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2-12-03史学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文化遗产物质

史学峰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沈阳 110130)

在当下世界环境下文化发展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式,依托于数字存储、 信息检索、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与数字媒体等技术保存、再现、 传播及开发各个国家民族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下的发展潮流,“数字化文化遗产” 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展现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同样重要。从当下部分设计层面来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上,有效展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及使用意义,但是实际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时,不能只关注这方面,应当要构建一个满足当下时代信息发展潮流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进行转化、重构及还原,依托于数字记录技术、3D 打印技术,以及虚拟仿真技术等,创设可以修整与优化的共享数字资源,同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领悟及利用[2]。通过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变,能够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速度、 扩散范围及影响力,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作用

1.1 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

事实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丰富其传播路径,也能够显著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让人们可以便捷地了解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开展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化发展,将其与旅游商业元素紧密联系起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受到利益的驱使,文化产业工作人员会积极主动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工作,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并促进两者协同发展,拓宽文化产业链,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中,人们也能够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2 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传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数字化资源,依托于互联网平台与技术,能够实现文化资源的快速传播,并可以显著改善信息的时效性。现阶段,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网络已经全面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大部分网络用户都习惯于运用碎片化时间来查找、了解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通过发挥碎片化时间优势,让网络用户可以十分便捷的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中涵盖的信息交互功能,构建实时信息交流平台,提高与网络用户的信息交互,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户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充分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平台的实用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拥有良好的时效性,在数字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便捷、高效的展现自身的内在含义[3]。

1.3 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当下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现代自动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一些传统手艺、 民间表演艺术等由于寻找不到适宜的接班人而面临失传的困境,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依托于口传心授的模式,假使不能够及时寻找到接班人,极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断层,继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4]。此外,尽管有人愿意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未必能够深入理解与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精神,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不利影响。然而依托于数字化管理方式,能够将一些较难传承的精神及内容比较晦涩难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永久保存,之后依托于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将文化与技艺传承过程系统、全面地录制下来,将数字资源进行合理、长期存储,既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降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负担与成本支出,并有助于改善工作效率。

2 文化产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问题

在文化产业背景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变,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字技术问题

当下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变过程中,其数字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信息采集的标准化水平不高,获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格式和类型没有做到完全统一,从而造成一些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只能够在有限范围内流通,无法做到全网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共享精神相违背[5]。另一方面,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的数据后台服务水平较低,同时数字化信息软件的更新周期较短,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数据更新较为频繁,进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的保护费用高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发展产生较大阻碍。

2.2 知识产权问题

现阶段,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产业化转变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实际应用中难以跨越的鸿沟,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入应用不仅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由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存储方式不合理,导致较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丢失。所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产权的保护工作,是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重点。然而,因为没有针对这方面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同时依靠传统知识产权体系来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产权存在较多冲突,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知识产权问题迫在眉睫。

2.3 数据采集问题

当下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过程中,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合理的数据采集标准,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够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殊属性与定位,给数据采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所以不断研究并制定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相匹配的资源建设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依托于资源管理及现代分发技术,针对收集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进行整理与归纳,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进而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6]。

2.4 数字化场馆建设与使用问题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共享,当下一些城市已经依托于虚拟技术构建了相应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览馆等,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程度较低。从相关调查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建设完成的公共图书馆馆藏中,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的仅有5%左右。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展示平台不仅风格十分单调,缺乏新意,没有开发健全的检索功能,同时用户主界面设置不合理,用户交互性不佳,不能够充分展现出数字化技术的交互性与娱乐性。此外,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即便许多研究项目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绝大多数工作还是处于研发与试验环节,真正融入实际应用中的寥寥无几。

3 文化产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3.1 重视非遗网站建设,改善网站服务效能

现阶段我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时主要还是建立在网站基础之上,各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都逐步构建了相应的非遗网站,然而在实际应用非遗网站过程中,其产业化运作水平较低,必须要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产业化发展要求开展相应的数字开发工作,具体可以从3 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非遗网站中规划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销售区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购买者提供良好的贴心服务,并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非标定制,让非遗网站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销售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依托于非遗网站,全面收集与整理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用户的需求信息,以此为基础构建信息交互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用户能够基于网站平台便捷、 高效地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最后,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信息交互平台,依托于非遗网站,第一时间向外公布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信息,同时结合不同的非遗网站,逐步创设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体系。

3.2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感染力

虚拟现实技术是将来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方向,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感染力[7]。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内涵与文化价值。例如,对传统民俗节日、民间故事及艺术等进行充分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商业价值,虚拟现实技术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 表演类产业化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进行人与技术之间的交互,将民间节日活动、故事及舞蹈等项目进行实景虚拟显示,以此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隐性商业价值。其次,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实景交互功能,能够进一步改善观众的现场体验感受,同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将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传达给观众,同时促进这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转变与存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化运行得以高效、深入开展。最后,非遗传承人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将对非遗传承人的非遗价值与理念展现出来,进一步提高观众的现场体验感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得到长久稳定传承奠定基础。

3.3 创设数字化博物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

当代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像《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使得人们可以在我国丰富历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海洋中徜徉[8]。许多人也因此开始重视文化、重视历史、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数字化技术在许多行业领域中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博物馆展示也同样受到了较大冲击。依托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不同交互体验技术,数字化博物馆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种新型展示模式有效改善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效果。从参观者视域来看,人们在观看博物馆中的物品时,不单单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学识与知识储备,同时也是希望通过博物馆了解到本区域的文化特色,博物馆依托于动画、视频以及图片等方式,让人们可以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极大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喜好,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大众的文化素养。从博物馆管理者视角来看,依托于构建数字化博物馆,实现了博物馆文物与精神的“活态化”,基于资源的挖掘和归纳转变了博物馆传统运用方式,显著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得博物馆资源更加便于管理与保存。最近几年,故宫博物院积极研究与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设计了数字三维建模软件,创设信息交互平台,健全贵重文物资料数据、组建优秀数字化工作队伍等,获得了较多成果,这些都为我国数字化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3.4 开发移动应用软件,满足受众不同需求

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成为人们开展信息交互的关键途径,依托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有效契合信息化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需求。现阶段,许多区域都开发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软件,比如说智慧非遗、四川非遗等,这对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朝向规模化方向迈进提供了重要支持。依托于应用软件客户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够有效活化管理非遗产业项目。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软件开发状况来看,总体规模不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应当要做好带头作用,不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软件的社会影响力。其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软件与旅游资源软件的相互结合,在市场反响好、规模较大的旅游软件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曝光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应当最大程度发挥现代数字化技术优势,重视技术开发,依托于多种方式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健康运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保护,为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虚拟现实炫酷来袭走出实验室坎坷漫长
虚拟现实技术不能根本改变新闻