尊重这样的实干者吧? 哪个政党也得尊重这样为民苦干的基层领导吧?这要是在美国,不正是那种开拓蛮荒,与自然斗争的西部牛仔精神吗? ”
相较于针对事实直抒胸臆的议论,社会化媒体的个人用户中更为普遍存在的是用“焦裕禄”来指代同类事物。有微信公众号用户戏谑自己是“焦裕禄”(焦虑、忧郁、忙碌),也有知乎用户把日本网络游戏《fate》当中动漫形象“吉尔伽美什”称为“吉尔·焦裕禄”。
“吉尔·焦裕禄”这一称呼的发端已难以追溯,网络考古应不晚于2016年。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知乎网友这样解释:“因为他在《FGO》(《FGO》为《fate》系列的一部分)第七章巴比伦尼亚里身为国王却事必躬亲,结果自己操劳过度给累死了……”
在《FGO》动画片的结尾,两位带着使命从现代穿越到远古的年轻主角即将离开, 已经成为英灵的吉尔伽美什对他们讲出了自己的心声与厚望:“继承者会让苏美尔繁荣起来的……抬起头来, 就算你在这个时代悲叹着自己的无能, 你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无论将来有多艰难的困境在等待你,只要你站在那里,就是正确的。”
从”焦裕禄“到“美国西部牛仔”,从“吉尔伽美什”到“吉尔·焦裕禄”,古今中外的比喻形成了深度互文。在更为辽阔的时空中能够看到,焦裕禄精神是符合普遍人性的,并非特定社会制度下的虚假宣传,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值得被尊重, 也有资格进入人类英雄的谱系当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焦裕禄故事复杂的部分,如早年经历,三次记忆建构之间的差别,也不再陷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虚无,而是通过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对历史本身复杂性的理解,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后辈也能够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充分检视,更加确认自己所站立的位置和奋斗的方向。
三、结语
本文回顾了微信公众号和知乎中全部的焦裕禄书写。从中可以看到, 虽然网络传播的主体异常丰富,但是社会化媒体中记忆基调的奠定,却是由传统媒体所主导、智库参与的。它们召唤既有记忆,挖掘、建构新的主题。普通网民常以学习者和知识的传递者的面目出现,并不主动创造记忆,但会对既有集体记忆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并打捞被遗忘者。近年来, 复杂深入的问题被提出和讨论, 如历史遗留问题、焦裕禄形象的国际化和年轻化问题。时空在社会化媒体中汇聚,开启了新的对话。
在多元主体中,趣缘群体、红色文化衍生的服务机构,以及希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的私营企业主都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他们发布的内容循规蹈矩,并无太多特色可言。这些自主性更强的主体如何建构和传播焦裕禄记忆,是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