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帘蛤人工批量育苗试验
2022-12-03卓越
卓 越
(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福建宁德 352100)
美洲帘蛤(Mercenariamercenaria)俗称硬壳蛤、小圆蛤,属帘蛤目(Venerida) 、帘蛤科(Veneridae)、硬壳蛤属(Mercenaria)。美洲帘蛤原产地为北美大西洋沿岸,从潮间带到水深15m以内的海底均有分布。美洲帘蛤属于广温、广盐性底栖经济贝类,在沙质、沙泥质、泥质多种底质的滩涂和浅海海床都可以正常生长、发育,是一种生长快、适应能力强的大型双壳贝类。美洲帘蛤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养殖户喜爱,是近年来新兴的贝类养殖品种[1]。
美洲帘蛤自1997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引进以来,相关专家、学者对其开展了繁殖生物学、土池育苗、人工育苗、池塘养殖等方面研究[2-4],但迄今未见有关美洲帘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报道。笔者分5个批次开展美洲帘蛤批量人工育苗技术试验,旨在助力美洲帘蛤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育苗设施
育苗设施包括育苗池1200m2,三级饵料培养池600m2、二级饵料培养场地200m2,混合藻培养池塘3×3300m2以及10 L、50 L和100 L聚乙烯藻类培养桶若干,锅炉增温装置、供水系统(包括400m3高位水塔、200m2砂滤池、400m3的蓄水池等)、供气系统(罗茨风机、气管、气石等)、供电系统等。
1.2 亲贝来源
美洲帘蛤亲贝采自福建漳浦海区,选择贝龄3龄以上,体质健壮、平均体质量55.29g,平均壳长56.7mm的个体。
1.3 催产
亲贝通过保湿方法运输,运输时间约为6hrs,到达后用5mg/L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清洗干净,再经5hrs左右阴干,之后进行催产。催产时将亲贝均匀放置在2m×1m的催产床上,每张催产床催产30kg亲贝。催产床吊挂于水面下150mm处,催产池曝气量要大,制造水流刺激催产,曝气强度以池水达到沸腾状为宜。催产约2.5hrs后,雄贝首先喷出白色精液、呈云雾状扩散,然后雌贝喷出黄色卵,产卵时间约为4hrs,催产温度为24.0℃~27.5 ℃[5]。
1.4 孵化
催产结束后,用400目筛绢网收集受精卵,洗卵后放入育苗池孵化,孵化密度为15个/mL~20个/mL。孵化条件:海水盐度23.4‰~27.3‰,pH值7.6~8.2,温度24.5℃~27.5 ℃,光照800lux,孵化池中保持5mg/L EDTA二钠盐改良水质。卵子受精后约10mins形成第一极体,12hrs左右孵化成担轮幼虫,21hrs左右发育到D形幼虫[5]。
1.5 幼虫培育
1.5.1 幼虫培育密度:浮游幼虫前期培育密度为12个/mL左右,后期培育密度为10个/mL左右。
1.5.2 饵料投喂:饵料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根据幼虫摄食情况(肠胃饱满度)以及藻类供应情况进行调整。浮游幼虫前期投喂金藻+角毛藻,投喂量(2~5)×104cell/mL;中期投喂金藻+角毛藻、投喂量 (3~6)×104cell/mL,小球藻投喂量(10~15)×104cell/mL;后期除投喂(15~20)×104cell/mL小球藻、(0.2~0.6)×104cell/mL扁藻外,结合投喂池塘培养的以硅藻为主的混合藻。
1.5.3 环境条件:水温26.5℃~28.5 ℃,盐度22.2‰~26.2‰,pH值7.5~8.5,光照强度约800lux,DO≥4.5mg/L,氨氮<0.05mg/L。每天换水1次,日换水量为40%~80%,育苗池水位1.5m,育苗池中保持5mg/L EDTA二钠盐浓度。根据幼虫的摄食和生长情况,每隔4d左右进行倒池。
1.6 附着基投放和稚贝培育
浮游幼虫培育约11d后,幼虫的壳顶充分隆起,消化盲囊覆盖胃的四周,足呈靴状可伸出壳外,并频繁活动,鳃原基清晰可见,眼点出现,幼虫即可用面盘营浮游生活,又可用足行匍匐运动,开始进入匍匐幼虫期,壳长达230μm左右,进入变态期[6]。
1.6.1 附着基投放:选用滩涂表层淤泥作为附着基来源,将淤泥高温煮制消毒,用200目筛绢筛去杂质。处置好的淤泥提前铺至稚贝培育池,附着基沉降稳定后,池底形成约4mm厚度均匀的淤泥层。
1.6.2 稚贝培育:待稚贝培育池铺设妥当,用250目筛绢网将育苗池中的幼虫移入稚贝池培育,稚贝密度(100~200)×104个/m2。
1.6.3 倒池洗苗:美洲帘蛤稚贝有分泌黏液的特性,表面易附着许多藻渣和代谢产物,不利于稚贝的栖息和生长。定期维护稚贝生长环境,保持水质清洁,是批量育苗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研究视稚贝的活动及生长状况,每3d~4d进行倒池,稚贝壳长达到1mm后,倒池周期可延长至7d。倒池时用筛绢网收集稚贝过程中避免稚贝受到机械损伤,接着用海水反复冲洗,并用手轻搓稚贝壳,去除黏附的代谢产物及残饵,直到稚贝体表洁净。同时用不同规格的筛网对稚贝进行分选培育。
1.6.4 饵料投喂:每天早、中、晚各投喂1次饵料,根据稚贝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以池塘培养的混合藻为主,结合投喂(15~20)×104cell/mL的小球藻和(0.3~1.0)×104cell/mL的扁藻。
1.6.5 环境条件:水温26.5℃~29.0 ℃,盐度19.3‰~25.5‰,pH值7.2~8.4,光照度1200lux左右,溶解氧(DO)>4.0 mg/L,氨氮<0.05mg/L,日换水2次,换水量100%~200%,水位0.5m。
2 结果
至2020年8月底,该研究共进行5个批次,累计催产美洲帘蛤亲贝435kg,共获受精卵19.23×108粒,孵出D形幼虫13.13×108只,孵化率为68.3%。D形幼虫培育约11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稚贝5.04×108粒,变态附着率为38.4%。稚贝再经约22d培育,共培育出平均壳长1332.13μm的美洲帘蛤稚贝4.15×108粒,育苗成活率为31.6%。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美洲帘蛤批量育苗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3.1 亲贝选择
美洲帘蛤亲贝性腺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育苗的成败和产量,该研究选择贝龄3龄以上、壳长大于45mm、发育成熟的个体。性腺发育成熟的标准以软体部饱满、能遮盖整个内脏团、甚至延伸至足基部,刺破生殖腺,精子遇水呈雾状散开,卵子遇水扩散迅速,并逐渐下沉[7]。
3.2 饵料投喂
合适的饵料及充足的数量是美洲帘蛤幼虫、稚贝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也是育苗的关键环节。该试验浮游幼虫前期阶段主要投喂金藻、角毛藻,中期主要投喂金藻、角毛藻、小球藻,后期主要投喂小球藻、扁藻并结合投喂池塘培养的以硅藻为主的混合藻;附着后主要投喂池塘培养的混合藻,结合投喂小球藻、扁藻。饵料种类及投喂量根据幼虫和稚贝的摄食情况、肠胃饱满度进行适当调整,投饵量太少,会影响苗种生长,投饵量过多,会形成藻渣,不仅使底质败坏,还黏附在稚贝上,妨碍其正常摄食和生长,最终影响单位出苗量和育苗成活率。该试验投喂的混合藻由3口独立的池塘培养而成,可做到轮流供给,为规模化育苗提供充足可靠的饵料。培养的混合藻以硅藻为主,同时含有多种其它藻类,营养更丰富、全面,可促进美洲帘蛤苗种快速生长,大大提高生长速度和育苗成活率。
3.3 倒池培育
美洲帘蛤稚贝附着后,贝体表面会黏附许多杂质,不利于稚贝的栖息和生长,需要采取倒池处理避免稚贝大量死亡;同时还有海产蜗虫、桡足类等敌害生物,与其竞争饵料、甚至捕食幼体,影响育苗成活率。在试验期间,一般3d~4d倒池1次,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倒池时将稚贝全部收集起来,然后多次冲洗,直到稚贝体表洁净,顺带去除富集的代谢产物、池底残饵、敌害生物及死亡稚贝,改善水质的同时,也方便重新调整苗种培养密度。倒池操作为稚贝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育苗成活率和出苗量,为规模化育苗创造条件,是规模化育苗的必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