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及实践
2022-12-03殷耀宁赵婷婷
殷耀宁,赵婷婷,尹 佳
(井冈山大学 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为人处世之道、提高思想品德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学传统文化、做时代新人的教学目的。茶文化课程思政改革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概况
《茶文化与茶艺》是井冈山大学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作为校一流课程已辐射推广为校级公共选修课。《茶文化与茶艺》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率先行动,完成课程思政改革方案,积极探索实践有区域办学特色、有课程特色的思政建设路径,评选为校级思政建设示范课。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调研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个人修养、职业素养、理想信念”为主线,根据“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的六大素养要求(图1)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图1 《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思政育人总框架
1.1 课程教学目标
《茶文化与茶艺》是一门思想性、操作性、艺术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紧扣“茶文化与茶艺传承”这一主线,以课程理论为指导,课内外实训实践为抓手,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方面确定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学其所用,用其所学”。一是知识传授。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特色,突出茶文化传承,讲授茶文化相关知识及六大茶类基本泡茶技艺,学习茶文化,修习茶技艺,掌握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六大茶类的基础知识与冲泡技艺,了解茶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熟悉茶的科学保健功效。二是能力培养。培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历史联系现实、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辨能力;培养敢于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三是价值塑造。引领学生感悟茶文化“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平等、互鉴、包容、分享”的时代价值,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自信。
1.2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在对课程知识单元所蕴含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个人修养、职业素养、理想信念”为主线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一是个人修养。在茶文化讲授、茶艺演示、茶汤品鉴中,将“一杯清茗情更真”的中国式生活哲学与“精行俭德”的茶人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二是职业素养。以文化人,以艺增信,德技并修。感悟茶文化与茶艺中对规则的敬重、对礼法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三是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增强文化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弘扬茶文化,关注茶产业、创新茶科技,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做“爱国、奉献、守正、创新”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茶人。
1.3 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井冈山大学秉承“振兴革命老区、服务地方发展”的宗旨,办学定位是“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区域性”。课程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江西省特色专业、校级一流专业,该专业以立德树人为学科根本,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突出的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茶文化与茶艺》课程立足吉安红色文化和庐陵文化,践行习近平文化自信理念,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茶文化,讲好中国茶故事,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是中华传统礼仪与道德风范的集中体现。《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思政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为引领,把弘扬传统茶文化、助力茶产业振兴有机结合,诠释茶文化人文精神、演绎茶技艺审美意蕴、讲述茶产业扶贫事例、树立茶科技思维导向,文化树人,科技创新,德艺双修,使其成为铸魂育人的丰厚资源;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观塑造,将价值引领植根于知识传授之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能。
2 《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以习近平文化自信理念为课程思政核心价值,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追求卓越、坚守气节”的庐陵文化和“廉和敬美、精行俭德”的茶文化思想精华三者有机融合,传继井冈之魂,秉承庐陵风骨,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打造具有区域办学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青春井大﹒茶香庐陵”。形成了“强队伍、拓资源、造氛围、重实践”的茶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1 常怀思政之念,心存树人之志,不断增强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因素。《茶文化与茶艺》课程组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在强国平台收集研读有关课程思政的各类文件和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报道,整理分析并借鉴实践到茶文化课程中;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培训,将“课程思政”内化为自己的理性自觉,锤炼自己的“育德育才”思政素养;另一方面,团队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身思政育人能力。
2.2 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案例,充盈茶文化思政教育的人文情怀
课程内容注重系统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既涵盖茶的人文历史知识,又包括茶叶自然科学知识;既学习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又学习关于“精行俭德”“廉美和敬”等丰富的精神文化,扩展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案例资源库,突出课程“以茶修德、以茶立美、以茶喻理”的价值引领功能。通过茶文化历史的传承性、茶人思想的引领性、茶德精神的和谐性与茶文化传播的影响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中国茶产业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民生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对中国茶的科学认知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能力。
2.3 改革教学方法,知行合一,因势而新,营造沉浸式课堂氛围
该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体验式、讨论式、沉浸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例如:在讲到绿茶种类的时候先说出几款绿茶名称,并拿出茶样请学生观察,再请学生回答茶叶外形特点,之后带着问题,讲授绿茶分类情况及其特点,并对茶样逐一确认,然后以茶样中的安吉白茶为例,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考察报道,最后演绎安吉白茶冲泡技艺,师生共品安吉白茶茶汤,营造出沉浸式课堂氛围,增强课程吸引力。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茶叶类别及其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融入了家国情怀、使命与担当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清晰的感性认识,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价值引领。
2.4 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因时而进,提升课程思政溢出效应
在茶文化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注重把茶文化专业知识传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联系起来,与党史学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紧紧跟上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开展课堂实践,以茶艺实践课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茶道与茶礼仪,从而学习其中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知礼有礼的习惯;开展茶事活动实践,在井大校园举办“芳华茶会”、“文杏茶会”和“陌上花开古风茶会”,营造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茶文化的魅力和新时代价值,通过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中华茶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井大附小、杨家庄社区、北门社区等地开展少儿公益茶艺培训;联合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开展“共品清茗,同学党史,齐践初心”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区里的茶文化思政课”,学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分享社区治理经验;师生共赴井冈山茶厂调研,服务地方茶企。以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锤炼专业本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社会,倡导自然、和谐、奉献的育德育人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抱负的路径平台。
3 “立德树人”视阈下《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了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任务驱动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窗口的茶文化思政育人路径。
3.1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践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路径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推进课程思政,突出课程“以茶修德、以茶立美、以茶喻理”的育人功能,优化课程内容,在讲授茶文化、学习茶礼仪、体验茶活动的基础上诠释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待客礼仪、中华茶德,有助于学生明心净性、磨练心境,从中汲取沉稳内敛、静心养性的品质,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树立起知茶性、明茶理、修茶德的人文情怀。同时,融合茶业振兴、茶与健康的内容,使学生对茶文化形成全面认知,更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独特魅力,进而激发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2 以任务驱动为依托,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四位一体”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根据《礼记》“学记”篇中阐述的“豫时孙摩”教法,推行“课堂讲授、小组研讨、茶艺实训、课外实践”的“四位一体”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身体力行,因材施教,课堂面对面交流、实训手把手演示、实践一对一指导,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荣誉感,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3.3 以实践活动为窗口,构建沉浸式校园茶文化场景
通过学习茶学知识与科学饮茶,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各类茶事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际交往能力。在理解茶艺“和合”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健康和谐、氛围浓厚的沉浸式校园茶文化场景,助力井大创评全国文明校园。通过立体式、多元化的校园茶文化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热情和学习深度,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和民族责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索。
3.4 以见行见效为目标,尝试“四象限”考核评价方法
《茶文化与茶艺》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有效性评价。注重课程之供与社会之需的对接,在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发展与学习需求等基础上,在考核中既体现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也关注发展持续性方面的实践维度,尝试“学习到知识、感受到历史、课内善思、课外笃行”的“四象限”考核评价方法。课程思政获得感是从“学习到知识”和“感受到历史”进行评价和考查,评价形式为阶段性学习成果展示汇报和考试,考试试题整合“思政”与“课程”的内容。评价持续性的实践维度,从学生价值观的长期塑造进行考核,通过课内表现、课外第二课堂实践等手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见图2)。
图2 “四象限”考核评价方法
《茶文化与茶艺》立足于校情、学情、教情及课程特色,横向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将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作用,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做实训和实习等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并相互渗透,以劳树德,突出价值塑造。挖掘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专业技能实训的基础上,依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社会,在体验劳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育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