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振兴
2022-12-03靳婉燕
靳婉燕
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实现,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 年12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旗定向、领航掌舵。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而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关键支撑,也是解决乡村社会现代性转型中衍生出的精神贫困、文化离散等问题的当然选择和必要举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乡村文化是指乡村地域内,由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乡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党对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和乡村发展所进行的历史总结和高度自觉。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以五大振兴为具体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五大振兴体现了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建设,是一种相辅相成、五位一体的发展关系。其中,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产业振兴增加着文化附加值,为人才振兴培育着智慧土壤,为生态振兴提供着智慧保障,为组织振兴提供着新的方向。同时,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过程中乡村群众主体意识觉醒、解放思想、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也是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激发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可见,乡村文化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具有特殊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和内在动力,对五大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上,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战略规划和党的报告中,乡村文化振兴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实现目标。比如,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在实践要求上,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方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提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这表明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并将乡村文化振兴置于乡村振兴大局的突出位置。可以说,乡村文化的繁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各项事业的进步,并推进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实现。
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文明实践站
青海警嫂之家组织义工开展青少年绘画活动徐培德/摄影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017 年12 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平衡的问题还亟待解决。例如,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这些既是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更是文化问题,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如果经济发展了,社会风气却败坏了,决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只有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尽快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才能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更好发挥文化的作用,用优秀文化、文明乡风,为农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和精神支撑,使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均衡发展。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转变乡村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
“‘振兴’与‘衰落’是一对反义词。提出‘振兴’必然是以‘衰落’的出现为前提。”乡村文化振兴正是对乡村文化衰落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日子几乎消失殆尽。农业机械化让更多家庭务农人数减少,教育的普及让更多农村孩子靠知识扎根城市,网络和交通的便利让更多农民选择进城务工为城镇化建设增砖添瓦,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乡村人口骤减,人们在情感上失去了对乡村生活的认同,出现大量的“空心村”。随着乡村文化载体的脱域与离散,乡村文化遭遇主体缺失的巨大危机,传统乡村文化在与现代城市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日渐式微走向边缘化,乡村传统文化生态系统遭遇破坏,乡村文化的衰落成为必然。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正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振兴,是对乡村社会文化糟粕的抛弃,是重塑乡村文化空间、丰富乡村文化内容、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满足乡村文化需求、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伟大创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让人们对新时代新乡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乡村的冷漠和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到家乡重塑家乡文化,重建精神家园。
(四)乡村文化振兴是消解农民精神贫困的重要措施
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困扰乡村振兴的普遍性难题已不再是过去农民的物质绝对贫困,解决农村地区精神贫困问题日益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乡村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农村地区精神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乡村文化日渐式微,很多农民对乡村文化不自信,甚至不认同。尤其是青年农民在走向城市谋求生计的过程中,渐渐认为乡村文化难以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困境,很难实现“为人”创造财富的价值,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人为”延续和传承,进而造成乡村文化衰落。农村老人的精神贫困则主要表现为科学文化知识匮乏,很难有能力深入参与现代农业生产,无法适应现代思维方式,原本“儿孙绕膝”的幸福观和人生诉求在“子女逃离农村”的现实中出现动摇,文化困顿感油然而生。加之,一些脱贫攻坚政策在有些地区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引发了农民的价值困惑。这些精神贫困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乡村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全面振兴。即使在外力注入下,部分农民的经济绝对贫困问题得以暂时解决,短时间内又可能因精神贫困而重返经济贫困状态,给乡村振兴之路留下隐形问题。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没有谁比他们更了解乡村、了解乡村文化的变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振兴乡村,不仅需要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的文化心理状态,不能让农村成为“文化荒地”。
海东市乐都区大棚经济农作物 段炳义/摄影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乡村文化的自我革新、与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乡村文化振兴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影响和厘清乡村社会的多元文化观,明确振兴方向,为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为此,我们要从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居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外化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行动,不断筑牢乡村文化价值根基。一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营造浓郁的价值观宣传学习氛围。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工作,大力推进价值观“进农村”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农村日常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并将乡土文化、法治文化等与价值观相融合,实现价值观在乡村的日常化、具体化、法制化、生活化,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功能,促使农民坚定理想信念,用先进文化思想振兴乡村。另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行动自觉。要将表彰奖励和批评纠错结合起来,进行树典型、表模范、批错误、揭丑恶、严厉谴责打击有悖公序良俗的行为。挖掘乡村文化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故事进行展演、学习,组织文化服务队、宣传队到乡村进行巡回表演,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力。
(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乡村文化市场,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一方面,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如持续开展各种文化文艺下乡活动,支持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城市高品质的文化社团、文化节目更多走进乡村,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和均等性,让农村居民享受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空间的作用,继续办好“农家书屋”,充分利用村民大讲堂、农民议事厅、道德讲堂等公共空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村居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关键资源。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人才。为此,我们要紧扣国家人才政策,完善和创新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等体制机制,优化乡村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乡村文化人才的活力,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重视对基层文化干部的管理与培训,优先乡村文化干部培养与引进,引导文化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二是深入挖掘和培养乡村艺人、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做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专业技能人才、活动组织策划人才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大文化人才培养、资助扶持力度。三是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加快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培育和引入一批高层次乡村文化研究、传承、创新的高端人才。尤其要着力培养青年乡村文化拔尖人才,形成高层次领军人物的重要后备力量。另外,要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鼓励城市文化工作者、高校文化专家学者、大学生、企业家等各界文化人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乡村文化人才的良性互动。
(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乡村建设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多样的传播渠道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还存在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距明显等问题。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发掘数字化巨大潜力。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高数字平台的普及率和适用性。扩大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开发反映农村生产生活、深受村民喜爱和欢迎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乡村数字文化产品质量。促进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传承和利用好乡村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繁荣乡村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乡风。中国是农业大国,5000 年历史积淀出了浓厚的乡土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是广大乡村群众赖于生存的精神养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乡村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将为中华民族留下永恒的精神故土和情感家园,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文化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